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九郎是闽粤港台温氏的发祥始祖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22日 温炳芳


       福建上杭温氏始祖九郎,于宋朝年间从江西石城迁宁化石壁再迁来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祖传公殁之时,留下幼子五郎由管氏夫人抚养。当时的安乡是汀州取道上杭通往粤东潮、汕等地的必经之路,常有骑马坐轿官员经过。五郎渐长喜欢习武练棍,不慎击破过路朝官轿角,母子惧罪,逃往溪南里双井村(今属永定仙师乡)林姓亲戚家居住,五郎改姓林,此即宗史所载林五郎之由来。林五郎生一子取名五二郎,恢复温姓。九郎公墓葬安乡圳头冈。林五郎原葬双井,因地处棉花滩电站库区,已迁葬于永定峰市乡鸭妈坑西北面龙湖东岸山腰间。

温九郎是闽粤港台众多温氏族人的发祥始祖。在广东,最早入粤的是九郎四世孙肇基(五郎)和宗泽(六郎),分别迁梅县松口丙村和松源横岗发展;继有七世孙小七郎(禧)迁入梅县义化廷、石子岭等地;接着是九世孙良善、良彬兄弟分别迁入梅县石坑、小莆开基;再后来是十五世孙万一郎、万四郎兄弟迁往翁源开基立业。近年出版的《广东温氏发展史》记载,广东近百个县市50余万温氏族人中,九郎公的裔孙无论分布县市和人口都占了多数。台湾省苗栗县的温氏,是从武平岩前九郎系下裔孙迁徙去的。台湾版广东兴宁温氏族谱载:温念九郎(九郎)迁居福建上杭开基,其后裔六郎为松源始祖,贵和为五华始祖,文钦为福建平始祖……又云温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温念九郎(九郎)派下居多。

祖居地上杭现有温姓人口约一万余,分布于12个乡镇,28个村,是九郎四世孙十六郎(千六郎)、十七郎(七郎)兄弟派下裔孙。邻县永定峰市、仙师、洪山、凤城、高陂等乡镇以及新罗龙门,聚居九郎后裔近3千人。武平、六甲、中堡一系是十七郎后裔,岩前镇一系列是梅县松源六郎属下分支,两地均有部分裔孙迁入城区平川镇的。据旧谱记载,九郎九世孙良钦,迁往闽南泉州开基,还有迁居平和、漳州、厦门等地。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q=|Z~
  汉朝,温氏以太原为发展中心。其后发展到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和清河郡(今河北清河、枣强,山东清平、高唐、临清、武城等地)。今奉汲郡和清河郡的后裔,旧谱称为东温。两晋南北朝以后,温氏族人和其他客家先民一样,开始向南播迁。东晋温峤任江州剌史,峤11世孙温皋,携家眷渡淮河入籍浙江,正式定居江南。从那以后的温氏后裔,旧谱称为南温。郡号仍奉太原。温皋曾孙温誗任江西虔化(今宁都县)令,赈灾救荒,除暴安民,民感恩而留之,遂定居宁都万岁里万田村(即万斛里背村),是为赣、闽、粤温氏发祥始祖。誗七世孙少四郎迁居石城,生同保。同保生九子,后裔繁衍极广。w<G#h
  宋朝年间温九郎从江西石城县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再迁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殁葬安乡圳头岗,“绣针落槽”形。初葬六百余年后的明万历十六年(1588),合族进行重葬。又后四百余年的公元2000年,闽、粤、港、台等地温九郎裔孙合力再次进行外修加固。这就是今天显现在人们面前的,优质花岗岩结构的“宋显考太原温氏上杭开基始祖九郎公墓”。第二年又于墓堂右侧新建了“追远亭”,用以寄托人们崇宗敬祖的情思。祖妣管氏十娘葬永定峰市折滩店背岗顶,“张天海螺”形。二世林五郎出生于安乡洪山塘,九郎辞世之日,五郎年幼,由管太夫人抚育。当时的安乡是汀州取道上杭通往潮州、汕头的必经之地,大路通衢,常有骑马坐轿官员经过。相传五郎渐长,常和邻舍少年舞棍习武,不慎击破过路官员的轿角,母子惧罪,逃至永定溪南里双井村(当时的永定全境仍属上杭县辖)林姓亲戚家居住,五郎暂改姓林以避官祸。此即宗史所载二世林五郎的由来。林五郎原葬永定恩前外湾里,因处棉花滩电站受淹区,已于2000年迁葬在库区东岸的山坡上。林五郎妣张三娘,生一子五二郎仍居双井,殁葬仙师宫水口河岸上。QiYJs
