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温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温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源流的讨论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已阅:7048 / 回复:32(楼主)

源流的讨论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民国以前通讯不像现在。
二是经历年代久远,战乱等
三是千支万派。
四是很难找到让人信服的证据,都是只能根据老谱所载。
顺便把广东五华某村李氏族谱编写者的感受也附下(我温氏也碰到类似问题)。【以下是我发给某宗亲的短信,附:尊敬的同宗x森,x清,你好!一年多来,因为我亲自主编我十六世祖系的族谱,所以比较常上网浏览温氏族谱的相关信息,在论坛上也看一些论贴,你们的很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点过于强迫其他族谱接受你的说法,但是你们的很多说法又没有足够的证据让人家信服,甚至你们还有恶意中伤他人之嫌,比如,你们有关五华温氏的论述说法。实话说,对于温氏的渊源,现代的人恐怕谁了说不清,只能够根据上祖的记录,各自记录各自的分支,千枝万派,有些人甚至一个人承两个三个房派,这房安一个名字,那房安一个名字,也有同一个名字,你也可以安,他也可以安,实际上他们的父母甚至上几代完全不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跟前五六代的某个祖公完全一模一样的名字的,所以各个派系的族谱编写过程中只能按照该系的老族谱进行承接。在网上,各个姓氏的人都碰到类似的情况,那怕就是相邻村的都在争论。我在编写五华温氏十六世祖系族谱时,有幸阅读了我叔公太祖手上保管的石印本老族谱,我五华温氏的太始祖就是德兴温公,墓葬广州白云山,老谱本上还有很多外迁注释,我十八世有几位叔伯太祖,是清朝九品官,族谱只记录到他孙子,现在在老家的族人都不知其后人情况如何,目前我村还健在的老叔公99岁,黄埔第十八期,现居台湾,他在1945年修建陆丰大安祖祠时就带兵在大安把子弹当做鞭炮放。我现在是五华硝芳温氏二十四世。我个人建议你最好也不要发那些争论过大的文章,那样不利于温氏团结,还是采用邓小平同志说的不争论好些。谢谢】
顺便把广东五华某村李氏族谱编写者的感受也附下(我温氏也碰到类似问题)。

作者:山精 (2016/2/29 11:00:19)   回复此贴
  回复:源流的讨论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 1 楼

关于续编《族谱》的几点体会(一)——李镜章
(2015-01-28 15:40:02)
转载▼
关于续编《族谱》的几点体会(一)
•李镜章•
