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祠:融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建筑群

    中华龙氏网 2012年4月23日 龙氏家族


    龙氏家祠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家祠,坐落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境内。1982年全国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龙氏家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云任云南省主席前,龙老太君已驾鹤西去,1928年底,龙云为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先将母亲的灵柩迁葬于昭通簸箕湾小松山正北边后,1930年在回龙湾选址建家祠。龙云修造的龙氏家祠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义和孝的诠释,唤起家族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家祠成为家族的精神家园。
   龙氏家祠占地26.5亩,由龙云的胞妹龙志桢负责修建,祠堂于1933年完工。宅院及附属工程1935年因龙志桢病故停建,1938年龙云派次子龙绳祖和时任云南省昭宣师管区副司令的陈纯初继续修建,于1942年全部完工。
   1943年5月,龙云携全家回昭通祭祖,受到昭通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龙云以彝族弑牛最高礼节,祭拜了龙氏列祖列宗,尔后龙云全家来到小松山为母亲扫墓。龙云回到昭通的时间并不长,在龙氏家祠里仅住几天时间里,他在接待了昭通政府要员、亲朋好友和乡绅代表,龙云在家祠里发表两个多小时演说,畅谈了抗日救亡及自己的主张。
   2005年,有关部门对龙氏家祠进行实测。由于历史的变故,使用单位较多,对家祠内部结构改动较大,特别是门窗、门栏、台阶破坏严重,致使龙氏家祠建筑遗留的资料十分有限。2006年,核心主体修缮工程正式动工,分三期进行,共用修缮经费1100万。2008年底,中共昭通市昭阳区委决定将龙氏家祠移交给昭阳区文联管理,区文联遵循文物保护法十六字方针“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不改变祠堂房间格局的情况下,合理布置房间展板,让更多的参观者都能直观的了解龙云及民国昭通的历史。如今原貌修复的龙氏家祠得到较好保护,它不但是近代标志性建筑,艺术的殿堂,也是研究云南近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龙云作为昭通人,在昭通建家祠的目的是告慰养育自己母亲的在天之灵,家祠从设计到建成长达9年。建筑保留中轴对称,两侧排列整齐的结构,院落排列有序,各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又有民族元素。主体建筑为砖、石、木结构,廊顶为抬梁穿斗式结构,装木板卷顶棚。清水墙壁勾白灰古朴庄重,整个家祠梁枋交错,屋脊纵横,既典雅华丽,又能相互包容,博采众长,将中西文化,民族的精髓与孝文化有机的结合,多元文化中在龙氏家祠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云南的祠堂比比皆是,而龙氏家祠其建筑设计理念却十分独特的。龙氏家祠建筑魅力经久不衰,能立足今天,是龙云遵循了传统与开放并存的原则,才使它有较长的生命力。一个家祠能汇集中西方艺术、少数民族文化、儒家道家的思想,历史典故丰富而鲜活,这正是龙云超前的思想和海纳百川胸怀的体现。它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址考究。龙云是彝族人,其祖籍地没有建家祠的习惯,龙云任省主席后,采用了汉族家祠的规制,在昆明请了风水先生选址于昭通回龙湾,利用南边有烟堆山作屏障,将家祠置身于此千亩良田边,特别是一股天然的龙泉水,四季长涌,恩泽周围的百姓。
   但是北边的低洼处会蓄积混沌死水,流不出去,涝灾年年泛滥,龙云命胞妹龙志桢在田中筑了一道六、七公里长的坝埂,种了上百的梨树、柳树,起名“汶埂”,至此龙氏家祠周围的水也就有了流向,不再泛滥成灾。
   2.中西融合的建筑理念。龙氏家祠建在回龙湾龙潭的正北边,家祠占地26.5亩,坐南朝北,祠堂外护城河形状为梯形,宽4米,河中的水与黑泥地捧水围堰塘相连,河水清澈灵动,河内种有荷花。原有城墙用土夯筑,仅留下毛石堆砌的墙垣。现维修后的城墙在原基础上改为砖砌,高3.8米,宽3.2米,恢复垛口及女儿墙。城墙西北角建有碉堡。高大的门楼硬山顶,盖青瓦。祠堂一进三院构成四合六天井,由照壁、卷门、过厅、两厢、正殿组合。宅院四合五天井、由正堂、两厢、倒座、碉楼组成宏大的建筑群。
   从西城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的西大门,大门采用法国科林斯式样建筑风格,外观华丽庄重,门廓高大,须弥座台上设石望柱及门柱支撑门庭,柱子独立对称,使门框受力均衡,两侧立柱上各有一个装饰攒尖,砖砌弧形的门外部用白膏泥拉浆粉饰,并做有彩塑花卉叶片。在方柱两边彩泥心形标志的中间有一横飘,上面刻有1933阿拉伯数字,标明了龙氏家祠建筑的年代。家祠大门分东西门,门头有石横匾,书有“源远”“流长”字样。朱红色大门上安装了传统的狮兽头门环。
