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2020年6月18日《商洛日报》:能臣廉吏晏安澜

    中华晏氏网 2020年8月11日 田新燕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能臣廉吏晏安澜 

2020年6月18日《商洛日报》

     (来源:http://eslrb.slrbs.com/slrb/20200618/html/page_11_content_000.htm


  晏安澜(1851~1919),本名晏文采,字海澄,号丹右,别号虚舟,镇安县北阳山庙坪人(今青铜关镇悦爱村)。光绪元年,省试中举人,两年后中进士,先后被任命为户部山东司主事、升员外郎,度支管榷司郎中兼司长,盐务处提调、盐政院院丞,会典馆、礼制馆、编查馆、资政院等纂修、监修、顾问、咨议,四川盐运使等职。 
  情系家乡 
  晏家世代以耕读传家,晏安澜4岁开始认字,10岁到距家十余里的安康旬阳进士程西园学馆读书。当地山高坡陡,行走十分艰难,可他风雨无阻,从不缺课。艰苦的环境和大自然的熏陶,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培养了他朴实的性格。同治五年,其父听说山阳县赛鹘岭的潘家亭先生以孝廉著称,便把安澜送去读书。他不负父望,读书更加勤奋,熟读经史子集,在县试和州试时均名列前茅,受到陕西学使吴清卿的赏识,被推荐到三原宏道书院深造。光绪元年(1875),省试中举人,两年后中进士(三甲共录进士329名,安澜位列169名),先后被任命为户部山东司主事(主管各省盐政),开始他的盐务管理生涯。 
  走上仕途,晏安澜离家越来越远,但他始终不忘故乡和乡亲。他回家多是便服,而且提前十里下轿,步行回家。在北京做官时,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期间去塔云山游历,知悉修建资金匮乏,山上没有仙馆供游客居住,当即写信给陕西巡抚申请修建资金,寻求当地社会贤达赞襄资助,修建了一座“塔云仙馆”,方便了远近的香客游人。他还惦记家乡的农业生产,在上海海关仓库检查时,带回一些美国良种小麦,交给家乡农民试种,这种小麦穗大粒饱晶莹剔透,被人称为蚂蚁蛋麦,很受乡民喜爱,不仅在镇安得以推广,还推广到邻县及关中地区。 
  晏安澜也很关注教育发展,保护生员权益。光绪末年,陕西蒲城知县李体仁殴打蒲城小学教员常自新(同盟会员),拘捕学生,封闭学校。受害者上告后,官方袒护知县,致使冤沉大海。晏安澜在京得知后,邀约在京陕西同仁再三呈奏,伸张正义。清政府迫于压力平复群众公愤,将有关人员革职查办。 
  晏安澜从事盐政研究外,爱好诗文,儒雅博学。他在考察盐政之余,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众多的诗文。如在《老云峰寺》中写道:“宝相金姿原是幻,琼楼玉宇亦多寒;游人莫作炎凉态,只要登临眼界宽。”意境深邃,气势豪迈。他为塔云仙馆题写的楹联“五千言为道德宗,玉振金铮,今古乾坤真橐龠;百二关乃神仙薮,鸾翔凤翥,汉唐宫阙此蓬瀛”,襟怀开阔,境界博大,将塔云山放在出现过汉唐盛世的陕西来思考,凸显了塔云山壮美,也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 
  致力盐务 
  镇安地处秦岭腹地,晏安澜自幼深知百姓食盐十分困难,从事盐务之后就思考:既然我国盐的资源十分丰富,为什么不能使这些天然资源充分开发达到国裕民便呢?为此,他钻研了唐代刘晏盐法和清代于文成盐法,悉心整理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两淮盐纲,研究各种盐法实施时的利弊。他凭着勤奋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在工作中积累的盐务方面的经验,撰写出《盐法纲要》。这部著作的出版,受到很高的评价:“陕儒官有声绩者二人,一为三原王宏祥纂《赋役全书》,一为晏安澜纂《盐法纲要》。” 
  晏安澜务真求实,为办好盐务,常去江浙皖豫湘鄂赣7省食盐产销地进行考察。纵是路途艰险,他从不畏惧。当他到达皖北渡淮考察时,时值炎暑,河水猛涨,属员建议改期考察,但他毫无惧色,不避艰险,乘一小舟强行渡河。在村口路边,在庙宇集市,在山涧河边,处处可见他同当地老百姓谈心。他从百姓那里了解到,盐商不仅在盐里掺泥沙,还囤积居奇,加上盐税繁苛,盐价普遍很高,许多地方的百姓因买不起盐而吃淡食,他十分揪心。得知香港、澳门、广州湾各租界成为来自西贡、椰东方面私盐避风港,晏安澜对此非常激愤。他认为:“我国沿海万里,内地十余省均产盐,且盐利甚巨,外人垂涎我国盐利日久,如不极力开发国产盐的销售市场,我国盐利必流失国外。”通过对7省盐务实地调查,晏安澜对盐区利病洞彻无遗,经常伏案秉烛夜读,日夜苦思盐务改革,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了产、运、销并重的措施,颇受重视;上书对盐政管理应“一事权,明法令”,即盐务要隶属中央,各省专设盐官,并增设奉天盐运使、四川盐运使和山西省北盐务总局,改盐政处为盐政院,加强对盐务的管理。后来,他又编纂了《两淮盐法录要》和《产盐州县地理志》。 