2011年鄙人与族贤璧珍君、锡球君、李东君倡议续修我广东五华安流原低坑福昌乡四世祖致祥公裔系《族谱》。在族人的积极支持帮助下终于2013年成书。在编辑过程,鄙人有如下几点体会,不揣愚昧,综述如次,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族贤。
一、我们的任务是续编本族的《族谱》
我族先贤遗训:“从来木有本、水有源。木本者枝茂,源远者流长。人有祖宗固子孙之本源,则祖宗之枝流乃子孙也。本源不可忘,枝流亦不可忽。议谱一事,正不可忘本源忽枝流矣。”不忘本源忽枝流,就是要传承,要绍世。要继世代渊源,要将旧《族谱》里所记述的历代世系,包括先祖名讳、史略等传承下来;同时要续后裔瓜瓞,以志我族枝茂流长。
(一)续编《族谱》是传承、是绍世。首先是传承。
1、续编《族谱》是传承。续编就不是创作,不是重写,与探讨亦有异。续编着眼于传承旧《族谱》,是务实,是无据不录,容不得推测、杜撰。创作、重写是编者意志的体现。旧谱对他来说,只是众多资料的一种,传承与否都将以其好恶而定。探讨是稽考、论证,是旁搜远绍,博采众长;天马行空,各抒己见。对于旧《族谱》中存在的某些悬疑问题,他可以任意诠释,不受他人左右。
我们志在续谱,既无权,又无能,也没有必要创作或重写。对于探讨性议题则无暇旁顾。(注1)
2、传承则必有所本。我们是续编本族的《族谱》,所以传承就着眼于“本族”、“本族旧谱”。这样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以本族的旧《族谱》为蓝本。其他《族谱》——包括福建上杭、广东五华族贤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编《族谱》所载,我们不能不加辨析地完全照录。不以本族旧《族谱》为蓝本,传承就只是一句空话!
3、传承的核心是传承本族旧《族谱》中所载的继世祖之世系、名讳、史略。由于年代久远、族人迁徙等诸多客观因素,致使本族旧《族谱》有多种内容不尽相同的版本。我们致力于梳理、辨析,但不离开尊重历史,尊重旧譜,忠于旧谱,无据不录,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就是对本族旧《族谱》所载的内容,不随意增删,特别是继世祖的世系、名讳、史略这三个《族谱》核心内容不作更改!如果本族各种版本有异,则求同存异。对存在的分歧,经过整理、辨析,相同的写入正文,歧异的录入附注。不添加、不遗漏,不模糊处理。以免讹误流传,贻误后昆。至于共祖的、他族的新旧《族谱》所载之共祖世次、名讳、史略部分,因为我们无法辨别其对错,故不据之写入本族《族谱》正文,只将之作为参考资料录于“附注”或“附录”,供族人参考。
传承的主要内容是继世祖之世系、名讳、史略的记述。而其记述,不仅在各类史料、各派《族谱》中有存在差异,就在本族旧《族谱》中亦不尽一致。(详见《附录资料之二、之三》)我们遵从本族先贤教诲,并采取无据不录、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梳理。

