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晏殊:一个中国士人的人生

    中华晏氏网 2015年4月12日 网络


晏殊:一个中国士人的人生

2015-03-26 老猪 睡前喝半两



   春分时节,走马我市范坡镇黄岗村北地。如果无心,这个中原普通的小村落很难聚焦你的视线,而脚下的这一片茵茵麦芽地更没什么稀奇。踏一步,一脚苔泥,你怕是随即会皱起眉头哩。

   可就在这里,鸡飞犬走寻常地,埋着北宋宰相、大词人晏殊。看到这里,你或许先是一下疑问——晏殊?然后一声惊叹——晏殊?!对,就是那个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就是那个14岁中进士,一生富贵的宰相词臣晏殊,就是那个逝后皇帝题字罢朝、欧阳修撰神道碑的晏殊。

   如今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即使你当年临过他的词,如今怕也早已模糊。他是什么样的人?为何会葬在禹州?他经历了怎样的一生?身处在怎样的时代当中?本文将与您一起走进那些尘封的旧事。

天赋异禀   坦诚少年

   晏殊(991年—1055年),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的后代。其祖上一支历经时光流转后渐无声闻。直到唐代晏殊高祖晏墉中进士,任官江西,才有了记录。晏墉为官很好,任满要离开时,老百姓们拉住轿子不让他离开。当时又恰逢兵变,于是晏墉干脆落户江西高安(今江西省宜丰县)。期间晏殊祖父晏延昌迁徙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县)。至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晏殊诞生。

   晏殊生来天赋异禀,十分聪明。他七岁时说话就有条有理,文章也写得像模像样,县乡里称之为神童。伴随着年纪的一点点增长,晏殊精进求学,文章学问越来越好,闻名江南地区。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名臣张知白(后任宰相)巡视江南,当地长者向他称赞晏殊,张知白立即召来面试,果然名不虚传,欢喜之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向中央推荐。

   第二年,14岁的晏殊和全国千余名考生同时参加殿试,来自乡野的、年纪这么小的晏殊,在这样的大场面中,居然毫不胆怯,援笔立成。当时中央的老大是登基八年的宋真宗赵恒,37岁的他比较重视教育,拔擢人才。一看这小孩这么好,十分高兴,当场就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过了两天又考试写赋,考题为《诗赋论》。晏殊回奏说:“臣曾经做过这篇赋,不敢隐瞒,请换成其他题目吧。”宋真宗一听,啊,换别的人早就欢喜异常、龙飞凤舞、以求圣眷了,这孩子真是太少见了。于是又重新命题,晏殊一挥而就,宋真宗一看,好,好,好,再三称赞,擢其为秘书省(职能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等)正字(刊校典籍的官职),并派他去秘阁(宫廷藏书之处)读书,作为天字号的读书种子、宰相胚子来培养。

   宋真宗是个重才的帝王,对这小孩非常的上心,甚至安排身边修《起居注》的大学者陈彭年亲自关注晏殊,一看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二看他学问精进的如何。

   第二年,宋真宗又亲自对其考试,结果很满意,于是陆续升任16岁的晏殊为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奉礼郎、光禄寺(掌管祭祀、朝会、宴享等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丞等职。

   随后晏殊父亲过世,他回临川老家守孝三年。可回去没多久,宋真宗的诏书就快马赶来:朝廷需要你,立刻起复。同时真宗命令淮南官员一路护送其母至京都供养。之后晏殊母亲又过世,晏殊请求回老家守孝,真宗不许,反而升其任太常寺丞等官职。

   1018年,8岁的真宗儿子赵祯(即宋仁宗)被定为皇太子后,27岁的晏殊被着重提拔,以户部员外郎身份,担任太子舍人等官职。太子舍人是六品官,不高,但是非常重要。它是太子的秘书、伙伴、良师、益友,是对年少的储君影响最大的人。宋真宗投资晏殊十余年,就是为给储君谋此种人。

   当时执政大臣们不明白,疑问朝中有的是博学鸿儒,为什么老大要选这么年轻的小子去担当这么重要的位置?不合常理。真宗回曰:馆阁大臣们如今都好嬉游宴饮(因为当时天下承平已久,比较富庶,又没什么大的战事乱事),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结果晏殊上任后,有一次皇帝敲打晏殊,提及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老老实实地回答:“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没有钱。臣如果有钱,也会跑出去交际宴饮。”皇上听后,反而更欣赏他的诚实坦荡。

   事实也证明真宗的投资没有打水漂,晏殊陪在太子周围,每以道德文章影响之。(宋仁宗后来成为一代明君,统治四十年间被称作“仁宗盛治”)期间,晏殊升任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宋真宗遇到疑问时,经常手写小纸条,向晏殊询问。晏殊答奏后,立刻并原稿封上归还,从不泄露一字,真宗日重其慎密。(宋真宗逝世后,宫中清点晏殊答奏,竟有八十卷之多。)

目光如炬    做事务实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根据先帝遗诏,刘太后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方便专擅朝政。朝中众臣摄于他们的权势,无人敢非议。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帘汇报,使太后不能看到他们是谁。”此事方定。后晏殊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说这是太子旧臣,恩惠不够,于是增任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时,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又被授予枢密副使一职。

   1025年,晏殊因上疏论太后亲信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太后心意,渐生隔阂。之后晏殊因小事被弹劾,1027年,晏殊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一带),后改知应天府(即北宋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晏殊因谏阻太后越礼小事,以礼部尚书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

   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野心膨胀,进军陕西一带,试探大宋虚实。而宋将表现不佳,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一、撤消太监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二、召募、训练强大的弓箭部队;三、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四、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

