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国庆长假寻谱记
- 中华晏氏网 2013年10月27日 晏细财
【编者按】江西上高晏宗生、晏细财事先积极组织联系,利用国庆长假休息时间自驾协同晏春林会长陕西一路寻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耗时七整天,行程四千余。我们向这些为族事事业无私奉献的家门们致敬!
姓氏文化渊源流长,晏家同根血脉相连。武汉中科院晏春林先生,十几年来,呕心沥血地致力于中华晏氏文化研究,他的精神感动激励着全国的晏氏宗亲,“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于2010年正式注册成立,传承晏氏文化,编纂《中华晏氏通谱》。在晏春林会长及全体编委会成员地努力下,乾隆三十二年《东南晏氏宗谱》经过抢救整理于2011年再版发行。 晏姓中流传着一句话“七子上蒙山,八子下江南”通过平时与晏春林会长的沟通,了解到全国各地的老谱收集已达到80%,这对《中华晏氏通谱》编纂成稿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华晏氏通谱》的编修工作已接近尾声。但从《东南统修晏氏宗谱》分迁志中记载,江西邵公支后裔从明清时期迁入陕西等西南各省的人较多,但老谱的收集陕西却又是一片空白。为使新通谱更加的完整,不留下遗憾,经与晏春林会长等编委会成员商议后,决定在2013年国庆长假期间自驾协同春林会长一起前往陕西寻谱。
金秋十月,国庆长假,时值全国普天同庆的日子,10月1日这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和宗生从江西上高出发,前往武汉科学院与晏春林会长会合。在武汉稍作停留,研究好我们的路线后就匆匆而行了。考虑到会长他们年事已高,我们的方案是边走边停,边停边找的策略,当晚在董伯母侄女的安排下我们留宿在湖北襄阳市。
次日清晨,从湖北襄阳市到第一个目的地—湖北十堰市郧西县观音镇。经过打听,这里的晏姓分布主要在冷风沟和刘家湾村,我们在坑洼不平的盘山公路上,边走边问,来到了一个山坳里的小山村,此处山高路险,土地贫脊,原来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冷风沟晏家村,在这里找到了晏家村的治保主任晏昭,他是个身材魁梧且眉目清秀的小伙子,通过他联系到晏家村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了以前的一些经过,原来他们也曾有过家谱,但文革时期全部被销毁,后来在晏昭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刘家湾,找到了收藏家谱的晏发根老人,晏发根老人几年前因医院误诊致殘,经他介绍,他有一套老谱共三册,现在由他儿子晏光炳收藏,他儿子在观音镇经营种子生意,在他老伴的带领下找到了晏光炳的店面,可惜他儿子不在家,接通晏光炳的电话后,不知是对我们的不信任,还是其它原因,他告之我们的却是一个失望的消息,说家谱已不知去向。不管我们如何沟通,他始终怀有戒心,可见家族事务,我们空有一腔热情,其他家门不配合我们也是寸步难行,最后我们失望地离开了观音镇。值得一提的是晏昭虽然年纪不大,对家族事业还是很热心。
当天下午,我们从观音镇直奔陕西安康的白河县,沿着汉水,在秦岭的崇山峻岭当中蜿蜒盘旋,打开导航,路程才一百多公里,我们却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白河地界,过了汉水大桥,见到了早已在桥对面等候多时的晏厚基等四位宗亲,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白河县城,白河县依山而建,城市规模不大,但布局条理,街道整洁,风景秀丽。在晏晓兵宗亲的安排下,我们在构扒镇的一个农家院—孔雀山庄吃了晚餐,席间我们了解了当地晏氏的一些情况,得知这里的晏氏宗亲生活富裕,团结热情,家族观念强,我们都感到非常的欣慰。第二天早上,茅坪镇厚基宗亲在家里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早餐。离别之时,大家依依不舍,但因我们有任务在身,也无法久留。
图为陕西安康市白河县晏氏宗亲合影
我们马不停蹄赶赴下一个目的地——洵阳县蜀河镇。通过打听,我们找到了蜀河镇的晏家庄,得知我们的到来,晏家庄的村长晏承鼎等几位宗亲赶了回来,春林会长把当前《中华晏氏通谱》的形式及进度作了简单说明,并希望当地晏氏积极配合。晏村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晏家庄的基本情况,整个村庄人口有一千多人,也有分迁到附近乡镇,晏家庄地处蜀河边上,傍山而居,呈盆地状,良田美景,几百户人家集聚在此,和睦相处,团结互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们知道晏家庄是从江西迁来,当地每年春节庆典时门口的大红灯笼上必写上江西二字,以示对江西发祥地的向往和敬仰之情。整个座谈会气氛亲密融洽,随后我们来到了保管谱书的晏银培宗亲家里,请出了珍藏的家谱资料,只见一个做工精致的四方木箱,正面书写了“江西晏氏家谱” 几个大字,从木箱中拿出保存完好的新修家谱,在春林会长审阅下,我们用相机拍下了珍贵的宗谱资料带回武汉作进一步参考。从当地宗亲庄严肃敬的表情中,能感受到他们敬祖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这一点是值得全国的宗亲去学习的。又是在一次依依不舍离别中我们踏上了下一站的征程汉中勉县。
图为陕西洵阳县蜀河镇晏家村宗亲合影
