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氏家世

    中华松氏网 2012年11月23日 万家姓


我家祖上是随满清入关的蒙古八旗人,我是在北京定居的第十四代,祖姓博额济吉特氏,属蒙古正白旗。

                卓索图盟

  明末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又称为喀尔喀蒙古,后又称外蒙古,即现在的蒙古国。我们所涉及的是谟南蒙古、内喀尔喀蒙古即内蒙古。

  1604年,年少的林丹汗继蒙古大汗位,称呼图克图汗。在位期间,他致力于强化汗权,试图用武力与强权统一蒙古。(1)当时,蒙古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蒙古汗的统辖权实际上仅限于其本部察罕儿。长期习惯于割据,不听蒙古大汗号令的右翼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贵族甚至认为,林丹汗只是察罕儿汗。(2)

  正在此时,长期接受蒙古统治,从而深受蒙古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影响的建州女真,经过其酋长努尔哈赤的苦心经营,实力迅速壮大。1616年(天命元年)建立爱新国,(3)取得了对明军战争的多次胜利。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病死,察哈尔部众溃散,皇太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对察哈尔残部及明朝的军事行动。(4)以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的盛京会盟为标志,漠南蒙古十六部正式成为大清国的一部分。不久,清廷将这些蒙古部落编入23个旗分中,加上以前编定的额哲名下察哈尔旗以及喀喇沁1旗和土默特2旗,基本完成了对漠南蒙古的征服。(5)此后还有诸多蒙古部落的归顺,但这是第一次。

  从1634年(天聪八年)起,爱新国开始了对归附的漠南各部编旗的准备——划定地界和分配民户,由阿什达尔汉、达雅齐主持。涉及的蒙古部有翁牛特、巴林、奈曼、四子、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等。在该年十月划定地界时,第一次出现了蒙古两黄旗、两红旗、两白旗、两蓝旗等蒙古八旗名称,同时归附各部划得了牧地。1635年2月,通过编审清查,查出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16953名,爱新国遂以这些壮丁为基础,纳入爱新国八旗组织序列,与八旗满洲并列,称八旗蒙古,俗称蒙古八旗,其政治地位低于满洲而高于汉军。八旗蒙古以原喀喇沁人为主体,成为爱新国和清朝直辖的主力军队之一。清军入关后,这支军队随同满洲、汉军一起驻防在京师和全国各地。(6)

  1635年(天聪九年),陆续把归降的喀喇沁和土默特部编为5个札萨克旗。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约在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因称卓索图盟。该盟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因称卓索图盟。该盟相当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及河北平泉县北部,承德、围场一部分。(7)

  松氏祖先源于这一地区原因有三:

  第一:这一带蒙古八旗成立较早,且随清军一同入关,这与家族口口相传是一致的。

  第二:博额济吉特氏生活在这一带,清代皇帝迎娶的多位皇后、嫔妃皆为博氏,她们都来自科尔沁草原,例如孝庄皇太后,姓博额济吉特,家乡在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科尔沁草原的东缘。

  第三:松氏入关后也加入了“跑马占地”,相传采取的方法是向东西南北各射一箭,以此范围圈地,这个地方在今河北省丰宁县,该县也在卓索图盟之内。

  由于蒙古民族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无定所,其故乡在那一带,一般来说来自科尔沁草原。

                蒙古正白旗         

  八旗梦古又作梦古八旗,是清代完全按照八旗体制编成的蒙古人,也是清朝常备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成分,主要是内咯尔喀五部和喀喇沁等部贵族领主及其属民。其后,由于蒙古降众愈来愈多,皇太极于1635年将他们单另编成蒙古八旗,但满洲八旗中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同构成了清朝特有的八旗军。

  清军入关以后,蒙古八旗除常驻京畿的京营八旗,还以佐领为单位分驻全国各地。与满洲八旗一样,八旗蒙古人也演变为世代当兵、常年领取俸饷、不事生产,并且享有种肿特权的特殊社会阶层。(8)