   这四条在纸上看起来轻描淡写,可操作起来,呵呵,牵扯到大量花钱、撕破脸皮向权贵要债、切割皇帝最信任的太监的利益等等事端。谁能分析的这么明白?明白人谁敢这么建议?建议了谁又敢具体实施?也唯此晏殊!四项措施推动后,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宠辱不惊   一生至诚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翌年兼枢密使等职。晏殊平日喜爱交游贤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都出自他门下。其为相后,更加致力于选拔贤材,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

   他还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至于著名的范仲淹“庆历新政”,其实也得到时任宰辅的晏殊的大力支持,方得施展。同时,宋仁宗亦励精图治,意气风发,想要凭借群材来革新政治,于是小人佞臣都受到打击。

   但是,小人心量虽小,但能力却绝不小,操控脾性、牵引力量之术远胜过君子。庆历四年,晏殊因小事被挑拨离间成功,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还记得《岳阳楼记》的开头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仍然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即今许昌)。

   60岁时,晏殊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此时因为年迈多病,晏殊请求归京师以寻医问药。康复后,他再次请求出京为地方服务,皇帝特地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

   过了一年,晏殊疾病加剧,皇帝要亲自去探访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臣无非是老毛病又犯了,很快痊愈,不足以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宋仁宗亲自前去哀悼,但仍愧疚没能见老师最后一面。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大意为传统文化的楷模)四个字。

   晏殊性格刚强率直,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他多次担任地方官,属吏颇害怕他的急性子。他善知人,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担任宰相兼枢密使,女婿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想要辞退他兼任的枢密使一职,皇帝下诏不许。可见晏殊被信任知遇到这种程度。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晏殊活了64岁,按10岁写诗,54年间几乎平均每天一首)。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情调闲雅、胸怀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

旧学之碑  归缘阳翟

   晏殊晚年曾在今许昌地区为官,对这里较为了解。阳翟因为多山多岭,风水上佳,离当时的首都开封又近,晏殊选择了百年之后葬在这里(即今范坡镇黄岗村北)。晏殊入葬后,其后人有部分亦迁户于此守墓、生活,在当地传播文化教育,影响较大(黄岗村周围在古时曾有别名叫“旧学之乡”)。晏殊后人随后逐渐在禹州开枝散叶,如晏殊子孙中有一支迁移到今张得镇居住,晏窑村即得名于此。以晏殊墓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片晏氏墓葬群,今惜已成平地。

   晏殊一生清正俭朴,死后被贼人盗墓。据说盗墓贼第一次进去时,听到有“猛兽噑吼兵甲鼓噪之声”,大惧而出。后来又喊同伴一起进去,再没了声音,贼人当时还笑话说:“丞相之神,尽于是矣。”随后打开棺木,供设之器都是陶砖,和木胎金裹带一条,金无数两。盗贼失望而怒,碎其骨。后来在卖所盗物品时被人抓住,交代了这事。

一个中国士人的人生

    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数千年传统文化遭到大肆诛伐,我国传统士风被践踏殆尽。以至于我们对自己的祖先,对中国士人有一种误解,认为他们迂腐、顽固、不接地气、空口玄谈,不务实业等等。

   其实什么是中国士人?就是我们历代国民当中,被选出去明理及传道的人。那么,明的什么理?传的什么道呢?明的是群众们“按着良心说话”的这个良心;悟的什么道呢?悟的是如何“良心”提炼成为更凝练、更具有适应性的规律。

   老子述“道”,孔子说“仁”,孟子讲“义”,王阳明著“致良知”,曾国藩推“诚”……这些阐述的内在核心是一样的,无二。它们与老百姓尊重的“良心”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士人这一群体把道理感悟的更深,施用的空间更大。其实它们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每一个字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论“道”、“仁”、“义”、“致良知”等所有体系的修行方式,它的根源都是为了服务生活,为了解决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难、种种疲惫、种种厌倦、种种烦恼、种种疑问、种种摩擦、种种伤害、种种痛苦,使我们生活的更好。

   晏殊是这一群体中躬行实践的好代表,一生讲“良心”。看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嘘声起,说费了这么大劲头学这有啥好处?好的,那就让我们试着来翻翻晏殊的一生,看看“讲良心”带给他了什么好处:晏殊官至极品,道德文章都很好,孝敬父母寡姐,生活简朴,不爱声张不好名誉。因为公正,晏几道等儿子亲戚没有受到特殊照顾,混的很平凡。

   如果按现代人唯一的衡量标准,也就是——成功学,晏殊有点失败:官当这么大,没有恣肆享受生活,没有让亲戚沾住便宜,宦途中几番不知圆滑被打翻赶跑,人生还受寡姐等诸多拖累,甚至临死拒绝皇帝探望,不为儿子蒙荫再搏一把……一些人说着说着,只怕要动气了,觉得晏殊太蠢了。

   是这样吗?让我们接着看:因为晏殊讲良心,为人正派。1、没有私心,认知、办事就能直抓本质,头脑清醒,精力好,有条理;2、欲望少,生活简朴,内心就不会永无止境的贪求,心境清明;3、孝悌。于是五伦和谐。(造成人心境波动昏沉最多的是最亲近的亲人);4、友爱。所交往的多是君子,保持了一生的真正友谊;5、工作轻松。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不谀上凌下;6、凡事以“利他”为目的,不以功名富贵为衡量。所以心中一片光明。

   人身百年,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旅程。



分享按钮>>【万氏网新闻】一心一意搞统谱,同心同德强友情
>>【师氏网新闻】清代官员——望江县令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