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晏铎:最早出现的富顺作家
- 中华晏氏网 2021年3月14日 高仁斌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晏铎:最早出现的富顺作家
高仁斌|文
(来源https://new.qq.com/omn/20200712/20200712A09WXR00.html)
川南富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县城,县城内除了有一座在川内已经不可多见的文庙,还有一汪五六十亩的湖水,刚好位于三山(钟秀山、神龟山、五府山)之间,且地处老城西侧,故名西湖。虽然湖面并不十分大,但却是城中独有的一处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寻访之地。在富顺民间,一直有着“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四川”的说法。
就在西湖边的钟秀山下,悄然横卧着一排苍老的建筑,飞檐碧瓦,还保存着曾经的气派。不知其来历者,自然认为那就是一处老建筑而已,所不同的是,它的建筑结构要比一般的民房略高几尺。而实际上,它叫“晏熊祠”,是为纪念富顺明代两大才子(晏铎和熊过)而建。明代四川状元杨升庵曾为此撰有一联。联曰:才子出同乡,先后两人,文章千古;生祠超胜境,水天一色,风月双清。
从杨升庵的对联中可知,修建这座祠堂时,熊过尚且在世,所以称生祠。可惜时代变迁,岁月无情,今天的晏熊祠只余遗迹。如果把明代分成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代的话,晏铎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明朝早期,而熊过则为中期。
在明代以前,富顺县其实已经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据《富顺县志》记载,宋元两代富顺共出进士68名。尽管如此,却几乎没有“以文名于世”的,据乐万里先生考证,在宋代923名四川作家中,富顺县仅有1人(限于史料,目前未知具体何人,是否有作品传世)。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晏铎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晏铎算是富顺作家的第一人。
不可揣测的仕途
晏铎,字振之,四川富顺人,生卒年不详。明成祖永乐九年(公元1411)乡试中举,进入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素有知人之鉴的国子监祭酒、一代名儒胡俨十分器重晏铎的才学,把他选入内阁读书。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晏铎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福建道御史,巡按两畿、山东等地。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是具体进行审计监督的官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意味“代天子巡守”,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品级为正七品,相当于知县的品级。值得注意的是,巡按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却拥有很大的权力,是一个位卑权重的职位。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描述的就是当时巡按御史的权力威风。
从川南富顺出发的书生晏铎,仅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起步于这样的要职,也算是仕途得志。但是,他的仕途却并没有因此平步青云。据《明史》记载,晏铎在任御史时,曾因“言事”而获罪,被贬到江西上高县做典史。典史这一官职,明代开始设置于州县,为县令的佐杂官,不入品阶,即“未入流”。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典史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但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朝廷命官”。
晏铎由正七品的御史,被贬为九品之下的一般命官,虽然职务和权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好在还可以继续享受朝廷的俸禄,明洪武十三年规定,典史的月俸是月米三石。对于晏铎来说,还有一个更为具体的感受,那就是自从来到江西上高县之后,他才更直接地接触到民间疾苦,这是他在御史任上感受不到的。也许正是基于此,晏铎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在这里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在上高县大力兴办学校,抑制豪强,查究奸宄,深得民众用户,取得了斐然的政绩。
晏铎能在上高县做出如此显著的成绩,一方面源于晏铎自身勤勉为民,同时,也可能因为老县丞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称病,由晏铎代理县丞事务有关。当然,由于史料缺乏,关于晏铎的经历没有更多记载,我们已经无法获知晏铎在上高的具体事迹。但从其人生大致经历分析,他应该在上高县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名列景泰十才子
“景泰十才子”这一称谓首见于嘉靖三十七年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书中记载:“景泰中,称诗豪者十才子,而刘溥、汤胤绩为之首。”其后在《明史·文苑》中又记:“溥耻以医自名,以吟咏为事,其诗初拟西昆,晚更奇纵,与汤胤绩、苏平、苏正、沈愚、王淮、晏铎、邹亮、蒋忠、王贞庆等称景泰十才子。”但是也有其他文献比如《列朝诗集小传》中记载徐震、蒋主孝也在十子中,那么所谓的“十才子”就不是单单十个人了,而可能是一个泛指,即一个文学团体。
