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氏家谱源流】毋氏起源

    中华毋氏网 2013年5月23日 万家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上古尧帝之臣毋句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远古时期尧为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有一个臣子名叫句。
  句精通音韵,发明创造出了乐器“罄”,是用玉石做成的悬挂乐器,在技巧性敲击下,会发出有美妙的音乐。尧帝听后大喜,赐封给他毋邑(今四川蓬安),因称毋句。
  在毋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毋氏、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毋氏族人大多尊奉毋句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时期莒国公族的封地无楼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毋氏出自古牟夷国。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古有巢氏治石娄山,即牟娄也,本牟夷国。”
  牟夷国,是在商末周初杞国据有牟娄之前的一个小诸侯国,与牟娄前后同为一城。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发兵攻杞国,占据了杞国的牟娄城,从此牟娄城成为莒国的一个城邑,改称毋楼邑,亦称无楼邑,之后将自己的儿子己期封于无楼邑。
  莒敖穆公逝世后,己期继位,是为莒兹丕公,又将自己的儿子己庶其封在无楼邑,时称毋楼公。到了己庶其继位为莒纪公后,其支庶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毋楼氏。
  周景王姬贵二十二年(齐景公姜杵臼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莒共公己庚舆竭力想摆脱齐国的控制,结果导致齐景公的大怒,因而连续两次发大军攻击莒国,此后莒国的国力大大衰退,再也无力与周围的国家抗争了。
  春秋晚期,楚国的势力逐渐扩张到淮河上游,一举灭了蔡国。之后,在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九年(楚惠王熊章八年,公元前481年),楚惠王亲率大军灭了莒国。但是由于莒国之地离楚国比较遥远,楚国无力长期占有莒地,莒国的全境最终成为了齐国的疆土。
  在这个过程中,毋楼氏族人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楼氏、娄氏者,分散四逃,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兹毋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兹毋还,就是鲁桓公姬允(姬轨)之孙公孙兹,字毋还,史称兹毋还,其父就是公子叔牙。
  公孙兹鲁国为大夫,主掌军事,他一生都在军旅中度过,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他亲自率领鲁国大军会合了齐、宋、卫、郑、许、曹诸国,一起征伐陈国。直至(鲁釐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农历7月逝世。
  在史籍《春秋·僖公四年》中记载:“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在公孙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兹氏;亦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兹毋氏;还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毋氏,后兹毋氏也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给其弟的封地毌丘,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记载:“毋,系出田氏,齐宣王封弟于毌丘,以绍胡氏之祀,赐姓胡毌氏,其后分三姓,一曰胡毌,一曰毌丘,一曰毌氏。”
  毌丘,亦称毌乡、毌仰、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市一带,原来是卫国之地。在春秋末期,齐宣公姜积以田庄子(田白)为相,出兵伐卫国,夺取毌丘,从此毌丘成为齐国邑地。到了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分封自己的弟弟(字子都)于毌丘邑,以绍陈胡公子祀,并赐其姓为胡毋氏。胡毋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又分衍为三支,即胡毌氏、毋毌氏、毌氏三个姓氏。
  “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毋“字相通,后人遂以为“毋”字,称胡毋氏、毋丘氏、毋氏三个姓氏。著名西汉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家胡毋生,就是胡毋氏的后代。
  西汉王朝时期,在汉武帝刘彻强行实施“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以后,为了避孔子之名讳,诏令所有姓名中的“丘”字改为“邱”字,毋丘氏因此改称毋邱氏。
  毋邱氏在历史上曾被讹称为曼丘氏,后有简改称曼氏者。再后来,胡毋氏、毋丘氏也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guàn(ㄍㄨㄢˋ),今读作wú(ㄨˊ)亦可。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毋盐氏,即无盐氏,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毌丘、毌乡、毌仰,今山东省东平市一带)大夫之后,以邑地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在史籍《汉书·货殖传》中有记载:“有毋盐氏,巨富,齐毋盐邑大夫之后。”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属于以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的记载,战国时期有綦毋子。
  綦毋子,就是綦毋恢,是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裔,为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有机辩之才,曾与自己的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思想家公孙龙(公孙子秉)争辩,还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
  在史籍《战国策》中有记载,周赧王姬延二十二年(魏昭王魏遫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击败了魏军大将犀武以后,大破魏、韩两国联军,歼敌二十四万,夺取了魏国城池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昭王、韩釐王韩咎被迫割地求和。
  白起在伊阙获胜之后,紧接着就挥军准备进攻周王室。周赧王马上亲自赴魏国求援,魏昭王却以上党(今山西长治)情势紧急为借口,拒绝了周赧王的请求。周赧王在返朝途中看见了魏国的梁囿(大梁花园,今河南开封),十分喜爱,跟随着的綦毋子就对周赧王说:“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而且距周又近,我能为您要来。”于是,綦毋子就返回去见魏昭王。
  魏昭王见到綦毋子返回来了,就赶紧问道:“君王抱怨我了吗?”
