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姓善交堂阜宁支续谱序
- 中华晏氏网 2008年12月1日 晏子元
晏姓善交堂阜宁支续谱序
晏姓,颛琐五子陆终氏晏安之后也,颛琐,黄帝孙也,故晏姓为炎黄子孙,信不诬也。春秋前期,孔子作的中国第一部史书“春秋”中出现一个晏娥儿。史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五霸之首齐桓公病危时,笠豹、易牙、开方各保其一子互争国君之位,无人过问桓公死活。当时只有一个晏娥儿给桓公送终,后亦死于桓公身边。四十天后,齐孝公平定了内乱,桓公尸体已被蝼蚁食尽,可晏娥儿却面色如生,孝公让其给桓公配葬,并让其享祭于齐宗庙之中。
约百年后,史书上出现了“晏子”,“子”是古人对名人最尊贵之称也。晏子,姓晏,名婴,字平仲。史书上的“晏子”,第一次出现于非常惊人的场面中。当时齐相国崔杼弑君,并宣布谁敢哭国君一声,就斩之决。当时只有晏子抱住国君尸体从早上直哭到傍晚。崔杼部下问崔杼,何不杀之?崔杼回答:“此人望也,杀之不祥。”意思是晏子在齐国威望最高,不能杀。其实威望高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晏子家族众多,当时可能有三四千人(晏子曾说,需他接济的家族有五百余家,不需接济的有多少家他没说。)崔杼因而不敢杀晏子。以后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名闻诸侯,誉满九州。其言行见诸“晏子春秋”。晏氏以之为鼻祖。
善交堂、久敬堂,取意于孔子对平仲公之赞誉;廉俭堂,取意于平仲公之俭朴品质;三鳝堂,取意于平仲公自诩“吾家三宝”也。其它堂号,或取意于同叔公之高风亮节与政绩,或取意于敦复公之刚直;或取意于宋仁宗至高宗年间数代帝王对晏氏诸贤相之褒奖。
予滨海晏姓,由阜宁迁来,射阳晏姓,由滨海迁出,故阜宁、滨海、射阳晏姓,实为一家人,均属阜宁支也。若再追根溯源泉,奈老谱散失,无根无据,只能为结到“洪武赶散”或明清历次移民而已。
予十余岁时曾一面家谱,后不知所归。二十岁左右,读过手抄本“谱头”,计庄上四本,文革后,一本不见了。对辈份字派,滨海、射阳晏姓,仅凭我记忆中的字派为起名字的依据,故诸多晏姓酷望修谱无不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幸上海晏爱敏先生有志于此,且不辞辛劳,多方访集,将予阜宁支晏姓汇成一谱,诚慰藉光祖,造福子孙之胜举也。在爱敏先生影响下,予虽年八十,亦愿竭尽绵力,为之扯扯小旗。
余自思修谱目的,不外乎学先祖,温祖训,继宗祧也。爱敏先生将祖宗业绩从平仲公直至清代一一彰示;并从上海图书馆《晏氏宗谱》中摘录了“始祖遗训”,还将近二十代辈份字派列表公布,让子孙后代,榜样有所学,行为有所循,起名字有依据,真乃功在千秋。
当然阜宁支晏姓较之全国晏姓不啻沧海之一粟,冀有志者、有能力者或后代有志者、有能力者将全国晏姓棠编成一部“晏氏宗谱”,则幸甚矣,那时,余虽在九泉之下,必当含笑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七年八月
二十二世孙 滨海支 晏子元撰
分享按钮>> 晏姓善交堂阜宁支四修族谱谱序
>> 晏姓姜桂堂贺阜宁善交堂续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