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家风、学风、民风、国风——时代之问?

    中华晏氏网 2019年2月27日 晏金洲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家风、学风、民风、国风——时代之问?

                      

江苏高邮晏金洲

2019年2月27日

我是晏氏的后人,晏氏是中国姓氏文化历史上最古老悠久的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一书记述晏氏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

我研究晏氏文化已经十年。十年来我已考证出高邮晏氏先祖是晏殊的后裔,晏殊也是晏子的后裔。

我的祖父2008年5月去世,我就一直在探寻我们高邮这一支的晏氏始祖又出自哪里?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长达10年的寻根和查考文献资料过程。

 

一、家风为何要传承?核心是什么?

 

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从过去的“四世同堂”走向 “小家庭时代”,家风影响也逐渐弱化。有位哲人说过,历史中总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我们如何挖掘传统家风中核心价值,并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丰富,构建起这个时代的清正家风、学风、民风、国风呢?

我认为名人先祖更需要传承家风发扬光大。

2018年7月我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开先杯”楹联大赛,因在群里和一位四川联友看我的微信标注为北宋名相晏殊后裔,讥讽我是否也和先祖一样会写词,不会写词会有辱先祖。我说以名人先祖为荣耀,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特有的姓氏文化,名人先祖的后人不一定非要代代超越先祖,我说毛主席是千年难出的一代伟人,难道说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再成为开国领袖才能公开告诉世人我是毛主席的后代吗?

我想一个中国人以名人为祖先,绝不是炫耀,也不是虚荣。而是表明自己是一直以名人先祖为榜样为动力,传承的是他的品德、家训、家规和家风。

家风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立身的根本。家风可以穿越历史时空,无论朝代,无论政治、无论经济、无论男女老少。

就在前几天,我有缘结识南宋东阳郭宅石洞书院(据史料记载,石洞书院由郭宅人郭钦止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创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的复兴文化先行者郭杭伟、郭跃明等郭氏后人。因读关于“石洞书院文旅产业规划”提案中引用北宋著名词人、高邮先贤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词,并有感于先祖晏殊乃振兴北宋教育第一功臣,并与其子晏几道后人尊称“二晏父子”。满庭芳词牌正格系出自晏几道《满庭芳·南苑吹花》,同时本人于2018年7月亲临东台西溪景区拜谒由北宋晏殊创办的的晏溪书院,故题东台晏溪书院并和韵晏几道《满庭芳·南苑吹花》作此词并记之。

恰恰在东阳郭宅石洞书院社科部群里因转载转发人民网的一篇文章《北宋学霸晏殊》后,我又补充转发了一段文字“唐诗宋词总是被后人相提并论,唐诗的韵律,宋词的婉约,留给后人无尽的文思源泉写作题材。宋词与花间婉约间向人娓娓道来,浅浅的文学表达浓浓的情绪。宋代有豪放派的苏轼、苏洵、苏辙,“三苏”,也有婉约派的晏殊、晏几道“二晏”。二晏父子同登宋代词坛前十位,也堪称中国词坛的传奇父子。”这引起了网名“文史堂”的评论:“三苏”以文章名世,无关词作。且排列顺序,洵应在先。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吾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书说。嘉祐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传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同时又抛出“诗为文余、词为诗余、地位一次递减”的重复前人的陈词滥调。还指出原作者“概念不清、可证功力、学养有待加强”的蔑视评论。

 

二、学风为何要独立?核心是什么?

 

在学生而言,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教授(研究员)而言,学风也是一个学科的灵魂。对于一个党员而言,学风是党风的灵魂。在领导干部而言,学风就是一个为民服务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努力。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的本体和正宗是散文。先秦时期主要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内,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包括辞赋在内,唐宋以来包括诸多抒情写景的散文在内。宋元人有“诗为文余、词为诗余、曲为词余”的“三余”说,还有人认为小说是“史之余”,就表明了正统文学界对诗词曲乃至之后的小说戏曲的“小道”的蔑视感。近代以来,中国人受到西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分法影响,这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狭窄的文学观念。由此出发,中国文学才不可逆转地将脱胎于话本等口头文学的小说戏曲归为文学主体,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学从散文本位到小说戏曲本位的延伸。

《邵氏闻见后录》有一条云:晏叔原监颖昌府许田镇时,手写自作长短句上府帅韩少师。少师报书云:“得新词盈卷,盖寸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损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胜门下老吏之望。”

