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谱源流】《龙氏祖源辩之我见》4
- 中华龙氏网 2013年5月12日 龙一乐
三.上古三皇五帝 中华龙飞凤舞?xml:namespace>
史料.传说.思考.
“三皇五帝”:上古时代中后期出现的许多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或首领称谓.对于“三皇”有很多的说法,对于“五帝”,则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
“皇”:原始意义是神祇,《说文》:“始王天下者”。 “皇”的原义还有“大”和“美”一说,不作名词用。
“帝”:帝王,《说文解字》:“王天下之号也。”
“三皇五帝”是最接近中国夏朝之前的上古“帝王”,和神话时代的“三皇五氏”是完全不同的。不同时期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四千多年前。
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
②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③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④伏羲、神农、共工。(《白虎通》)
⑤伏羲、神农、黄帝。(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
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
天皇、地皇、人皇(泰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
“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
“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
“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即舜) 、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连芈姓为楚祖)等等。《庄子·胠箧》列举了古帝十二名及全书中屡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德》,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都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中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有五色帝之说,秦设祭祀白、青、黄、赤四上帝祠,汉高祖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远古时代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上古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
“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上古时代逐步走向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和其首领。
三皇五帝的说法,应该是后人对远古时期帝王朝代的概括,而非全指,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忆。由于上古文献大多失传,三皇五帝属于通常所说的神话传说范畴,但从传说的广泛性上和《史记》等古文献的描叙,三皇五帝的真实性应该是确切存在的。三皇五帝的所指有不同的说法,不可苟全,应该是不同人士的不同分类而已,并没有确切的所指。
三皇是中国文明早期的三个帝王,中国文明早期有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其他如也曾被列入三皇之列的女娲氏,应该是上述六个时期的分支,普遍的看法三皇应该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中的三人,其中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由于在远古文明中的重大意义和影响,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应该更为合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朝代的开始,分别代表中国远古文明的早中晚期。三皇时代的时间跨度较大,估计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时代在开朝的三皇之后,又有许多帝王。如神农氏的开朝帝王和最后一个帝王都是炎帝。
五帝是轩辕时代以后的五个帝王。轩辕黄帝取代神农氏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黄帝是轩辕氏开朝之君,又在中华民族中具有伟大的地位,其成就远在其他五帝之上,不包括在五帝之列更为合理。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轩辕氏时期的帝王远不止五位,传说无可非议,所以五帝之说也各有不同,只是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已。
不断发现的考古和遗址,也正一步步的印证史书和传说并非妄言. 神州大地目前已知的距今万年前后至四五千年前的诸如盘古文化,蓝田文化,余姚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及其大量中国龙形象(壁画,堆塑,雕塑,骨器,陶器,玉器,铭鼎......的中华龙),无不佐证和揭示我们从哪儿来的,是怎么来的.盘古开天辟地,太古神龙腾飞;远古有巢燧人,华胥华夏圣母;上古三皇五帝,中华龙飞凤舞。这不仅仅是对先祖的礼赞,也是前人追忆的集合,更是今人追根溯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和鞭策。
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
伏羲
毁灭人类大洪水当口_传承开启华夏文明始祖_华夏儿女__伏羲.女娲.
伏羲氏,本姓风。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一说伏羲即太昊,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正姓氏。都陈,在位15年
伏羲_大洪水之后,传承开启华夏文明的始祖.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 .伏羲神话最震撼世人的当是大洪水后与女娲氏兄妹为婚.但正是这则神话,不仅反映了当时由群婚乱婚走向有序婚配这一重大社会变革和进步,更揭示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当时全球所发生的地球大灾难:大洪水使全球人类遭到灭顶之灾.正是在这大灾大难当口, 伏羲女娲传承并开启了华夏文明,为华夏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中华民族尊为始祖.
感生神话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情况.
伏羲生活在公元前7000年前.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于阴历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喾正妃姜嫄同样是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也就是后稷。这种感生神话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情况。其实,履迹是先民为了生殖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全国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类的景观,没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个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怀孕,意思和履迹差不多。在远古时代,代表神灵的神职人员舞于前,适龄女子尾随其后,踏在神职人员的脚印上,亦步亦趋,仪式结束后,相中的人在幽闲之处过性生活,从而怀孕。在大洋洲的岛国中,有一种叫“宴饮”的风俗。土著居民中的适龄男子在夜晚围在一个类似女阴的水潭边舞蹈,同时把长枪投到水潭中。而后约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过性生活,繁衍后代。
“龙的传人”理念的肯定和强化.
