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我的父母与我的兄弟姐妹

    中华师氏网 2021年8月21日 师淑凤



我有一双至亲至爱的父母。虽然他们相继离世近20年,每当我想起他们二老时,心里就升腾了无限的感恩与怀想。

   还是让我把听到的记忆中的往事与经历真实场景做一下简洁的叙述吧。    父亲师义生于1912年11月10日,农历10月初2日。在家排行最小;他有三个哥哥;二个姐姐。爷爷师万宝,把希望寄托在老儿子身上。因为家里除租人家的地种;还开了豆腐坊。一家人没有识字的,希望老儿子能读几年书,回来能算算账就满足了。于是父亲在十几岁时才入私塾学习。让爷爷高兴的是父亲是极努力读书,又十分聪明的人。他总能在班级第一个交卷,并且得满分。当时老师的规定是第一个交卷的全对额外添加5分。因此父亲总能得上这额外的5分。他写的作文也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读给学生听。在老师眼中父亲是最爱学习;最守纪律;最听老师话的一个学生。他不但学习好;品德也好;是老师最得意的门生。但是读完四年级私塾的时候,被爷爷勒令回家记豆腐账。由于父亲的聪明、能干、诚实、憨厚,让他二姐夫相中。选他到辽宁八面城帮着他二姐夫做生意。父亲做水果生意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干。卖出去的水果从不缺斤少两。引来的客人多,生意很红火。

卖的钱都是一五一十的交给我二姑夫。父亲从没贪过一分钱,这让二姑夫很信任并器重。父亲那年已经23岁了,到了结婚的年龄。于是二姑夫通过媒人在八面城的五里坡找到一家姓冷的二姑娘。听说这二姑娘长得中上等人,白皙的脸庞闪着炯炯有神的眼睛;五官端正;个子不太高;能干;性格好;从不与邻里兄妹吵架;是个善良又懂事的好姑娘。而父亲呢,个高、眉清目秀、站在那很打眼,一看就是个英俊青年。经过媒人一说合就把婚定下来了。据说结婚那天热闹非凡,二姑夫花了很多钱请了8个军人用八抬大轿把母亲从五里坡抬到临时婆家二姑夫家;并鸣放了十八响枪炮。以示吉祥。但母亲好景不长,被爷爷指令让刚完婚的母亲回通辽跟大家子过活,这让母亲投入了无限的深渊。

