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青阳县陵阳镇的宁氏宗族历史溯源探讨(3)

    中华宁氏网 2012年12月18日 万家姓


四.其它散支:

安徽巢湖字辈为:少思邦道永,守业定艮昌,积德贤芳迟,存心有天知。合肥字辈为:赵家升正,世传仁达,友善英复,青龙。。。由宿州迁居泗县的,字辈为。。。崇、井、怀、良、广、宗、传。。。……等等。

对外地纸媒与网络资料中所介绍说的“青阳有条宁半街”的质疑:

以我之孤陋寡闻,查遍明清《池州府志》与《青阳县志》也未见蛛丝马迹。与一些老人交谈,也附之一笑说:子须乌有!但外地既有此说,必有其史料或传闻根据吧?以我之揣测:

1、青阳县陵阳镇是汉代陵阳县治所在地。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始治县,它就是皖南最为古老的一个集镇。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残存的古迹。陵阳镇的老街分上街中街下街,北首的上街头有“香池里”,就是汉代的县衙遗址。陵阳镇的宁姓分布,主要集中在陵阳镇及镇周围的乡村(陵阳村、红星村、永安村)。陵阳镇的古建筑最突出的是“祠堂”,宁姓祠堂占的比例较大,负有盛名的曾有:大文公、崇二公、振三公、必公、华公等祠堂。这些“祠堂”繁衍的后代,把宁姓排在陵阳镇八大姓的第二位(曹宁李谢陈鲍张林),而陵阳镇上街头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是宁姓人氏。或许从这里衍生出“宁半街”?

2、青阳县治所在地曰“蓉城”,是得名于李白《赠青阳韦仲堪·望九华》一诗中“秀出九芙蓉”句,其实“蓉城”筑城还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才开始的,至今才四百多年。正城设有四门:东曰宾阳门,南曰对华门,西曰望池门,北曰仰辰门,明万历十八年于东南方向才增开通儒门(俗称小南门)。古蓉城只有两条狭长的青石板街道,东西街称高阳市,南北街称承天巷(也称化城街或弦歌巷),哪里有个“青阳有条宁半街”?顾名思义,非鸿儒巨商,显赫一时,岂能拿下半条街?查宁氏人物古往今来也无此人!若论宁姓群居,则蓉城寥寥无几,何来“宁半街”?

青阳是“为邑甚古”之地,自唐天宝元年置县定名“青阳”,其间已历一千二百多年。而“青阳”一词也并非始于唐代,可追溯至上古“青阳国”,因其位于青山之阳而得名(史书《五帝记》有记载)。

历代修方志,均有建置一门,而建置均设有图可考,城邑、衙廨、祠庙、典章、社稷、民人等均有录,无则后人观志不知所云。今人修志续谱,总不能随心所欲,违背真实历史沿革,混淆视听,以误传讹。尤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

综上述,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认祖归宗”的心态,把自己血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既是对个人对家庭对下一代的一种交代,同时也是对宗族,乃至民族历史的一种深入了解。但对史料记载或祖辈之口传,(尤其道听途说)今人在追踪挖掘整理编撰过程中,应尊重史实,去伪存真,注重科学态度。

我县目前据了解,只有《吴氏家谱》有吴万根(原宗教科科长)与吴红旗(国税局干部)正在编修整理工作中。

值此二千零六年,各地新一轮地方志编撰工作正紧锣密鼓进展时,书此呈请有关领导和研究部门引起重视和采取行动措施,应尽快把抢救和搜集《陵阳宁氏宗谱》和续编新的《陵阳宁氏宗谱》作为一项重大血缘文化科学工程来完成,我想不无现实意义。更不至于外地来人寻根觅祖,探古问今,我们这里张口结舌,一无所知。
 


分享按钮>>一代宗师----宁恩承
>>皖南青阳县陵阳镇的宁氏宗族历史溯源探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