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高邮日报:《晏陶:不该被遗忘的高邮太守》
- 中华晏氏网 2018年8月7日 晏金洲
晏陶:不该被遗忘的高邮太守
江苏高邮 晏金洲
2018年7月15日
(2018年8月7日《高邮日报》发表:h ttp://www.gytoday.cn/tb/20180806-342807.shtml)
高邮,作为第13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第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北门城墙遗址公园位于高邮市北门大街,是高邮建城历史的重要见证,高邮城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让人们切身感受高邮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
据明朝隆庆《高邮州志》记载,宋代郡守表中有一个晏氏家族人物晏陶(1198-1268),只简单记载了姓名,而缺失了对晏陶任高邮军知军的宦业记载。江西进贤发现的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东南晏氏重修宗谱》孤本,详细记载了晏陶的家族世系和文天祥撰《宋故赠大中大夫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知临安府兼浙西江东制置使上柱国临淄郡开国侯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晏公神道碑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晏陶在高邮的历史贡献,晏氏家谱的记载正好弥补了地方志记载的缺失。
一、晏陶祖籍世系
晏陶,字复之,号桂山,秘书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文天祥同乡,文天祥曾作《挽高邮守晏桂山》。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吉安府志》卷二十四选举志进士表(宋进士)记载,晏陶登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壬辰科徐元杰榜进士及第。
清雍正十一年(1733)《扬州府志》卷之二十(秩官)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晏陶任宝应县知县事。于宋端平(1234—1236)年间任高邮军知军事(俗称“太守”)。
据《东南晏氏重修宗谱》记载,晏陶是东南晏氏始祖临淄晏墉十世孙、北宋宰相晏殊之兄晏融六世孙。为北宋宰相晏殊六世侄孙,封临淄郡开国侯。十世祖晏墉,字仰高,唐懿宗咸通进士,由临淄出仕,官江西筠州观察判院,居筠州高安花桥里太平乡二十八都。九世祖晏延昌,字永进,后梁由晏源迁临川沙河,赠太师中书令追封韩国公,生长子郜,次子邵。八世祖晏郜,字乾夫,赠太师中书令,追封英国公,生八子。七世祖晏固,字伯坚,赠太师中书令追封楚国公,生四子,长子融,次子殊,三子颖,四子宁。六世祖晏融,字华叔,北宋官殿中丞判衡州赠金紫光禄大夫,生十子。六世叔祖晏殊,字同叔、谥元献,娶妻李氏、孟氏、王氏,生九子六女。高祖晏宗愿,北宋官太常寺奉礼郎赘庐陵县葛氏,迁庐陵(吉安)城北,生文襄。曾祖晏文襄,赠江阴知县,生彦通。祖父晏彦通,赠宝文阁侍治高邮州,生逢辰。父晏逢辰,龙图阁学士知吉州事,生长子陶、次子陔。晏陶,庐陵人,宋咸淳进士,官礼部侍郎,生畿孙。
二、张蕴《送晏桂山赴高沙郡》
晏陶任高邮军知军即高沙郡太守,宋张蕴《送晏桂山赴高沙郡》诗云:”拦武容台彼一时,溪乡重幸得追随。鸥前心事沧浪影,梅下吟情汗漫期。感慨中年无近别,徘徊明月有相思。殷勤劝醉阳关晓,受尽耶歈只自知。”
高沙郡,军事,即北宋淮南东路高邮军。高邮军,北宋开宝四年(971)于扬州置高邮军,直属京师。诏文为: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军同下州高沙郡,辖高邮县;熙宁五年(1072)省入扬州,元佑元年(1086)仍置高邮军。建炎四年(1130)升为承高邮州,析泰州兴化县来属;绍兴五年(1135)改属扬州,以知县兼高邮军使。绍兴三十年,复为军,仍领高邮、兴化二县。
三、晏陶和文天祥
1、文天祥——《挽髙邮守晏桂山》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秋,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奉诏护送幼帝赵昰及后宫,由南剑州辗转汀州。十月,抵汀州八县之清流。 幼帝驻陛清流期间,文天祥收抚流亡将士,招募当地乡勇,联络各地义师,勤王护主。在今嵩溪、嵩口、林畲一带留下众多遗迹和传说,曾写下“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的著名诗句。然时局艰难,文天祥“闻鼙鼓而思良将”,在国家危难存亡之秋,不由想起已故经年的同乡、抗元名臣晏桂山(即高邮军知军晏陶)。时逢晏氏忌日,文天祥挥毫写下《挽高邮守晏桂山》一诗以志纪念,并在辕门外亲手植下三棵金桂,以示桂山不死,后继有人,忠魂常馨,意志常青。《四库全书》文天祥集卷二记载《挽髙邮守晏桂山》:“淮南已仙去,桂树郁青青。五马贤声望,三丞旧典刑。邦人多感叹,诸老半凋零。何日持鸡酒,伤心请葬铭。”
2、文天祥撰《晏公神道碑铭》
文天祥和晏畿孙(晏陶之子)是好友,晏陶去世后的十一年(1279年),晏畿孙托刘辰翁请文天祥为其父晏陶撰晏公神道碑铭。根据文天祥《宋故赠大中大夫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知临安府兼浙西江东制置使上柱国临淄郡开国侯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晏公神道碑铭》,可知晏陶封爵临淄郡开国侯。
四、晏陶守高邮
1、抗蒙守边——守孤城保万民
公元1233年,即为宋理宗绍定五年,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倡“联蒙灭金”的条文,与蒙古结成盟友。后来于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成功灭金,但蒙古却违背之前定下来的条文,把宋应得的土地削减,宋出兵强行要回土地,但无济于事,惨败而归,宋端平二年至淳祐元年(1235—1241),蒙古军进攻南宋四川、荆襄、江淮地区。
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十一月,蒙古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率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知州丘岳治军严明,防守严密,力挫攻城蒙古军,并乘胜出击,战于胥浦桥(今江苏仪征西),以强弩射杀一将,蒙古军稍退。
宋端平(1234—1236)年间晏陶任高邮军知军事(俗称“太守”),正逢蒙古军进攻江淮地区,晏陶匡正时挽救时局,保证了南宋江淮边境的安全。南宋偏安一隅,高邮处于江淮的边防前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成为南宋整体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四川、荆襄保卫东南安全的三大战区之一。
《东南晏氏重修宗谱》记载《世德堂记》:“礼部尚书讳陶者,又能上书谕贾似道误国,以匡时君守高邮,保孤城全万民之命。”元至正十年(1351)岁次庚寅前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廉修国史、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庐陵欧阳玄撰,资善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治书待御史,番易周伯琦篆。
2、屡破群盗,大旱保饥民
《宋故赠大中大夫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知临安府兼浙西江东制置使上柱国临淄郡开国侯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晏公神道碑铭》记载: “晏陶徙太常寺丞(从五品)知高邮。屡破群盗,旁郡皆失,高邮独完。时大旱荒,米斛万钱,公遣僚属粜米于邻州,计本值与路费量其价粜于通衢,每升为钱六十,饥民得粟活者甚众。及徙两浙转运副使,士民借留之。寻擢刑部员外郎迁工部郎中知吉州。”
五、晏陶封临淄郡开国侯
据文天祥据《晏公神道碑铭》记载“------进礼部尚书兼浙西江东制置使。咸淳戊辰八月十九日终,春秋七十有一。赠大中大夫端明殿学士临淄郡开国侯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公元1268年晏陶走完了他的一生。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