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氏文化古迹】探访浙东竺氏始祖居住地

    中华竺氏网 2013年6月8日 万家姓


 星期六,天气不好。邀请表弟作向导,想去他熟悉的地方转转,他说,去嵊州吧,看看我们的始祖生活过的地方--嵊州灵鹅村。

  从奉化出发,经过溪口,往跸驻方向,经过剡界岭,快到达新昌的沙溪时,按照路标往右走上一条岔道,爬上一个坡,钻过一个长长的隧道,就进入了嵊州地界。我们走的是老路,沿途看到新建的甬金高速公路一路相随着这条老路走来。没走多远,到了嵊州金庭。我们在路边看到了王羲之陵园。传说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养生之处,他死后就葬于金庭乡瀑布山下。我们先去瞻仰了王羲之墓。这地方我9年前曾经来过,那时候还相当的荒凉。今天看到,在陵墓旁边已经重修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金庭观。在金庭观景区其中一间写着右军祠的房子里,遇到一位老者,他说去年刚从当地镇政府退休,这个新建的风景区请他来照看一下。跟他谈了一会,他说这地方原先建筑规模宏大,古木参天,可惜是的经过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文革浩劫,全都破坏殆尽。他叹息说,这风景区要形成气候,还有待时日。我们觉得那些新修的建筑,做工倒也还算精细,可惜感觉中缺少神韵。我们呆了一个多小时,景区内的游客比工作人员还少。也不禁与其一起扼腕叹息。

  老人说我们要去的灵鹅村,离此地还有4公里,听他之语,还有陪伴我们同去之意。我们感觉不好意思,婉言谢绝了。

  从金庭观去灵鹅的确不远,车开不到10分钟,忽看见一个高大牌坊在车旁晃过,上面正标有“灵鹅村”,浙东大白鹅之乡的字样。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在嵊州、奉化两地留下许多佳话。传说在会稽为仕时,当地有独居老妪,养一鹅,善鸣。羲之爱鹅,出钱购求未成,便约亲友同往观看,老妪闻羲之到来,杀鹅接待,羲之久久叹惜。山阴有一道士,养一群好鹅,羲之非常喜爱,便出钱购买。道士说:“你给我写一部《黄庭经》,当举群相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王羲之曾经居住过的奉化六诏晚香岭一带,也有鹅池的传说。后来,剡中的奉化、新昌、嵊州一带,老百姓养鹅风气非常浓,这灵鹅村之名,应该与王羲之喜鹅有关。表弟过去也曾经养过鹅,看了这个口号,感觉非常亲切。

  按照村口牌坊指示,我们倒车,右拐,沿着一条水泥路行进里许,就见到了路边三三两两的房子,这个情况与我想象中的样子相去甚远。在我的想象中,灵鹅村应该是一个小山村,里面住的也应多为老人小孩。可是眼前这个村子规模不小,新房子很多,村里住的人也很多,大人小孩青壮年都有。在一个三岔路口的左边,有一所房子,从围墙望进去,那房顶非常古朴。我们停车前去探视,却发现那是一座古庙。看了匾额,知道这叫灵南庙,里面供奉的神像很新,大概也是新修复的。那个亭台倒显得比较古旧,一些木构件也还精细。亭台后面一个广告,让人忍俊不禁,估计这庙的大门和围墙也是刚刚造起来的,这个柱子,原来应该直接面向大路边的。

  从古庙出来,看到庙旁边一户人家正在洗自己的赛弗越野车,表弟上去问,竺氏宗祠在什么地方?那人说,往右拐,上去一所小学就是。

  驱车百米左右,到了灵鹅小学门口。一个石牌坊正对着大路,街边有几家店铺,门口大人小孩吵吵闹闹,这地方人多,看来是村里人平时的“活动中心”。  

  看到有陌生人进来,村人围了上来,听说我们也是姓竺的,马上有人喊来一位在旁边乘凉的老人,说他是村里辈份比较大的人。老人问我们从哪里来,排行是什么字。我说我调查过了,我们姓竺的各家辈份都是按各家自己排列的,无法对上,只能按代数来认高低。那老人对迁居外面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不过对于同族兄弟,还是热情有加,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老人说,宗祠已经改造成小学,原来的建筑都不在了,只有门口的牌坊,还记载着一些东西。我粗略看了看,上面的刻字中,记载了竺氏族人历代所获得的各种荣誉。