作者:山精 (2016/2/29 11:02:49)   回复此贴
  回复:源流的讨论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 2 楼

,并采取无据不录、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梳理。
其一、远祖世系
1、火德公以远祖系,我们按《旧唐书》所载记述。
根据本族旧《族谱》记述,我族是唐室一脉,故远祖世次,我们从《旧唐书》所载。有说是属于昺公之第五子海公(渊公之弟)派、或世民公之第二十子元祥公派等等,我们都没有采纳,也没有必要为之辨析真伪,故从略。
唐末至福建始祖火德公,其间世次亦多有不同(注2)。年代久远,遐哉邈乎,难以稽考。有些《族谱》所载,是非相贸,真伪杂陈,无从决择。故我们遵循先贤修谱遗训:“人人皆知火德公之所出者。......枝流分派,共本同源,既不可考,亦难以尽述,只疑信相传而已,奚必究其实哉。况姓姓皆然,唯当以近而略有可据,详列世次,分注事实美矣。”阙之、求实、志慎、从略,而没有照录福建上杭1990年、1998年先后新编的《李氏史记》、《李氏族谱》以及广东五华族贤1999年新编的《李氏族谱》所记述的世系。我们撰写了《祖系渊源导读》予以简约辨析;又由副主编锡球君撰《远祖世系考》一文附于《族谱•附录》,以明确我族之世系。其中唐末至火德公,有记述为:奇公—珠公—火德公或奇公—火德公。对此,我们遵从本族旧《族谱》的记述,以奇公、珠公两代相承,以火德公为始祖。(详见《附录资料之二、之三、之四、之五》)
2、福建上杭祖系,我们记述为:火德公—三三郎公—四六郎公—千八郎公—念三郎公—春华公
福建上杭祖系,因各谱记述有异。世次:或五代(火德公—三三郎公—四六郎公—千八郎公—春华公);或六代(火德公——三三郎公——四六郎公——千八郎公——念三郎公——春华公)。名讳:二世祖或三三郎坤培,或三三郎巽培,.......三世祖或四六郎义公,或四六郎萼藩公。我们以“本族旧《族谱》为蓝本,求同存异” 的原则精神,将相同的写入“正文”,差异的写入各该条之“附注”。
3、广东五华祖系
敏公至致祥公为四代——敏公、上达公、藩公、致祥公,各房派《族谱》没有差异。名讳则间或有异。如:敏公,紫金七世实公裔《族谱》为孜敏公;四川威远七世幼公裔《家谱》为子敏公。我们从梓里——五华各《谱》,记述为“五华开基祖敏公”。
三世祖藩公于宋绍兴十五年(1145)登进士,与四世祖致祥公逝于明洪武二年(1369),时间相隔200多年而存疑(注3)。这是一宗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历史悬案。他们各自都有足够史证(详见《附录资料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我们经过多方稽考,仍然无法诠释,故依照旧《族谱》所载——“敏公—上达公—藩公—致祥公”世次入谱。
【镜章注1】探讨问题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其间,鄙人碰到了不少问题。譬如:质疑“火德公不可能天葬”,就很幼稚,无须作答。有些是无理、无据、无礼、无耻,简直令人气结!如邱冠瑛、李亚相等,其立论、举证、阐析,都很粗鄙。若认真与他们理论,像是问道于盲,对牛弹琴,很不值得,故简评辄止。详见《附录之一》。
【镜章注2】福建上杭1990年编《李氏史记》第40页载火德公于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有谱载则是生于宋乾德六年丙寅岁(966年)。彼此相差240年。从前者年谱(1206)为座标,于是杰公至火德公增加了10代。而以后者年谱(966年)为座标,则自唐末代天祐八年(911)——宋建隆元年(960),才50年。50年历奇公、珠公两代,也适相当。孰是,待考。
我族先贤辅佐公于清乾隆四十八年撰《历代祖系世次记》曰:“至杰公废坠厥业,丕丧宗裔。虽生十子,九被难亡,惟三子奇公避隐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家构讼,又遁于海北。八年后以商为业,至南京常州府宜兴县南门居焉。娶甘氏,生珠公。娶锺氏,生子七,以金、木、水、火、土、显、耀为名。金公、木公仍居宜兴;水公居少武;土公少殒;显德、耀德二公未详;惟我 火德公游寓福建汀州府清流县四堡里官田等处。子孙以后各有散处,迁潮、迁惠者不可胜纪,人人皆知乃火德公之所出者。其自奇公以上历有帝王将相,圣贤英杰。枝分流派,共本同源者,既不可考,亦难以尽述,只疑信相传而已,奚必究其实哉。况姓姓皆然。唯当以近而略有可据者,详列世次,分注事实美矣。况我 火德公以下,正本深枝茂,源远流长,嘉应州祠奉为太始祖矣,是以编谱而为首世焉。”
辅佐公在《李氏续编族谱序》中又曰:“......合一州四县族姓建祠于州城丁方相连学宫右边,共奉原居闽汀火德公为太始祖。分三大房:二世祖乾培公三一郎、二世祖坤培公三二郎、二世祖巽培公三三郎。吾敏公一派固三三郎之所出也。”

