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家谱源流】四川省内江市中区两支晏姓宗族简介

    中华晏氏网 2013年2月15日 晏良雨


 

    内江晏姓源远流长,来源甚广。这里仅就笔者已收集到的两套晏氏族谱为主要依据,就当地世居的两支晏姓的来源、变迁、字派等作个简介,以求寻找迁居各地的亲族。同时,希望以此为引,进一步寻找到这两支晏氏的源头。

    一、晏氏五桂祠宗族

    1.  历史变迁

    据本支族谱记载,本支确认宋代晏殊为始祖。据记载,殊公九世孙所乾公于明洪武七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内江罗坝子,娶罗氏,生子同文、同武,以后便世居内江。其后,同文公第六代孙(殊公十七代孙)朝弼、朝翊兄弟又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自内江迁居金堂县,其后世便在金堂县繁衍,为本支的金堂分支。

    留居内江者,传支明末,突遭“张献忠剿四川”之乱,几乎被杀戮或驱赶殆尽。当时有殊公十八代孙宏理公在堂侄自富公的扶持下,仓皇逃窜,幸免于难。后辗转逃至贵州省仁怀县之盖坝,暂在那里租地耕种为生。东家沈公看中宏理公的人品,以女下嫁,逐生三子,名曰三祝、三多、三省。大清定鼎后,宏理公正准备携眷返乡时,却不幸染病身亡,埋在了当地(至今该坟据说还在)后来,深明大义的沈孺人,秉承夫志,历经艰辛,终携三子返回内江。但内江祖业早已荡然无存。只好在先期返乡的自富公的帮助下,重新申报垦荒,开始了返内江后的重新创业。但此时,原居内江的本支晏姓已全无踪影,故在宏理公孙君铎公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族谱时,只得将收集到的老谱资料基本保存外,再将返内江的本支晏姓另立新祠(五桂祠)和重续字派。

    2. 字派

    本支晏姓,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字派变化较为复杂。

    原班次,以宋元献公(孝先)为始祖,共二十个字派:孝敬心原笃,尊行理所同,善庆宜恪守,圣朝宏三元。

    新班次,在老班次快用完时,在明末修谱时,又续二十字(代):序连扬宗祖,廷应才兴上,正大光明显,永远世代昌。

    在原班次的使用中,至少又发生了一次变化:即殊公第三代孙心美、心善两支曾各自另拟班次。美公一支,同字止,另拟:“仁伦宏道,锡汝荣陞,时景可朂,元亨利贞”共十六字;善公一支,同字止,另拟:“仁伦宏德,永振家声,善庆宜恪守,圣朝自大宾”共十八字。

    后来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晏氏楚蜀合修祖谱时,两支字派又合为一派,纂成“善”字即“仁”字,“庆”字即“伦”字,宜字合派。但笔者认为,鉴于当时本支晏姓,地分楚蜀,交通、通讯都极不发达,很难排除两支后人中,有在使用各支另拟的字派。

    宏理公一支返内江后,从元字止,另拟字派:君心学其,国汝秉良,才世代作,共十二字。现本支晏姓后人中,有的家支字派已用完,亟需另作安排。

    晏济元先生即属本支,字派为“汝”字辈。

    3. 本支晏姓居住分布。

    本支晏姓,由沈孺人带回的三各儿子繁衍为三房:三祝公后人为长房,人丁兴旺;三多公后人为二房,人口次之;三省公后人为三房,人丁最少。现留在内江者,主要相对居住在现内江市永安、白马两镇方圆不过数十里的范围内,但也有迁居自贡、富顺等周边县区居住的,具体居住分布、现无法统计。

附:本支族谱的编纂,源远流长,为谱作序者共有:

    原序:

