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观生湖南新晃考察非遗项目“侗族傩戏”

    中华龙氏网 2011年8月10日 中华龙氏网


中华龙氏网消息 2011年夏,华夏龙氏文化研究会龙观生会长、龙开学副会长等一行来到新晃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考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我龙姓侗族人)。在县文化局长致欢迎词后,观生会长发表讲话,对于天井寨龙氏族人为傩戏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对于傩戏的未来与发展给予了厚望!随后,观生会长慷慨解囊,在之前支持5万元的基础上,当场又支持善款3万元修缮傩戏台,对龙姓侗族傩戏传承发展给予最实际支持。

【小知识】侗族傩戏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传来的。

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祭祀,祭祀时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咚咚推”。“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癞子偷牛》、《老汉推车》等;也有《关公捉貂蝉》、《古城会》等以关公为主角的三国戏。“咚咚推”的音乐多由当地山歌、民歌发展而成,常用的曲调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诵腔】、【垒歌】等。“咚咚推”演唱时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个。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老艺人介绍,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是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后,演唱时或以临时做的纸面具,或以涂面化妆代替。1992年,当地群众重做面具,恢复了“咚咚推”的本来面目。近年来,“咚咚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先后有日、韩等专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考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侗族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按钮>>湖南燕氏宗亲分会主要负责人看望重病的燕丕攸宗亲
>>《秋》秋天的收获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