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谱源流】中华龙渊源(11)

    中华龙氏网 2013年7月8日 龙一乐


上古五帝之五

虞舜——德行天下的圣君


虞舜——炎黄后裔,神州东方沿海有虞氏部落首领,中华大地远古部落联盟领袖,司马迁《史记》尊为三皇五帝之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崇敬的唐虞盛世——圣君。

帝舜(公元前2277年甲子--公元前2178年癸卯)。正是神州大地自炎黄以来,天灾过,洪水退,天地人和,德行天下,自强不息,中华文明从炎帝农耕文明黄帝政治文明到舜帝的道德文明兴起.发展的重要时期。

舜名重华,字都君(晋代皇甫谧之说)。舜出自有虞氏,又称虞舜,后都蒲阪,故称有虞氏帝舜。

舜出生于姚墟(今浙东上虞一带,一说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据乡土传说和遗迹,特别是考古发现,舜年轻时在家乡余姚就很有名气,被推为有虞氏部落首领。既又沿江河湖海北上先后活动于太湖流域,雷泽周边,山东诸城,滨州,兖州(今山东定陶),鄄城一带,顺黄河而上中原,进河南,入山西,辅佐帝尧,立足于山西黄河与汾河间,把那片富饶流域打造成更加富足之地,最后尧禅让天下,舜立都于蒲州。因而司马迁记舜帝为冀州(今山东河北山西)人,唐代张守节则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认为舜是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

相传舜的身体非常奇异,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故名重华),掌心纹路象个“褒”字,脑袋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因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重华),均与“中华”谐音!这岂偶然?天意啊!

舜名重华还有一说:主张“舜重华”不可分读,与北方语之彩虹solo?ga有关,君不见:看看舜一生活动轨迹,从吴越北上齐鲁过豫上晋穿陕下楚到湘......怎不象在神州大地划过的一道美丽彩虹! 唐尧虞舜德行天下的伟大实践和唐虞盛世---更是那壮丽的彩虹——永耀人间!

舜帝以贤德孝行著称,《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大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由舜帝而滋生的虞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肇始和根源。

孝行天下,道法自然

修身.

顺天应地。华东江浙一带,数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衍变发展,到数千年前如余姆渡的水稻种植已取得相当成效。地球却又遭大难,天崩地裂,宇宙大灾,海浪滔天,山洪暴发,沿海沿江平原洼地田土村落瞬间葬身海底,人间毁于一旦。时不时陨石火雨,暴热暴冷,冰雪山川,汪洋大地。直到唐尧时代了,后羿射十日的神话还盛传。如余姚之地虽出海底,但洪水之害还未见消。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拼死拼活,农耕又见希望。这正是自炎帝黄帝总结吸取人类社会的经验教训,倡导践行顺应上天,珍惜大地,尊祖敬宗,感恩人间,自强不息。德仁之风,唐尧渐长。虽自然环境艰难困苦,但社会风气奋发向上,舜从小受此磨难和熏陶,又一生努力拼搏,终于成长为一代圣贤。时代和环境,更由于舜的自强不息,造就了大舜。

孝道至淳。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自“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五世皆为平民,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后五年就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的父亲很糊涂,后母很荒谬,弟象狂傲骄纵。但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友善乡里。舜生性善良,也极为机灵,每当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又马上回到他们身边,极尽孝心。舜从不怪罪父母兄弟,而总是反省自己。所以史载,家人对舜:“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

奋发图强。为了生存,舜从小懂得热爱劳动更善于学习,每天勤劳苦作外,还时时处处不忘拜师学习。耕田种地是好手,找水打井本领强,烧窑制陶技艺高,狩猎捕鱼很在行,手工制品花样新,生意交往闯市场。 身世虽不幸,环境又恶劣,但舜始终既孝敬长辈又关心别人疾苦,能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舜以孝行而闻名故里,更以孝行影响故里。相传舜在二十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为时人所称扬。《尚书·尧典》载:“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乂,不格奸。”舜三十岁时,故被四岳推荐作尧的接班人选。

齐家.

和睦家庭。尧已70岁了,亲自考察舜。并进一步考验他的品行和能力,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并赏赐了不少财物。舜和妻相亲相爱,相敬如宾,都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但瞽叟和象竟想霸占。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很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舜之父、后母、同父异母的弟弟采用焚廪、实井、劝酒等种种手段多次欲置舜于死地,舜却不记前嫌,事后也毫不嫉恨。舜认为父母、弟弟这样对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够得到爹娘弟弟的喜欢,过在自己,不在他们,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厉山地方耕种,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舜更一如既往地对父母尽孝,对弟弟友善,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争取了家庭的和睦,真是家和万事兴啊。给社会树起了榜样,更赢得了帝尧对他的赏识。后来舜继了位仍不断去看望曾迫害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他的一生,是仁孝开明的一生,对中华民族淳厚民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群.

和谐社会。尧还派出九个儿子四出访查舜的德行。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虞舜“和”字当先,促进了社会和谐。《尸子辑本》卷上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皆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险则为猎者丧虎。故有光如日月,天下归于若父母。”《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淮南子·修务训》载:“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虞舜“和”以处众,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赖,舜组织和带领族人及民众,发展生产,建设城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

舜能具有如此高尚品德,非凡才干,源自炎帝黄帝以来倡导“敬畏天地鬼神,德仁天下” 千百年来的践行,特别是唐虞时代“敬天崇德,顺天至诚,大德天下”之风日盛。舜能自觉刻苦学习,更善于学习和实践。如:他曾师从18岁的蒲衣子。能从蒲衣子那里学到悟到许多哲理,包括似只是锻炼身体的秘诀:“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实哲理深邃。

在当时,虞舜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是大家共同敬重的贤人、圣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舜在故里和凡他所到之处,以德化民、以和为贵、以仁睦邻、以礼相聚、以义博长、以善谋事、以孝治家、心心相印、广铸一身德魂,积德生辉、德富民众,舜行德务实,大家无不敬佩。

尧通过种种考察和考验,认为舜德定能治理天下,便举舜平阳接任。

德治天下,道为无为

治国.

民为先。尧考察舜时,十分满意舜的政见:帝尧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么事最重要?” 舜答:“祭祀上天。” 又问:“什么官职最重要?” 舜回答:“管理土地。”尧 又问:“什么是首先要做的?” 舜回答:“关心百姓。”可见,炎黄子孙“敬天畏地,以民为本,公平诚信”早已成为致世治国的信条。

惜才任能,善于用人。尧先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还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和善)。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善良)。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

当时,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他毁弃道义,阴险狠毒,尽干坏事,人称他为“混沌”;少皞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不讲信誉,废弃忠诚,喜听谗言,惯于花言巧语,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没法教训,不知道好歹,人称他为“梼杌”;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喜欢吃喝,贪求财宝贿赂,天下人对他十分憎恶,称他为“饕餮”,这四个家族造成了社会的灾难,帝尧却没能动他们。舜知

道后,打开城门,把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让他们去抵御四方妖怪,社会也安定了。

驩兜推荐共工,帝尧认为不行,但还是让他试任主管百工的工师,共工果然放肆地干坏事。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帝尧认为不行,在四岳的要求下,让他试试,九年都没成功。三苗居住于江淮和荆州,一再反叛。舜向帝尧建议,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使其变化北狄;将驩兜流放到崇山,使其变化南蛮;将三苗流放到三危,使其变化西戎;将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以改变东夷的风气。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重新修订历法。进而祭祀上天、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重新颁发信圭。统一音律和度量衡,修订吉凶军宾嘉五礼,划一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的规格。舜又四方巡视,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狩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公民。

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史记》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共主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唐代的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县。)舜要求十二州的长官们发扬尧的美德,以仁义治民,排斥用花言巧语献媚的小人,使蛮夷都来归附。