作者:山精 (2016/2/29 11:04:33)   回复此贴
  回复:源流的讨论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 3 楼

【镜章注3】藩公、致祥公父子纪元相隔太远之存疑,清朝族贤辅佐公《续编李氏族谱序》如是说:“此以宋、元纪元推之,似有数代者。”并列举传说之“藩公—标龙—朝烨—均一—春华—萼藩—致祥”世次。同时认为“然我陂下、横陂、锡坑、水寨等处,自昔至今,连宗共祖,往来交接,确有可徵矣。辅佐敬为考定,其无可据者削之,其有足徵者笔之。以我陂下户之始祖致祥公号遁庵、开基祖子高公字上升号迳庵以下祖宗尚近,族姓至亲,世次固正,无庸疑焉。而长乐之开基祖子敏达先公,自昔分房之昭穆有序,迨今合祭之蒸尝不替。……斯皆自昔至今,历传不紊,亦无庸好辨,反自贻笑也。”(详见《附录资料之十》)
其二、继世祖名讳
1、 上杭二世祖、三世祖之名讳,本族旧谱与新编之福建上杭、广东五华《李氏族谱》的记述有异。本族之旧谱也不是完全一致。二世祖有称坤培公、巽培公;或三三郎坤培公、三三郎巽培公。三世祖有称义公,或四六郎义公;或四六郎萼藩公;……我们依据下列三点史实,以二世祖三三郎、三世祖四六郎的称谓入谱:
(1)我族先贤辅佐公于清乾隆四十八年撰《续编李氏族谱序》所述:“共奉原居闽汀火德公为太始祖。分三大房:二世祖乾培公三一郎、二世祖坤培公三二郎、二世祖巽培公三三郎。吾敏公一派固三三郎之所出也”。
(2)明朝上杭教谕季远翁于天顺甲申(1464)秋撰《火德翁传》载:火德翁,娶陈氏,仅六载而生三子。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季曰三三郎。
(3)揭西灰寨四世致祯公裔旧族谱载:“旅台宗亲于1986年11月8日赴闽考察祖坟碑实录:‘峕清康熙五十六年冬秋月谷旦立李氏二世祖考三三郎公妣鄭太孺人合墓裔孫重修’、‘峕清康熙五十六年冬秋月谷旦立李氏三世祖考四六郎公妣陳太孺人合墓裔孫重修’”(注)。各谱所载之其他称谓,我们并不否定,也不遗弃,而将之如实录入各自“附注”之内,以供参考。
2、上杭五世祖念三郎公,各谱均同,且无其他名、讳、号。有说《新都宗谱》载:“公名德生”,并认为“正确的世系:五世德生(念三郎)”。由于《新都宗谱》非本族《族谱》,本族旧谱、五华新编《李氏族谱》均无此记述,故我们没有采纳。但仍将之记录于“附注”,以示容纳百川,又内外有别、主次分明。
3、五华始祖敏公。四川威远斑竹林幼公裔《谱》为“子敏公”,广东紫金实公裔《谱》为“孜敏公”。我们以“敏公”入谱。“子敏公”、“孜敏公”则录入“编者注”存查。
4、四世祖致祥公号遁庵。迁川通公裔《谱》载“号广兴”。有人据此认为子高公号迳庵,父子同用“庵”字,犯讳,有误。应以“号广兴”入谱。我们认为仅此一《谱》有载;且父子名字同用一字,古已有之(晋王羲之其子名王献之);先人之讳、号,我们无权修改。所以仍以号遁庵入谱。但亦严谨地在“附注”中说明,以供参考,并示无遗。
5、六世祖得生公号若虚。公之次子实公亦“号若虚”。鉴于“实公号若虚”乃实公裔之手抄本旧谱所载,其可信程度高于他谱,于是从《实公裔族谱》。而在“得生公”条删除“号若虚”字样同时,并加“注释”,以示严谨。
【镜章注】
1、辅佐公《序》写明“二世祖三三郎巽培公。吾敏公一派固三三郎之所出也”。
2、季远翁之《火德公传》只说“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季曰三三郎”,并无字、讳、号。
3、三三郎公坟碑文为“李氏二世祖考三三郎公妣鄭太孺人合墓”。1994年新修碑文增加了“讳坤培号朝美“字样。鄙人认为修坟时碑文应该保留原有内容,不应擅自增删!公坟是众裔共祀,不是某一派系独有。这次修坟某人主持加了“讳坤培号朝美”字样,倘若下一次修坟是我五华藩公裔孙主持又改为“讳巽培”,裔众又将如何认同?你我都随己所欲,各行其是,毫无原则、规矩,这还了得!修祖祠、续编《族谱》亦然。1999年新编《五华李氏族谱》第37页“二世祖三三郎公”写了许多名、字、讳、号,惟独不写“讳巽培”!不知道编辑诸公把致祥公裔的旧《族谱》置于何地?不承认我族先贤焚膏继晷、呕心沥血一笔一字抄写的本族《族谱》的合理性、合法性,给点面子,看在两三万藩公裔众的共脉宗亲份上,在该条末该用括号写上,如“二世三三郎公原名朝美,字景成,号坤培(有谱载‘巽培’)讳基深,别名秀仲,......”不算太过分吧?(对“三世祖义公”之意见同此。)
其三、先人史略。

作者:山精 (2016/2/29 11:05:03)   回复此贴
  回复:源流的讨论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 4 楼