现在中原地区还有在三月十八祭祀伏羲的风俗。传说伏羲为天神转生,雷泽中的脚印据说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神一样都是人首龙身,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人首龙身,有圣德。”《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等不少古文献都如此说.
伏羲人首龙身,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伏羲总结此前世代相传的对“龙” 的敬仰和崇拜,以龙纪官,称为“龙师”(师__长也) .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标志,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在伏羲时得到了肯定和强化。
开创了中华文明.作为华夏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德有:
一是根据河图作八卦、揭示万事万物的规律。
华夏人因生存而长期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伏羲时得到了总结和升华.《易经·系辞》里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庖牺氏之王(wàng)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一说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原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相传为《河图》)。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巨石上。这巨石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二是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教民作网用于捕渔打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是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规定必须经过结婚仪式才可以生孩子,以使下一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养。
四是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原始方式。
五是发明陶埙、瑶琴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抵御邪音,按照凤凰的羽翼形状制作了乐器-箫,并创作《驾辨》之曲,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养性,返本归真”。
六是以龙纪官,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官员身上都画着一条龙,表示他们的身份。
七是创制古代历法。
八是确定了姓氏。
九是国家制度的管理,道德行为的规范,也是从伏羲时代产生,到唐尧时代才完备的。所以如果不是伏羲,不是唐尧,尽管谈论礼义的人很多,也是空谈。后世帝王的学习都以伏羲为渊源。
姓氏传代
伏羲氏以木德为王,是为春皇。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在位118年,一说164年。伏羲氏有赤龙氏,降龙氏,上龙氏,屠龙氏,青龙氏,水龙氏,潜龙氏,长龙氏,白龙氏。
《精编廿六史·五帝》中记载: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寿一百九十有七,葬于陈。(传说,伏羲成为天神)。而后女娲氏立,治一百三十年。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于女娲,女娲去世后葬于风陵渡。其后继称帝者为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迁巢湖)、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共十七主,历一千二百六十年。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伏羲氏的蛇图腾和天水的蛇禁忌
伏羲氏的蛇图腾.《山海经》中的神数量巨大。可注意的是尤以北、西、南为多。东方(《海内东经》)有雷神,龙身而人头,据考证此条为错简,应在《海外西经》。又前面已知雷泽在甘肃庄浪,雷浪之神也应在西北。《山海经》中神有454个,“神人”307个,与蛇、龙有关的达138个,占45%,可见,蛇在远古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天水的蛇禁忌.天水至今仍保留着对蛇的敬畏之情和禁忌。家里面发现的蛇叫家蛇,如果出现,表示家中有邪气,家蛇不能安居,主人应焚香磕头礼拜,祭神驱邪。看见交尾的蛇要回避,并且不能同其他的人说,交蛇的形象和古代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的形像相似。蛇名不直呼。通称为长虫,生肖中称蛇为小龙。并且,蛇有灵性。乡间塑造神像,往往抓小蛇放入泥胎头部或腹内,以显示神性灵验。农村人常说,某某山有大长虫,粗如水桶,经过处草木都被压倒。这种大蛇,也是这座山的灵性所在。蛇钻七窍,更是真龙天子。遇蛇要避,蛇有难要救。天水一带最忌讳的是打蛇。打蛇遭报应的故事在民间数不胜数。这些蛇禁忌的实质都有深刻的图腾崇拜性质。
天水的蛇崇拜,其本质就是龙崇拜。
从地名看伏羲的活动轨迹。
伏羲氏的迁移
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此说实际上是反映了伏羲女娲随母族华胥氏先后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生活后,来到了甘肃故土,得以在高地躲过了天大洪水这一灭顶之灾.年青的伏羲女娲在成纪安家立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发展壮大了部族.大洪水消退后,又带领族人向东发展.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在古墓之中伏羲氏所做图腾之中记载有一段古文:“渭河之中得此磅礴,故后世据以权为首头,后裔不已牺皇,德语三山,位在三十三天外天,功为人皇得权,以权为氏姓,以金磷较爪蛇为灵,以太昊群山为居,以檎龙四伏水为功,以通灵为言,以眼填天,以口添地.”族定权为伏羲氏后裔为姓。