    (1) 明万历辛卯(1591)年赐进士任陕西浪兵备道兼副使太仆寺少卿廷望字子建撰序

    (2) 明天顺三年已卯(1459)年上已日赐进士出身任江南宜兴县知县陞云南镇雄知州陞河南开封府知府,十一世孙仁德字四心号小亭原名善经撰序

    (3) 晏氏楚蜀合合修谱原序:明崇祯元年(1628年)戌辰住川十九世孙三言敬撰

    (4) 晏氏八房合修谱原序,清乾隆已酉(1789年)科举人,历任甘肃西和等县知县二十三世孙扬昇敬撰

    新序(五桂祠支)

   (1)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君铎(字録宣)公序。

   (2) 民国五年(丙辰)二十五代孙国猷(字辉廷)续修谱序。

    注:经笔者查证,除廷望公不知出自何支外,其余各位序谱者,皆能在本支族谱中,找到其支派及字派、世原。

 

    二、内江晏姓的另一支宗族

    1. 历史变迁

    此支晏姓由于古谱遭兵燹之祸,老谱无存,故明中叶以前的远祖已不可考,谱上只记:“原籍江西太和,于宋时迁楚,于明时迁蜀”后来造谱时,认定明天成祖为迁蜀远祖。

    晏天成,字公武,一字子正,湖北麻城孝感乡人,而世居晏家河。明宪宗成化(1465-1487)时,以翰林官四川制置使。致仕还,由水道至内江黄市井,爱其山水秀丽,遂安居于此。据双流县清康熙辛丑年(1721)之绂公所撰“晏世族谱序”记,天成祖经十世而至自光祖,但因老谱全毁于“献贼洗川”,故无具体姓名可考。后世编谱时,便以自广祖之子大宾为一世祖。

    晏大宾,字上客,明万历年间进士。其子居谦,明末廪生。因遭“张献忠剿四川”之乱,仓皇携妣袁氏逃往洪雅后,居于洪雅三堆李湾。后生三子,名超、鼎、朝。居谦祖殁于洪雅,而祖妣袁氏不忘故土,携三子归内江晏家沟。其后,鼎、朝又迁居双流县。现成都双流县黄水镇一带的晏氏居民,多是鼎公后人。超祖留居内江后,其第四子嗣晟又随母迁居彭县,即今四川省彭州市(属成都市管辖)现彭州市的晏姓中,凡字派与本支相合者,都是嗣晟祖的后人。

    2. 字派。

   (1)前十世字派以一世祖大宾起,依次为:大宾——居——超、鼎、朝——嗣——之——玉(偏旁)——鹏——明——思——洪(鸿)

   (2)后续十六字为“良臣裕国,孝子克家,祖功宗德,继世荣华”现其字派远未用完。

    3. 现居住分布

    留内江者,大部分居于内江市市中区的永安、白马两镇及周边地区;彭县(彭州市)留居者聚居地待考;双流县则主要聚居于黄水镇一带。另据笔者所知,四川二郎山脚下的泸定县亦有不少本支后人居住。

 

 

谱载殊公二十八代孙晏良雨谨撰

 

   说明:据本人所查,殊公在本支字派中的“孝”字(孝先),未在其它资料中出线,恐未后世所加。但既然祖上修谱时既有“楚蜀合修”,又有“八房合修”(既欧阳修认定的殊公八子),说明本支族谱所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相当真实且慎重的。现在我把大略情况介绍出来,其主要目的有二:

    其一,求教于晏氏各地的谱牒专家学者,特别寄望于《中华晏氏通谱》的编成,看是否能将本支晏姓与江西晏姓连贯起来。如能如愿,则祖宗幸甚,晏氏幸甚!

    其二,将我所了解的这两支晏姓的源流、字派公诸于世(特别是互联网上),以便为这两支晏姓后人中的寻亲者,提供参考。

 

通讯地址:四川省崇州市金带街金带花园(邮编:611230)

联系电话:(028)82209311,13518117420,13398174900

 


分享按钮>>【沈氏网新闻】沈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仪式
>>【续氏网新闻】山西省定襄县西社学校百年校庆筹备组公开函(续八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