 清朝,上杭建有温氏总祠“敦睦堂”,祠址座落城关解放路小街,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祭祠,主要祠联是:“唐开祖脉之传折水琴冈庙享千秋崇祀典,闽衍孙支之绪西江东粤族联三省荐馨香”。“犹是一脉宗支通吴粤聚闽杭且喜馨香共荐,敢忘三朝祖德相宋明镇云贵还期纶綍孛重颁”。“最名三折杭川看东流入海西派吴江一堂应喜追源远,所重千年寝庙随时食兴思秋尝尽志八月偕来报本源”。%W
  温氏太原堂联主要有:“三彦家声远,六龙世泽长”。“八叉才子第,三彦相臣家”。“虞恭世泽,忠武家声”。lc0i
 温九郎四世以后,裔孙就开始向闽西、粤东各地播迁。他们分布在:福建的上杭、永定、武平、新罗、泉州、漳州,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揭阳、揭西、海丰、陆丰、普宁、紫金、廉江、阳江、翁源、广州,江西的万安、台湾的苗栗、海南岛、香港等地和海外东南亚一带。E2lZrc
 温九郎后裔人才辈出。上杭温明,明朝弘治戊午科举人,其子温璧入国学,恩赠北京东城兵马使,孙温大通以督建皇林有功,授湖广郧州别驾,一家三代望重当时全邑。梅县西城温禧,著名明初学者;松口温仲和,清光绪进士,光绪嘉应州志总纂;丙村温生才,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松口温公健,天津法商学院教授;丙村温鸣剑,爱国将领,曾任中、美、英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中将副参谋长;松源温保淳,翰林;温庆锦,上海市高科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五华硝芳温锡宝,广州军区某师副师长;温业其,广州军区后勤处长;登奎温忠,博士、华南师大教授;温开照,硕士、广东社会主义教育学院教授;温纯青,当代企业家,曾为家乡铺路造桥捐资一千多万元,受过江主席接见。武平岩前温廷献,清道光癸已科进士。上杭有温含珍,红军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温桂芳,闽粤赣互济会主席;温祖荫,福建师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温佩琳,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温夏,意大利美兰理工大学教授;温梓祥,民国35年当选为福建省参议员,1949年,参与发动闽西起义,后任闽西义勇军行动委员会上杭分会主任,行使县长职权;温国桢,湖南医学院外科教授,汕头市副市长;温祥瑞,山西省建设所施工处总工程师;温釮善,除役宪兵上校,定居台湾;温椿煌,台湾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长(定居台湾);温哲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定居美国;温哲扬,美国翰霍浦金斯大学,电子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定居美国。仍有外迁各地九郎后裔中的杰出人物,限于资料欠全,未能列举介绍,深有遗珠之憾。d9W3r.
