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欲“再现”慕容世家三燕都城

    中华慕氏网 2009年5月27日 网上


东汉末年,鲜卑慕容占据了辽西,发展经济。逃亡辽西的中原流民带来了汉文化,加强了鲜卑慕容部的汉化过程。公元337年,慕容白称王,国号燕,建都棘城。这就是前燕。公元341年,慕容白建造了龙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市。龙城长达一百年之久, 这个时候的慕容氏是最盛时期,鲜卑慕容在汉化进程里,不仅壮大了力量,统一了东北,而且进一步争雄中原。

辽宁省朝阳市政府策划了一项大的活动,召开了慕容大会,全国的慕容后裔代表聚集龙城回顾历史欢聚一堂。 



辽宁省朝阳市出土的龙城遗址--公元342年慕容世家建立的三燕都城,也就是金庸笔下慕容公子念念不忘要复的都城

应辽宁省朝阳市领导之请,金庸先生即兴命笔,不但题写了“慕容街”街名,还为朝阳写就一副对联:“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11月初,金庸先生的题词到了朝阳,“慕容街”终于在古代“龙城”的位置上尘埃落定。

12月1日,朝阳三燕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试运行期间,该中心已经研制出剪纸、皮影、红山玉件、紫砂、化石等十几种体现朝阳特色、代表朝阳文化、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

1997年夏天,记者在沈阳陪同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及其夫人参加签名售书仪式。仪式后,余先生偕夫人参观了故宫等地。其间,余光中先生的夫人提出,能否看看红山文化的玉雕龙。——— 原来,余夫人是台湾著名的玉文化专家。

在辽宁省博物馆,面对玉雕龙,余夫人面色凝重杂糅欣喜。———的确,面对红山文化符号,哪一个炎黄子孙心里没有深邃的历史情思!

考古专家孙守道说:……牛河梁玉龙以及玉龟玉鸟等一大批玉器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文化的一个象征;而对玉器的研究,则更是对我国文明史的研究……这么大量的玉器的产生,一定有它的历史背景,有它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古书《越绝书》里记载了春秋时一位称风胡子的人的话,他说:“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做铁兵。”就是说,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他认为还有一个玉器时代,可是,以前我们一直沿用19世纪丹麦人汤姆逊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的时代划分……现在,我们为风胡子这一科学的时代划分法找到了佐证……可以说我们在牛河梁找到了一个失踪的时代。

这个失踪的年代就是5000年前,就在牛河梁女神所俯视的时间与空间里。 



村民保留的自家家谱。自从在网络上登出寻找慕容的消息后,有很多人报名登记,这中间姓慕或姓容的人有不少,他们都有可能是慕容氏的后裔,因为北燕被北魏灭亡后,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为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其中一部分人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慕",或穆桂英的穆,或者取第二个字姓"容"。 在《百家姓》中确有复姓慕容的存在,排名第436位。




玉雕龙——— “中华民族第一龙”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和信息。龙是反映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思想意识的神祗,它只能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才能出现。

朝阳牛河梁及附近地区出土的大量玉龙,一是证明了牛河梁文化已是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的国家文明社会;二是找到了中华民族龙的起源:龙的原始形态是猪的形象,而牛河梁的对面就是猪头山……无论是皇帝的龙袍龙床九龙壁,还是江南民间的龙灯龙船,都是从这里演变去的……我们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而牛河梁是龙的真正故乡。

龙是否出自辽河源,涉及到中华文化起源和文明起源的重大课题。

辽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比如查海遗址的摆塑龙,沈阳新乐遗址的木雕龙,赵宝沟遗址的刻画龙,红山文化陶器上的彩陶龙,牛河梁女神庙上的泥塑龙、玉雕龙(分成亚型1和亚型2两种),还有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彩绘龙。

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在 《龙出辽河源》一书中,仔细地分析了辽河流域早期龙的演变,他提出:龙的起源虽然是多源的,但又不是对等的,而是有主有次的。辽河流域的龙,起始年代最早,种类最多,各阶段相互衔接,演化序列清楚,并对周围地区的龙的出现和发展有所影响,成为中华龙起源的一个主要源头。

