登录 | 注册
中华尚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尚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黑龙江肇源尚氏理事会大事记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五) 第 6 楼

如果这种推断成立的话,那么,衡水县城北8里的尚夏寨又该如何解释呢?尚夏寨目前仍保留着当年尚可喜先祖从山西搬迁时带来的石碌碡。这种石碌碡很独特,中间是空心的,传说是其先祖陪嫁来的。河北一带没有这样的碌碡。如果尚夏寨是尚可喜先祖始迁衡水的居住地,那么则说明尚可喜及其后人修家谱时出现了笔误,错把衡水县城西8里“尚王坟”附近当成了“尚家庄”。
  我们从谱书中得悉:当年尚可喜的祖父尚继官出走关东讨生活时才20岁,他把自己的大儿子尚学书过继给哥哥尚继芳,然后抱着不到一周的尚学礼踏上了关外之路。尚学礼在关外长大并娶妻生子,生下了尚可喜等兄弟五人。尚可喜年少时,关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已经崛起,并频繁地与明王朝发生战争。他的祖父尚继官去世(1618)时,尚可喜才14岁,六年后父亲尚学礼也战死了,父子二人在明军中曾有一年的短暂相处,我们推断他们父子因军务繁忙,可能很少谈及先祖及祖籍地的一些情况。这样造成尚可喜被封王后,第一次主持修家谱时,造成对尚家庄的某些模糊认识,不是没有可能。
  谱中对尚可喜曾祖尚生记载的一些情况也值得商榷,他约生于明嘉靖年间,于明正德二年(1507)始迁真定府衡水,48年后即明嘉靖34年(1555)年生下次子尚继官。如果他当年迁移时是16岁的话,此时他已是64岁的老人了。当属老年得子了。
  关于衡水县城西八里尚家庄是否存在的问题,我们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尚金亮同志做了交流。他是冀州市东庄村人,关于尚可喜祖籍是东庄的说法,他曾听说过。1998年他任冀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时,去辽宁省海城市学习企业改制经验。曾去过“尚王陵”所在的一个村子。一位80多岁自称是尚可喜后裔的老人告诉他,建国初村里几位热衷修谱的人自筹资金到河北衡水寻根,因为路上盘缠没有了,没有走到东庄,就不得已讨饭回到了海城。当得知了尚金亮的来历后,那位老人拿出了一本老家谱,仔细翻了翻,对尚金亮说,“你的辈儿比我大,你们村应是我们老祖宗住过的地方。”
  《衡水地名资料》上有东庄是尚可喜祖籍地的说法,尚金亮遇到的那位老人的说法印证了《衡水地名资料》上的论述。如果东庄是尚可喜的先祖从山西迁到衡水的始居地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明尚可喜曾祖若干年后也许是从东庄迁到衡水县城西八里或城北八里的某个地方,立村尚家庄。这自然又使衡水城北八里尚夏寨和衡水城西8里尚家庄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对于这个问题,尚金亮指着地图说,在东庄西北约20里有一个村子叫会尚庄。会尚庄正北10余里有一个村子叫北尚家庄,北尚家庄正北约50里有一个村子叫尚村,会尚庄正南约20里有一个村子叫狄家庄。前几年狄家庄出土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狄家庄尚姓先祖叫尚三老,与东庄尚姓、会尚庄尚姓同宗。更让人称奇的是,尚村(深州)、北尚家庄(深州)、会尚庄(冀州)、狄家庄(冀州)处在同一南北直线上,这一奇特的现象说明这几个村子的尚姓或许存在某种关系。也许是当年先祖们为了日后子孙便于相认,在迁移建村时有意做了这一特殊的村庄布局。东庄村的尚姓先祖传说也是尚三老,应排行第三,与《尚氏宗谱》中记载的尚可喜曾祖尚生是排行第三的说法相同。
  尚金亮感慨地说,天下尚姓无二家,尚可喜不但是衡水的,更是全国的,不但是尚氏家族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在明清鼎革之际的乱世,面对后金、明王朝、李自成起义军、南明四种政治军事集团,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史、地方志和谱牒共同组成了历史的三种载体。为了细致地研究尚可喜生平及其历史地位,加强同国内外尚氏族人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宣传衡水,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后世子孙不至于数典忘祖,他倡议在衡水的尚氏族人应成立一个尚氏宗亲联谊会或理事会性质的民间团体。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49:45)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六) 第 7 楼