  竺氏宗祠门口的石牌坊,上面有“古井水”字样,是不是要后人们饮水思源的意思,不得而知。牌坊的背面有两副对联,还有好多石刻文字。

  问起我们的始祖的陵墓,老人说,去年,由竺氏后人集资,刚刚翻修过始祖的陵墓,他可以带我们去看,车子可以开到山脚下。于是我们请他上车,开车前往。汽车穿过一条小巷,爬上一座小山,开过一道窄窄的水库塘坝,来到村子最高处的一座山脚下,下车,没走几步,浙东竺氏始祖气势恢宏的墓地,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细细打量了一下坟墓,风格与本地没啥两样。墓碑上的古刻,标明了始祖的身份为“吉安郡丞”。细看文字,与我见到过的竺氏家谱不同的地方有:家谱上说始祖的夫人姓刘,墓碑上却说姓吕;家谱上说始祖生三子,分别为肃、严、重,皆为名儒。而墓碑上却说是有四子,分别是肃、严、厚、重,第三子厚没有后代。大子肃在灵鹅安家,二子严、三子厚迁居奉化,小儿子迁居上虞,这与家谱的记载基本一致。连自己的母亲的姓氏好没搞清楚,中国封建社会轻视女性,在此可见一斑。又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没有后代的,后来竟然在家谱中也不提及了,真是罪过。

  住在墓地旁边的一户人家,也来看热闹,听说我们也是姓竺的,就异常热情起来,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上面长满了枣子,我们稍一注视,主人立即摘下好多,请我们尝尝,让我们好生感动。


  墓左右各有一块石碑,一块是关于始祖的生平简介,一块是捐建重修的名单。我们在有简介的那块石碑上看到,我们的始祖,因为喜这里的石鼓之胜,而居住在此。我问石鼓在何处?陪同我们的老人说,不远,可以再陪我们去看看。


  上车返回,老人带我们走另一条近路。没想这一走,差点酿成大错。虽然老人一再强调说那条近路是可以开汽车的,可是我却差点在一条巷子中卡住了。先是左边的反光镜被擦碰到墙壁,叫老人伸手将镜子往里收了,再开,右边的也擦碰到墙壁着了,只得也收起来。这样,加大油门,感觉两边还是在墙壁夹缝中钻过去,而且轮子边缘数次被旁边人家伸出路面的门槛石绊住。我慢慢加大油门,轻抬离合,总算一点一点挪过那条十来米长的巷子。开到空旷地停下一看,一个轮子的轮毂套掉在后面,另一个不知去向;右边的反光镜玻璃也掉了,幸好没有摔破。开出那条巷子,浑身已经大汗淋漓。想想后怕,如果车子真卡住了,那坐在车里的我们也出不来了。表弟说只有叫人抬了,好在我们是在同族人村里,人还是叫得到的。我说就算是找到了人抬,也不知道该往前抬还是往后抬,往前如果能抬出去,那我也能开出去;往后抬的话,还得经过一条不宽的长巷和一个上坡,好几十米路,恐怕得抬上一夜了;这么长的路,加上上坡,即使抬出了卡脖子地段,要我往回倒,也是不可能的。我戏说,那只有拆掉同族兄弟们的房子了。

  冲出难关,车子往村子外面走,又到一座小山脚,眼看又有一段山路,我说不开了,步行吧。老人说不远,前面就是。下车步行,绕过山脚,前面见一山,山上怪石乱立,山脚下有一座寺院。老人说那山就是石鼓山,过去山腰处有一山洞,进去后可直通山顶。表弟小时候曾经钻过这山洞,说里面就跟迷宫一般。可惜这山洞在文革后期被打掉了,石头只用作石材。算算完全毁掉的时间,也就是15年以前的事情,这个景,现在只剩下山顶那一块耸立的石头。老人说那洞本地人叫“石火冲”,是浙东一绝,如果这洞现在还在,开发旅游的话,村里人就发了。人类破坏自然的恶果,没想到这么快就让人们尝到了。竺氏始祖挑选的地方,可算是慧眼独具,可惜后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把金子当黄泥卖产,丢掉了一个无价之宝。