   母亲冷淑兰那年16岁,是1919年10月17日出生,农历8月24日。当时师家在通辽城东住,也就是现在东顺路中南段。家中有26口人,有爷爷奶奶;有大伯家及6个孩子;二伯有病去世的早;二伯家的两个孩子归了大伯家;有三伯一家及4个孩子;还有姑姑等家庭成员。这么一大家庭过日子总免不了以强欺弱。母亲年岁小,新来乍到,不知所措。离娘家又很远,没有一个依靠的人。只是整天没日没夜的干活。父亲又不在家,没有着落的母亲就这样在这26口之家时而受着平辈晚辈的气。本来大伯应该当家,可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因此爷爷选能干的三伯,能说会道的三娘二人当家。母亲在这个家挨欺负是家常便饭。父亲又是极老实憨厚,只为大家庭挣钱,又不懂得照顾母亲。就连母亲怀孕父亲都不知道给母亲拿回点水果吃 (因为父亲是个卖水果的)。就这样母亲只好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只盼着儿子长大的出头之日。幸亏奶奶是个心善之人,对母亲总是呵护,当妯娌媳妇欺负母亲时,奶奶总能站在母亲一边训斥他们。奶奶在她72岁时病逝。这棵大树靠不上了,孤苦的母亲在这个家庭备受欺辱。尽管母亲没读过书,但是很聪明,会算账。当别人来我家买豆腐的时候母亲总能快速的算好账。比打算盘还来得快。就这样,妯娌及晚辈们对母亲依旧是很刻薄。再加上爷爷是那种直性子,别人装枪他就放;他不管母亲干了多少活,会算多少账;只要一有人告母亲的状,他就立马打母亲;甚至动刀。把母亲吓得从窗户往外跳。心脏病也就是从那时得的。当家庭环境逼得她走投无路时,母亲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又不忍心让大姐、大哥没有母亲的照顾。没娘的孩子更可怜,想到这,母亲再也不寻短见了。    社会稍稍有了进步,我们这一大家人终于分家了。母亲虽然没分着啥,但有房住,自己能当家做主了,过着不受气的生活。凭着父母亲的勤劳、智慧我家里买了马车。父亲给人家拉脚(拉货)收入不少,足够一家人生活的挺好。可过了几年就入社了,入社后马车就变成公家的了。生活质量差很多,缺衣少穿,就靠种地过活。由于年景不佳,收成不好,这时家里又多了二哥二姐。尽管这样贫穷,家族中亲戚往来都入住父母家。父母家就是亲戚的“大车店”。因为父母大方、热情、善良、仁慈,使这些亲戚都愿意来我家。母亲的原则是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不让亲戚挨饿。这些事实已被整个亲戚朋友公认。    当爷爷90岁高龄时也没有糊涂,头脑仍然清醒。当时爷爷分家时跟着当家的三伯住他们家;和父母家对门住着。母亲总是偷摸给爷爷烧炕。有啥好吃的,首先想着给爷爷送去吃。这让清醒的爷爷感动的掉了眼泪,经常夸母亲孝顺。说是:“老冷亲家是南北二屯都有名的好人家。人家的孩子都是孝子啊”。爷爷在他96岁时去世,母亲以前的挨打受骂,她都忘得一干二净。只剩下感动。认为这样受到老人的夸奖就值了。因为母亲把名誉看做是人生的第二生命。有了这样的好名声,母亲总能宽慰自己。内心强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有出息,她没日没夜的干。针线活、(母亲在生我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多,但凌晨1点的时候依旧给父亲做着小衫)外面的活;甚至像搭炕,摸房子这样男人干的活母亲都能手到擒来。因为父亲也时常出外做工,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就是这么累,母亲从没怨言。只是想让孩子们都去读书。别人家只让孩子种地帮家挣工分。他们都劝我父母说:“让孩子念啥书啊,下地干活能挣工分到年末能多分些钱,孩子们都读书家里多困难啊”。而我的父母宁可受穷挨饿也让他们的孩子去读书来改变人生。父母的原则是,只要孩子们愿意学习,你到哪去读书都大力支持你,因为父母认为只有读书能改变人生。    儿时的我正值60年代初期,国家很贫穷。农村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从国家到小家,家家贫困,缺粮少穿。在春天杨树叶刚发芽的时候,母亲就带着哥哥我去野外捋杨树叶,捋回来以后用开水焯一下,然后发一天,再拧干,蘸酱吃。因为大地的野菜还没长出来那。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我们这些孩子不挨饿,如果不够吃,母亲就说不饿。6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放学回家;天寒地冻的,我冻得脚发麻;浑身都冻透了。跑到家时,母亲见状就解开衣襟把我搂在她温暖的怀中,妈妈的这种温暖直到今天还余温未尽。母亲不但给我无穷的温暖与爱也给我精神食粮。有一次我和三哥去红星医院买药,回来后我俩在路上捡了一大包钱。不是夸张,我和三哥长那么大也没见过这么多钱。于是我俩就毫无迟疑地追赶前面的老太太,因为前面没别人,断定就是老太太丢的。一问果然是老太太掏东西的时候掉在地上的。于是立即交还老人。这件事已过去50多年了,但每当回想这段事情的时候,总是感觉心里美滋滋的。母亲经常教育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捡啥都得还给失主”的忠告牢记在心。    父亲是一个文化人。虽然在三合村没当啥官;但他的忠厚为人被整个三合村的村民认可。他是三合村的秀才,每逢过年好多人都求父亲写对联。我小的时候每逢过年都被父亲叫住,帮他研墨。当时我10岁左右,玩心很重;不能到外面去玩;又不敢不听父亲的话;直到我长大了我才能理解父亲。父亲每天早晨都要教我背诗,有“勤学努力求上进,莫学枭鸟怨气多”;还背毛主席诗词37首等。这些至我当老师时一直受用。我长大后,发现父亲看书时总会泪流满面,原来父亲在看《三国演义》正像母亲所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70年代后期,父母60多岁时为了补贴家用,还在辛勤的劳作。生豆芽去市场卖,有时也批发给饭店。这个买卖持续了5至6年。等到8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父母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90年代初期在三合村别人家还住着土房时,我的父母已住上带卫生间的砖房了。这在三合村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因为他们教育出来的七个儿女都对父母施以恩报;让父母在晚年享享清福;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由于我们这些子女白天工作都很忙,十几年父母一直有保姆照看,只有下了班休息的时候去陪伴父母。父母晚年的生活乐趣很多,在自己家的小院儿种了十几种花卉,每当逢年过节,儿孙满堂。真可谓是:父母双双福寿高,儿孙满堂数得着;普通一生行善事,忠厚诚实是汝骄。老年之中不多得,热爱生活情趣多;居室内外繁花艳,争与父母谁洒脱。    母亲的爱,父亲的恩,是我用笔墨也写不完的。只有我们继承父母的美德,让生命活的更精彩;活的更有价值;活的更快乐;让父母在天之灵得到欣慰。