《尚氏宗谱》记载,尚可喜一生共养育了33个儿子,33个女儿,长子尚之忠一出生就过继给尚可喜兄长尚可进,故谱书只列举了32子。这32个儿子大都在军中任副都统以上的军职,其中以世居京城的第七子尚之隆一脉尤为显赫。
  尚之隆是尚可喜夫人杨氏所生。顺治15年(1658),13岁的尚之隆与和顺公主订婚。被晋封为和硕额驸。康熙六年加封太子少保。六年加封太子太保。康熙三十年晋封为内大臣。赐黄马褂。四十一年晋封为管侍卫内大臣。尚之隆很得康熙帝宠信,曾得到他亲赐的匾额对联等物。这一脉因和皇族联姻,其后裔世世代代缙绅联绵、簪缨繁续。一直到清末,极尽显赫之荣。
  5月初的京城天已很热,在通州区运河畔一座安静的小区里,我们找到了尚可喜第10世后裔尚世楠、尚世璜及其爱人丁志津、第11世孙尚德宏等人。尚世楠等人告诉我们,当年尚之隆的额驸府在皇宫附近。尚氏家祠在舍饭肆。每当祭祀老王爷或者平时,都会施舍给百姓饭食,这个地名就是这样叫起来的。民国时,尚氏家族式微,不得已把家祠卖掉了一部分。后来有人在这里建了花园饭店。建国后,舍饭肆改称为民康胡同。十年后,这一带连同花园饭店都被拆除,修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建筑——民族文化宫。
  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尚世楠、尚世璜的爷爷尚其亨是很受慈禧和光绪帝宠信的干臣。他在署理山东巡抚任上,上调进京任兵部侍郎。济南的百姓不愿让他走,自发地夹道欢送他,并留下了他的一双靴子作纪念。1905年,尚其亨和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回国后对慈禧和光绪帝慷慨陈词,陈述了适应国际形势,革新政治,实行宪政的必要性。其中许多意见被慈禧采纳。尚其亨的长子尚九 ,即尚世楠的父亲,由慈禧作媒,娶肃亲王善耆之女和硕郡主为妻,被称为和硕郡主额驸。他以三品衔花翎即选知府分省补用道的身份,在其父出国考察宪政时,又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随员身份随行。民国建立后,被保荐为道尹、大总统府政治咨议。建国后在国家文史馆工作。郭沫若等文化界人士和他交往甚厚,郭沫若曾多次批示对他的生活进行照顾。文革前期,他的儿子尚世培一家从甘肃迁回北京,因落不下户口,他告诉儿子衡水是老家,可以迁到那里去。
  我们和尚世楠等人一边交谈一边翻阅身边的一部《尚氏宗谱》。发现贵为皇亲国戚的尚之隆一脉虽然远居京城,但一直没有割舍与祖籍地衡水的血脉联系。乾隆30年,尚之隆的孙子尚玉德和曾孙尚维慎请直隶总督方公(应为方观承)“整理家邑”,随后派尚玉玑和尚维埙二人请假祭扫“尚王坟”。八年后,尚玉德的次子维昭和五子维升随乾隆帝巡视永定河。在天津,又请直隶总督“周公”对衡水的祖坟按照康熙皇帝旧敕,“表圹域,限樵采”。四年后,即乾隆42年秋天,又请赐进士出身、太仆寺少卿、前史官,汾阳曹学闵撰文;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历晋翰林院侍读学士……吏户礼三部右侍郎,长沙罗源汉书丹,为尚可喜曾祖尚生立了一块汉白玉神道碑。这块碑当年立在了“尚王坟”南端,非常高大,很惹人注目。如今衡水的许多老人都记得它。这也就是我们前文呼吁找寻的那块“汉白玉石碑”。
  约在戊戌变法之后,“尚王坟”上多株二百多年树龄的柏树被刨。尚夏寨尚彦明的祖父尚其坤(前文中出现为尚世田,有误),马上去京城报信。京城尚之隆后裔闻讯后派尚昌焕、尚其郎、尚久一三人回到衡水和县衙交涉。县衙派人逮捕了全县所有卖劈柴的商贩,逐一审讯,最后又补种了许多小柏树才算了结。
  三人这次回来,还回了一趟尚夏寨,看望了村里的宗亲,勉励孩子们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临走时,听说尚夏寨的亲戚们为了把水坑垫起来而和安夏寨打官司,而安夏寨衙门里有人,官司不好打时,他们随即又找到了县官,请他照顾。后来县官判决安夏寨不要砌水沟了。这件事在安夏寨一带成了典故,叫“安夏寨砌水沟,明天吧。”暗指输了官司之意。
  目前,尚其亨在京城的后裔已有一百多人,这只是尚可喜七子尚之隆一脉的一个分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尚氏家族受到冲击,房产充公,家中许多珍贵文物包括皇帝的圣旨、王爷的手迹等被毁。说到这里,尚世楠等人眼中流露出无限的惋惜之情。如今欣逢盛世,尚氏后人都安居乐业。他们虽不像过去那样聚族而居了,却也枝繁叶茂。受历史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尚可喜京城后裔都很重视教育,且许多人在事业上卓有成绩,如尚世武曾任外交官,随周总理参加了板门店谈判。尚世铉是北师大物理系的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很有成就。尚世南在钢铁冶炼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津贴。尚世贞在美国波士顿工作。还有人在国家人事部、国家反贪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工作。