《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舜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宋代大儒朱熹《中庸章句序》称之为“十六字心传”)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宽大为怀,象以典刑。在《尚书·虞书·益稷》中,舜与禹对话,认为臣是自己的“股肱耳目”,应该帮助自己改正过失。同时对进谗言者予以惩罚。

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言:“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还要“采诗纳谏”,接受臣民的一切合理建议。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以示“采诗纳谏”的象征和标志,现北京天安门两边的华表就是由此经数千年来的不断演变而成的。

《尚书·虞书》中舜讲: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语不要听,没有征询群众意见的主意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而是民,可畏的不是民而是君失其道。民众没有大君他们又爱戴谁呢?大君没有民众就无人跟他守邦了……如果四海百姓都穷困不堪,那你做大君的天禄也就永远终结了。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就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法律条文的人。主旨以宽大为怀,以德仁为主,但又令行禁止,使人明确,以免违犯。虽内容有限,文字简单,但毕竟有了几个方面的条款,成为我国法律的萌芽。

知人善任,严守职责。尧时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帝舜征询四岳:“你们看有谁能担当中朝的重任?”四岳都说:“如果让禹担任司空,一定能做出成绩。”帝舜说:“好!禹啊,你就担任司空,负责治水,好好努力吧!”禹辞让,推荐稷、契或皋陶担任。帝舜说:“这些人都很有才干,但这件事还是你去做吧!”接下来,帝舜对弃(周人的祖先)说:“弃,百姓已开始缺粮,你就担任农官(后稷),督促人们按节令播种谷物。”又对契(商人的祖先)说:“契,现在百姓还不够亲近,人伦关系也没有理顺,你就担任司徒,去诚敬地推行五教,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办事一定要宽厚呀!”又对皋陶说:“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帝舜接着逐个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任命垂担任管理百工的共工,任命益担任管理山林川泽的朕虞,任命朱虎、熊罴为益的副手,任命伯夷担任主持宗庙祭祀的秩宗,任命夔担任管理诗歌音乐的典乐,任命龙担任负责内外传达的纳言。并分别对每个人提出了具体的希望要求。最后,帝舜对十二牧、四岳和新任命的六位主官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各自严守其职,审慎地顺从天意行事。”帝舜对官员们三年进行一次考核,三次考核决定升降和处罚。大小官员都努力建功立业,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开山劈岭,疏导洪水流入大海,确定九州的划分,各自按规定前来朝贡。纵横五千里,无论是南边的交趾,西边的戎、析支、渠廋、氐、羌,北边的山戎、北发、息慎,还是东边的长夷、鸟夷,都受到安抚,政通人和,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

大同.

“和”为贵。在民族关系中,舜更秉持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太平。尧时,活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以及江南广大地区的三苗不服从中原。于是“尧战于丹水以服南蛮”。然而,三苗并未被征服,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后来,舜辅佐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才获得了南方的一时安宁。舜为天子以后,三苗仍不臣服,舜先派禹去征伐,战事进行30天,苗民仍然负隅顽抗。《尚书·大禹谟》记载了这一史实。三苗不畏强暴,败而不绥,如《竹书》所载:“三旬,苗民逆命”。这时,伯益以舜的德行劝禹说,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常常就是天道。帝舜早年受父母虐待,一个人在历山耕田,苦不堪言。但他日日号哭涕泣,仍然呼喊苍天,呼喊父母,总是诚心自责,把罪过全部承担,从不怨天怨父母。有事去见瞽叟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在这种时候,连顽固的瞽叟也真能通情达理了。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禹被说服,“班师振旅”,舜也接受伯益和禹建议,“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70天后,有苗就自动前来归附了。

《吕氏春秋·尚德》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请服。天下闻之,皆美舜之德。”武力征伐不能服众,行德喻教终以化民。舜帝以“和”为贵,使百姓免遭战争之苦,实现了北方华夏集团东方东夷集团与南方苗蛮集团的大融合,为古国大一统做出了卓越贡献。

“天人合一”。 舜毕生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认为,天、地、人相互融通就是最大的“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做到了我们常说的“天地人和。”舜帝以自身的音乐天赋创《韶》乐,歌《南风》,以诱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舜帝以族人崇拜瑞鸟凤凰而以凤凰为图腾,以启示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出现了神人以和的可喜局面。

《尚书·尧典》记载:舜帝对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夏本纪》记载:“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临,百兽率舞,百官信谐。”《新语·无为》云:“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宋书》说:“舜即帝位,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

可见舜的道德达到了“神人以和”境界。这里的“神”指自然宇宙大法则,这里所说的“人”则包括了人的肉与灵。

舜帝“和”的思想行为以及理念,使得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灵与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相处,正如《尚书·尧典》开篇开宗明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于变时雍。”

禅位让贤.帝舜曾想把天下让给蒲衣子,子州支伯,善卷,其友石户之农,其友北人无择等。怎奈这些贤哲“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均不受。这些超凡脱俗的人或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或自投清冷之渊,或负妻携子入于海,终身不反……

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让位贤哲又不受。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

在《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舜历数禹的优秀品格,赞扬禹和皋陶协助他治理天下的功绩,决定将帝位禅让给禹。当禹谦让不接受帝位,要求以占卜解决帝位继承人问题时,舜说:“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意思是,我们占卜公事,是先由于心有疑难掩蔽,然后才去问大龟的。现在我的意志早已先定了,经征询众人意见也一致赞同,相信鬼神必定依从,龟筮也必定是吉了。占卜是不会重复出现吉兆的,用不着再卜了。即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称为“零陵”。终年一百零一岁。

道德文化,生生不息

当时的部落联盟,在舜的领导和管理下,虽然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还不富裕,但社会安定、文明、和谐。没有大的战争和动荡,人民群众都能安居乐业。德治施政,德政安民,为德正善美,正大光明,德光普照,纯懿之君主也。

在当时,为什么会产生华夏文明,会出现这样一个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当时的各个部落都把虞舜等一大批贤人、圣人的品德和言行,不仅仅是作为鉴别一般善恶和是非的准则,而且还以贤人、圣人的言行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来改造社会,同化世界。这是一个大道德范围内的大实践。所以,可以说,当时的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面貌,应该是以虞舜为首的圣人们以身作则的伟大道德实践所带来的结果,是虞舜以德治天下所带来的结果。

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舜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鼻祖,核心就在重德治。舜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伦理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在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比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重道德修养也直接造就了许多气节崇高的民族英雄。

在舜帝看来,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根源,道德是治国的法宝。没有天地怎么会有生命?没有祖先怎么会有子孙?没有德行怎么能治理国家?这个自然法则充分体现了虞舜时期道德文化的崇高性,显示出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突出了道德价值的政治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德治理天下的理念,是从炎黄以来一以贯之的。后来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发扬光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以德治理天下,以德创建文明社会,可说唐尧虞舜时期的社会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唐尧以德选用继承人,虞舜以德治理天下。这说明尧舜时期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道德的榜样作用。一个圣人,特别是一个首领,其德行表现与个人修养,的确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古人有云:“为人君者止于仁,为人臣者止于敬,为人子者止于孝,为人父者止于慈,为国人者止于信”。在这里提到的仁、敬、孝、慈、信伦理准则,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从政治国。虞舜的德行及其以德治天下的理念,在中华文明早期定型及其后来的形成中,不仅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显著地位,而且对后世统治者治理天下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舜登帝位,立德志,树德碑,立德归心,治天下之国,让德风惠及万代,世世代代传承,德泽润民心,提倡以德治国之大略,德育国人,追溯和谐之国体,帝舜作出了榜样,伟哉,中华祖先之德馨,神州大众之德馨。[3]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荒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治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虞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关于虞舜文化

主要体现在以孝感动天,厚德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开疆辟地,敬敷五教,禅让帝位。除上述九方面“德圣”以外,舜还开创了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如《尚书》云:“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并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如《尚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处在文明成立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舜帝的“明德”思想集中体现为“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孝悌”,即起源于虞舜之道,并继承发扬虞舜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虞舜文化的特征:

