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家谱源流】南宋“蒙古色目人”化成江高蒲氏

    中华蒲氏网 2013年1月21日 万家姓


“蒲姓,讳玛法阿,号鲁尼氏,南宋时蒙古色目人也。”南海甘蕉蒲姓族谱的这段记载,解开了江高镇杨山蒲村蒲姓的来源。南海甘蕉蒲姓与江高蒲姓同根同源,解放前经常与黄埔鱼珠的蒲姓一起祭拜祖先。目前,江高镇蒲姓有两百来人,已经完全融入当地居民生活……江高镇杨山蒲村是一条普通而又独特的村,说其普通,是因为这条村村民的衣食住行等习俗皆与白云其他地方一样,而独特之处是全村两百来人皆姓蒲,在江高镇蒲村定居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位于蒲村的蒲氏宗祠见证了蒲姓在该村的发展历史,这座光绪年间重建的宗祠,现在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据村中83岁的老人蒲泽其介绍说,蒲氏在该村的记载相当缺乏,很多人都记不得源流,只知道祖先是很多年前来自北方蒙古。蒲姓在江高镇定居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根据这座老宗祠可以推算出蒲姓大约是南宋末年至元朝时候在该村生活的,已经存在800多年,原因就是祠堂里的石柱材料,经过专家研究,是元末至明代时期的石材。“蒲氏宗祠原来不是在这个位置,清朝光绪年间迁移过来的,其中有的石材是元末明初的青石。”蒲泽其说。据了解,每个朝代宗祠所用的石材是不同的,明代用的是青石,清代用的是白石,元代以前的用的是红粉石。按照这样的划分原则,撑起蒲氏宗祠天井的四根大石柱都是属于明代初期的大青石。按照常理,但凡宗祠的设立,必须是子孙后代繁衍到一定程度,因此,建于明代前期的蒲姓宗祠,必定是在南宋末年抑或元朝时期前来江高定居繁衍。 江高蒲姓、黄埔蒲姓与南海蒲姓源出一脉蒲村位于巴江河边,却几乎从未受过水淹。这里说的几乎,是因为蒲村有史以来仅在民国1915年曾经遭遇大水,与广州其它村庄一起被淹。当期人传说蒲村下面有一条蒲鱼顶着,所以可以免受水淹。这自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真实的原因是因为蒲村位于江边的一个小山陵之上,地势比一般村庄高,因此,水淹不到。现在的蒲村人开口就是纯正的本地粤语,尽管都知道祖先来自少数民族,但是今年55岁的蒲村村民蒲展鸿说,解放后,全村人都改成汉族,现在族人衣食住行全部跟当地一样,没有半点独特之处了。蒲展鸿说,族人对姓氏源流已经不大清楚,但是基本都知道本姓来自山西河东、甘肃一带,而且这个姓在迁移来南方之前就已经是姓蒲的了,不是到了南方才改姓的。在蒲氏宗祠门口的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河东开巨派地生百福民安国泰,怀远发其祥天耀三光人寿年丰。说明蒲姓发源与中原河东地区。目前广东地区有三个地方姓蒲的,一个在广州市黄浦区鱼珠,另一个在南海里水甘蕉乡,再加上江高镇蒲村,这三个地方的蒲姓都有着血缘关系,其中,江高蒲村与黄埔鱼珠的蒲姓祖先是亲兄弟,与里水甘蕉的蒲姓祖先则是堂兄弟。据介绍,大约是南宋末年,蒲姓入粤始祖在南海郡当师爷,因为这个缘由,旧时蒲家在越秀山拥有自己的太公山,解放前,南海甘蕉、黄埔鱼珠、江高蒲村三地的蒲姓经常到越秀山“行山”。“我小时候去有参加过行山,记得很清楚,行山之后,三地的宗亲还要一起聚集到陶陶居吃饭。年年如此。而且行山的时候还分为大行与小行,大行是族里所有男丁都参加,小行则只有16岁的男丁才有资格参与,通常是一年大行,之后再一年小行。解放后,太公山所在的地方被改建成游泳池,行山活动自此就断了。 由于江高镇蒲村的相关记载缺失,从《国家地理·中华姓氏》中查到,与江高镇蒲村有着血脉关系的广东南海里水镇甘蕉村蒲姓来源:南宋嘉定年间,有一支蒙古族蒲姓族人,因仰慕孔子的儒家学说,而全族迁入山东,字号为鲁尼氏,表示对孔子的敬仰,从此蒙古族蒲姓就在中原定居了下来。这支蒙古族的蒲姓人家,来到中原后,与汉人杂居,易汉服,学汉俗,读孔孟之书,参加科举考试,居然屡屡及第,蒲氏的第二代至第七代都相继为宋代的地方官。第八世祖蒲秋涛从顺德迁往南海甘蕉村。

 

 


分享按钮>>燕盛牌水箱顺利进驻江铜集团
>>【蒲氏文化古迹】川南蒲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