  结束本文的时候,要特别提到一位广东温氏宗亲,生长于台湾现定居香港的香港温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温顺兴先生,是位年逾八十高寿的老人,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到山西太原搜集祖宗史料,到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等县查找上祖渊源,还二次到祖籍地上杭瞻拜九郎和林五郎墓。历尽旅途辛劳,为的是什么?他说,是离别祖籍地八代(从广东迁居台湾已八代),归来寻根拜祖,是饮水思源,了结心中半个世纪思祖念宗的愿望。如此情怀,如此企求,岂祗是一宗一族的认同,是其内心深处饱含着民族感情的抒发,炎黄子孙的认同。对此,我们深表崇敬之情。
2004年5月,台北市梅县同乡会会长温怀麟和抗日名将温鸣剑(丙村人)的嫡侄、现居台北的温拓达夫妇等,曾专程前来祖居地上杭、永定瞻拜九郎和林五郎祖坟,崇宗敬祖,令人敬佩。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原在台湾居住八代、后迁香港定居,现任香港温氏宗亲总会会长温顺兴,年过八十高龄,带领七位宗亲二次到安乡,一次到双井拜祭上祖古墓。从他们带来的族谱中可以看到,他们是把九郎尊奉为少始祖(唐叔虞为大始祖)。九郎古墓的重修,是他最先提出建议的。他说离别祖居地八代,归来寻根扫墓,是饮水思源,思念祖宗,了却心藏半个世纪的愿望。他们的这种情怀,这种愿望,岂只是一宗一族的认同,其内心境界,更在于炎黄子孙的认同,民族感情的迸发。

       相传温氏治祖源于三皇时代的黄帝裔。至周朝,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为唐侯,就食采于山西太原郡翼城河内温邑,遂以温为姓,从此敷衍迁播,世代相传。由于温姓发祥于中原黄河北岸的古唐国宝山西侧,以后为晋地,望族出于山西太原,故也以地名为郡,宗祀庙为太原堂。
温姓原居黄河北岸古晋国的并州(太原)祁县。因在晋朝的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峤公上书元帝司马睿南下,迁都于建康(南京),受到了朝士的推重,举为中书令。从此就有温姓跨越大江,始迁江南,距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了。以后又不断地向南扩展迁播开基。
直到唐隙宗李环时期(公元878年)因黄巢起义,由当时居于太原祁县的镇臣公迁徒江西豫章(南昌),尚简公迁赣州府石城县皂水角,传至南皋公迁福建省澄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再至铜宝(同保)公迁往江西省赣州府宁都县。铜宝公生九子,当时由于世乱纷纷,干戈未定,避于武夷山麓西侧的石城县。乱后其长子迁回宁都县,二、三、四子俱在石城;五子迁居广东梅州程乡永和圩,乃为迁粤的最早的一支;六子迁居惠州之循地(今五华)紫金中心坝;八子迁居惠州海丰县;九子迁福建上杭县安乡。以后又不断再往南部的福建、广东散居,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
五华温姓原居于江西赣州府宁都县上乡黄坊村。于南宋恭帝时期(1275年),因元军大举南下,南宋宰相、知州文天祥,在江西赣州地区组织义军,响应谢太后师起勤王的诏旨,入卫临安(今杭州)抗击元军。当时还是武生的二世祖葱公,是文天祥的外甥,也参加了文天祥的抗元军队,成了他的部属和参军。1276年7月文天祥在福建南剑州(南平)建立督府,号召各地起兵,夺回江西。在其旧部和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队伍不断扩大。11月,文天祥又移兵到澄州。1277年正月,又率部队移驻漳州、龙岩,五月又再进入江西会昌,在于都府大败元军,进而攻下兴国,收复了赣州吉州的属县。这次的胜利,在江西赣州地区,又再次得到了家乡人民的大力支持,从而又再进一步发动人民起义扩充了子弟兵的队伍。