  经过长期盐务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对盐法的钻研,晏安澜终于在宣统二年拟出“归并盐厘,统收分拨”(综收价、并局所、严巡缉、定引界、清残纲、征关盐)的办法。此法经清政府批准,在全国推行后,裁课厘、杂捐诸目统名盐税。当盐税统一后,食盐调剂运送,减少盘剥,盐价便宜了一半。淮北十四州老百姓欢欣异常,许多群众在集市上集会庆贺,赞扬他的功绩。正因为他心中想着百姓,不忘百姓无盐可吃的苦楚,在盐政这条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局面。 
  民国元年(1912),晏安澜任四川盐运使,住泸州。他深入各产销厂岸、盐场巡视调查,革弊兴利,设盐运公司,以便调剂运销,辐射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省盐务,终于使四川盐政出现崭新气象。时值南北兵事相峙,城内官员多避难离城,独晏安澜留下料理政事,受到各方好评。自晏安澜莅任,四川盐税每年超额收入900万两,国家收入倍增,商民欢庆改革去除了“加价”“杂捐”之苦。在蜀任职期间,蜀民常言“我辈食德受恩”,德政之声远播,中华民国政府特授晏以“二等文虎章”“二等大绶嘉禾章”。蔡锷将军曾给晏安澜来电:“今之蜀士非公莫治,今之川盐亦非公不能振。”直隶督军曹锟闻讯后也很受感动,即发“各军遇盐船,只准查验不准刁难”的手令。可见晏安澜德政声名影响之大。故晏安澜去世后,国史馆立传,出版《晏海澄先生年谱》。四川乐山县牛华溪建祠以示景仰,祠中供奉晏安澜遗像,匾书“有功于民则祀之,寄托蜀人的追思”。 
  廉洁奉公 
  晏安澜一生不但勤政为民,在盐政建设上有很大贡献,而且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晏安澜在清军行营营务处兼办督操。在办理营务期间,他恪尽职守,经常策马先行,对营宿地的安排井井有条,对粮秣的供需胸中有数,对日军行迹、运送辎重情况更洞察详细。在参战期间,除军务外,还非常关注民情,关心百姓生活,得知宁远州(今辽宁兴城)和锦州老百姓饥馑待哺和因清军骚扰无度、畏清军甚于日军,甚至多有通日者,晏安澜在札记中写道“凡寇皆不可纵,凡民皆不可扰”,严令属下不得扰民。光绪二十一年,锦州、海城之役因清军散无统纪而受困。晏安澜请令节制诸将,先径侦敌督战。 
  晏安澜作风干练,反对繁文缛节,倡导清廉勤勉。任四川盐运使期间,他到各盐场巡视时,为了避免官员迎送,经常在暮色或晨曦中赶路。一次从云阳盐场到奉节去,天未亮就通知属员启程,有人提出天亮再走,他说:“何必为送我一人而让很多人劳神呢?”当送他的人赶来时,他已经坐船走得很远了。 
  晏安澜不仅自己做到勤政爱民,还注意培养属下的年轻人,教诲他们要“居官宜廉,服务宜勤,处事宜公”。属员中有几个留日学生,他从多方面教导和启发他们上进,为国效力。其中的李景铭、张茂炯两人,后来都成为民国时期财政界的知名人士。 
  晏安澜一生俭朴,素日布衣布履,宴客时羹菜从简,对贫困朋友常解囊相助。在京多年居商山会馆,无私宅。直至68岁退职时,才在北京购宅一幢。 
  2012年,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经过梳理、分析和研究,将陕西精神定位为“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20字。晏安澜以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卓越贡献,被选入“尚德重礼的陕西人”文集,成为陕西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商洛大地仅其一人入选,镇安人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为了纪念这位家乡名人,镇安县在建设绣屏公园时,也修了“安澜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晏公成了后生俊学学习的楷模。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