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姓 源 流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8日 温祖强


     温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她诞生于夏末商初的古温国,国人以国为氏,距今约3690年。温姓在我国当今姓氏中,排列第114位,有人口160余万,占汉族人口的0.14%。

温姓的起源

据《史记·夏本纪》载,夏代太康年间,太康不恤民事,疏于政事,朝政大权旁落。太康临终前把帝位传给了弟弟仲康。仲康性格懦弱,朝政被权臣后羿把持。后来,后羿被寒浞杀害,政权又落入寒浞之手。十几年后,仲康忧郁而崩,把政权传给了儿子帝相。帝相又被寒浞追杀。
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2020年夏室中衰,各诸侯国纷纷加强属地范围的管理,许多小的方国诞生。昆吾氏地处今冀、鲁、豫交壤处,地面范围较大,也在自己的辖区内分立了四个方国。
据《帝系表》载,昆吾氏有子苏、顾、温、董,先后建立起四个小的方国。温国在今河南省温县,因该地有温泉而称名,都城建在今温县上苑村的北地高台上。经文物部门考察,上苑文化遗址为龙山至二里头时文化遗址。
古温国的建立时间,据《温县志·大事记》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立国。以境内有温泉得名,称温国。”古苏国的建立时间,据《竹书纪年》载:“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
但是,此时的古温国、古苏国,并不姓温姓苏,他们均姓昆吾氏的己姓,只是以温泉和紫苏草为图腾的部落。温姓是在夏末商初国灭时,以国为氏诞生温姓;苏姓是在商末周初以苏姓建诸侯国时诞生苏姓。
夏末商初,商汤起兵,首先灭了夏的主要诸侯国昆吾氏。据《温县志·大事记》载:“夏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灭温,温为商畿内邑。”温国被灭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720年,距今达3720余年,为中国较古老的姓氏。
夏昆吾氏诸侯国内包括温、苏、顾、董四个氏族方国。有温氏在今焦作地区,有苏氏在今安阳地区,有顾氏在今濮阳地区,有董氏在今菏泽地区。商汤建都西亳(今偃师),起兵灭夏,与昆吾之国仅黄河之隔,所以先灭昆吾氏。
以上是温姓得姓的由来。温姓还有两支来源,一支是公元前650年苏国被灭时,苏子逃往东方的卫国称温子,他的后裔以温为姓(见《唐温信碑》),唐时有太常宰温佶;另一支是《广韵》说的晋唐叔虞之后郤至族脉。
公元前573年,苏国被灭后,周将温赐晋,晋派公族大夫郤至辖温。郤至在晋掌兵权,以温为采邑称温季,晋后公畏惧他,诛灭其叔侄三族,他的孙子逃到温邑,开始以邑为姓。
因郤至是晋国的公族,其祖先为晋开国祖唐叔虞,所以今此脉均称唐叔虞为始祖。唐叔虞因桐叶封弟被成王封于唐(晋)国,他的十九世孙为郤至(见《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温氏世系考》)。其他族源为改姓。

温姓的迁徙繁衍

中国历史上的迁徒多是因战争和灾荒而始。温姓的迁徙应从商汤灭温开始,但见于史料上的是商末周初的战乱开始的。据我国著名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和何光岳研究,商末周初有一支温国人迁往了西域的祁连山昭武城。
从这支温氏的迁徙,可以看出他们在夏末商初,已经从温地迁出,首先到了今山西、陕西之地,到了商末周初,才 到达今甘肃的昭武城。
到达祁连山昭武城的温国人,后遭到匈奴人的抗击,又继续向西,进入新疆境内,但同样遭到吐蕃人的抗击。最后,温国人一部流向疆南,后建起了温宿国;另一部温国人,越葱岭进入俄罗斯境,融入他国种族中。
温国人自商代以后迁向各地,他们越走越远,逐步到了北方的内蒙古、宁夏、辽宁各地,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温国人,在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带“温”字的族人,如温孤氏、温盆氏、叱温氏、温都氏等。
温姓向南方的迁徙,少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楚国有参将温集(见《广东温氏发展史》)。温氏大批向江南迁徙,是从两晋之间开始的。据《晋书·温峤传》载,山西太原郡祁县的温疥、温序的后代温峤,晋时到了浙江。
温峤后因功封安郡公,家居赣州(今江西)地区。他的十二世孙温皋,在南北朝时入籍扬州,温皋次子温穆葬在温州府地。唐末,温颙的子孙温同保迁居福建,他们的后代温元旺迁居到上杭(见《上杭温氏谱》)。
宋代,温德兴先任漳州太守,又任广东潮州太守,后任海南琼州太守,病故于赴任途中,埋葬在广州白云山,他的后代在广东繁衍起来。宋末元初,温氏经珠江三角洲,散居到云、贵、川、滇各省(见《温氏族谱》)。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载,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温日操等人住台湾;雍正十二年(1734年),温明鼎等又入住台湾:乾隆八年(1743年),粤人温、曾、赖、曹四姓又入住台湾。广东廉江温缓、温宗瑞迁居到了新加坡南洋。
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战乱,沿海粤、闽、桂和滇地温氏,大批向东南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迁徙,今东南亚成了温氏的旺地。