  綦毋子回答说:“他不抱怨您又怨谁呢?所以,我认为您将会自取祸患。您想啊,周赧王毕竟是诸侯的首领,周王室又可以做贵国的屏障,防御秦国的进攻,但贵国却不能为周王室防御秦国,依我看哪,如此一来,周赧王必然会掉头去讨好秦国。秦国如果再发动伊阙塞外的兵力与周王室联兵进攻贵国的南阳,那末,韩、魏之间的上党要道就会被切断。”
  魏昭王一听,出了一身冷汗,马上询问:“那可怎么办呢?”
  綦毋子说:“看样子,周赧王是不善于讨好秦国的,他很贪小利。您如果答应派三万人去驻守周王室的边境,并把温囿送给周赧王,那么周赧王对宗室贵族、朝廷百官既可以有所交代,又满足了他个人喜爱温囿游乐的私心。那样的话,他就一定不会再去与秦国联合了。我听说,温囿的所得每年可以达八十金,周赧王如果得了温囿,每年可以再多给您付四十金。这样,上党既没有祸患了,您每年又可得到一百二十金。何乐而不为呢?”
  魏昭王听完綦毋子所说,觉得十分有理,便派孟卯献出温囿,并答应出兵三万去帮助周王室守边。后来,魏昭王还曾经向周赧王讨要綦毋子来作魏国的宰相,但周赧王死活也不给,令魏昭王十分不高兴。
  在綦毋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綦毋氏。至汉、晋时期,著名的廷尉綦毋参、大夫綦毋张,都是綦毋子的后代。再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古代毋车氏,出自乐安毋车伯奇,他为汉朝时期楚国下邳相,时有主簿步邵南,时人称毋车府君步主簿。其后裔干脆因此称毋车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毋氏、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时期官吏毋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毋将,当为毌将。“毋将”,可能为“毌将”之笔误所致。
  毌将氏,历朝历代姓氏史籍、典籍皆语焉不详,所指出处者,诸如《姓考》、《广韵》、《汉书》、《风俗通》、《通志》、《左传》等,皆言其取“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之铭言而为姓氏,称毋将氏。
  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为中国自古以来主要的姓氏源流之一,以“毌将”为姓氏,称毌将氏,比较符合该姓氏的历史进程。否则,按“人臣毋将,将则必诛”之论,其姓氏具有极其强烈的奴性,其字面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冲突,决非古代时期的取氏之道。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guàn(ㄍㄨㄢˋ),今读作wú(ㄨˊ)亦可。此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新莽时期勇士巨毋霸,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在史籍《汉书》中记载:“有巨毋霸,王莽改为巨毋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历史上,有毋终氏、毋知氏等诸姓氏,其后裔子孙中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毋氏者。


分享按钮>>【毋氏家谱源流】毋氏(母氏、毌氏)迁徙分布
>>【毋氏家谱源流】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