1、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

2、重入世,主张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这与《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具有异曲同工之义。

3、重和谐,提倡“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舜一定程度上是行教化,以德化人的化身。行教化、以德化人,目的是为了造就人们协同的道德精神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协同性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和”不等于“同”,舜纳言从谏、惩治奸佞等,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体现。那么如何达到“和”呢?继承和发扬虞舜思想的儒家思想提倡“执两用中”,即中庸。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中庸不等于没有原则,模棱两可,而是在某些问题上应注重权变。崇尚“和”、“中”,养成了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

4、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虞舜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包容并蓄其内涵、形态十分丰富复杂,但概而言之有三个特点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大陆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二是农业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三是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

关于虞舜精神

虞舜是唐尧的继承人。虞舜和唐尧一样,都是古代杰出的贤人、圣人。他们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和典范。根据《史记》记载,虞舜一贯以身作则,是道德的楷模,是一位勇于开创事业造福于人民的部落首领。

文化精神是渗透到文化中的主要宗旨或主导思想,虞舜精神是虞舜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虞舜精神,这里是指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母源的虞舜文化相对应的虞舜精神。以“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的虞舜“明德”思想为核心内容。    

一是崇德诚信的道德价值,二是激情务实的行为方式,三是和谐开放的处世态度。虞舜文化和虞舜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最应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的。如何更好地挖掘、弘扬这种精神,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这种精神,或许正待破题。舜帝精神,是一种忍辱负重的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而舜帝精神的基本内核是“和”。

  “和”是舜帝毕生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因此最终成为了他最突出的思想精神特质。舜帝之“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家庭生活中“和”为本,争取了家庭和睦。

2.在社会行为中“和”当先,促进了社会和谐。

3.在民族关系中,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太平。

4.在宇宙道德中以“和”为规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籍中,《尚书》对舜事迹的记载,可以看作舜的最早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文献资料。所展现出来的舜是中国古代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的一位伟大人物。一,他来自民间一个不幸的家庭,“父顽母嚚象傲”,但他以自己的孝心和智慧感化了父母和兄弟,从而使这个家庭变成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家庭。他也由此名闻遐迩,得以被众人推荐给尧作为帝位继承人。二,被尧选为帝位继承人以后,他以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通过了试用期的考验,进一步得到了尧和其他权势人物的肯定,从而顺利地以禅让方式取得帝位,成为继尧之后中华大地部落联盟的首领。三,在居帝位即部落联盟首领的30年中,他选贤任能,建立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推进了中国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化的步伐,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他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划时代的创造,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念。对卜筮的理解透出强烈的唯物论倾向。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五,他品格高尚,以磁石般的人格魅力将当时的精英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从而成就了空前辉煌的事业。六,他多才多艺,在诗歌创作方面留下了《南风之歌》,在音乐创作方面留下了让孔老夫子如醉如痴的《韶乐》。虞舜不愧为华夏大地划时代的一位圣君,光耀千秋。

大舜圣裔谱系

出自舜裔的氏族有:

一祖、二姓、二十三氏,共二十五个姓氏谱系如下:

(甲)一祖

皇始祖华夏圣帝大舜

(乙)二姓

姚姓:宗长汉朝博士姚平

妫姓:宗长吴国大都督妫览

(丙)二十三氏

一、虞国宗系(二氏)

虞氏:宗长周朝陶正虞阏父(又名妫满,谥胡公)位于舜耕山庄舜苑内

甄氏:宗长汉朝广阳侯甄丰

二、陈国宗系(十氏)

袁氏:高祖陈国上卿爰涛涂(袁、爰、辕三字通假)

爰氏:宗长汉朝厌次侯爰类

辕氏:宗长汉朝清河王太傅辕固

陈氏:高祖陈国周朝陈侯妫满(又名虞阏父,谥胡公)

胡氏:宗长东汉太傅胡广(胡氏高祖与陈氏同)

敬氏:宗长唐朝谏议大夫敬播

文氏:宗长宋朝潞国公文彦博

庆氏:宗长西汉东平王太傅庆普

占氏:高祖陈国公孙子献

司徒氏:宗长宋朝集贤殿学士司徒期

三、齐国宗系(十一氏)

田氏:高祖齐国大夫田完

靖氏:高祖齐国靖郭君田婴

威氏:高祖齐威王田因齐

陆氏:高祖齐国宣王辟疆

法氏:高祖齐国襄王法章

光氏:高祖燕国高士田光

孙氏:宗长周朝孙武子

王氏:宗长先汉济北王王安(又有“五王”氏系齐国威、宣、泯、襄、建五王之后)

车氏:高祖汉朝丞相田千秋

第五氏:宗长后汉司空第五伦

胡母氏:宗长秦朝太史令胡母敬天

出自舜裔的氏族还有

河东蒲氏,据族谱和有关古籍记载,河东蒲氏家族出自有虞氏的有四支:

一是得姓始祖蒲衣,源于姒姓,曾为舜帝之师。

二是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蒲衣旧国),源于己姓。

三是春秋时代是卫国之地,舜帝后裔的封邑(现在的河南省长垣县)。

四是夏商时期立国于现山东滨州一带的“蒲姑之国”。

以上或封地或封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封国名称为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龙一乐  整理撰写

2013 07。07

上古五帝之五

虞舜——德行天下的圣君


虞舜——炎黄后裔,神州东方沿海有虞氏部落首领,中华大地远古部落联盟领袖,司马迁《史记》尊为三皇五帝之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崇敬的唐虞盛世——圣君。

帝舜(公元前2277年甲子--公元前2178年癸卯)。正是神州大地自炎黄以来,天灾过,洪水退,天地人和,德行天下,自强不息,中华文明从炎帝农耕文明黄帝政治文明到舜帝的道德文明兴起.发展的重要时期。

舜名重华,字都君(晋代皇甫谧之说)。舜出自有虞氏,又称虞舜,后都蒲阪,故称有虞氏帝舜。

舜出生于姚墟(今浙东上虞一带,一说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据乡土传说和遗迹,特别是考古发现,舜年轻时在家乡余姚就很有名气,被推为有虞氏部落首领。既又沿江河湖海北上先后活动于太湖流域,雷泽周边,山东诸城,滨州,兖州(今山东定陶),鄄城一带,顺黄河而上中原,进河南,入山西,辅佐帝尧,立足于山西黄河与汾河间,把那片富饶流域打造成更加富足之地,最后尧禅让天下,舜立都于蒲州。因而司马迁记舜帝为冀州(今山东河北山西)人,唐代张守节则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认为舜是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

相传舜的身体非常奇异,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故名重华),掌心纹路象个“褒”字,脑袋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因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重华),均与“中华”谐音!这岂偶然?天意啊!

舜名重华还有一说:主张“舜重华”不可分读,与北方语之彩虹solo?ga有关,君不见:看看舜一生活动轨迹,从吴越北上齐鲁过豫上晋穿陕下楚到湘......怎不象在神州大地划过的一道美丽彩虹! 唐尧虞舜德行天下的伟大实践和唐虞盛世---更是那壮丽的彩虹——永耀人间!

舜帝以贤德孝行著称,《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大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由舜帝而滋生的虞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肇始和根源。

孝行天下,道法自然

修身.