温氏的宗族文化

温氏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风范”、“郡望名门”、“堂号堂联”、“家序辈字”、“传闻典故”等方面。他们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姓的内容,有着自己族姓的特色,这也是温姓不同于他姓之处。
温姓的精神风范,反映出温氏族人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上。古代广东梅县良善公作《家训》六则,可窥斑而知豹:一孝顺父母;二和睦兄弟;三严端品行;四崇尚节俭;五公明息诉;六积德锦后。
温氏的郡望名门,主要有:河内郡,温氏发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汲郡,有北魏名家温子升等;太原郡,有唐代温氏三彦;河南郡,有晋代温羡六龙和宋代温仲舒,还有河北清河郡、山东平原郡等,都是温氏名人较多之地。
温氏的堂号较多,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主要有:古温堂、太原堂(以地名)、三彦堂、叔虞堂(以祖名)、犀照堂、雅 仠堂(以嘉事)等。
温氏祠堂的堂联,大都是将祖先的事迹,艺术地展现出来,达到数典敬祖、泽被后代目地。如:“才谐三子(三彦),诗美八叉(温庭筠)”、“雅闻鹏举(温子升),明沏犀燃(温峤)”、“六龙忠孝家声远(温羡),三彦鸿才世泽长(彦博)”。
温氏的家序辈字,即每一代人名字中占用一字,以表示’人伦辈序,便于祖孙区别。如温县温氏希望壮大家族:“永存兴世庆,振国立玉基。”福建上杭温氏家迁南国不忘祖地:“叔虞始封唐,太原实发祥。”这些都有明显的氏族特色。
温氏的传闻典故,都是祖先们脍炙人口的史迹形成,使族人世代不忘。如:《古温二主》、《太原三彦》、《犀燃现怪》、《诗美八叉》、《六龙之秀》、《温寇齐名》《雅闻鹏举》、《七相之才》等,具有典型的史迹教育意义。
温氏的诗歌文章,无论是在古谱中,还是当前新谱中,都有搜集的诗词和优秀文章。这是传承族人文化、展现族人才艺、激励族人后代的表现,许多他姓族谱是不曾见到的。如广东梅州温氏谱中搜集了清代诗人温训的诗歌。
温氏族谱的修撰,十分讲究源流,多请文才清雅和具有名气者撰写,把其族其枝的来龙去脉整理的清晰可见。如在《广东温氏发展史》中,有篇南宋宰相文天祥写的《温氏源流初修序》,把自唐叔虞至当地温氏传承论述相当明了。
在当今温氏族谱中,已不单单记载源流和世系人名,或者再抄录一些优秀诗文,而是开始规范编写。他们不但整理了从前族谱中的内容,分成章节段落,而且重视历史文献考证,还增加了温氏居住区概况介绍。
值得重视的是台湾苗粟温氏祠堂里,有两幅对联表达了他们不忘中华先祖、继承光大民族文化的心声:“光大晋唐宋祖业,弘扬三六八家声。”“六龙忠孝家声远,三彦鸿才世泽长。”其游子之心可以一目了然。
从以上温氏宗族文化可以看出,温氏宗族是多么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族情,念念不忘先祖嘉德懿事,时时激励自己。近几年来,温氏族群正在团结联谊,不但掀起了寻根谒祖的热潮,而且正在积极开展世界温氏文化的交流活动。
目前,河南省温县正在积极开展温氏寻根活动,他们欢迎海内外温氏前去寻根谒祖,进行文化经贸交流合作,为实现民族统一和振兴创造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他们在活动中深深体会到:“骨肉难舍中华魂,血脉相连系温人。纵然漂泊四海外,难忘始祖在古温。”
(据温县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消息,温县人民政府与世界温氏文化交流会(会址在香港)、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姓氏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在积极筹备2005年10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温氏文化交流大会暨首届世界温氏祖地寻根联谊大会”。届时,海内外温氏将在始祖墓前举行“古温国诞生4040年纪念大会”,实现温国灭国3700余年以来温氏迁徙后的首次大团聚梦想。)


分享按钮>> 温氏家世荣耀 源自晋国公族
>> 温姓潮汕籍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