这里所谓“有余之才”,本来并非专指倚声填词,不过赞美其才情富丽,但一百年后,王称为程地垓的《书舟词》作序文,则云:

昔晏叔原以大臣子,处富贵之极,为靡丽之词,其政事堂中旧客尚欲其损有余之才,岂未至之德者,晏叔原独以词名尔,他文则未传也。至少游,鲁直则已兼之。

这显然是误解了韩少师的话。韩意乃规劝小晏要修德行,而不要逞文才。王氏却解释为小晏作词之才有余,而作诗文之才不足。他以为“有余之才”指词,“未至之德”指“他文”,这样就反映了他的观点是以词为诗文之余事了。

黄庭坚序《小山词》,亦说晏叔原之词,乃“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他把词称为“乐府之余”,又以为《小山词》之不至于堕落到里巷俗曲者,由于它们还有“诗人之句法。”因此,他在下文论定小晏的词“可谓狎邪之人雅,豪士之鼓吹”。这里可以见到黄庭坚论词的观念,他以为词是乐府之余波,是里巷俗曲,如果象晏叔原那样用诗人之句法作词,就可以化俗为雅,乐府是词的形式,诗是词的风格。这样,“诗余”的意义,就已微露端倪了。

整个南宋时期,没有人把做一首词说成做一首诗余。直到明代,张蜒作词谱,把他的书名题作《诗余图谱》,从此以后,“诗余”才成为词的别称。从杨用修以来,绝大多数词家,一直把这个名词解释为诗体演变之余派,又从而纷争不已,其实都是错误的。

网名“文史堂”随即抛出以《古文观止》收录了三苏的文章,而二晏文章无一篇。我的回复是:“当前中国的所谓社科历史教授、研究员们喜欢人云亦云,引经据典,以大数据统计来孤立的说明和看待一个事物,缺乏自己独立的东西,难怪清华北大教授学术剽窃丑闻!研究历史需要悟性真知实学!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腐败领域就是教育!”

我认为所谓吃着国家皇粮的研究者们总是套用前人的观点,进行数据统计工作,肤浅的研究没有深入骨髓去研究,没有新意,老生常谈,缺少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三、《古文观止》绝不能作为衡量某位历史文学家成就的唯一标准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

《古文观止》成书的年代已经距离北宋名相晏殊去世以后600多年了。历史朝代的兴亡更替、大量历史文献的散失,导致二晏的文章大部分失传也是难免。此书中固然没有收入晏殊和晏几道的一篇散文,但不能否认晏殊的文学成就影响就不如入选者。晏殊的门生欧阳修称其:“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著有诗文集《临川集》和《紫薇集》(今已散佚)。晏殊的文章流传至今的有五十三篇外,晏殊新发现的散文《义方记》、《解厄学》确实是被埋没的的好文章。

人生如何解厄脱困?北宋的晏殊有一篇《解厄学》,应该算是“世界成功学第一书”。曾国藩曾这样评价晏殊,位极人臣,享极盛名,非上天庇佑,乃深通解厄脱困之道也。

晏殊提出,“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很多写出佳篇的人一样,晏殊也带出几个牛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

《解厄学》原文

1、藏锋:

厄者,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厄欲减,才莫显。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贤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名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2、隐智: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无敌,彰显无功。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义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为实,术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难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祸也。

3、戒欲:

欲大无根,心宽无恨。好之莫极,强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祸也。小人无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治贪以严,莫以宽。惩淫以辱,莫以隐。伐恶以尽,莫以慈。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4、省身: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人有异,命不同焉。物有别,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计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多心易,非思难度。俗不堪亲,非礼无存。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5、求实:

致远者实,近利者虚。众趋者慎,己悦者进。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人无贱者,惟自弃也。大智无诈,顺乎天也。小智无德,背乎情也。识察务忧,忧弗学也。苦劳而少成,非实之过也。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6、慎言:

言之祸,无论优劣也。语之弊,由人取舍也。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贵者宜谦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无信,则言勿听。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7、节情:

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天怒成灾,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忧。不舍之情,羁身也。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8、向善: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言恶未弊恶,审其心也。名勿信,实勿怠。君子亦怨,不误其事。小人亦友,不辍其争。利可求,遵可守。恶惑愚不惑智也。善贵诚不贵法也。

 

四、学风的研究之问?