顺天应地。华东江浙一带,数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衍变发展,到数千年前如余姆渡的水稻种植已取得相当成效。地球却又遭大难,天崩地裂,宇宙大灾,海浪滔天,山洪暴发,沿海沿江平原洼地田土村落瞬间葬身海底,人间毁于一旦。时不时陨石火雨,暴热暴冷,冰雪山川,汪洋大地。直到唐尧时代了,后羿射十日的神话还盛传。如余姚之地虽出海底,但洪水之害还未见消。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拼死拼活,农耕又见希望。这正是自炎帝黄帝总结吸取人类社会的经验教训,倡导践行顺应上天,珍惜大地,尊祖敬宗,感恩人间,自强不息。德仁之风,唐尧渐长。虽自然环境艰难困苦,但社会风气奋发向上,舜从小受此磨难和熏陶,又一生努力拼搏,终于成长为一代圣贤。时代和环境,更由于舜的自强不息,造就了大舜。

孝道至淳。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自“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五世皆为平民,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后五年就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的父亲很糊涂,后母很荒谬,弟象狂傲骄纵。但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友善乡里。舜生性善良,也极为机灵,每当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又马上回到他们身边,极尽孝心。舜从不怪罪父母兄弟,而总是反省自己。所以史载,家人对舜:“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

奋发图强。为了生存,舜从小懂得热爱劳动更善于学习,每天勤劳苦作外,还时时处处不忘拜师学习。耕田种地是好手,找水打井本领强,烧窑制陶技艺高,狩猎捕鱼很在行,手工制品花样新,生意交往闯市场。 身世虽不幸,环境又恶劣,但舜始终既孝敬长辈又关心别人疾苦,能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舜以孝行而闻名故里,更以孝行影响故里。相传舜在二十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为时人所称扬。《尚书·尧典》载:“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乂,不格奸。”舜三十岁时,故被四岳推荐作尧的接班人选。

齐家.

和睦家庭。尧已70岁了,亲自考察舜。并进一步考验他的品行和能力,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并赏赐了不少财物。舜和妻相亲相爱,相敬如宾,都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但瞽叟和象竟想霸占。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很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舜之父、后母、同父异母的弟弟采用焚廪、实井、劝酒等种种手段多次欲置舜于死地,舜却不记前嫌,事后也毫不嫉恨。舜认为父母、弟弟这样对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够得到爹娘弟弟的喜欢,过在自己,不在他们,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厉山地方耕种,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舜更一如既往地对父母尽孝,对弟弟友善,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争取了家庭的和睦,真是家和万事兴啊。给社会树起了榜样,更赢得了帝尧对他的赏识。后来舜继了位仍不断去看望曾迫害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他的一生,是仁孝开明的一生,对中华民族淳厚民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群.

和谐社会。尧还派出九个儿子四出访查舜的德行。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虞舜“和”字当先,促进了社会和谐。《尸子辑本》卷上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皆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险则为猎者丧虎。故有光如日月,天下归于若父母。”《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淮南子·修务训》载:“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虞舜“和”以处众,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赖,舜组织和带领族人及民众,发展生产,建设城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

舜能具有如此高尚品德,非凡才干,源自炎帝黄帝以来倡导“敬畏天地鬼神,德仁天下” 千百年来的践行,特别是唐虞时代“敬天崇德,顺天至诚,大德天下”之风日盛。舜能自觉刻苦学习,更善于学习和实践。如:他曾师从18岁的蒲衣子。能从蒲衣子那里学到悟到许多哲理,包括似只是锻炼身体的秘诀:“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实哲理深邃。

在当时,虞舜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是大家共同敬重的贤人、圣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舜在故里和凡他所到之处,以德化民、以和为贵、以仁睦邻、以礼相聚、以义博长、以善谋事、以孝治家、心心相印、广铸一身德魂,积德生辉、德富民众,舜行德务实,大家无不敬佩。

尧通过种种考察和考验,认为舜德定能治理天下,便举舜平阳接任。

德治天下,道为无为

治国.

民为先。尧考察舜时,十分满意舜的政见:帝尧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么事最重要?” 舜答:“祭祀上天。” 又问:“什么官职最重要?” 舜回答:“管理土地。”尧 又问:“什么是首先要做的?” 舜回答:“关心百姓。”可见,炎黄子孙“敬天畏地,以民为本,公平诚信”早已成为致世治国的信条。

惜才任能,善于用人。尧先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还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和善)。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善良)。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

当时,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他毁弃道义,阴险狠毒,尽干坏事,人称他为“混沌”;少皞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不讲信誉,废弃忠诚,喜听谗言,惯于花言巧语,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没法教训,不知道好歹,人称他为“梼杌”;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喜欢吃喝,贪求财宝贿赂,天下人对他十分憎恶,称他为“饕餮”,这四个家族造成了社会的灾难,帝尧却没能动他们。舜知

道后,打开城门,把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让他们去抵御四方妖怪,社会也安定了。

驩兜推荐共工,帝尧认为不行,但还是让他试任主管百工的工师,共工果然放肆地干坏事。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帝尧认为不行,在四岳的要求下,让他试试,九年都没成功。三苗居住于江淮和荆州,一再反叛。舜向帝尧建议,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使其变化北狄;将驩兜流放到崇山,使其变化南蛮;将三苗流放到三危,使其变化西戎;将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以改变东夷的风气。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重新修订历法。进而祭祀上天、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重新颁发信圭。统一音律和度量衡,修订吉凶军宾嘉五礼,划一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的规格。舜又四方巡视,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狩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公民。

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史记》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共主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唐代的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县。)舜要求十二州的长官们发扬尧的美德,以仁义治民,排斥用花言巧语献媚的小人,使蛮夷都来归附。

《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舜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宋代大儒朱熹《中庸章句序》称之为“十六字心传”)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宽大为怀,象以典刑。在《尚书·虞书·益稷》中,舜与禹对话,认为臣是自己的“股肱耳目”,应该帮助自己改正过失。同时对进谗言者予以惩罚。

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言:“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还要“采诗纳谏”,接受臣民的一切合理建议。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以示“采诗纳谏”的象征和标志,现北京天安门两边的华表就是由此经数千年来的不断演变而成的。

《尚书·虞书》中舜讲: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语不要听,没有征询群众意见的主意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而是民,可畏的不是民而是君失其道。民众没有大君他们又爱戴谁呢?大君没有民众就无人跟他守邦了……如果四海百姓都穷困不堪,那你做大君的天禄也就永远终结了。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就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法律条文的人。主旨以宽大为怀,以德仁为主,但又令行禁止,使人明确,以免违犯。虽内容有限,文字简单,但毕竟有了几个方面的条款,成为我国法律的萌芽。

知人善任,严守职责。尧时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帝舜征询四岳:“你们看有谁能担当中朝的重任?”四岳都说:“如果让禹担任司空,一定能做出成绩。”帝舜说:“好!禹啊,你就担任司空,负责治水,好好努力吧!”禹辞让,推荐稷、契或皋陶担任。帝舜说:“这些人都很有才干,但这件事还是你去做吧!”接下来,帝舜对弃(周人的祖先)说:“弃,百姓已开始缺粮,你就担任农官(后稷),督促人们按节令播种谷物。”又对契(商人的祖先)说:“契,现在百姓还不够亲近,人伦关系也没有理顺,你就担任司徒,去诚敬地推行五教,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办事一定要宽厚呀!”又对皋陶说:“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帝舜接着逐个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任命垂担任管理百工的共工,任命益担任管理山林川泽的朕虞,任命朱虎、熊罴为益的副手,任命伯夷担任主持宗庙祭祀的秩宗,任命夔担任管理诗歌音乐的典乐,任命龙担任负责内外传达的纳言。并分别对每个人提出了具体的希望要求。最后,帝舜对十二牧、四岳和新任命的六位主官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各自严守其职,审慎地顺从天意行事。”帝舜对官员们三年进行一次考核,三次考核决定升降和处罚。大小官员都努力建功立业,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开山劈岭,疏导洪水流入大海,确定九州的划分,各自按规定前来朝贡。纵横五千里,无论是南边的交趾,西边的戎、析支、渠廋、氐、羌,北边的山戎、北发、息慎,还是东边的长夷、鸟夷,都受到安抚,政通人和,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

大同.