   父亲是1999年1月份去世,享年87岁。母亲是1997年6月份去世, 享年78岁。这两位老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前半生受苦受罪;后半生辉煌灿烂。母亲最大的荣耀就是结婚时用了八抬大轿,并鸣放了枪炮作为贺礼;二是养了七个让母亲值得骄傲的好儿女。   父母的一生勤俭持家功劳显著,真可谓是:平凡父母不平凡,半生操劳苦无边;勤劳持家功不浅,伟大之中见平凡。父母一生很伟大,教子有方美名传;宽厚仁慈人人赞,做人做事美德显。    父母生养了我们七人,我排行老六,有二个姐姐三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    大姐师淑华高级小学教师。今年80岁,已退休25年了。大姐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那时让孩子去读书尤其是女孩子读书是很奢侈的事。而我的父母不但让女儿读书;而且还给女儿送至二千里外的呼和浩特邮电学校去读书。让她学本领,不再像父辈们这样过着艰辛的生活。记得母亲说,“你大姐上学的头几天,我把咱家的猪卖了,用这个钱给你大姐准备了被褥等行装“。大姐才得以像别的学生一样,去邮电学校上学。大姐退休前是一个优秀的小学高级教师。经常受到地区教育局表彰。由于工作认真,课教的好,学校总让她教五年级的毕业班。使得这个师老师在加格达奇桃李多多。大姐乐观、善良、乐于助人、教子有方。这种美德在她的刘氏家族得以展现。大姐最大,结婚后,就不断的照顾母亲,关注母亲的病情。每当父母提起大姐时总说她最惦记家里。因为母亲很早得了心脏病;大姐虽然在外地;但按时从加格达奇给母亲寄药。母亲能坚持活到78岁与大姐早年关注母亲;与后来我们兄弟姐妹全身心的照顾母亲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大姐已是耄耋之年了,愿大姐健康长寿。    大哥师永德今年73岁,大哥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精神的支柱。大哥与大姐相差七年,母亲生了大儿子后开心的不得了。把大哥视为宝贝。因为大哥小时候是极懂事又乖巧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十几岁时母亲就把大哥当做依靠。有一次十冬腊月,母亲领着大哥去野地拣白菜帮。娘俩一路沉默,后来母亲开口嘱咐大哥应努力学习,长大好有个不错的工作。让母亲没想到大儿子可有头脑了。思想开通,把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不但劝了妈妈说“困难是暂时的,等将来我长大,一定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妈妈一听,说:“我不怕了,我大儿子长大了”。这个谈话让母亲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无望的母亲重新认识了儿子的成熟。大哥等于给了母亲一个定心丸。有一次母亲去市区买东西,路过四中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台上讲话。(因为当时大哥是学生会主席),细一听一看,是自己的大儿子,这给母亲高兴的,果真她大儿子是最有出息的。大哥是最听话,从不同父母顶嘴的一个。