需要指出的是,晏铎并非一开始就是这个团体中的一员。
“景泰十才子”的文学活动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是明正统初蒋主孝与 “苏雪溪、刘草窗、沈崆峒、王金粟及弟主忠结为诗社”。这应该是目前记载最早的“景泰十才子”的组合时间,但具体是正统几年,有待考证。但这却是该团体的雏形,也是其第一个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并未出现晏铎。等到了明景泰初年时,以刘溥为中心聚集起的一批文人,他们“推溥为尸盟”,联结成诗社,其成员主要有汤胤绩、沈愚、苏平、苏正、晏铎、王淮、蒋主忠、蒋主孝、王贞庆、邹亮、徐震等人。这个团体实际上就是当初正统年间那个诗社的延续,只不过此时“景泰十才子”才正式形成。于是我们可以确认,晏铎是在第二阶段才加入这个团体的。他的加入对这个团体产生了很明显地影响,那就是改变了社团初期单纯模仿台阁体和西昆体的陋习。同时由于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土木之变”,让他们的创造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人开始关注现实和国家的命运。
这个团体有一点很有趣,“十才子”之首的刘溥是太医院的医官,另外还有三人也是医者。可以说这个团体不单单是一个文人团体,而且是一个以医官为主的文人团体。
晏铎素有文采,在当时即以诗名世。如其《闻笛》(一作《咏柳》),诗曰:“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羌女不知萧索尽,月明犹向笛中吹。”该诗语言素婉,诗思颇似李义山之《泊秦淮》。又如其《登黄鹤楼》,诗曰:“宦游岁月易蹉跎,登览其如感慨何?黄鹤不来仙已去,古楼犹在客重过。青山远树寒烟积,芳草平洲夕照多。此日独吟伤往事,长江渺渺水空波。”此诗为登临咏怀之作,诗风平正典丽,隐约可以看出受当时盛行于世的台阁体影响的痕迹。
《明诗综》卷二十一引李时远之语曰:“振之诗温柔典丽,自是作家。”即是指此而言。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又云:“(晏铎《金陵春夕》)‘花月金陵十四楼’之句,盛传于时”,指的也是晏铎的这类台阁体作品。
晏铎一生著述颇多,《千顷堂书目》载其著有《青云集》、《青城梅花三百咏》一卷,《鸣盛集》十卷,《增注孝经》等,其中《鸣盛集》十卷为明初诗歌选本。他还擅长经学,《四川通志》即称其还著有《小学》、《周易参同契解》、《阴苻经注》等著作。遗憾的是,晏铎的著作在明末清初多已散佚,《静志居诗话》即云“今其诗存者甚少”。今存诗约6首,《明诗纪事》、《御选明诗》《蜀诗总集》等有录。此外,晏铎还能曲,谢伯阳《全明散曲》录有其套数《纪情》。
川南富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份,始置县于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因境内有盐井“富世”而名,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更名为“富义”,宋代因避赵光义讳更名“富顺”,此后一直沿用此名。
因为境内有大量的卤水资源,富顺的井盐开采在川中较早,经济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整个川南地区在明清大移民之前,主要是“乌蛮”“马湖蛮”“南广蛮”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以宋代为例,川南地区(包括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泸州市)共有作家84人,仅占全川作家总数的9.1%。而内江市下辖的安岳、简阳等地地处盆地腹心,严格来说还不能划归川南,如果再排除在外的话,那所占的比例将更小。富顺因为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经济发展显得更为繁荣,但是文化仍然十分落后,到了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富顺县才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冕。宋代富顺共有进士67名,元代共出进士1名。从教育发展的角度说,富顺县自宋代开始,已经出现兴盛繁荣的景象,一个县份的进士总数也可谓壮观。但是,这个时候的读书人主要的理想还是“学而优则仕”,还并没有多余的精力涉足文学创作领域,因此宋元两代,富顺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然而到了明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就川南而言,在明代成为全川作家的密集之地,总人数高达184人,占全川作家总人数的29.97%。其中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内江、长宁和富顺三县,这三个同属于川南、地理毗邻的县份,在宋代才出了作家7人,而明代则一共出现作家141人,占全省总数的22.97%,俨然成为一个作家聚集之地。具体富顺来说,明代进士共有135人,成为富顺历史上考中进士最多的朝代,同时,在明代出现的富顺作家就多达29人,形成一个突出的“富顺作家群”。他们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晏铎和熊过。
晏铎生活的年代,时值明代早期,此时的富顺,整个经济社会秩序都还没有完全从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恢复过来,教育文化还处于一种凋敝状态。我们只能够认为,作家晏铎的出现,是富顺这座川南县城在井盐的发现和开采之外,发生的又一个奇迹。
2020年7月6日于海棠村
注:本文写作时参考了1993版《富顺县志》、富顺县文史资料《才子之乡富顺》、贾大泉主编《四川通史》、乐万里《明代四川的作家地理》、黄鸟《晏铎:富顺才子荣耀故里》、乐万里《明代四川作家研究》、《明史·文苑》、《明诗综》等文献资料。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