“和”为贵。在民族关系中,舜更秉持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太平。尧时,活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以及江南广大地区的三苗不服从中原。于是“尧战于丹水以服南蛮”。然而,三苗并未被征服,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后来,舜辅佐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才获得了南方的一时安宁。舜为天子以后,三苗仍不臣服,舜先派禹去征伐,战事进行30天,苗民仍然负隅顽抗。《尚书·大禹谟》记载了这一史实。三苗不畏强暴,败而不绥,如《竹书》所载:“三旬,苗民逆命”。这时,伯益以舜的德行劝禹说,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常常就是天道。帝舜早年受父母虐待,一个人在历山耕田,苦不堪言。但他日日号哭涕泣,仍然呼喊苍天,呼喊父母,总是诚心自责,把罪过全部承担,从不怨天怨父母。有事去见瞽叟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在这种时候,连顽固的瞽叟也真能通情达理了。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禹被说服,“班师振旅”,舜也接受伯益和禹建议,“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70天后,有苗就自动前来归附了。

《吕氏春秋·尚德》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请服。天下闻之,皆美舜之德。”武力征伐不能服众,行德喻教终以化民。舜帝以“和”为贵,使百姓免遭战争之苦,实现了北方华夏集团东方东夷集团与南方苗蛮集团的大融合,为古国大一统做出了卓越贡献。

“天人合一”。 舜毕生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认为,天、地、人相互融通就是最大的“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做到了我们常说的“天地人和。”舜帝以自身的音乐天赋创《韶》乐,歌《南风》,以诱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舜帝以族人崇拜瑞鸟凤凰而以凤凰为图腾,以启示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出现了神人以和的可喜局面。

《尚书·尧典》记载:舜帝对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夏本纪》记载:“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临,百兽率舞,百官信谐。”《新语·无为》云:“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宋书》说:“舜即帝位,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

可见舜的道德达到了“神人以和”境界。这里的“神”指自然宇宙大法则,这里所说的“人”则包括了人的肉与灵。

舜帝“和”的思想行为以及理念,使得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灵与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相处,正如《尚书·尧典》开篇开宗明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于变时雍。”

禅位让贤.帝舜曾想把天下让给蒲衣子,子州支伯,善卷,其友石户之农,其友北人无择等。怎奈这些贤哲“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均不受。这些超凡脱俗的人或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或自投清冷之渊,或负妻携子入于海,终身不反……

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让位贤哲又不受。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

在《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舜历数禹的优秀品格,赞扬禹和皋陶协助他治理天下的功绩,决定将帝位禅让给禹。当禹谦让不接受帝位,要求以占卜解决帝位继承人问题时,舜说:“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意思是,我们占卜公事,是先由于心有疑难掩蔽,然后才去问大龟的。现在我的意志早已先定了,经征询众人意见也一致赞同,相信鬼神必定依从,龟筮也必定是吉了。占卜是不会重复出现吉兆的,用不着再卜了。即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称为“零陵”。终年一百零一岁。

道德文化,生生不息

当时的部落联盟,在舜的领导和管理下,虽然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还不富裕,但社会安定、文明、和谐。没有大的战争和动荡,人民群众都能安居乐业。德治施政,德政安民,为德正善美,正大光明,德光普照,纯懿之君主也。

在当时,为什么会产生华夏文明,会出现这样一个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当时的各个部落都把虞舜等一大批贤人、圣人的品德和言行,不仅仅是作为鉴别一般善恶和是非的准则,而且还以贤人、圣人的言行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来改造社会,同化世界。这是一个大道德范围内的大实践。所以,可以说,当时的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面貌,应该是以虞舜为首的圣人们以身作则的伟大道德实践所带来的结果,是虞舜以德治天下所带来的结果。

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舜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鼻祖,核心就在重德治。舜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伦理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在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比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重道德修养也直接造就了许多气节崇高的民族英雄。

在舜帝看来,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根源,道德是治国的法宝。没有天地怎么会有生命?没有祖先怎么会有子孙?没有德行怎么能治理国家?这个自然法则充分体现了虞舜时期道德文化的崇高性,显示出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突出了道德价值的政治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德治理天下的理念,是从炎黄以来一以贯之的。后来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发扬光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以德治理天下,以德创建文明社会,可说唐尧虞舜时期的社会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唐尧以德选用继承人,虞舜以德治理天下。这说明尧舜时期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道德的榜样作用。一个圣人,特别是一个首领,其德行表现与个人修养,的确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古人有云:“为人君者止于仁,为人臣者止于敬,为人子者止于孝,为人父者止于慈,为国人者止于信”。在这里提到的仁、敬、孝、慈、信伦理准则,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从政治国。虞舜的德行及其以德治天下的理念,在中华文明早期定型及其后来的形成中,不仅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显著地位,而且对后世统治者治理天下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舜登帝位,立德志,树德碑,立德归心,治天下之国,让德风惠及万代,世世代代传承,德泽润民心,提倡以德治国之大略,德育国人,追溯和谐之国体,帝舜作出了榜样,伟哉,中华祖先之德馨,神州大众之德馨。[3]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荒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治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虞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关于虞舜文化

主要体现在以孝感动天,厚德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开疆辟地,敬敷五教,禅让帝位。除上述九方面“德圣”以外,舜还开创了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如《尚书》云:“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并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如《尚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处在文明成立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舜帝的“明德”思想集中体现为“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孝悌”,即起源于虞舜之道,并继承发扬虞舜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虞舜文化的特征:

1、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

2、重入世,主张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这与《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具有异曲同工之义。

3、重和谐,提倡“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舜一定程度上是行教化,以德化人的化身。行教化、以德化人,目的是为了造就人们协同的道德精神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协同性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和”不等于“同”,舜纳言从谏、惩治奸佞等,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体现。那么如何达到“和”呢?继承和发扬虞舜思想的儒家思想提倡“执两用中”,即中庸。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中庸不等于没有原则,模棱两可,而是在某些问题上应注重权变。崇尚“和”、“中”,养成了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

4、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虞舜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包容并蓄其内涵、形态十分丰富复杂,但概而言之有三个特点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大陆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二是农业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三是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

关于虞舜精神

虞舜是唐尧的继承人。虞舜和唐尧一样,都是古代杰出的贤人、圣人。他们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和典范。根据《史记》记载,虞舜一贯以身作则,是道德的楷模,是一位勇于开创事业造福于人民的部落首领。

文化精神是渗透到文化中的主要宗旨或主导思想,虞舜精神是虞舜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虞舜精神,这里是指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母源的虞舜文化相对应的虞舜精神。以“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的虞舜“明德”思想为核心内容。    

一是崇德诚信的道德价值,二是激情务实的行为方式,三是和谐开放的处世态度。虞舜文化和虞舜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最应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的。如何更好地挖掘、弘扬这种精神,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这种精神,或许正待破题。舜帝精神,是一种忍辱负重的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而舜帝精神的基本内核是“和”。

  “和”是舜帝毕生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因此最终成为了他最突出的思想精神特质。舜帝之“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家庭生活中“和”为本,争取了家庭和睦。

2.在社会行为中“和”当先,促进了社会和谐。

3.在民族关系中,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太平。

4.在宇宙道德中以“和”为规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籍中,《尚书》对舜事迹的记载,可以看作舜的最早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文献资料。所展现出来的舜是中国古代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的一位伟大人物。一,他来自民间一个不幸的家庭,“父顽母嚚象傲”,但他以自己的孝心和智慧感化了父母和兄弟,从而使这个家庭变成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家庭。他也由此名闻遐迩,得以被众人推荐给尧作为帝位继承人。二,被尧选为帝位继承人以后,他以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通过了试用期的考验,进一步得到了尧和其他权势人物的肯定,从而顺利地以禅让方式取得帝位,成为继尧之后中华大地部落联盟的首领。三,在居帝位即部落联盟首领的30年中,他选贤任能,建立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推进了中国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化的步伐,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他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划时代的创造,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念。对卜筮的理解透出强烈的唯物论倾向。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五,他品格高尚,以磁石般的人格魅力将当时的精英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从而成就了空前辉煌的事业。六,他多才多艺,在诗歌创作方面留下了《南风之歌》,在音乐创作方面留下了让孔老夫子如醉如痴的《韶乐》。虞舜不愧为华夏大地划时代的一位圣君,光耀千秋。