   跨进大门,里面门的式样又改为中国传统门式样,檐口雕有龙凤,柱头悬空,穿架榫卯紧扣,两扇红漆大门上安了中式的门梢,两侧中部还有顶门的石榫。
祠堂一进院里高大的三叠水式照壁是昭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在照壁中央嵌有三块大理石山水石屏,照壁四角翘有兽吻,脊上镂空的石榴宝顶用清花瓷器碎片贴饰,檐上的“天菩萨”豁达而笑容可掬,它最具彝族的代表性。
   照壁本身讲究的是不露风水,保家族“福禄吉祥”。龙氏祠堂的照壁是 “村不露村为有村,家不露家为有家”,隐喻了龙氏对外不显山露水,而财源不外流的意思。
   祠堂二进院西式券门有意将前院隔开,院内两厢紧接过厅,院中楼台轩坊榭,庭院紧凑精巧,天井内走廊相连,见方青石铺地,有衙署的建筑格式。
正殿屋脊歇山顶上二龙对宝葫芦嵌满青花瓷片,葫芦上安装有铁制避雷针和风向标,巧妙的地与正殿有机的结合。整个家祠虽没有北方建筑的大气,却有着江南、湖广、云南等特有的灵秀。清水墙勾勒出的线条,穿枋雕龙刻凤,琴棋书画,福禄寿禧,花鸟鱼虫图案随处可见。其手艺精道,就连花格窗棂空闲处的喜鹊闹梅、松鹤延年等小品都透着别致。
   3.精美的木雕结构。挂落上是精美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非常娴熟,错落有致,图案多为“松鹤长青、延年益寿”之意。松为百木之长,长青不老;鹤称“百羽之宗”;几十扇雕龙的格子门上,龙在五湖四海中畅游,龙目狰狞,口吐火舌,龙不停翻腾,团团紫气东升,可以说龙氏家祠内龙无处不在,有龙则有灵气。正因为有这样浓重的历史内涵,龙氏家祠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4.匠心独具的石刻工艺。龙氏家祠的建筑除土建外,石础、木作、油饰、彩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础的造型各异,御阶台前的“五龙”石雕,龙头气宇轩昂,吞云吐雾,灵动的身躯虽潜伏于波涛之中蓄势待发,四只龙爪彰显搏击长空的力量,唯我独尊的霸气在傲然中透着精气神,反映了当时云南在石雕、绘画等方面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5.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龙氏祠堂内的牌匾与时代密切联系,祠堂正殿悬挂蒋介石题写的“封鲊丸熊” 牌匾。“封鲊”取意自《列女传》中陶侃在浔阳县吏,有人送了他当地美味特产鱼鲊,陶侃想到母亲没吃过这样的美味,托人捎去,母亲生气的将其退回,并付有书信责问陶侃说:你是县吏﹐将别人受贿的东西送我,这不但对我没有益处﹐长久下去,我为你的前途而担忧。“丸熊”取意《新唐书•柳仲郢传》:柳仲郢从小爱读书,柳母韩氏教子有方,为了不让儿子犯困,把熊胆丸放在夜宵中,儿子服后,更勤于读书,“封鲊丸熊”一词即成为母亲教子有方的典范。
   “遗德孔长”由胡汉民题写:题赞龙太夫人善德,如古时孔子的大德。“遗德孔长”即是希望龙太夫人生前良好的德行品格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百世流芳。
“锡类垂型”由袁嘉谷书写:语出《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可理解为龙太夫人生前美好的品德惠及桑梓,又代代相传,永远被称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燕天昌后”由陈荣昌题写:译为安和慈祥的龙太夫人,请您放心吧,您的后辈已昌盛发达。
   这些牌匾化用古典名句,引经据典,哲理性强。通过比拟来赞颂龙云的母亲守节36年中,贤德安谧,深谋远虑,识大体顾大局,教子有方的品德。
   6.宗教气息浓厚。龙氏家祠中也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家祠高大宽阔正殿歇山式建筑的屋脊上除有二龙戏珠外,还泥塑有八仙云聚,众八仙腾云驾雾,神采奕奕。而过厅的檐板上又绘满了佛教的罗汉,佛祖达摩静观世态,温文尔雅,超凡脱俗,求得圆满的彩绘,原本教与教之相互排斥,水火不相容,但两者相对,既不冲突,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7.植物的寓意。龙氏家祠里种有刺柏、扁柏、桂花、樱桃、梨、小枣树、槐树等。在家祠里种植松柏和槐树,取其“槐荫子孙、万代长青”之意。祠堂里的桂花树是龙志桢女士请传教士寻找后,并用船运到龙氏家祠移植成活,历经80多年的风霜雨雪,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花香十里。樱桃树是龙志桢的表妹龙泽清从日本带来,虽然树已老态龙钟,但依然硕果累累。
   8.尊者牌位与彝族祖先同等重要。正殿供着的是龙家列祖列宗的牌位,神龛有88平方米,黑色木雕上有88条姿态各异的龙,正堂花板也是彩绘云龙图,三个龛位中间供奉祖宗的牌位。左边是供奉龙云父母亲牌位。右边是供彝族的篾箩“佉卢位”。两种文化在此融合,体现了龙云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是彝族的情结。
   如今的龙氏家祠,经过修葺已面貌一新,可以更好地向游人宣传龙云的爱国精神及云南的历史,更好的宣传昭通,成为昭通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


分享按钮>>龙氏家族常驻龙湾400年
>>龙氏家祠——尘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