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我们才赶到汉中市的勉县,与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知名作家——晏济亚家门会合,济亚是勉县文联的作家,对勉县的地方史文化有着深厚的研究,对我们的家族事业也十分关心,对他老家晏家湾的始迁祖的来历也有研究,只是苦于没有资料,这也是困扰他多年的迷团。当晚在济亚夫人的单位宿舍座谈片刻后到宾馆休息了。次日早上在济亚夫妇的带领下来到了晏家湾村。该村分布较广,地处汉中平原,土地肥沃,生活富裕。庆幸的是这里还保留了一座我们晏氏祠堂。来到祠堂前,只见门口两棵参天古柏,像两尊保护神,印证了晏家湾村的优久历史与繁荣昌盛。昭然醒目 “晏氏宗祠”牌匾悬挂在正门上方,堂内供奉的始祖“晏婆孙”牌位。晏婆孙其人,在各支谱书上考究,无从查找,只能揣测其二:1.可能是晏家婆孙二人,因某种原因迁涉致晏家湾,繁衍出如此众多的后裔,后世子孙为纪念她们,立祠供牌,但因不知具体名字,所以婆孙同供;2.有资料可查的是《东南晏氏统修宗谱》分迁志记载,江西省上高县蒙山乡钧石塘村邵公四子先公第二十三世孙,以地,以塠兄弟二人由洪武年间由上高钧石塘迁陕西勉县老城阳平关经商,是否从阳平关再迁至现在的晏家湾,有待查考,但济亚家门所介绍说他大伯在生时讲了晏家湾的两个来源时,其一说是从湖北麻城的大榆树下迁来;其二说是从四川营山迁来,通过分析,有点自相矛盾,且缺乏考证,他们为此有刻碑立传,可能会误导晏家湾的后代子孙,这点可能还要请济亚多做些工作,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中午在济亚大哥的盛情恳待后,我们又往西安出发了。
图为陕西勉县晏家湾村晏氏祠堂前合影
通过爱敏老师提供的联系资料,我提前联系到了长安大学的晏兴威和晏长根两位老师,刚好兴威老师老家就是我们要去的目的地—西安户县的晏坪寨的,一路上我们不断电话联络,傍晚时分,到达户县与兴威老师会合,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直赴户县的晏坪寨寻访。晏坪寨地处户县郊区,离县城只有不到二十公理路程,地势平坦,进入村里,干净整洁,一排排斩新的复式小洋楼,村里各项健身设施配套齐全。在兴威老师父亲的安排下,请来了村里的老族长晏兆卿宗亲,并拿出了他们新修的晏氏家谱与我们研究,还送了一套给我们,在族长的引领下,我们还参观了村里的晏氏祠堂,该祠堂建于洪武年间,距今600余年,至今保存完好,并已列为西安市文物保护建筑。从此规模宏伟的建筑可看到当年这里晏氏的繁华,而经历了诸多历史的沧桑,到现在还能保存如此完整,现代的这些家门付出了太多地努力。
图为西安户县晏坪寨晏氏宗亲合影
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定在了重庆的云阳,奉节,巫山,这是一次长途的奔袭,因高速不通,我们沿秦岭山脉匆匆而行,一路无睱顾及沿途美景,一会儿穿行在崇山峻岭中,一会儿穿行在乡间小路上,在车上听春林会长讲我们晏氏的一些渊源,还有一些他以前寻谱的经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行驶了六七个小时了,这边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高速的服务区竟然没有餐饮,我们只好在车上以零食充饥。晚上八点多钟终于到达奉节的高速出口,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是,光文老先生竟然率当地宗亲二十余人在路口迎接我们,可见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经晏木春宗亲的委托,晏光辉,晏宏先宗亲把我们安排在奉节的夔州宾馆为我们接风洗尘,尽管旅途劳顿,但奉节宗亲的高度热情,使我们劳累顿消,春林会长热情洋溢的就目前全国晏氏形势演讲,听得众宗亲们如痴如醉。第二天一早,在众宗亲的热情邀请下,我们一起游览了奉节当地著名的景区—白帝城;因此次出行任务,我们已基本圆满完成,才难得清闲的游玩了一个上午,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春林会长更是兴致勃勃,在白帝城门口的奉节书法协会义卖现场,留下了“游白帝城”四字墨宝,令当时在场的文人骚客赞叹不已。中午时分,在晏光辉宗亲的安排下,在夔州宾馆订了酒席,和奉节的晏氏宗亲来了个大团圆,席间,大家你来我往,气氛融冾。春林会长在席上作了重要讲话,把此次访谱之行推上了高潮,并真诚感谢奉节宗亲的热情恳待,最后全体宗亲在宾馆大厅合影留念。在奉节宗亲们的极力挽留下,我们还是踏上了返城的征途,更为感动的是,当地宗亲光辉跟车在前面带路,凤兰姐则在我们车上全程陪同,一路介绍奉节的名川古迹,自然遗产,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行程,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湖北的地界。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大家才依依不舍的告别。
奉节晏氏宗亲合影
此次访谱之行,行程达四千公里,历经江西—湖北—陕西—四川—重庆,为期七天,一路也非常的辛苦,尤其是会长夫妇,两位七旬老人,天天这样和我们劳碌奔波,真得是于心不忍,她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但看到我们各地素未谋面的晏氏宗亲的那种热情,还有就是那种寻得有价值的家谱资料后的激动,就会觉得这些辛苦就算不得什么。关心族事,一路走来,留给我们有太多的感动;有人说,你们这样付出,到底为了什么,能得到什么,我常一笑了之,因为我知道,公益族事是没有回报,只有付出。公益族事,不能只停留在喊喊口号,而是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计较大多的个人得失,你就无法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我们所做的,只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为我们家族的和谐发展,团结奋进,繁荣昌盛贡献一点力量。哪怕只是一点点。
墉公支第三十四世孙晏细财
三十五世孙晏宗生
2013年10月12日
分享按钮>>【卢氏网新闻】90后情侣坚守两年战白血病 终等到合适骨髓
>>温岭八旬老教师5年写成《老子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