大舜圣裔谱系

出自舜裔的氏族有:

一祖、二姓、二十三氏,共二十五个姓氏谱系如下:

(甲)一祖

皇始祖华夏圣帝大舜

(乙)二姓

姚姓:宗长汉朝博士姚平

妫姓:宗长吴国大都督妫览

(丙)二十三氏

一、虞国宗系(二氏)

虞氏:宗长周朝陶正虞阏父(又名妫满,谥胡公)位于舜耕山庄舜苑内

甄氏:宗长汉朝广阳侯甄丰

二、陈国宗系(十氏)

袁氏:高祖陈国上卿爰涛涂(袁、爰、辕三字通假)

爰氏:宗长汉朝厌次侯爰类

辕氏:宗长汉朝清河王太傅辕固

陈氏:高祖陈国周朝陈侯妫满(又名虞阏父,谥胡公)

胡氏:宗长东汉太傅胡广(胡氏高祖与陈氏同)

敬氏:宗长唐朝谏议大夫敬播

文氏:宗长宋朝潞国公文彦博

庆氏:宗长西汉东平王太傅庆普

占氏:高祖陈国公孙子献

司徒氏:宗长宋朝集贤殿学士司徒期

三、齐国宗系(十一氏)

田氏:高祖齐国大夫田完

靖氏:高祖齐国靖郭君田婴

威氏:高祖齐威王田因齐

陆氏:高祖齐国宣王辟疆

法氏:高祖齐国襄王法章

光氏:高祖燕国高士田光

孙氏:宗长周朝孙武子

王氏:宗长先汉济北王王安(又有“五王”氏系齐国威、宣、泯、襄、建五王之后)

车氏:高祖汉朝丞相田千秋

第五氏:宗长后汉司空第五伦

胡母氏:宗长秦朝太史令胡母敬天

出自舜裔的氏族还有

河东蒲氏,据族谱和有关古籍记载,河东蒲氏家族出自有虞氏的有四支:

一是得姓始祖蒲衣,源于姒姓,曾为舜帝之师。

二是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蒲衣旧国),源于己姓。

三是春秋时代是卫国之地,舜帝后裔的封邑(现在的河南省长垣县)。

四是夏商时期立国于现山东滨州一带的“蒲姑之国”。

以上或封地或封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封国名称为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龙一乐  整理撰写

2013 07。07

上古五帝之五

虞舜——德行天下的圣君


虞舜——炎黄后裔,神州东方沿海有虞氏部落首领,中华大地远古部落联盟领袖,司马迁《史记》尊为三皇五帝之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崇敬的唐虞盛世——圣君。

帝舜(公元前2277年甲子--公元前2178年癸卯)。正是神州大地自炎黄以来,天灾过,洪水退,天地人和,德行天下,自强不息,中华文明从炎帝农耕文明黄帝政治文明到舜帝的道德文明兴起.发展的重要时期。

舜名重华,字都君(晋代皇甫谧之说)。舜出自有虞氏,又称虞舜,后都蒲阪,故称有虞氏帝舜。

舜出生于姚墟(今浙东上虞一带,一说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据乡土传说和遗迹,特别是考古发现,舜年轻时在家乡余姚就很有名气,被推为有虞氏部落首领。既又沿江河湖海北上先后活动于太湖流域,雷泽周边,山东诸城,滨州,兖州(今山东定陶),鄄城一带,顺黄河而上中原,进河南,入山西,辅佐帝尧,立足于山西黄河与汾河间,把那片富饶流域打造成更加富足之地,最后尧禅让天下,舜立都于蒲州。因而司马迁记舜帝为冀州(今山东河北山西)人,唐代张守节则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认为舜是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

相传舜的身体非常奇异,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故名重华),掌心纹路象个“褒”字,脑袋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因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重华),均与“中华”谐音!这岂偶然?天意啊!

舜名重华还有一说:主张“舜重华”不可分读,与北方语之彩虹solo?ga有关,君不见:看看舜一生活动轨迹,从吴越北上齐鲁过豫上晋穿陕下楚到湘......怎不象在神州大地划过的一道美丽彩虹! 唐尧虞舜德行天下的伟大实践和唐虞盛世---更是那壮丽的彩虹——永耀人间!

舜帝以贤德孝行著称,《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大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由舜帝而滋生的虞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肇始和根源。

孝行天下,道法自然

修身.

顺天应地。华东江浙一带,数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衍变发展,到数千年前如余姆渡的水稻种植已取得相当成效。地球却又遭大难,天崩地裂,宇宙大灾,海浪滔天,山洪暴发,沿海沿江平原洼地田土村落瞬间葬身海底,人间毁于一旦。时不时陨石火雨,暴热暴冷,冰雪山川,汪洋大地。直到唐尧时代了,后羿射十日的神话还盛传。如余姚之地虽出海底,但洪水之害还未见消。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拼死拼活,农耕又见希望。这正是自炎帝黄帝总结吸取人类社会的经验教训,倡导践行顺应上天,珍惜大地,尊祖敬宗,感恩人间,自强不息。德仁之风,唐尧渐长。虽自然环境艰难困苦,但社会风气奋发向上,舜从小受此磨难和熏陶,又一生努力拼搏,终于成长为一代圣贤。时代和环境,更由于舜的自强不息,造就了大舜。

孝道至淳。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自“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五世皆为平民,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后五年就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的父亲很糊涂,后母很荒谬,弟象狂傲骄纵。但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友善乡里。舜生性善良,也极为机灵,每当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又马上回到他们身边,极尽孝心。舜从不怪罪父母兄弟,而总是反省自己。所以史载,家人对舜:“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

奋发图强。为了生存,舜从小懂得热爱劳动更善于学习,每天勤劳苦作外,还时时处处不忘拜师学习。耕田种地是好手,找水打井本领强,烧窑制陶技艺高,狩猎捕鱼很在行,手工制品花样新,生意交往闯市场。 身世虽不幸,环境又恶劣,但舜始终既孝敬长辈又关心别人疾苦,能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舜以孝行而闻名故里,更以孝行影响故里。相传舜在二十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为时人所称扬。《尚书·尧典》载:“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乂,不格奸。”舜三十岁时,故被四岳推荐作尧的接班人选。

齐家.

和睦家庭。尧已70岁了,亲自考察舜。并进一步考验他的品行和能力,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并赏赐了不少财物。舜和妻相亲相爱,相敬如宾,都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但瞽叟和象竟想霸占。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很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舜之父、后母、同父异母的弟弟采用焚廪、实井、劝酒等种种手段多次欲置舜于死地,舜却不记前嫌,事后也毫不嫉恨。舜认为父母、弟弟这样对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够得到爹娘弟弟的喜欢,过在自己,不在他们,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厉山地方耕种,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舜更一如既往地对父母尽孝,对弟弟友善,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争取了家庭的和睦,真是家和万事兴啊。给社会树起了榜样,更赢得了帝尧对他的赏识。后来舜继了位仍不断去看望曾迫害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他的一生,是仁孝开明的一生,对中华民族淳厚民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群.