  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变迁,早已脱离本土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八旗蒙古人,在仪制、习俗和语言文化上先是逐步同化于满族,然后又与满族一样渐趋同化于汉族。他们的种种社会历史活动,在整个蒙古民族发展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也随之愈来愈小。(9)

  回顾家世,松氏应属于世代当兵、领取俸饷、不事生产、享有特权的京营蒙古八旗。我奶奶曾讲过:人到成年,就去矢箭,到时候就去关银子领禄米。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原由皇帝亲自统领、正白旗由多尔衮统帅,多尔衮死后,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即归皇帝直接掌管称上三旗;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10)属于上三旗的松氏家族不但以上三旗为荣,而且也享受着上三旗的特权。

  清朝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原在内城居住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乾隆晚期以后才陆续迁回。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其中,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11)松氏祖传房产,约十来处,都在东直门南小街一带,如东门仓、豆瓣胡同,这与正白旗驻防地是相符的,1942年,卖掉的最后一处房产在蚂螂胡同,也在这一区域之中。但是,东四南大街路西的报房胡同口,钉有铜牌说明,胡同内原有蒙古正白旗都统衙门,所谓“都统衙门”即司令部也。该胡同明明在朝内大街以南,与该旗东直门内的驻防地毫不相干,疑为有误,应为“镶白旗都统衙门”才是。

  据“北京百科全书”(1990版15页)引用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北京市蒙古族9350人。这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解放后进京的蒙古族干部,和满清一起入关的蒙古八旗大部队的后裔已经不多了。

    

博额济吉特

松氏姓“博额济吉特”,也可作“布尔济吉特”或“卜尔济吉特”,所以称:老姓“布”或“卜”。博额济吉特氏在有清一代是显赫家族,有多位皇后和妃嫔出身于博氏,是清朝皇室最重要的亲戚。

博额济吉特氏汉姓多姓“包”,“松”姓来原因历史久远,不得而知。在蒙古族中以包姓最尊贵,在蒙古贵族中非包不能王,因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出生在勃儿只斤家族。(12)所谓勃儿只斤只是音译的不同,即博额济吉特。

和清廷的关系,和成吉思汗同姓,不是为了攀附,实际上据说当今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的人口有上百万人,因此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内蒙古,成吉思汗的纪念地有两处,称为“西陵东庙”。东庙位于内蒙古东部乌兰浩特市,2006年7月我曾前往参拜,庙建在市郊山上,站在庙门外就可俯瞰全市,庙为蒙古式,供有成吉思汗塑像,墙壁上绘有蒙古帝国全胜地图,包括欧洲一部及印度,这幅地图其它地方从未见过。此庙建于抗日战争时期,资金全部来源于蒙古族人,据说每个蒙古人捐献一块银元,可见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东庙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我于2008年5月前往,赶春季大祭,是一年四次大祭之一。建筑为三座蒙古包式大殿,中央为成吉思汗坐像,两侧供奉“八白室”即在较小的蒙古包中供有马匹、马鞍等相传成吉思汗使用过的物品。后殿香案上摆有许多宰杀好的整羊,下边盘腿而座的几十人在诵经,其中有成吉思汗的嫡传,专程从呼和浩特前来祭拜。

蒙古人的姓氏很复杂,有的难以说得清楚。过去的风俗,每到除夕或清明要给祖先烧纸,先到香腊铺买金、银箔,约5、6公分见方,面是金、银色,有背纸,先卷成园筒,用浆糊粘好,两边用手指夹扁,就成了一只“元宝”,把许多“元宝”放进一个纸袋里封好口,一个“包袱”就做成了,这个纸袋也是和金箔一起买的,上边有印好的图案和上下款,要把祖宗的姓名和祭奠者的姓名用毛笔写在“包袱”上,由奶奶说,母亲写,这成了每年的难题,姓说不明,名说不白,大概奶奶没文化又是妇女有关,记得有“松林“、“松山”等名字,但不知是哪代祖先。“包袱”封好后,拿到门口烧掉,这是过年祭祖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妇女没有名字,婆家的姓加上娘家的姓后边加上氏,就是称呼,例如:“王张氏”,奶奶是满族也没有名字,解放后必须有名字,奶奶姓颜,究竟是哪个颜,有严、言、阎和颜,后来确定为“颜”,起什么名字呢?我想:即要体现女姓又是老人,于是我给取名“颜德华”,孙子给奶奶起名字,这也是解放新事。

