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家谱的源流---整理族谱的基础

    中华敬氏网 2009年1月26日 敬先生


家谱的源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历史的民族。一方面,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我们一种历史心理,培养了我们一种历史感情,使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地去历史的长河里徜徉,去揣摸、品位历史;另一方面,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历史记载又经常地给我们以借鉴,以警示,使我们从历史事实里把握规律,去指导今天的生活。在数以千万计的史书中,由史官编纂,记录一个朝代盛衰兴亡的是正史;由地方主纂,记录一个地区风土沿革的是方志;而由家谱纂修,记录一个家族迁徙发展的便是家谱。
一部家谱中,从这个家族的兴起、繁衍、分派、迁徙,到家族的历代英贤、家规家训、祠堂宗庙、诗文著作,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内容丰富,包罗甚多,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家谱向来有“记录先世,弘扬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大大增强了海外炎黄子孙 的向心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海外华人寻根谒祖形成热潮。许多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纷纷返回故里,寻访祖先的遗迹,拜会故地的亲人。一部家谱,常常使他们因能认祖归宗而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不少海外侨胞中的企业家、实业家慷慨解囊,投资家乡,为故地的经济发展和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略尽绵薄之力。家谱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成为增加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桥梁。
那么,家谱到底是怎样的史书?它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历史发展又如何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谱牒、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书,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
一部较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中,记载周代以前世系最为完整、最为权威的是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专门记载并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篇:
1.《五帝本纪》。该篇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的世系。由于“五帝同祖”,因而该篇实际上记录了公孙姓轩辕氏的世系。
2.《夏本纪》。该篇记载了夏一代姒姓帝王的世系,如禹子启,启子太康、仲康等五子,仲康子相,相子少康,……发子履癸即桀。
3.《殷本纪》。该篇记载 了子氏家族自得姓以后的历代世系/殷契因其母简狄吞鸟卵而生,舜封之于商,赐姓子氏。殷契子昭明,昭明子相土,相土子昌若,昌若子曹圉……主壬子主癸,主癸子天乙,天乙即建立商王朝之成汤。成汤子太丁、外丙、中壬,太相子太甲……乙子微子启、辛即纣。
4.《周本纪》。该篇系统追溯了周代立国之君周武王以前子始祖母姜女原以下的世系:姜女原子弃,弃子不窟,不窟子鞠,鞠子公刘……季历子昌即文王,文王子发即武王。
5.《楚世家》。该篇上溯芈姓的世系直至黄帝,黄帝子昌意,昌意子高阳即颛顼,颛顼子称,称子卷章,卷章子得黎、吴回……季连子附沮,附沮子穴熊,其后数世而至周文王时的鬻熊。
此外,《史记•三代世表》也以表的形式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两朝的世系。
作为中国家谱起源阶段的这一时期,家谱自然是相当简略的,一般只记载世系人名,而几乎不涉及其经任何事情,司马迁谓之“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另外家谱还只记父系兄弟世系,而不记妻、子和姐妹,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此时父系已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但就是这些简略的记载,到周代时已成为宗法制度的身份证明,用来“奠系世,辨昭穆”,记载血缘亲近和嫡庶长幼,其政治功能已初露端倪。周代还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同时在朝廷设立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和管理,这也是我国官修家谱的开始。
除官修家谱外,汉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私人家谱。汉代私修家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自序有谱。这种家谱一般是撰者自己叙述自己的家世,也有根据谱主自述而过录的。第二种是专门家谱,这是与自序家谱区别而言的。这种家谱有的载于正史列传中,是纯粹的叙述世系的文字;有的则是专门记载本家族人任官情况的“官谱”。第三种是碑刻家谱,即将家谱刻在石碑上予以保存,如《三老碑》、《孙叔敖碑》、《鲜于璜碑》、《赵宽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畅行时期,也是中国家谱极盛时期。家谱在这一时期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成为豪门右族维护自己特权和利益的护身符,家谱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家谱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可以说是继魏晋南北朝后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门阀制度虽然随着科举考试的确立和推行而逐渐瓦解,但统治者的提倡和官修家谱的盛行却使中国家谱在此期间内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特点是官修家谱。
宋代是中国家谱的转型时期。其特点为:第一,由于门阀的衰落和士庶的混合,“官有簿状,家有谱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家谱的政治、社会功能丧失了。代之而起是“敬宗收族”、“尊尊亲亲”的教化功能。第二,伴随着“敬宗收族”的教化功能的出现,宋代家谱私修风气极盛。第三,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情况,宋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认为修谱可以使广大族人“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这也是宋人私修家谱风气盛行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家谱的日渐成熟期,尤其是清代,修谱成了宗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有的宗族三十年一修,有的宗族六十年一修,因而涌现出大量的私修家谱,几占现有家谱数量的70%以上。
近代民国年间,修谱之风仍然十分盛行。家谱的发展也从最初简单的世系记录发展到体例精当、内容翔实的家族史料汇编,从寥寥几语发展到洋洋几十万方,最终成为能和正史、方志比肩的史料,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镶嵌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分享按钮>>[中华姓氏文化]姓氏知识----为姓氏学习提供资讯
>>[中华姓氏文化]家谱----记录姓氏渊源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