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晏殊:不该被遗忘的北宋人文领袖

    中华晏氏网 2018年12月19日 百家号


晏殊:不该被遗忘的北宋人文领袖

——少年天才,两朝元老

来源: 百家号11-29 丹丹爱家乡玩哇《少年天才,三朝元老,不该被遗忘的北宋人文领袖晏殊》

   北宋人文荟萃群星璀璨,唐宋八大家有六个人都在北宋,溯源追本,我们发现这六个人都和晏殊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是通过欧阳修的着力栽培而名闻天下的,而欧阳修则是晏殊的门生。晏殊的门下还有范仲淹、富弼、王安石等人,如果把北宋人文比作参天大树的话,晏殊无疑是这棵树最为繁茂的一枝。

 

晏殊,少年即被称为神童,5岁作诗,14岁考中进士,宋真宗非常喜爱这个少年天才,直接给晏殊一个秘书省正事的官职,17岁,任职太常寺奉礼郎。后来晏殊做了翰林学士,宋真宗向晏殊咨询事情有个习惯,都是在小纸片上用小字把问题写好传给晏殊。晏殊则把自己的答案写好,连同宋真宗的小纸片装在一起呈上,宋真宗对晏殊在细节的把握上特别赞赏。

 

有一次,宋真宗为太子选讲官,御点年纪轻轻的晏殊上任。晏殊上任后,宋真宗当面告诉他:“我听说大臣们现在都喜欢游山玩水,聚会宴饮,只有你闭门读书,这么谨慎爱学的人,正适合教太子读书。”晏殊为人正直,他不敢隐瞒宋真宗,坦诚以告知:“我也喜欢宴游玩乐,只是我没有钱出去玩。”宋真宗不但没有因此怪罪晏殊,反而更欣赏他的诚实,对他好感日益增加。

在宋仁宗初期,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被贬官到应天府。晏殊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王尧臣在之后的科举考试荣登状元,赵鰖则是当时的探花,张方平曾位居副宰相,富弼则号称北宋名相,孙复是宋朝著名的儒家大师,石介是北宋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更重要的是,应天府书院重启了被五代十国摧毁的学院机制在晏殊手中又复活过来,并在北宋的各地陆续兴盛起来。

 

晏殊后来在宋仁宗时期曾官拜宰相,兼任国防部长,可谓位极人臣。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引荐,日后都得到重用。但是晏殊和他提拔的才俊,大多有不愉快的结局。

宋人笔记《默记》记载,晏殊因为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加之两人又都是临川人,因此晏殊邀请王安石宴饮。在当时宰相邀请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吃饭是很荣耀的事情,孤傲的王安石却并不在意,虽然赴宴但并不会唯唯诺诺。晏殊在宴席上一方面夸奖王安石是宰相之才,今后一定前途无量,一方面善意提醒王安石“能容于物,物亦容矣”,意思是说,做官要有容人之量,这样别人才能与你和谐共处。当时王安石颇不以为然,但我们看到王安石变法的遭遇,和晏殊提醒他的肺腑之言竟然惊人的吻合。

 

欧阳修24岁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就是晏殊,晏殊慧眼识珠,把欧阳修定为第一名,由此欧阳修开始步入仕途。欧阳修因西夏正屯兵意图与北宋开战,他匆匆赶往晏殊府邸想听听当朝宰相兼国防部长的意见。适逢天降大雪,晏殊在西园招待欧阳修等人喝酒。欧阳修心怀战事,对晏殊此时还有兴致喝酒颇有微词,他借酒兴作诗讥讽晏殊:“须怜铁甲彻骨寒,四十余万屯边兵。”晏殊只是责备欧阳修言词有些过分,但也并没有因此大怒。晏殊其实在做宰相之初就对宋军的作战做了很多改革,比如不允许再使用宦官做监军干预军事指挥,给前线将领指挥权,不再由朝廷发阵图指挥前线作战,大规模招募弓箭手并训练,以压制西夏骑兵优势,这些措施都使得宋军的作战能力大大提升。

 

晏殊此时之所以饮酒,只是因为漫天大雪引发了他作为文人的兴致而已,“词人宰相”晏殊的文学在北宋,乃至在中国文学史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晏殊无论作诗、填词、撰文、书法都造诣颇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晏殊的填词。他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佳句广为流传。晏殊的词典雅华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婉约词风,多愁善感,词句中又多风花雪月,惆怅伤怀,这让当时很多文人很看不起,欧阳修就对晏殊的词多有贬低,王安石更是不屑一顾,据《东轩笔录》记载,有一天王安石和弟弟王安国聊天,说起晏殊的词时,王安石嘲笑道:“当宰相的人,还写这些小风情的词,成何体统。”王安国直接反击道:“宰相写词是他的爱好,偶尔写一点有什么不行?况且也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啊。”

 

欧阳修和王安石内心都认为,写词流于媚俗,不是士大夫作为,不值得炫耀。不过,有些讽刺的是,在后人评价北宋诗词时,欧阳修和晏殊二人并称“晏欧”,王灼在《漫鸡碧志》中评价:“晏殊和欧阳修写的词,风流蕴藉,在那个时代无人可及,而温润秀洁的词风,也无人匹敌。”

宋仁宗非常尊敬晏殊,在晏殊因病离职后仍然给他宰相的待遇。晏殊后来病重,宋仁宗知道后要亲自登门慰问,晏殊派人给宋仁宗送信说:“我病入膏肓,已经不行了,请陛下别再为我操心了。”信还没送到晏殊就去世了。宋仁宗闻讯亲自前往吊祭,他对于没有见晏殊最后一面一直耿耿于怀,甚为遗憾。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