大哥考大学的那几天,正赶上一个辽宁籍的妇女领着孩子到我家讨饭。母亲就看不了这种比自己还贫困的人。于是决定让她娘仨暂住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半个月。由于他们娘仨吃百家饭,免不了晚上拉肚子;有时憋不住就往屋地上拉。后来妈妈同我讲时说满屋子都是那种臭味;可我大儿子一句也不埋怨妈妈。看出母亲带着骄傲叙说着大儿子的孝顺。大哥大学的通知书发下后,给三合村增了光,因为是师老嘎达大儿子考上了通辽师范学院中文系。这可是三合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才,师老嘎达家让村里人刮目相看。大哥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所作所为真就像他名字一样“永德”,无论是做官还是搞学问都能以“德”子为准,是我们效仿的榜样。现在的大哥笔耕不辍,虽然已出版了几本诗集;仍然还在创作诗歌。《哈达》一书无论是从诗的形象还是思想内容都堪称一流。他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师氏家族的全体成员学习。期望大哥写出更多更好的诗。

   二哥师永林今年70岁,二哥是个能体谅父母的孩子。读完初中苦于家庭贫困,就想方设法减轻父母的压力。正好1965年8月内蒙古军区卫生学校到通辽招生,二哥被招生的人员层层筛选最终以优秀成绩录取,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人民解放军的军校学员。当年只有17岁的二哥,思想非常成熟;性格坚毅;一心想通过参军来改变家庭的现状。二哥是那种及要强老实不多事的内向的性格。当兵走那天母亲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如果流下来,会让远走的儿子担心。她一再嘱咐二哥,当好兵;小孩要多学多问;要勤快;听党的话;听部队的话;做一个优秀的军人。二哥果然很争气,1966年就被评为全军优秀学员。这些优秀学员在人民大会堂被周总理陈毅等四位老帅接见;并光荣地参加了当年的国庆庆典。,当二哥回忆起那次让人激动的场面时,内心总是感觉非常幸福。这一情景让二哥终身不忘。二哥毕业后被分配到二五三医院当护士,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从不嫌脏嫌累,对病人亲如家人,没过两年就被二五三医院党委提拔到医院政治处工作。二哥是位工作狂,突出的成绩让部队重点培养。他当兵几十年;忠于党忠于军队;忠于本质工作;全靠自己努力 ;受到部队赏识;层层提干是一名正团级干部。二哥不管有怎么高的位置,不骄不躁,为人谦虚,受到上级表彰无数。转业后去了国家税务局,在职期间曾任财务装备处处长及工会主席等职位。他工作廉洁;忠于职守;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二哥的种种成绩让远在两千里外的父母感到幸福骄傲。何况二哥时常惦记母亲的身体,给母亲寄钱寄药等一些孝道的事情。记得小时候,家里由于二哥是优秀军人,部队也来慰问信及喜报,我们生产大队也时常派人来我家送新年礼物。那时父母的脸上总是挂着幸福;带着微笑;嘴里还不停的念共产党的好;毛主席的英明。不断地感恩感谢新社会真好啊!给我儿子培养的这么优秀。    说到三哥师永军今年65岁,他不但让父母骄傲,也是让兄弟姐妹骄傲的哥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哥读书期间正赶上文革,他不能像大姐大哥二哥那样考上大学或中专,只好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三哥在务农期间受到大队书记的青睐。培养他这个既聪明、机智、有谋有略、能吃苦耐劳的哥哥。他在同年龄男青年当中出类拔萃。由最初的民兵到连长到红星乡武装民兵副营长。然后公社又选他到供销社。不久就任主任,到市土产公司任经理,期间又到内蒙古财经大学进修2年;最后到盟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任总经理。他一路走来,全凭着实干加巧干。口碑好;是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家。获得优秀企业管理者、市级优秀党员、经济师等证书。三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已作为三哥的座右铭。父母晚年和三哥住在前后院,饮食起居颇受三哥照顾;使得我们兄弟姐妹非常放心。你们说我三哥的种种成功、成绩能不让父母自豪,兄弟姐妹们骄傲吗!    二姐师淑香今年67岁,是我们家读书最少的一个。二姐读小学二年级时,正值母亲心脏病复发。大夫说母亲不能干体力活,二姐知道母亲这种病情说我不念书了;在家帮着妈妈干家务;从此二姐就与读书无缘。等妈妈心脏病缓解了,二姐就去生产队务农了。务农期间,二姐从不服那些大人们,总是把农活干的比大人还利索还快。当时的妇女队长不得不让二姐挣上大人的工分。二姐是位极能干,又要强,又有智慧的人。她后来去了加格达奇砖厂就业。这是大姐为了让二姐由农民变为工人的唯一途径。工作期间,她多次评上劳模。75年砖厂还推荐她去齐齐哈尔师范院校读书。朴实善良的二姐觉得自己只有二年级文化,就把这个上学的指标让给了别人。后来二姐结婚回到通辽凭她的能干要强;生豆芽;轮粉皮;做皮冻;把日子过得很红火。她的轮粉皮的手艺当时在通辽一鸣惊人。