雷泽。陇山山脉,又称六盘山,六盘山为汧水源头,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称陇山为汧山或岍山。也写作□山,误作关山。关山在上古又称吴山、吴岳。《大荒东经》中讲雷泽在吴西,应是吴岳之西。今甘肃平凉地区庄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泽。在秦代时祠祀华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条大川中,名山有吴岳,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渊的代表,地位与长江、黄河并列,可见朝那之重要。可以肯定的说,雷泽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现在的关山天池。另外,有几种说法均似不妥。一为太湖说。太湖有震泽之名,而无“雷泽”之称,况且地方也太远。二为晋南蒲泽说。蒲泽在历儿山即吴山之东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无泽。而庄浪县朝那渊及吴岳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观念对地形地貌的要求。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组成,前湫背靠湫头山,周围平缓开阔,土肥水润。后湫形似弯月,深浅不测。四周林木参天,人迹罕至,实是远古先民举行生殖祭祀的圣地。
成纪。成纪在这里不是行政区域,所以不能以汉成纪,唐成纪来衡量,但是无论汉、唐成纪,均在古成纪范围之内。古成纪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甘肃省东南部和东部的广大地区。或者说渭河上游流域都属于古成纪的范围。从庄浪静宁往西南,经北道卦台山,至西和仇池山,均在一线之上;从武山、甘谷沿渭河过卦台山直到刑马山,又是东西一条线,都有有关伏羲活动的传说存在。所以,我们说,古成纪虽然区域广大,但核心区域基本在今天水一带。成纪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伏羲氏首画八卦,以成纲纪。古代陇东文士却赞同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华胥氏怀孕十二载而生伏羲,古人以木星纪年,十二年为一纪,所以以华胥怀孕时间来命名出生的地方。我认为,怀孕十二年实在有些太长,那么这个十二还应该从其它方面寻找依据。伏羲氏以木德为王,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1.84年,所以,成纪的得名和伏羲所创的天文历法有关。
华胥国.在远古的时候,中国西北有一个华胥国,国内有个大湖泊名叫雷泽,是雷神居住的地方。雷泽两岸为雷河,华胥国的人民都聚居在雷河两岸。那时的雷神是一个人,当他不顺心时,雷河上就浊浪滚滚,汹涌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时,河水更猛烈。人们没有办法,华胥国有个华胥姑娘就去雷神殿堂找雷神评理,她的胆大和直率感动了雷神,但雷神让华胥姑娘嫁给他,为了华胥国的安危,华胥姑娘答应嫁给了雷神。一年以后,华胥姑娘给雷神生了个儿子,雷神非常高兴,脾气也越来越好,从此雷神只在农时节气打雷闪电,行云布雨。于是雷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雷神的表现应了中国那句古语:“人逢喜事精神爽。”华胥想念家乡,把儿子放在葫芦上顺水而下,让他乘葫芦回华胥国,他的姥姥看见他乘葫芦而来,因此给这个外孙取名葫芦,按华胥国方言,伏羲与葫芦谐音。伏羲长大后,看见蜘蛛织网发明了网,在水里可以捕鱼,在林中可以捕鸟。因发明熟食,人们称为庖牺,意为他是最好的厨师。伏羲想念母亲,就在都广天梯登建木上天庭看望母亲华胥。天帝听了雷神的禀告,就封伏羲为华胥国国君,人间之王。也就是五氏之一。
都广建木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山海经·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黄华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之爰过,黄帝所为。[2]
华胥镇__华胥古国居地 《列子》中说,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况,传说黄帝在吸收了华胥国的一些治国经验后,经过二十八年的治理,达到了天下大治。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
华胥氏族
华嬃氏谱系华嬃氏,伏羲氏与女娲氏的母族。属燧人氏集团的氏族之一的原始的华族。
一、伏羲氏之前为华嬃氏,《太平御览》引《诗含玉露》:“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
二、伏羲氏之前是燧人氏,《绎史》引《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三、华胥氏为燧人氏时代的氏族,《史记·补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
四、伏羲氏之后为女娲氏,《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五、伏羲、女娲俱为兄妹,《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
六、伏羲、女娲为夫妻,《全唐诗·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
七、女娲氏之后为大庭氏,《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
八、伏羲氏之后是神农氏,《周易·系辞下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九、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绎史》引《尚书大传》:“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绎史》引《礼含文嘉》:“三皇:虑戏、燧人、神农”;《白虎通》:“三皇者,何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
十、伏羲氏时代历史悠久,枝繁叶茂,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载:“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何在”;
《庄子·怯箧》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待续)
龙一乐
2013.05.11.
分享按钮>>【殷氏网新闻】著名学者殷孟伦
>>【殷氏网新闻】著名学者兼书法家殷焕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