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战线的一颗螺丝钉--记晏高伟老师
- 中华晏氏网 2010年3月9日 网络
大山里的守望
作者:徐玲玲 …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553 更新时间:2007-8-31 热 ★★★ 背景: 【字体:小 大】
楚天金报记者徐玲玲 通讯员 江俊 提要:在湖北红安的大山里,一个年近60的老教师,一个人坚持守侯着一所小学,每天和老伴一起轮流接送着孩子们。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他花尽了自己的全部积蓄,甚至将面临辍学的孩子带到身边生活学习……近日,记者来到深山,采访到了这样一位教师。
2007年8月11号记者从武汉来到红安县七里坪镇采访一位在当地很有名的老师——方西河联校的傅家坳小学的晏高伟老师。从七里坪镇出发,坐上一辆小面包车,跑了20多分钟蜿蜒曲折的山路终于到达了傅家坳小学—一坐处于山坳的小学,周围是农田和散落的民居,水泥路面是去年才刚通车的,可以想象得出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是多么偏僻,在没修水泥路前这里的人们出门是多么不便……
就在这深山里的这所只有十间平房简陋的小学,有一位扎根深山的老师,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他就是晏高伟老师。傅家坳老百姓口口相传他的故事,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晏老师今年冬季退休后那些孩子可怎么办?究竟是什么原因是这个年届六十的老教师能受到群众的尊敬爱戴呢?记者走访了学生家长,上级领导,晏老师的家人,终于把谜底揭开……
教育战线的一颗螺丝钉
晏高伟老师1947年出生在一个革命烈士家庭,从1964年初中毕业后开始当民办老师,1972年上级安排他当村会计,1979年傅家坳村选拔民办老师,他以第一名考取,重返教坛找回了他自己想要的位置,并担任傅家坳小学校长职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经常受到表彰。1989年秋领导调晏高伟老师到柏林寺村江朝二小学负责。当时江朝二小学就是一座破庙,房屋破落,上漏下湿,光线阴暗,无水无电,夏天蚊子多,冬天用稻草堵住墙上的窟窿……从傅家坳家里到学校16里山间小路,隔一道大河和两道小河,均无固定的桥,一到下雨过河就成了难事。
当时晏高伟老师自己三个孩子都在中学上学,而他年薪800元的民办工资只够交大小队提留,哪有钱供孩子读书?只有靠贷款供三个孩子读书。家里连锄头旧了都无钱买换一个,一连几年都买不起一件衣服一双鞋。就在这样艰难日子里,晏高伟老师始终坚守在那里,用心教着那里的孩子。时间一天天过去,学生的成绩也一天天提高,半年后,群众一片赞叹。家长夸,村干部也很高兴,见晏老师身上衣服单薄,村干部从救灾的寒衣中选几件给他;见晏老师的儿子和老伴走十几里山路黑夜摸到学校来要报名学费的惨景,村干部又主动安排安排粮油预购款借给晏老师的孩子上学,还送稻谷给晏老师不让他从家带口粮……晏老师用真情感动了社会,社会也用爱心感动了晏老师。晏老师安心工作,一手建起一所新校——新家畈小学,把学校当作自己离不开的家。结果1994年夏季领导把他调到乡直重点小学——方西河小学,当时柏林寺村干部吴春乡到领导那挽留,留不下来,只好依依惜别。在晏老师离开的那几天,家长纷纷来看他,不少家长激动得像送远嫁的女儿,挥洒着难舍的热泪,晏老师也失声痛哭离别的悲情……
晏老师就正如雷锋所说的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一直到2002年秋季才被照顾回到本村的傅家坳小学。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那是2002年正月初6的早上,晏高伟老师到学校报到,隔壁村的10岁的郑望明到亲戚家拜年,2个人走在一起,彼此都认识就聊了起来。当晏老师问到郑望明读书情况时,郑望明眼眶湿润了,哽咽着说了详情——父亲从小得了风湿病,不能下地干活,也得不到医治,渐渐变为严重心脏病,瘫痪在床起不来;母亲是一个弱智妇女,耳聋体弱;祖母双目失明;两个姐姐,一个出走离家下落不明,一个投靠亲戚不回家。1997年9月1日,小望明到本村的小学报了名,因没有钱交学费,不到一个月的校园生活结束了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门。晏老师听后愣住了:10岁还没读一年级,如果继续失学,岂不成了新文盲,误了这伢的一生!晏老师问小望明:“你想不想读书?”郑望明说:“想读,没钱,再说我已经10岁多了。”晏老师想拉郑望明一把,给郑望明学费去报名,可是转念一想:不行!他家那个样子,连吃饭都困难,即使给他学费,也难以读下去,只有实行“生活学费全包”才是有效的办法。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小事,除了几百块钱开销不说,还有安全问题,生病问题,等等问题责任大啊!晏老师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仿佛是自己的孩子站在跟前,一阵心酸,心想就算自己多生了一个孩子,于是晏老师对他说:“你就跟我到袁英河小学去读,一起住,一起吃饭,白天不跑路,晚上我教你,好不好?”小望明高兴地答应了。
