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晏金洲点评: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中华晏氏网 2020年4月10日 晏金洲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晏金洲: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点评湖南卫视热播电视剧《清平乐》系列之一

 

 

 

一、北宋“仁宗盛治”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是北宋在位(1022-1063)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由于他改元次数较多,他统治的最后八年,被称为“嘉祐之治”,也有后人把他的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和强汉盛唐相比,这个开明治世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宋仁宗赵祯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改元“天圣”,暗含“二人圣”之意,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政治格局。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赵祯命将真宗假造的天书祥瑞一同埋葬,表明要在治国理念上实现拨乱反正。十年中,母子二人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励精图治,苦撑危局,使政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复苏,可以说是挽大厦于将倾。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担任宰相,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宋仁宗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他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一度贤相诸多,君子满堂。寇准、王曾、晏殊、鲁宗道,以及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欧阳修、王安石,还有被仁宗朝简拔或科举入仕的“三苏”、沈括、米芾等,都是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和读书人的楷模。

宋仁宗赵祯亲政三十多年,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期间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二、太子伴读,实为帝师——宋真宗钦点晏殊

  

1、“太平宰相”晏殊

 

提起晏殊,读过宋词的人可能知道晏殊的《浣溪沙》词中的名句“无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读过宋史的人也可能晏殊曾官拜宰相,后世称之为一代“太平宰相”,这大概是大多数人对晏殊的印象吧。

2017年学者余国辉发表他的研究文章《“太平宰相”不太平——为晏殊正名》认为晏殊的文学作品一直为人所赞赏,但对其本人,则以批评否定居多。因其所处“太平盛世”,无“开疆拓土”之功,无“拨乱反正”之劳,兼之欧阳修“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的评价,一度被人称为“太平宰相”。学者余国辉通过研究分析,从晏殊的历经亲人逝去之苦、从政期间三度离京等方面的遭遇,提出“太平宰相”不太平这一论断,为晏殊正名。

其实做好“太平宰相”也是一种能力。

 

2、振兴北宋教育的第一功臣

 

晏殊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官拜宰相,后世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欧阳修、孔道辅等都曾是他的门生,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配享宋神宗太庙的名相富弼是他的女婿,连后来搅的大宋朝廷大洗牌的王安石也曾受过晏殊的提拔,可见,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值得一提的是,晏殊确实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五代以后学校荒废,晏殊大力主张兴办学校,兴办学堂的传统也是从晏殊时期开始的。晏殊是振兴北宋教育的第一功臣。

据《二十四史·宋史·晏殊传》曰: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晏殊确实是成功典范。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普通的衙役,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村妇,

晏殊获赐进士学位后,先是被选到翰林院深造,然后被派到东宫陪伴太子读书,然后迅速升官,28岁成为代替皇帝起草圣旨的“知制诰”,30岁成为皇帝的高级智囊“翰林学士”。32岁那年,宋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晏殊作为当年伴读东宫的旧臣,升官升得更快了,35岁就进入权力中枢,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枢密副使。包拯也当过枢密副使,但那时候包拯已经63岁了,刚过而立之年就能进入权力中枢的北宋臣子,恐怕只有晏殊一个人。

晏殊出身贫寒,过惯了苦日子,所以相当俭朴。欧阳修是他的门生,在《归田录》中描写过他的饮食习惯:切半张面饼,放一根麻花,卷起来吃,面饼就麻花,不要菜。刘克庄《后村大全集》第103卷也描写过晏殊的节俭:平常写完书信,将没字的地方剪下来,留着下回再用。

 

3、宋真宗钦点晏殊为太子舍人

 

晏殊以词著称,后来官至宰相,堪称为词人中的大宰相,宰相中的大词人。而这个官至宰相的词人,从小聪明外露,还是个神童。

宋朝的科举制度五花八门,针对聪明的小孩子,特地设置了一个“童子举”。童子举,也叫童子科,凡十岁左右,能背诵任意一种经书,外加《孝经》和《论语》的儿童,都有资格参加考试。

晏殊7岁能文,14岁时,与全国千多考生一起参加了殿试,他“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成了少年进士和年龄最小的领导干部。

正是因为聪明,又有文才,他受到了宋真宗的特别喜爱。尤其让宋真宗喜爱的是晏殊的诚实,当殿试进入第二场,复试诗赋时,题目发下来,晏殊见这是一个曾经作过的题目,便当廷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宋真宗一听,非常高兴,“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一个成年人如果说我作过此赋,或许会是邀名,但晏殊才14岁,还没这么鬼精,属于童言无忌吧,所以宋真宗会“数称善”。

因了上面这些原因,宋真宗为太子赵祯(后来的宋仁宗)选老师时,就选择了晏殊,任他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中国古代官名,初设置于秦朝,是执掌东宫宿卫的,后来也兼管秘书、侍从之职。“太子舍人”至宋辽时期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设置,其中绝大多数时期定品较低,为七品,北魏时定为五品中,为历朝代最高。“太子舍人”字面易视作太子屋下之人,始为宿卫之用。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太子舍人”之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其人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由于官品不高,其中不乏一些名臣后来调任“太子洗马”(三品)等职。例如蜀汉四相中的董允,费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