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氏家谱源流】鄢氏姓氏渊源

    中华鄢氏网 2013年9月13日 鄢子和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远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四子求言,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颛项的玄孙名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

在夏王朝时期,求言的后人被封在郐(今河南新郑西北部),当时其族人被称作郐人,建有郐国,国君称“郐侯”。

到了殷商末期,郐侯率领族人参加了周武王姬发的灭商战役,因此在西周初期,郐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郐国更南部的鄢地(今河南鄢陵),晋升为侯爵,时称“鄢侯”,他重新建立了鄢国,一般史书称其为“鄢君”,但鲁国太史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仍记载其为“会国”。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郑武公姬滑突二年,公元前769年),鄢国被东迁而来急于扩充地盘、稳固国体的郑武公率军吞灭,其地成为郑国的鄢邑,史书记载这个过程为“郑灭郐”。

鄢国灭亡后,在鄢君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鄢氏正宗。鄢陵地区以盛产腊梅著称,为国宝四花之一。

本书按:

关于鲁国太史所记载的“郐国”,实际上是一个由妘姓后裔形成的小诸侯国群体,包括了鄢国、郐国、路国、偪阳国这四个小诸侯国,由于其中的鄢国位在侯爵,其余三个均为子爵,因以记载鄢国为主。

对于这四个妘姓小诸侯国的湮灭原因,古代史家曾有深刻的论述:

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

鄢,取仲任为妻,贪冒爱财,蔑贤简能,是以亡邦。(故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西北部,公元前769年,为郑国君主郑武公率军所灭)

郐,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诗人忧之,故作羔裘,闵其痛悼也;匪风,冀君先教也;郐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罚不行,遂以见亡。(故址在今河南省嵩山以东、荥阳市以南的双洎河中上游密县一带,公元前769年,为郑国君主郑武公率军所灭)

路,路子婴儿,娶晋成公姊为夫人,酆舒为政而虐之;晋伯宗怒,遂伐灭路。(故址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公元前594年,为晋国大夫子伯宗率军所灭)

偪阳,晋荀罃武子伐灭偪阳。(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西张山子镇一带,公元前563年,为晋国大夫荀罃率晋、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邾、齐、吴这十三国联军伐楚时,以其近楚而先行击灭)

另外,左丘明在所撰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国语》中,还指明了“鄢”在郑国被称作“邬”,“会”被称作“郐”,“路”被称作“潞”,其实均指同样的这四个小诸侯国。

第二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喦,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该支鄢氏源于尧帝之后,有一个人名叫“喦”,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士。

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郑攻周之战”中,因喦曾竭力辅佐郑庄公在击败周王室军队时战功显赫,郑庄公特按其名“喦”之谐音赐姓为“鄢”,称鄢喦,并封赏其居于故鄢国之地鄢邑。鄢喦死后,就殡葬于鄢邑,故而后来的史家将鄢邑称作“鄢陵”,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境内。

在鄢喦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相传,皆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由于该支鄢氏是由郑庄公所赐,邑地又为郑庄公所封,故源其宗为“郑邑氏”。该支鄢氏族人自秦、汉以后世代居于四川北部地区,故自谓“川北郑邑氏鄢氏族裔”。

本书按:

喦,即“岩”的古体汉字。

第三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远古火正祝融氏的后裔子孙,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者,建有罗国。

罗国在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国发动的“攻罗、鄢之战”中遭受沉重打击后,即一蹶不振,基本上已无力再与强大的楚国对抗。

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罗国最终被楚国所灭。楚武王随后于故罗国之地另置了一个鄢邑,安置依附于楚国的原鄢国贵族及其族人,因称鄢国,是楚国的傀儡国。

当时的罗国残余贵族被迫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流域(今湖北枝江),至东周末期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地区,之后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而留居在新鄢国的原罗国人则成为了鄢国之民,其中后来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亦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鄢县尹,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鄢国被郑国所灭,之后鄢国成为郑国的附庸国。

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发动了著名的“攻罗、鄢之战”,附庸于郑国的鄢国被强悍的楚国所吞并,其地被设置为楚国的鄢县。

后来,楚国有个贵族大夫担任了鄢县令尹,负责管理鄢县之地,时称其为鄢将师,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管辖之地名为姓氏者,亦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后裔,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西汉文帝时,鄢希巽“易燕为鄢”,为鄢姓来源提供了另一种源流。

据文献《范阳鄢氏重修族谱·安州城伋公世系·一世祖燕伋公》中的记载:“鄢希巽公为燕伋公卅五世孙”。

该谱书中所记载的“安州城燕伋公”,就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弟子中排名在第十四位的的燕伋。

燕伋,字子思,为燕山人,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县城西关水沟镇燕家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一。

燕伋一生有三次赴鲁国跟随孔子学习,共有十七年。业就归里后,他在千阳西关裴家台设教授徒,传播孔子思想。在设教期间,燕伋因非常思念恩师孔子,便每日去学堂的后面登高望远,他嫌立足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便每天都用衣襟撩土垫足,日复一日持续了十八年,日积月累,在其立足之处形成了一座高达十米、底径三十来米的巨大土台,史称其为“燕伋望鲁台”,被后世人们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据历史文献《鄢氏流源总世传·希巽公世传》中的记载:

鄢希巽,本名燕希巽,字德凤,为子思的第三十五世孙。文献记载他身高七尺有奇,才识深沉,精通太公阴符及黄石三略。在西汉文帝执政时期,太傅贾谊推荐燕希巽于朝,领兵出击匈奴有大功,以是承恩赐姓氏锡嘉名,并拜为太原将军,从此改称鄢希巽。鄢希巽的大儿子子名叫鄢南云,字景祥,其性聪敏,精通韬略,在汉元狩中期拜武职,亦继承父亲之业,领兵攻击匈奴,一直打过焉支山、祁连山,皆获大捷,蒙恩置邵,赐爵为鄢陵侯。

在鄢希巽、鄢南云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相传,皆称鄢氏。该支鄢氏族人早期居于江西吉水地区,后有迁至台湾省高雄市,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完颜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以部为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之后,成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谓之为“王甲部”,满语为Wanggiya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氏、锡伯族以为姓氏,其实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中叶以后,完颜氏族人多冠汉姓为鄢氏、汪氏、王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鄢札氏,满语为Yangia Hala,原为女真鄢札氏部落,世居长白山区,后在明朝末期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在长白山区顽强对抗了一年多,终因势孤力单而归降后金政权,该部族长被佟·努尔哈赤敕封为将军,其后代直到清乾隆年间皆驻守在吉林地区,以原部落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改冠汉姓为鄢氏,今子孙后代大多仍在吉林省境内。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鄢氏,出自历史上的西域民族,在宋朝时期有改为汉姓鄢氏者,其源纷说不一,因此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今宁夏、云南这两地多有回族鄢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妘求言、鄢喦、鄢将师、鄢希巽(燕希巽)、完颜·阿骨打。



分享按钮>>【鄢氏家谱源流】鄢氏各支始祖
>>【鄢氏家谱源流】鄢氏字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