  当我们谈到衡水发现了尚可喜为他父母和伯父母立的石碑时,他们对家乡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表示感谢,同时表示一定要回家省亲,寻根问祖。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50:49)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七) 第 8 楼

尚王陵园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文安山西麓,占地70亩,是辽宁省首家民建清代名人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尚可喜的许多珍贵资料和文物,被列为鞍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5月4日上午,我们从北京转道沈阳到达海城,同尚可喜12世孙、尚氏宗亲理事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尚德新会面并做了短暂交流后,由尚德唯和尚德刚陪同驱车赶往位于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的尚王陵园。
  尚王陵园山环水抱,风景宜人。炒铁河从它脚下静静地流淌,连绵起伏的文安山满目葱茏,朵朵白云在山间飘荡,山脚下是广阔的稻田。陵园的青砖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时隐时现。
  尚德唯、尚德刚告诉我们,在三藩之乱中,73岁的老王爷忧愤交加、心力交瘁,病死于广州平南王府。康熙二十年,后人遵遗嘱把他葬在辽宁省海城东陵凤翔山,传说因墓地风水好而受到当地人的嫉妒和诽谤。康熙二十四年,后人们又把他移葬海城市小新村文安山祖墓,即今址。当时康熙拨银8000两并赐田产修建尚王陵园及宗祠,派两名闲散佐领(四品)和100名士兵专职守墓。整个清代尚王陵园受到政府保护。建国后又被列为地方文物。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破坏,墓室塌陷,尚王遗骨暴露于外,墓内珍贵文物荡然无存。改革开放后,尚德新搞运输致富,看到先祖陵寝破败不堪,心中很不是滋味。1994年尚氏宗亲第六次修谱告竣,他萌发了修建尚王陵园的念头。1997年一期工程竣工,海城市的领导参加了剪彩仪式。如今,尚王陵已累计投资200多万元,仅尚德新个人就投资150多万元。
走进陵园,一座高大的康熙御赐神道碑矗立在门前。园内尚王陵和平南王纪念馆由一道皋门隔开。皋门外矗立着另一块康熙御赐碑,上面镌刻着康熙亲书的“尔平南王尚可喜性秉刚方,才称敏练……随宜剿抚,所向克捷,藩翰东南,厥功茂焉……”对一位三朝重臣的感念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51:50)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一) 第 9 楼

纪念馆由南北两座仿古建筑构成。南边一座包括文物陈列室和佐领居。北边是支祖殿。平南王纪念馆匾额悬挂在南部仿古建筑大门正上方。门两侧是尚王后裔尚世琛撰写的楹联,“艰守海东五岛,为明效命,反遭诬陷,当择主而事;苦战辽西两山,保清统一,正受封奖,然笃忠累朝。”正厅悬挂着一副尚可喜画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平和中透出一种英武之气,让人联想到他当年横刀跃马、驰骋疆场的英雄风姿。右室是文物陈列室,门外两侧写着尚王后裔尚世琦敬撰的楹联,“因忠奉旨驻粤甘六载,惟贞受命戎马四十年。”门内侧悬挂着康熙御赐尚可喜七子和硕额附尚之隆的楹联,“列戟长张重国姻,介圭永锡推恩注”,横批“谨柔敬慎”。文物陈列室四面墙壁上张贴着尚可喜一生几个重要阶段的资料图片,如在辽阳和范文程、孔有德、耿仲明共同捐资新建弥陀禅寺的碑记;治理广东期间,捐资修建的白云山能仁古寺,庆云寺及为庆云寺起草的对联:“镇西粤咽喉来往同登福地,食十方粥饭清贫不负名山”,赐庆云寺栖壑主持的法座椅等图片,还有重修华林寺,飞来寺,以及平南王派人修建的栈道和桥梁遗迹图片,此外还有尚氏宗亲总会组团去广西、福建、内蒙等地省亲的图片;纪念“平南王尚可喜400周年”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祭祖活动等资料图片。左室是“佐领居”,四面墙壁上贴满全国各地尚氏宗亲互相交流的图片,其中尤以尚世海、尚德新等人赴台湾和尚氏后裔尚洁梅交流,尚洁梅赠送大陆尚氏宗亲理事总会“一家血脉,万里相连”的字幅最为引人注目。