从辽河源起飞的龙图腾,灌注了中华民族精神。朝阳这块土地,就是先民们的阔大舞台,他们演出的是一段精彩的历史。 


 龙城出土的马镫。对于穿过广漠的荒原长途跋涉的马上民族慕容家族来说,马具是北方民族必须要用到的,人一旦拥有马具之后,便可以在马上活动自如,这样就使得骑兵发展起来,进而增强了慕容鲜卑的军事力量。而马具的最终完善成熟,应该说慕容家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朝阳大地上,这幅全息的历史文化图景,因为史学界的关注,更因为朝阳的开发而灵动起来。那些记忆,仿佛只等待着一双手来打开。

因为红山文化,因为牛河梁,三皇五帝的问题被关注,一个成为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求证的过程中,正在经历必然的种种纷纭。

考古学家毕宝魁先生说:……由环境恶劣的处所向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迁徙,是一切原始民族的共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为传说中的炎帝是确有其人的,他应该与朝阳牛河梁文化遗址有关,只不过是炎帝部落在南迁中原时和中原的黄帝部落发生了战争——— 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大战于阪泉”,后来,炎帝战败,炎黄合一。我是倾向于这一意见的。但同时我又认为,炎帝应该是殷商民族的先祖,他的一部分部族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进入到黄河流域,与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创建中原文明;而留下的部分则继续在辽西一带生活繁衍,创造着这里的文明。后来,商周两大民族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即武王伐纣的战争,殷商贵族被西迁的周民族打败。居住在中原的商民族的情况以及其祖先的传说被记入史书,载入古籍;而留在辽西的一族依然靠口头传说世代传诵。如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关于祖先是卵生的传说和“玄鸟生商”的传说当同出一源。 



鲜卑先人的棺椁。作为马上民族的慕容家族在百年之内纵横北中国,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有过他们的功劳,慕容氏尽管最后丢掉了他的王朝,但他的后裔融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里,继续创造着辉煌,也就有了之后的北魏隋唐的全盛。

此外,“箕子适朝鲜”的事实也说明了殷商的祖先在东北。箕子是殷商的贵族,商亡之后他去了今天的朝阳一带。我认为,箕子去朝阳是回归故土的表现。一、史载,商民族曾十二迁,我认为越往前追溯商应该越往北,这样才符合人们选择优越自然条件而迁的规律。二、殷商的殷字,当是由地名而来,从古注上得知,殷土即隐土,在渤海边,当是东北。三、伯夷、叔齐的孤竹国即在朝阳喀左,他们是殷商贵族,耻食周粟而死,除了气节,还应有民族感情因素。四、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中也明确说明了商民族南迁时曾留下一个支系在东北辽西。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红山文化的区域,本来就是黄帝活动的区域。更有学者认为,鲜卑慕容就是黄帝的后裔。

如果离开如此具体的人与历史事件的求证和言说,粗线条来描述朝阳,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人影幢幢但事实清晰的历史的巨大影像。

在夏——— 春秋时期,也就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时期,辽西大部分土地都得到了开发,人口众多,部族林立,形成了山戎、东胡几个大的部落集团。

西周时期,朝阳属燕国。今天的建平,燕国的长城在2000多年风雨里,还没有彻底坍圮。

朝阳独特的剪纸艺术

春秋以及战国的中期,辽西地区居住着孤竹、东胡、山戎几个族群。毕宝魁先生上述的孤竹国伯夷与叔齐的判断,现在已经写进了《朝阳历史与文物》一书。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辽西地区属秦。汉时,仍然沿袭燕秦旧制,实行郡县制。其间,大批中原流民进入辽西。

东汉时期,朝阳地区活跃着乌桓、鲜卑,与东汉政权关系密切而复杂。

公元207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彻底消灭袁氏参与势力及三郡乌桓,决定出兵攻打辽西。在凯旋的路上,看见了大海,曹操写下了《观沧海》的千古名篇。这样,朝阳的历史,以个体的方式投射到了记忆之中。

到了隋朝,朝阳市成为隋朝营州柳城郡的治所。仍是各民族聚集的地方——— 有汉、鲜卑、高句丽、奚、契丹,后来又有了大批的革末革曷人移居在此,他们的首领曾被隋炀帝封为辽西太守和燕国公。 



龙城出土的金步摇

到了唐朝,在这里设立了营州都督府,专管东北各少数民族事务。“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就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所写的《营州歌》,生动地反映了唐时朝阳的风貌。