引来很多家商户批发。这些活让二姐这么一干就是十几年那。这十几年全凭着能干,吃苦耐劳,加上智慧。晚年了,又能享受着退休工人的待遇,每月拿着2200多元钱,这得感谢大姐给我二姐找回了工作,找回了生活保障,找回了幸福。    我师淑凤今年60岁,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是兄弟姐妹中最幸运的一个。我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1日入通辽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圆了我儿时的梦想,当上了小时候就渴望的中学老师。1983年在职期间我又考入内蒙民族师院中文系学习5年。为我后来提升文学素养及教学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30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母亲的嘱咐时常在耳边回响,“不要误人子弟,一定为人师表。”是啊,在学校我尽最大的努力干好工作;教好学;也多次得到上级的奖赏;指导学生作文多次得过国家级别的奖项;学生的中考作文获得过满分。所写下水文《青蛙》被收录到《中华园丁文萃》一书中,并由冰心题字新华书店经销。所设计的板书《听潮》被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录用在《初中语文板书图示集》一书中,也是新华书店销售,并被聘请为全国板书协会会员。所写的诗歌发表在《科尔沁诗词》多首。所写的散文《教师的爱》发表在《科尔沁文艺》2003年创刊号。游记《出游》发表在《科尔沁文艺》2006年3~4期上。游记《梨树沟随想》被《通辽日报》刊登。30几年中,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当班任,所教班级被评为盟级先进班集体;任十一中校报编辑十几年直到退休并且在2008年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指导奖。;任十一中第一任诗社社长;并多次评为优秀教师。这种种成绩我都很感谢母亲。是她的一言一行,对我有着直接的影响;让我坦荡做人做事;让我有了成绩不张扬;让我诚实;告诉我吃亏是福等至理名言。感谢母亲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让我在工作中能够有足够的精力、体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诸多成绩。我不能不说我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在父母晚年期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父母家关照他们的生活。虽然对我自己的家庭照顾的很少,但我内心非常的坦荡,我觉得就应该像父母照顾爷爷奶奶那样来关照他们;在他们去世之后没有遗憾。    我的妹妹师凤华57岁,高中毕业。后来在服务行业工作。退休前在工作中经常被组里选为劳模。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妹妹;歌唱的好;心灵手巧;做家务做手工都是一流的;是我们姐妹中最手巧的一个。我的妹妹极像我的母亲,识大体;顾大局;既善良;仁慈又勤劳贤惠;任劳任怨;从不说长道短;善解人意。她排行最小,从不以自己小自居。做人做事总能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兄妹们一到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妹妹总能提出她请大家先聚餐等。哥哥姐姐们全都喜欢她。就连单位的同志、邻里都愿意跟她相处。她小卖店的买卖之所以红红火火与她的人品好,是有直接关系的。    妹妹是母亲最惦记的女儿,在父母晚年,妹妹照顾的很多。父母在晚年能快乐幸福与妹妹常去照看父母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总之,我们七个兄弟姐妹能有现在的幸福安康的生活;有着这些成绩;工作中表现出的种种美德;都是父母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深深的扎根在每个人心中。使这些兄弟姐妹共同努力,让父母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要感恩父母教我们怎样做人做事;教我们孝顺的美德。让我们跟随着父母的脚步代代相传。更要感谢父母对子女的爱超出了他们自身,让这种爱带给世代儿孙。    父母的在天之灵一定很欣慰的。因为他们的子孙一代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兴盛;一代比一代辉煌。那就让这种种美德开花结果,让师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闪出耀眼的光芒。努力吧!

师淑凤2016年2月18日

【作者简介】师淑凤,生于1957年。内蒙古通辽市人,爱好文学,曾在通辽日报,科尔沁文艺,红枫刊物上发表几篇散文。在科尔沁诗词刊物上发表十几篇诗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