  在尚王陵园,我们不时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前来游览观光。尚德唯告诉我们,尚王陵园及纪念馆目前是海城和鞍山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和尚王诞辰,全国各地的尚王后裔都派代表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尤以2004年尚可喜诞辰400周年的纪念活动最为壮观,来自中国社科院、辽宁省社科院及国内知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治亭教授,阎崇年教授等60多人在鞍山师范学院举行了“清平南亲王尚可喜学术研讨会”。会后,鞍山市和海城市的领导、与会专家学者及全国各地的尚王后裔举行了祭祖活动。台湾尚氏宗亲理事会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发来贺电。这次活动被辽宁省电视台及沈阳电视台、鞍山电视台、海城电视台录制成节目。央视四套国宝档案栏目于2006年8月27日播出了平南王尚可喜纪念馆收藏的一些珍贵文物。
  当天下午,尚德新在他开办的尚王府大酒楼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告诉我们,目前分布在国内外的尚王后人有五万人左右,仅在海城就有二万多人。他们这一枝是守王陵的32子的后裔。为了加强对平南王生平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促进海内外尚氏后人的交流与合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成立了尚氏宗亲理事总会。第一任会长尚世让2001年曾带领族人就《康熙王朝》剧组对剧中歪曲尚可喜历史形象的镜头进行交涉。第二任会长是原鞍山日报总编,现任鞍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的尚世海。第二届尚氏宗亲理事总会成立后,扩大了同国内各地尚氏后裔的交流,多次组团省亲,并和台湾的尚氏宗亲建立了联系。正史、地方志和谱牒是历史的三种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挖掘尚氏家族文化,他们创办了内部刊物《尚氏家族文化研究》,一年两期。此外,他们准备拍摄30集的电视连续剧《平南王尚可喜》。剧本已完稿,正由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修改。同时,李治亭教授本人正在潜心创作《尚可喜大传》。
  德新充满深情地说,衡水是我们的根,当年老祖宗就是从衡水的土地上来到辽东,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国内原有三座尚氏家祠,一座在海城,一座在北京,一座在衡水。前几年我们曾去衡水寻根,虽然没什么收获,但感觉很亲切,像回到了家。当他看到我们拍摄的尚可喜为他父母和伯父母立的碑及《衡水晚报》对尚可喜的家世及其后裔的报道后,很是感动。表示一定要组织全国各地的尚氏宗亲理事分会组团去衡水省亲,寻根问祖。

作者:221.203.59.* (2008/3/24 20:52:22)   回复此贴
  回复:尚可喜家世之谜(八) 第 10 楼

《衡水晚报》刊发的探寻尚可喜家世之谜系列文章受到尚氏后人的高度关注。他们将这些文章转发到尚氏宗族网上,获得很高的点击率。有的尚氏后人打电话找我们索要刊文的报纸收藏,还有的尚氏后人千里迢迢回衡水寻根。目前,我们就迎来了这样两位特殊的朋友,并和他们一起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
  这两位朋友是尚可喜11世孙尚世藩和12世孙尚德宏。尚世藩的祖父是清末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1950年,15岁的尚世藩参军入伍,参加了西藏平叛战斗和对印自卫还击战,在军营中度过了三十多载春秋。退休前为内蒙古体育馆馆长。他从小听父亲和爷爷讲,衡水是老家,早就萌发了踏上家乡的土地、喝口家乡水、吃口家乡饭的愿望。而尚德宏曾在衡水安夏寨生活过七年,更是故地重游。对衡水都怀有深深的故乡情结的叔侄二人于21日如愿以偿踏上家乡的土地。
  22日早晨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一行人驱车赶往冀州市东庄村时,灰蒙蒙的天空依然飘着淅淅沥沥的雨丝。21日下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尚金亮告诉我们,东庄村发现了一本手抄本老家谱,上面记载东庄村的尚姓先祖是尚三老,深州市的北尚家庄、冀州市的狄家庄和会尚家庄尚姓都是从东庄繁衍出去的。这个消息让刚刚从北京抵衡的尚世藩和尚德宏二人非常惊喜,因为它让我们隐隐约约觉得,尚三老、东庄和尚可喜祖先之间肯定存在某种关系。