和谐社会。尧还派出九个儿子四出访查舜的德行。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虞舜“和”字当先,促进了社会和谐。《尸子辑本》卷上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皆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险则为猎者丧虎。故有光如日月,天下归于若父母。”《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淮南子·修务训》载:“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虞舜“和”以处众,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赖,舜组织和带领族人及民众,发展生产,建设城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

舜能具有如此高尚品德,非凡才干,源自炎帝黄帝以来倡导“敬畏天地鬼神,德仁天下” 千百年来的践行,特别是唐虞时代“敬天崇德,顺天至诚,大德天下”之风日盛。舜能自觉刻苦学习,更善于学习和实践。如:他曾师从18岁的蒲衣子。能从蒲衣子那里学到悟到许多哲理,包括似只是锻炼身体的秘诀:“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实哲理深邃。

在当时,虞舜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是大家共同敬重的贤人、圣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舜在故里和凡他所到之处,以德化民、以和为贵、以仁睦邻、以礼相聚、以义博长、以善谋事、以孝治家、心心相印、广铸一身德魂,积德生辉、德富民众,舜行德务实,大家无不敬佩。

尧通过种种考察和考验,认为舜德定能治理天下,便举舜平阳接任。

德治天下,道为无为

治国.

民为先。尧考察舜时,十分满意舜的政见:帝尧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么事最重要?” 舜答:“祭祀上天。” 又问:“什么官职最重要?” 舜回答:“管理土地。”尧 又问:“什么是首先要做的?” 舜回答:“关心百姓。”可见,炎黄子孙“敬天畏地,以民为本,公平诚信”早已成为致世治国的信条。

惜才任能,善于用人。尧先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还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和善)。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善良)。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

当时,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他毁弃道义,阴险狠毒,尽干坏事,人称他为“混沌”;少皞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不讲信誉,废弃忠诚,喜听谗言,惯于花言巧语,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没法教训,不知道好歹,人称他为“梼杌”;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喜欢吃喝,贪求财宝贿赂,天下人对他十分憎恶,称他为“饕餮”,这四个家族造成了社会的灾难,帝尧却没能动他们。舜知

道后,打开城门,把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让他们去抵御四方妖怪,社会也安定了。

驩兜推荐共工,帝尧认为不行,但还是让他试任主管百工的工师,共工果然放肆地干坏事。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帝尧认为不行,在四岳的要求下,让他试试,九年都没成功。三苗居住于江淮和荆州,一再反叛。舜向帝尧建议,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使其变化北狄;将驩兜流放到崇山,使其变化南蛮;将三苗流放到三危,使其变化西戎;将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以改变东夷的风气。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重新修订历法。进而祭祀上天、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重新颁发信圭。统一音律和度量衡,修订吉凶军宾嘉五礼,划一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的规格。舜又四方巡视,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狩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公民。

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史记》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共主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唐代的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县。)舜要求十二州的长官们发扬尧的美德,以仁义治民,排斥用花言巧语献媚的小人,使蛮夷都来归附。

《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舜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宋代大儒朱熹《中庸章句序》称之为“十六字心传”)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宽大为怀,象以典刑。在《尚书·虞书·益稷》中,舜与禹对话,认为臣是自己的“股肱耳目”,应该帮助自己改正过失。同时对进谗言者予以惩罚。

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言:“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还要“采诗纳谏”,接受臣民的一切合理建议。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以示“采诗纳谏”的象征和标志,现北京天安门两边的华表就是由此经数千年来的不断演变而成的。

《尚书·虞书》中舜讲: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语不要听,没有征询群众意见的主意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而是民,可畏的不是民而是君失其道。民众没有大君他们又爱戴谁呢?大君没有民众就无人跟他守邦了……如果四海百姓都穷困不堪,那你做大君的天禄也就永远终结了。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就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法律条文的人。主旨以宽大为怀,以德仁为主,但又令行禁止,使人明确,以免违犯。虽内容有限,文字简单,但毕竟有了几个方面的条款,成为我国法律的萌芽。

知人善任,严守职责。尧时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帝舜征询四岳:“你们看有谁能担当中朝的重任?”四岳都说:“如果让禹担任司空,一定能做出成绩。”帝舜说:“好!禹啊,你就担任司空,负责治水,好好努力吧!”禹辞让,推荐稷、契或皋陶担任。帝舜说:“这些人都很有才干,但这件事还是你去做吧!”接下来,帝舜对弃(周人的祖先)说:“弃,百姓已开始缺粮,你就担任农官(后稷),督促人们按节令播种谷物。”又对契(商人的祖先)说:“契,现在百姓还不够亲近,人伦关系也没有理顺,你就担任司徒,去诚敬地推行五教,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办事一定要宽厚呀!”又对皋陶说:“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帝舜接着逐个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任命垂担任管理百工的共工,任命益担任管理山林川泽的朕虞,任命朱虎、熊罴为益的副手,任命伯夷担任主持宗庙祭祀的秩宗,任命夔担任管理诗歌音乐的典乐,任命龙担任负责内外传达的纳言。并分别对每个人提出了具体的希望要求。最后,帝舜对十二牧、四岳和新任命的六位主官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各自严守其职,审慎地顺从天意行事。”帝舜对官员们三年进行一次考核,三次考核决定升降和处罚。大小官员都努力建功立业,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开山劈岭,疏导洪水流入大海,确定九州的划分,各自按规定前来朝贡。纵横五千里,无论是南边的交趾,西边的戎、析支、渠廋、氐、羌,北边的山戎、北发、息慎,还是东边的长夷、鸟夷,都受到安抚,政通人和,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

大同.

“和”为贵。在民族关系中,舜更秉持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太平。尧时,活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以及江南广大地区的三苗不服从中原。于是“尧战于丹水以服南蛮”。然而,三苗并未被征服,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后来,舜辅佐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才获得了南方的一时安宁。舜为天子以后,三苗仍不臣服,舜先派禹去征伐,战事进行30天,苗民仍然负隅顽抗。《尚书·大禹谟》记载了这一史实。三苗不畏强暴,败而不绥,如《竹书》所载:“三旬,苗民逆命”。这时,伯益以舜的德行劝禹说,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常常就是天道。帝舜早年受父母虐待,一个人在历山耕田,苦不堪言。但他日日号哭涕泣,仍然呼喊苍天,呼喊父母,总是诚心自责,把罪过全部承担,从不怨天怨父母。有事去见瞽叟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在这种时候,连顽固的瞽叟也真能通情达理了。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禹被说服,“班师振旅”,舜也接受伯益和禹建议,“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70天后,有苗就自动前来归附了。

《吕氏春秋·尚德》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请服。天下闻之,皆美舜之德。”武力征伐不能服众,行德喻教终以化民。舜帝以“和”为贵,使百姓免遭战争之苦,实现了北方华夏集团东方东夷集团与南方苗蛮集团的大融合,为古国大一统做出了卓越贡献。

“天人合一”。 舜毕生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认为,天、地、人相互融通就是最大的“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做到了我们常说的“天地人和。”舜帝以自身的音乐天赋创《韶》乐,歌《南风》,以诱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舜帝以族人崇拜瑞鸟凤凰而以凤凰为图腾,以启示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出现了神人以和的可喜局面。

《尚书·尧典》记载:舜帝对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夏本纪》记载:“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临,百兽率舞,百官信谐。”《新语·无为》云:“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宋书》说:“舜即帝位,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

可见舜的道德达到了“神人以和”境界。这里的“神”指自然宇宙大法则,这里所说的“人”则包括了人的肉与灵。

舜帝“和”的思想行为以及理念,使得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灵与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相处,正如《尚书·尧典》开篇开宗明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于变时雍。”

禅位让贤.帝舜曾想把天下让给蒲衣子,子州支伯,善卷,其友石户之农,其友北人无择等。怎奈这些贤哲“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均不受。这些超凡脱俗的人或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或自投清冷之渊,或负妻携子入于海,终身不反……

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让位贤哲又不受。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

在《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舜历数禹的优秀品格,赞扬禹和皋陶协助他治理天下的功绩,决定将帝位禅让给禹。当禹谦让不接受帝位,要求以占卜解决帝位继承人问题时,舜说:“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意思是,我们占卜公事,是先由于心有疑难掩蔽,然后才去问大龟的。现在我的意志早已先定了,经征询众人意见也一致赞同,相信鬼神必定依从,龟筮也必定是吉了。占卜是不会重复出现吉兆的,用不着再卜了。即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称为“零陵”。终年一百零一岁。