  石鼓山下的石鼓寺,原先其实是一座庙,供奉的神名为周宣王,据说原先是一个乡官。


  站在石鼓山下,可以想象这村的钟锍毓秀。村里人介绍,灵鹅村还真的出过不少名人,仅近代就有三人不得不提。一是反清义士竺绍康。他是晚清秀才,为了反清抗洋,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秋),他变卖田产,在嵊县东乡一带组织“平阳(洋)党”,号万人。1904年,竺与谢飞麟、王金发、周志由等数十人创办“大同学社”扶植会党,组织反清。同年十二月,大同学社的成员都参加光复会。次年,竺任绍兴大通学堂襄办,训练会堂骨干。1907年三、四月间,竺绍康陪同秋瑾往金华、台州等地联络会党,筹划起义,总称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竺绍康、王金发等任分统。徐锡麟安庆举义失败后,秋瑾被捕,第五天被杀害于轩亭口。清政府以一千元重金缉捕竺绍康。竺出走去沪,加入同盟会。又潜回嵊县,参与策划白竹村揭举义旗,抗击清兵。白竹起义失败后,竺绍康又潜回上海参加“保路运动”,受命组织“保路拒款决死党”,反对清迁与英帝国主义所签订的沪、杭、甬铁路借款条约,奔走在沪、杭、甬等地开展“拒款保路”运动。1907年,孙中山在东京指示同盟会,“秋瑾虽已捐驱,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竺与黄兴等策划的江、浙、皖、赣、闽五省武装起义,往来各府属会党间。次年,竺绍康等革命党人在清风岭劫囚车,救出张伯岐。竺绍康为反清奔走呼号,倍历艰险,积劳成疾,病逝上海。民国政府追赶认竺绍康为革命烈士,于右任老先生特为其作传,称“武昌首义,两浙响应;光复诸健儿,大半出公麾下……从文人而为实业家,纵横一时,声振两浙;所惜早死,能不慨然!”

  第二位是越剧名家竺水招(1923年-1968年)。她12岁进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和花旦,后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武功演员之一。1942年8月,她加入姚水娟领衔的“越华舞台”。1947年在《山河恋》中饰主角皇后绵姜。1947年9月自组云华剧团,1948年起改演小生。1954年率团去南京演出,该团后于1956年3月改为“南京市越剧团”,竺水招自任团长和主演。她的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先施”。竺水招的代表剧目有:《三看御妹》、《南冠草》、《文天祥》等,特别是《柳毅传书》名传四海,并有影片留世。

  第三位名人是竺鸣涛(1896~1969)。他是竺绍康之子。民国元年(1912)留学日本,二年,参与组织少年革命再造党。四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回国后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再赴日本东京陆军野战炮兵学校学习,回国后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十五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总干事。十六年后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卫士大队长、虎门要塞司令部党代表。十八年,任浙江保安队第三、五团团长。二十二年,调军委会办公厅任高级参谋及第二、三处处长,第三厅总务处长等。二十五年2月,任少将。三十二年7月,任浙江保安处长兼保安副司令。同年9月,任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五年晋升中将。三十六年,任浙江警保处长、衢州绥靖署副主任、浙江警备副司令。三十八年去台湾任 “国防部 ” 中将参议, 后任“经济部”顾问,1969年病逝于台北。

  我们问及灵鹅村的规模。陪同我们的老人说,灵鹅村共有870多户人家,分竺和韩两个大姓,基本上是对半开的规模。但是韩姓曾经是竺氏人过继给韩家的。我们在始祖的石碑记上看到,有“第十三世长子苌继韩氏”的记载,基本上说明了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

  站在村口,看到灵鹅这个千年古村,正以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姿态,蓬蓬勃勃地生存于始祖所卜居的土地上,不禁感到欣慰和高兴。也许以后,我还会再来寻访竺氏先人们在浙东生根落脚的更多足迹。


分享按钮>>【竺氏家谱源流】竺氏宗谱
>>【竺氏文化古迹】满氏、竺氏、落氏三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