  近午时分,我们驶进东庄村。这是我们二到东庄了,所以倍感亲切。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村支书尚洪祥和村民尚世端捧出那本蓝绢包皮内页泛黄的手抄本家谱。74岁的尚世藩像被磁石吸引一般,抱着家谱认真地读起来。
  这本家谱是东庄村的尚星斋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抄录的,距今已六十多年。据说尚星斋是清末举人,曾在山西做过官,他是尚金亮父亲的老师,如果在世的话,是120多岁的老人了。家谱上清楚地记载着东庄村的始祖是尚三老,兄弟4人,排行第三,父亲是个铁匠,洪武13年(1381),响应政府移民政策迁移,出发前父亲把打铁的砧子分成四块,兄弟4人各执其一作为日后相见的凭证。此后,老大落户到山东嘉祥,老二落户到河南孟津水泉村,老三即尚三老落户到真定府深州衡水县城西40里东庄村高村设1甲。东庄村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衡水县划归冀州管辖。尚三老死后葬在东庄村西北距村约2里的地方。宗谱记载尚三老传到第六世是继字辈,开始分立家谱,其中有一支是学字辈。与尚可喜的祖父继字辈、父亲学字辈巧合。尚洪祥告诉我们,尚三老是衡水一带尚姓的先祖。过去,邻近的深县北尚庄,冀州会尚庄、狄家庄等尚姓后人都来东庄祭祖。
  这部手抄本家谱,据尚世端讲,就是当年沈阳的尚印祺借走的那部,事后他并不是没有归还,而是主人看其珍贵,秘不示人,才对外人称没有归还。这部家谱对研究衡水或者是河北一带的尚氏家族繁衍和迁移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多少也使我们对《尚氏宗谱》中一些存在疑问的记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通过对它的认真研究和考证,在场的尚金亮、尚洪祥和尚可喜后裔尚世藩、尚新才、尚彦明、尚德宏等人认为,东庄村是洪武年间迁居河北衡水的尚三老的始居地,是邻近的会尚庄、北尚家庄等尚姓的祖先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尚氏宗谱》记载尚可喜的曾祖尚生(字衍斯)也是哥4个,而且迁移情况也是老大去了山东嘉祥,老二去了河南孟津,老三去了河北衡水,同尚三老的情况完全相同,但时间却相差126年,那么尚三老和尚生(尚衍斯)是一个人吗?如果不是一人,为什么兄弟排行和移民迁移情况如出一辙呢?尚三老的六世孙是继字辈,与尚可喜的祖父排字相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判断尚可喜祖父尚继官是在正德年间从东庄迁到衡水县城西8里“尚王坟”附近或城北8里尚夏寨呢?如果这种判断成立的话,似乎可以解释我们前文中对尚生年龄产生的一些疑问(如前文提到的尚生近70岁生子尚继官)。
  新发现的手抄本尚氏家谱为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使我们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惑和怅惘。尚可喜先祖迁移时的一些具体历史细节是什么?东庄村、尚夏寨和尚王坟、尚可喜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还有待于发现更多的史料来证明,有待于我们更深入地考证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中午,东庄村热情的乡亲们用农家铁锅炖菜来招待前来寻根的尚氏宗亲一行。饭前大家在东庄村文化大院合影留念,气氛很是热烈。
  下午,尚世藩、尚德宏一行冒雨观瞻了“尚王坟”旧址,去衡水教育学院观瞻了先祖尚可喜遗留的石碑。行程中,尚世藩等人多次对《衡水晚报》注重弘扬历史文化及注重衡水历史名人的挖掘表示肯定,对报纸鲜明的定位、快捷的报道、极高的文化品位表示欣赏,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赞不绝口。

作者:尚尔东 (2008/3/24 20:55:1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2/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尚氏论坛  执行时间:1,082.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尚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