道德文化,生生不息

当时的部落联盟,在舜的领导和管理下,虽然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还不富裕,但社会安定、文明、和谐。没有大的战争和动荡,人民群众都能安居乐业。德治施政,德政安民,为德正善美,正大光明,德光普照,纯懿之君主也。

在当时,为什么会产生华夏文明,会出现这样一个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当时的各个部落都把虞舜等一大批贤人、圣人的品德和言行,不仅仅是作为鉴别一般善恶和是非的准则,而且还以贤人、圣人的言行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来改造社会,同化世界。这是一个大道德范围内的大实践。所以,可以说,当时的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面貌,应该是以虞舜为首的圣人们以身作则的伟大道德实践所带来的结果,是虞舜以德治天下所带来的结果。

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舜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鼻祖,核心就在重德治。舜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伦理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在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比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重道德修养也直接造就了许多气节崇高的民族英雄。

在舜帝看来,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根源,道德是治国的法宝。没有天地怎么会有生命?没有祖先怎么会有子孙?没有德行怎么能治理国家?这个自然法则充分体现了虞舜时期道德文化的崇高性,显示出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突出了道德价值的政治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德治理天下的理念,是从炎黄以来一以贯之的。后来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发扬光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以德治理天下,以德创建文明社会,可说唐尧虞舜时期的社会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唐尧以德选用继承人,虞舜以德治理天下。这说明尧舜时期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道德的榜样作用。一个圣人,特别是一个首领,其德行表现与个人修养,的确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古人有云:“为人君者止于仁,为人臣者止于敬,为人子者止于孝,为人父者止于慈,为国人者止于信”。在这里提到的仁、敬、孝、慈、信伦理准则,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从政治国。虞舜的德行及其以德治天下的理念,在中华文明早期定型及其后来的形成中,不仅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显著地位,而且对后世统治者治理天下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舜登帝位,立德志,树德碑,立德归心,治天下之国,让德风惠及万代,世世代代传承,德泽润民心,提倡以德治国之大略,德育国人,追溯和谐之国体,帝舜作出了榜样,伟哉,中华祖先之德馨,神州大众之德馨。[3]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荒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治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虞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关于虞舜文化

主要体现在以孝感动天,厚德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开疆辟地,敬敷五教,禅让帝位。除上述九方面“德圣”以外,舜还开创了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如《尚书》云:“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并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如《尚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处在文明成立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舜帝的“明德”思想集中体现为“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孝悌”,即起源于虞舜之道,并继承发扬虞舜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虞舜文化的特征:

1、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

2、重入世,主张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这与《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具有异曲同工之义。

3、重和谐,提倡“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舜一定程度上是行教化,以德化人的化身。行教化、以德化人,目的是为了造就人们协同的道德精神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协同性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和”不等于“同”,舜纳言从谏、惩治奸佞等,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体现。那么如何达到“和”呢?继承和发扬虞舜思想的儒家思想提倡“执两用中”,即中庸。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中庸不等于没有原则,模棱两可,而是在某些问题上应注重权变。崇尚“和”、“中”,养成了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

4、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虞舜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包容并蓄其内涵、形态十分丰富复杂,但概而言之有三个特点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大陆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二是农业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三是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

关于虞舜精神

虞舜是唐尧的继承人。虞舜和唐尧一样,都是古代杰出的贤人、圣人。他们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和典范。根据《史记》记载,虞舜一贯以身作则,是道德的楷模,是一位勇于开创事业造福于人民的部落首领。

文化精神是渗透到文化中的主要宗旨或主导思想,虞舜精神是虞舜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虞舜精神,这里是指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母源的虞舜文化相对应的虞舜精神。以“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的虞舜“明德”思想为核心内容。    

一是崇德诚信的道德价值,二是激情务实的行为方式,三是和谐开放的处世态度。虞舜文化和虞舜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最应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的。如何更好地挖掘、弘扬这种精神,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这种精神,或许正待破题。舜帝精神,是一种忍辱负重的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而舜帝精神的基本内核是“和”。

  “和”是舜帝毕生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因此最终成为了他最突出的思想精神特质。舜帝之“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家庭生活中“和”为本,争取了家庭和睦。

2.在社会行为中“和”当先,促进了社会和谐。

3.在民族关系中,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太平。

4.在宇宙道德中以“和”为规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籍中,《尚书》对舜事迹的记载,可以看作舜的最早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文献资料。所展现出来的舜是中国古代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的一位伟大人物。一,他来自民间一个不幸的家庭,“父顽母嚚象傲”,但他以自己的孝心和智慧感化了父母和兄弟,从而使这个家庭变成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家庭。他也由此名闻遐迩,得以被众人推荐给尧作为帝位继承人。二,被尧选为帝位继承人以后,他以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通过了试用期的考验,进一步得到了尧和其他权势人物的肯定,从而顺利地以禅让方式取得帝位,成为继尧之后中华大地部落联盟的首领。三,在居帝位即部落联盟首领的30年中,他选贤任能,建立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推进了中国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化的步伐,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他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划时代的创造,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念。对卜筮的理解透出强烈的唯物论倾向。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五,他品格高尚,以磁石般的人格魅力将当时的精英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从而成就了空前辉煌的事业。六,他多才多艺,在诗歌创作方面留下了《南风之歌》,在音乐创作方面留下了让孔老夫子如醉如痴的《韶乐》。虞舜不愧为华夏大地划时代的一位圣君,光耀千秋。

大舜圣裔谱系

出自舜裔的氏族有:

一祖、二姓、二十三氏,共二十五个姓氏谱系如下:

(甲)一祖

皇始祖华夏圣帝大舜

(乙)二姓

姚姓:宗长汉朝博士姚平

妫姓:宗长吴国大都督妫览

(丙)二十三氏

一、虞国宗系(二氏)

虞氏:宗长周朝陶正虞阏父(又名妫满,谥胡公)位于舜耕山庄舜苑内

甄氏:宗长汉朝广阳侯甄丰

二、陈国宗系(十氏)

袁氏:高祖陈国上卿爰涛涂(袁、爰、辕三字通假)

爰氏:宗长汉朝厌次侯爰类

辕氏:宗长汉朝清河王太傅辕固

陈氏:高祖陈国周朝陈侯妫满(又名虞阏父,谥胡公)

胡氏:宗长东汉太傅胡广(胡氏高祖与陈氏同)

敬氏:宗长唐朝谏议大夫敬播

文氏:宗长宋朝潞国公文彦博

庆氏:宗长西汉东平王太傅庆普

占氏:高祖陈国公孙子献

司徒氏:宗长宋朝集贤殿学士司徒期

三、齐国宗系(十一氏)

田氏:高祖齐国大夫田完

靖氏:高祖齐国靖郭君田婴

威氏:高祖齐威王田因齐

陆氏:高祖齐国宣王辟疆

法氏:高祖齐国襄王法章

光氏:高祖燕国高士田光

孙氏:宗长周朝孙武子

王氏:宗长先汉济北王王安(又有“五王”氏系齐国威、宣、泯、襄、建五王之后)

车氏:高祖汉朝丞相田千秋

第五氏:宗长后汉司空第五伦

胡母氏:宗长秦朝太史令胡母敬天

出自舜裔的氏族还有

河东蒲氏,据族谱和有关古籍记载,河东蒲氏家族出自有虞氏的有四支:

一是得姓始祖蒲衣,源于姒姓,曾为舜帝之师。

二是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蒲衣旧国),源于己姓。

三是春秋时代是卫国之地,舜帝后裔的封邑(现在的河南省长垣县)。

四是夏商时期立国于现山东滨州一带的“蒲姑之国”。

以上或封地或封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封国名称为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龙一乐  整理撰写

2013 07。07



分享按钮>>【何氏古代名人】何曾的人生悲剧 曾经显赫至极的何氏大家族
>>【龙氏家谱源流】中华龙渊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