其三、先人史略。
1、火德公生辰、敏公迁长乐之纪元,族中意见不一。五华族贤续谱时没有定论。我们传承旧谱记述,亦不刻意增删。且留给后之有志于斯者探讨、论证。
2、三世祖藩公登宋绍兴十五年乙丑科刘章榜进士官授户部迪功郎,与其第三子致祥公逝于明洪武二年享年69岁其纪元有巨大矛盾。一为1145年,一为1369年。两者之时间相差200多年。最令人费解的是,在旧《族谱》中,各自都有颠扑不破的史证(注1,详见《附录资料之五、之六、之七》),莫衷一是。族贤辅佐公于清乾隆48年续谱时曾经考证,却没有结论。(详见附录资料之十)清朝族贤觉亭公在《祖系源》中亦说:“又考之本邑,自敏公至子高公,子字辈行,皆属五世(注2)。是妄增者,固为自诬其祖,而呶呶肆辩者,亦犹治丝而棼,且益增后人之惑也。末予小子(觉亭公谦称)谓之不必也。”如此这般,就积成了五百多年来之历史悬案!
或说是曰巽公于明万曆九年(1582)续编《族谱》时,因“明代刑罚甚严”,曰巽公“身为当朝命官”,不敢“在谱中去认前朝为官的先祖”,于是把时间往后移了180年,以“这些错误掩人耳目”;藩公登进士“实为元代泰定二年(1325)”;……我们没有采纳这种妄测而对藩公年谱进行修改。因为:
(1) 曰巽公续编《族谱》之前47年或24年,嘉靖十四年(1535)戴璟首修、嘉靖37年(1558)黄佐二修之《广东通志》均载:“宋绍兴十五年进士:李藩,官授廸功郎,长乐人、……”(注3)
(2)曰巽公续编《族谱》时并非“官身”。
(3)曰巽公是德才兼备的族贤(注4)。其续编《族谱》是“重尊尊亲亲之道,隆合宗聚族之义。”(名宦伍可受翁语) 曰巽公如此德隆智睿, 决不会出此下策自欺欺人! 决不会为了自己乌纱帽而篡改先人的年谱!何况《族谱》乃族内读物,曰巽公不会、也没有必要如此弄虚作假,贻误后昆。
(4)元泰定二年并非大比之年。泰定元年(1324)甲子岁三月,廷试进士86人及第;泰定四年(1327)丁卯岁三月,廷试进士86人及第。广东籍之元朝进士9人,并未见藩公名字。(注5)
稽1999年五华族贤新编《李氏族谱》第48页载:“三世藩公……公为乙丑科进士,官授迪功郎。任云南文林郎。”这一记述与藩公裔系之旧《族谱》对照,缺少了“宋绍兴十五年”、“刘章榜”兩个关键内容!不知其据从何?是不是编辑诸公明知其与致祥公父子之纪元存在矛盾,而有意如此模糊记述?鄙人不得而知,但以直观视之总觉得欠妥。理由是:1、藩公是我族的继世祖,应该依照我族先贤遗留给我们的旧谱所载——“藩公宋绍兴十五年乙丑科登刘章榜进士官授户部廸功郎”——实录。旧《族谱》乃先贤怀着敬祖睦族之赤诚辛勤笔耕而书成之传世瑰宝。我们是续编,无权随意删削。2、藩公“登宋进士”的记述,既载于旧《族谱》,又见诸《史志》,还有不少佐证,如《谱》载藩公之华公于宋绍二年迁广西!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先贤。无由而擅自变动,实非治谱者应该秉持的严谨态度!3、模糊处理掩盖不了矛盾。正如先贤觉亭公所说“亦犹治丝而棼,且益增后人之惑也。”
鄙人认为对于旧《族谱》中存在悬疑未决问题,应该依据原文实录,然后加以注释。“注释”,这在《五华李氏族谱》已有先例(第37页“火德公生辰”、第47页“敏公迁长乐年代”)。如此记述,既向族人作了交代,于《族谱》也不觉得累赘。倘若“藩公登进士”这一史实即使是没有完全实录,而有了类似的加注,也许能够得到族众的理解、认可。
【镜章注1】藩公“登宋进士”,不仅记录于本族旧《族谱》11个版本,还见于诸多史志——《[嘉靖]广东通志•初稿》、《粤大记》、《长乐县志》、

作者:山精 (2016/2/29 11:05:55)   回复此贴
  回复:源流的讨论问题实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 5 楼