辽金时期,朝阳属大定府,后改为兴中府,仍是军事战略重镇。

到元代,朝阳仍然是一个极其繁华的地方。据《元史》记载,在元代,朝阳地区加上周边数县属大宁路,下辖一府九州七县,有46600户,448193口人。当时的朝阳地区不仅是东北最繁华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国最繁华的地区。

在牛河梁,这个龙的故乡一侧,历史在这里打了一个结,这个结就是今天朝阳历史文化开发的第二个重要节点——— 前燕与龙城,一个王国和一个城市肇兴之地。

东汉末年,鲜卑慕容占据了辽西,发展经济,使辽西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逃亡辽西的中原流民带来了汉文化,加强了鲜卑慕容部的汉化过程。公元337年,慕容 白称王,国号燕,建都棘城。这就是前燕。

公元341年,慕容白建造了龙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阳市。

前燕以及后来的后燕、北燕与龙城,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原因在于,鲜卑慕容在汉化进程里,不仅壮大了力量,统一了东北,而且进一步争雄中原。重要的是,龙城的出现,取代了自战国设郡以来,辽东襄平(即今天辽阳)在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地位,成为整个东北的中心城,同时三燕文化对北朝、隋唐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燕在成为东北霸主的过程中,大规模地构筑龙城。——— 在这里,我们中止对于三燕历史的陈述,将注意力放在龙城的“龙”字上。

历史不是偶然的,在龙之故乡——— 牛河梁的一侧,龙城沿袭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文化精神像永远都不停止的大河,穿过历史,在1700年前的朝阳,如大凌河水,汤汤而动。

慕容踈对龙图腾情有独钟,自己的宫殿叫和龙宫,为后妃修建了龙腾苑。龙城东面的山,称为龙山,龙山上修建了大型的龙翔佛寺。

在与朝阳市文化名人们座谈时,大家都谈到了三燕文化对东北亚的影响,比如,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三燕的马具。三燕的马具里,有了辔头,马鞍用了铜桥,马镫镏金。最为重要的是,上面都刻上了龙。

文化是持续影响力的最根本的部分,三燕文化,如何影响了东北亚,仍然是一个亟待发现的领域,现在,我们还站在这个历史的大门之外。

但从三燕开始,龙城朝阳,在东北大地上继续辉煌了500年。 
公元436年,龙城宫殿被战火焚毁。2004年,沉睡了1600年的龙城宫城城门重见天日,龙城,就不再仅仅只是个历史文献中的名词,三燕古都这座书本中的东北亚中心城市,来到现实之中。至于古城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此前从未有过实物证实。

据专家介绍,城门遗址位于朝阳北塔东南300米,包括大型夯土城门墩台、石砌门道、向南北两侧延伸的石子大路、砖路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墩台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大型夯土台基构成。

三门道证明这是座都城。通过考古发掘,发现“龙城宫城”正门先后经过前燕、后燕、北魏、唐、辽五个时代的建设。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认为,原有文献对龙城载之甚少,现在所发现的宫城遗址,使人们看到了三燕都城的规则,意义重大。

2004年,龙城城门遗址被评为年度考古十大发现。发现龙城宫城城门是一个新闻,但真正被作为新闻而传播的,倒是被评为考古十大发现。显然,我们自己对这个发现意义的认识是那么粗浅,对于历史的认知只是建立在对事件的兴趣上,而没有看到,龙城的发现作为东北历史的重大事件给朝阳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记者站在宫城城门遗址时,这里已经被保护性地覆盖起来,目光所及只是一个宫门的轮廓。这个深远的影响会逐渐出现,当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增强的时候,朝阳与龙城之间,时间的界限就会模糊,我们的记忆就会被改写,这样,一个真正的文化朝阳,以及文化的我们就出现了。

朝阳的文化开发,选择了三燕古都、龙城朝阳这个节点。复原龙城城墙和城门景观等,相应的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比如为龙城这个历史记忆的骨架寻找鲜活的血肉,今年年底,《三燕文化集萃》、《三燕史话》将相继推出,在客观的历史记载基础上,是与三燕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学与电视作品。(记者 丁宗皓 高汉雷)


分享按钮>>金镛为朝阳三燕古都题字
>>【安氏名家名人录】天津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安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