1277年8月,形势急转直下,在庐凌遭到了元军的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幸在其部属老将巩昌等领兵掩护堵击 下,才有幸摆脱了元军的追击,得以率部突围撤走.退到澄州整顿残部,再经会昌退入广东循地(龙川)境内,往东南进入长乐(五华)。在长乐横流渡小驻后,又再往南退入南岭山中(莲华山)并找到了天险之地——长乐(五华)登畲龙狮殿,作为抗元的根据地进行固守。是年冬天,便在登畲龙狮殿度过。
1278年2月,文天祥率部下山进兵海丰,并往东退入潮阳与张世杰、陆秀夫会师,坚持抗元。驻顿于潮阳,任命葱公为都督元帅。至12月初,元军大举南进粤东,潮阳失守。张、陆护随太后、天子从海路往西撤退,于崖门战溃。文天祥率部队从陆路掩护,亦望西撤退。12月中旬转移到了海丰北面(今陆河西部)的五坡岭(即五华登畲境内的龙狮殿南部之紫金南岭与陆河南万的三角地区大山脉中一带)准备再次上龙狮殿山上固守,伺机收复失地。12月20日,因当地奸盗的引导元军突然包围袭击而来。在这突发危急情况下,宋军一片混乱,指挥失控,而被元军分割追击,溃散大败。幸借助当时在地理条件复杂和大森林掩护,将士们各自奋力拼搏突围逃生。在这场大混战中,葱公与母文氏以及文天祥等被元军分割追击,散乱走失无法再汇合在一起,只好领着溃散的将士,拼死搏斗突出重围走脱,隐蔽于深山林海之中。结果,葱公母亲文氏在战斗中为宋捐躯,成为中华民族之巾帼。文天祥被俘。其余有幸突出重围者也不敢露面,躲藏于莲花山的南岭密林之中。因此,文天祥所率领的南宋陆路军,溃不成军,其幸存者,后来便成了这一带地区(梅州、汕头等地的新移民。同时,这也是五华温姓的迁粤开基史——宋亡战乱入粤。
1279年上半年,元军平定了张、陆的最后一支抗元军队后,政局趋向稳定。腊月,葱公等从南岭沿河而下,在长乐横流渡东北部的伏溪定居,那里便成了五华温氏迁粤的第一个扎根生息地。不久,葱公在周潭娶吴家之女为妻,生二男:长子元兴、次子元朝。后来,葱公在潮阳又续娶柯氏夫人生一男,名元寿。以后这一派在潮揭定居。元兴、元朝公在五华定居。到后来元兴公的后裔迁移出伏溪往别处定居。现在的五华南琴江一带温姓,可以说全为元朝公后裔。
至明朝初年(1368年)我族便离开了居住四代人达80多年之久的安流伏溪,移居龙村石溪正上岗、玉磨等地居住。后来,志聪公又于宣德六年辛亥岁(1431年)农历12月24日寅时,在五华龙村玉磨里,建造了温姓第一座大宗祠。嗣后,财丁兴旺,人才辈出。后裔又于明清时期再散居江南的四川、广西、粤中沿海、台湾、海南等十多个省(区)和东南亚各国,人口有数百万之众。
五华(长乐)温姓入粤开基之始祖,为贵和公字用礼号文坊。偕祖妣文夫人生男:葱。原居江西省赣州府宁都县上三乡黄坊村。其祖父德兴公,乃宋朝授任粤东琼州太守,卒后,陵墓偕在广州白云山滴水岩上。二世祖葱公为宋参军都督大元帅。三世祖元朝为进士,授任于民部少司农户部侍郎。
综观我族历史,迁粤居长乐(五华)伏溪都(安流)之温姓先辈,乃为书香门第,文武全才,智勇双全的衣冠世家,皆为有才学之士。到现在五华县登畲、硝芳、龙村等地,乃为温姓后人的基地。在五华的周边各市县紫金(河源市)、海丰、陆河(汕尾市)、揭西、普宁(揭阳市)、廉江、遂溪等地均密度不同地散居着温姓后裔。散居在广东其余各县市及广西、四川、海南、台湾等地的温姓后裔甚众,迁移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仪不少。还有极个别支派复迁江西、福建、甚至中原的汉中。


分享按钮>> 客家古村——温坊温家山
>> 温下中洞村的春节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