《五华县志》等史籍16个版本,而且还有一些间接的佐证散见于旧《族谱》之中,如藩公之弟华公于宋绍兴二年迁广西;藩公之孙子高公的《遗嘱》;“藩公祠”龛联下联“宋室忠臣”、撑梁柱联首联末句“宋代衣冠垂万世”;以及明朝名宦伍可受翁、张国经翁、巫三祝翁等异姓贤达的《序赞》等等。既是《族谱》,又是《史志》,又是佐证,林林总总,不可谓之无稽!(详见《附录资料之五、六、七•族谱、佐证、史志》),
至于致祥公的年谱,在《族谱》里也不仅直接记述了他逝于明洪武二年(1369),而且还有其直系后裔——子、孙、曾、玄等连绵不断的年谱实录。如:第三子子高公生于1354年、孙得生公生于1403年、曾孙实公生于1431年、玄孙政公生于1455年……也不可以说其缺乏依据。(详见《附录资料之九》)
【镜章注2】“子字辈行,皆属五世”: 一世敏公——二世上达公——三世藩公、华公、翱公、翔公——四世致祯公、致干公、致祥公、致祚公、……——五世子新、子梅、子亮、子嵩、子崇、子高、子青、子淮、……
【镜章注3】广东省档案馆珍藏之《[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是嘉靖十四年(1535)戴璟修、张岳纂之刻本原版,是首修本。二修于嘉靖37年(1558)黄佐主修。均载:“宋绍兴十五年进士:李藩,官授迪功郎,长乐人……”宋绍兴十五年为乙丑岁故称“乙丑科”;状元刘章,故称“刘章榜”。《广东通志》初稿成书早于曰巽公续谱47年,是时曰巽公才10岁;二修版亦早24年。把“藩公登宋进士”记述的责任归咎于曰巽公,是属于妄自推测,不可遽信!
【镜章注4】曰巽公何许人也?曰巽公是明朝嘉靖、隆庆、万曆年间(1526—1593)族贤、才子、鸿儒、名宦、耆宿,并非平庸等闲之辈!
曰巽公,字顺之,号肖峰。是广东五华李氏敏公派三世祖藩公之七世孙、四世祖致祥公之六世孙。
曰巽公家学渊源,世代书香,博览群书,雄文丽藻。太守姚良弼爱其才而亲自拔擢。明嘉靖戊午科(1558)中式第三名经魁。因故,万曆十一年(1583)始任广西苍梧县令。在任期间,捐俸增建学校,招诸生诵习其中,政声甚隆。后升江西广信府同知,转升藩王府左长史。《长乐县志》有传。嘉靖时,长乐邑宰李玄用公曾与公叙《谱》,知公之先来自福建汀清,乃与己共脉而分派者,即令其子多见以兄礼礼巽,兼以师事之。《长乐县志•卷二•建置》载“‘经魁坊’在南门内为明戊午科经魁第三名李曰巽立,今毁”;《长乐县志•卷三•先哲》载“同知李曰巽”;《长乐县志•卷八•艺文》载有公之宏文《学田记》。据《惠州府志•卷三十四•人物传记》载,公晚年曾为《海丰县志》撰序。
旧《族谱》里有曰巽公两篇宏文——《重修宝林寺序》、《众醮牌序》。其敬祖爱族之情,溢于言表。
【镜章注5】查阅《元史》,证实1325年是乙丑岁,是元朝泰定二年,但不是科举年,并没有廷试!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馆藏之《三十六史•元史》记载,元朝共有十六次科考。其中元泰定帝时期有两次廷试。一次是泰定元年(1324)甲子岁三月,廷试进士86人及第。捌刺、张益分别为左右榜状元。吕思诚等赐进士及第。另一次是泰定四年(1327)丁卯岁三月,廷试进士86人及第。阿察赤、李黼分别为左右榜状元。杨维桢、萨都剌等赐进士及第。此外,稽考正史《广东地方志》——《[万曆]粤大记》载广东籍之元朝进士9人:延佑3人(黄点、李镇、李梅国)、正大1人(张仲明)、泰定1人(林珏)、至元1人(蒲里罕)、至正3人(程文表、陈进之、张洪)。并未见藩公名字。这也直接说明藩公并非元泰定二年进士。
(二)续编《族谱》的第二个主旨是绍世。绍世是续族裔瓜瓞连绵,是志族裔繁荣昌盛。

作者:山精 (2016/2/29 11:06:2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2 每页5条 当前1/7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温氏论坛  执行时间:496.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温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