国人喜欢从众、盲从,好比当前的房价股票市场,大家喜欢一窝蜂。从事研究历史的所谓学者教授们也是,成就越大的影响越大的人物越喜欢钻牛角尖去研究,这样容易出所谓的“加工”成果。真正需要挖掘研究的一些影响历史上进程的重要人物没有人去关注、去深入研究。

比如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晏殊,更是缺少全方位的研究和发现。因为晏殊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宋亡以后的后世产生的影响力没有比苏轼这样的历史人物更大,加之能够查阅收集的历史资料极其稀少,甚至苦难重重。更多的学者教授们更喜欢去研究那些影响大的人物资料重读叠级去研究,比如宋人笔记很多种,对于记载同一件事基本也是大部分雷同,也会东抄西抄,道听途说,也就成为了后世懒惰学者们的所谓研究证据。

比好历史上同时代的的晏子和孔子。《左传》、汉简《晏子春秋》记载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原生态的晏子形象。而孔子在历史上则有二种:一种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孔丘;一种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以后的后世圣化形象——“至圣先师”。

 

五、晏子春秋的真伪问题

 

《晏子春秋》是关于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的一部重要典籍,唐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晏子春秋》是晏婴自著,实际非一时一人所著。从柳宗元开始提出怀疑后,历代学者对于《晏子春秋》作者问题各抒己见长期以来,《晏子春秋》的真伪、成书时间等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唐柳宗元抛出《晏子春秋》是伪作的观点,后世大多数研究者进行附和。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晏子春秋》竹简 出土,使久讼不决的真伪问题基本解决,即今本《晏子春秋》并非司马迁、刘向以后人伪造。

 

六、晏殊流传后世的文学成就——北宋倚声家词祖

晏殊是北宋第一位大量创作令词的重要作家,他将小令的创作推到一个繁荣的阶段,把令词的艺术品位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掀开了宋初令词创作的新篇章,以致被冯煦《六十一家词选》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珠玉词》是这一时期小令创作的典范,对宋初令词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拓展之功。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宋词当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词,以其浅白圆转的语言、意蕴深广的虚涵,不仅展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也体示出宋代文人随着辉煌灿烂的大唐文明的消逝,在继承与反思中开启了宋代文化的崭新天地。这其中,晏殊无愧典型之杰出领袖。这首《浣溪沙》也是代表之一。

晏殊一生久居要职,热心于教育事业,而且能够知人善任、扶掖后进,在为国蓄才方面有其突出的贡献。晏殊在天圣五年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知宋州时,把原由私人出资兴办的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并聘范仲淹掌教,晏殊的这一举动,为从地方到中央的大兴官学导夫先路,欧阳修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宋史》本传说他“善知人”,在位期间,提拔和培养了一批在政坛,特别是文坛皆有建树的人才,薛砺若赞曰:“在政治上建树,虽无显著功绩,而能汲引贤俊,以成为北宋升平之治,其功亦甚伟。”例如比他小十六岁的欧阳修,就是他任翰林侍读学士知贡举时在礼部试中以第一名录取的,此后在仕途上,晏殊对欧阳修一直提携有加。此外,范仲淹、韩琦、富弼、杨察等人也出自他门下,王安石、宋祁、张先等也受过他的提拔。

宋人曾季狸称:“晏元献小词为本朝之冠,然小诗亦有工者。如‘春寒欲尽复未尽,二十四番花信风’,‘遥想江南此时节,小梅黄熟子规啼’等类,亦有思致,不减唐人。”晏殊流传后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歌词创作上,有《珠玉词》存世,晏殊词是五代词向宋词过渡的重要一环,王灼《碧鸡漫志》谓晏殊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杰,亦无其比。”

 

七、晏氏家风的传承

    

2016年7月我很荣幸当选为全国第八届优秀建造师。全国第八届优秀建造师暨第七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颁奖大会10月在杭州召开。全国第八届优秀建造师获奖者375名,第七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获奖者95名。该奖项是经国家科技部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两家共同设立,为了进一步激励广大优秀建造师为行业做出更大贡献,扩大该奖项的社会影响力。

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发起的“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是一个公益慈善项目。该项目旨在为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架设安全求学之桥,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基金会“茅以升公益桥”项目的启动,即是为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是在践行茅老的工程教育思想。

遗憾的是本次大会获奖的470名全国建筑界优秀建造师们,仅我一人捐赠而已。如今该项建造师奖项已停止评选活动。

最后,我感恩自己作为晏子、晏殊的后裔,也感恩一直在弘扬晏子思想文化,传承廉俭家风的人们。相信好家风一定能带动好社风、好学风,好民风、好国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