隔了一天,初八报名开学了,晏老师带郑望明买了书包文具,领了书,开始了读书之路。白天上课,晚上郑望明做作业,晏老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检查他的作业。遇到有不懂之处,晏老师就给郑望明仔细讲解。吃饭也是跟着晏老师,就像晏老师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在晏老师的耐心指教和细心照顾下下,小望明进步很快,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语文数学成绩均在90分以上,期末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当时晏老师自己收养的一个小女儿还有自己的外甥都跟着他在袁英河小学读书,自己家庭也不宽裕。他一个人既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又要照顾他们的学习,负担非常重,周围有些人并不理解他,特困家庭的小望明居然没有减免一分学杂费生活费,全部从晏老师的工资里扣除。对此,晏老师心甘情愿,觉得做为一个老师能够挽救一个学生的命运,真是善莫大焉。
2002年秋季,晏老师工作调到傅家坳小学,小望明也一同回到了傅家坳小学。小望明的父亲奶奶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望明和他妈妈母子俩过日子,尽管发生了这么多变故,晏老师都没让小望明辍学,一直都在晏老师身边,每时每刻,晏老师都在关爱小望明,下意识栽培他帮助他辅导他。四年下来,小望明的成绩一直很优秀,一直是班干部,一直是三好学生。到了五年级,由于傅家坳小学规模小,只办到了四年级,所以郑望明离开了晏老师升入方西河小学五年级。尽管小望明不在自己身边,晏老师依然十分牵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在当地成为一段人所共知的佳话。除了小望明,还有好几个学生因为贫困要辍学时,都是晏老师反复到学生家里做工作,实在不行就自己从微薄的收入里掏钱给学生垫付学杂费,买书籍文具。有的学生家长后来还钱了,有的没有还,但晏老师从不计较什么。
顶住压力收养弃婴
1995年1月,一个不满两月的女婴被人遗弃,辗转三村五户,没有人收养的小生命是他抱回家中抚养。当时他自己的两儿一女均已长大成人,一个在大学,两个在上初中,家境非常贫困。而且当时传言如果他收养孩子,很可能到时说不清楚算他超生,他民办老师的饭碗可能保不住,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很多领导纷纷来做工作,但他不为所动,坚持救人要紧。在晏老师12年的精心照顾下,现在这个女婴已经上到小学五年级,长得健康可爱。晏老师表示要把她一直培养到大学毕业,尽管到时候他将有70多岁,但他有这个信心。谈起过去收养弃婴的事,晏老师还有很多遗憾:“有的弃婴在外面暴露时间太长死掉了,当时要是有钱多收养几个就好了……”
一个老师,一个学校
回到傅家坳小学后,领导要求晏老师管财务。“普九”过后,学校不仅成了个空壳,还负债2万八钱块钱,要帐的你出我进,晏老师只好用自己的工资垫付,时至今日,晏老师并不宽余的家庭一共垫付了将近6000块钱……
2003年秋,人员精简,傅家坳小学只剩下晏老师一个人,一人一校,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一个老师,两个班,四个年级,八门主课,16种作业,还有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自然……怎么办?再请老师村里没钱,地方偏远其他老师也不愿来,只有靠晏老师一个人。于是晏老师干脆搬到学校来住,让老伴做饭搞后勤,帮忙看学生,夫妻俩全天候守着学生,超负荷运转,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老师的减少而下降,学校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安全事故从未发生。时至今日晏老师的老伴说起那段生活依然感慨:那么多学生亏他一个人带过来了……
由于傅家坳小学地处偏远,很多学生都要走好几里路才能上学,山高路远还要过河。在他办公室贴着一张以前护送学生回家的值日表,2003年以后就全靠晏老师和他的老伴两个人坚持护送学生回家。秋天涨水的日子,水可以到齐腰深,晏老师在刺骨的河水里背学生过河。一直到去年大桥修建好了,才算告别了秋天寒水里背学生过河的日子……
由于没有自来水,傅家坳小学靠电泵抽水,为了学生身体健康不喝生水,晏老师的老伴坚持烧开水给学生喝,一改过去“学生上学带瓶冷水,下课到厨房喝凉水;放学路上喝脏水,生病肚子痛请医生打药水;孩子一肚子苦水,爸爸妈妈留下泪水”的常态,学生生病的大为减少;晏老师出去开会的时候,就靠她维持学生做作业自习的秩序。有人说他“苕”,工作超载,快60岁的人还不要命地干,又不是多得一点;有人说他“怪”,舍不得买烟,舍不得玩牌,可是赞助大学生入学、跟踪扶助贫困生上千元又舍得。可晏老师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得到”多少,而是对社会对人民真心实意地付出了多少,用一种对学生的“大爱”而忘却了“小我”。 晏老师的儿子就是珠海晚报的记者,另外一个儿子也是在媒体工作,但他从不在儿子面前提自己做的这些事情,而是默默无闻地做贡献……
用心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家长纷纷反映傅家坳小学的学生升入方西河小学后成绩排名靠前还能当上班干部,对晏老师交口称赞,领导也充分肯定,今年7月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用一位领导的话来说就是他的人生就是一个惊叹号,入党算是把惊叹号下面的圆点划玩完满……
分享按钮>>姓氏略考-邴姓-姓氏渊源
>> 舍己救人的楷模——燕新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