钦天监

松氏第十一代在钦天监做官,所以要首先了解钦天监。

钦天监是掌管观测天文气象、编制历书的机关。每年二月,以次年时宪书式呈皇帝阅后,正式编制,有颁行本,有御览本。御览本有满、汉文两种,颁行本则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印刷。推测有日月蚀,要在前五个月报告皇帝,至期会同礼部官登观象台测验。祭祀日及各项典礼,皆由钦天监选择日时。有建筑工程,也要择吉开工。

钦天监不仅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的专门机构,也是朝廷与西方各国发生交往的重要媒介。

钦天监设监正满、汉各一人(正五品),左右监副满、汉各一人。

钦天监内部有四个单位。

1、 时宪科:满蒙各一人,有五官正,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各一人,都是汉员。

2、 天文科:有五官灵台郎满二人、蒙古一人、汉四人。

3、 漏刻科:有五官挈(qie)壶正满一人、蒙古一人、汉二人。

4、 主薄厅:有主薄满、汉各一人。

总人数二百一十人。(13)

  相传第十代祖先曾在钦天监任主事,主事是考中进士后授与的官职,为正六品。上述前三科都有蒙古一人,对号入座应当没有问题了,但是仍有以下两点疑问:

1、据我奶奶说:有时五更天起床,伺候公公上朝。作为钦天监下属的科领导——主事,有资格上朝面君吗?也许每年二月向皇帝呈献次年时宪书时,钦天监监正要带领有关官员一同上殿?这点存疑。

2、我小时,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玩,记得是顶子上的东西,帽子和翎子都不见了,那是一颗硕大的水晶球,透明的,中间有一个孔,一个铜螺栓穿在其中,两头有雕花铜饰和螺栓拧紧。水晶顶子为正五品,是知州戴的顶子。(14)在家里那时也有补子,是官员前胸佩带的,绣有图案的方形纺织品。图案是什么已不记得了。正五品文官的补子应为白鹇。

  从以上情况推测:

1、 第十一代在钦天监任主事,为某科领导,正六品,应当是确定无疑的。

2、 根据上朝和水晶顶子的情况,是否曾由主事升为监正?这只是推测。

3、能够上朝见皇帝的自然是钦天监的监正;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每年二月向皇帝进呈“宪书”(次年的黄历)时,科主事是否陪同监正前往,就不得而知了。

钦天监原隶属于礼部,乾隆十年(1745)增设管理监事大臣一人,这时才算独立单位。此时,钦天监升格为部级,官员的级别:

监事大臣: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

监正:正五品,与知府平级,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

科主事:正六品,当时知县为七品官,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 

说到钦天监,就不能不说一个重要人物.——明安图。

明安图(1692——1765),即康熙三十一年生,乾隆三十年卒,享年73岁。明安图曾为钦天监监正,对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存世多部著作,两次亲赴新疆测绘,成为《皇舆全图》最精细的部分。在绥远城(今呼和浩特)的五塔寺,明安图绘制了全国唯一的一幅蒙文星图,至今仍可在五塔后照壁上看到这幅星图。(15)明安图是蒙古正白旗人,又是钦天监的监正,松氏第十代生活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虽然晚约100年,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吗?是因为明安图才进的钦天监?还是钦天监里蒙古正白旗人比较多?
丰宁县

丰宁县与松氏家族有重要关系。丰宁县现在属河北省承德市,承德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解放前后有热河省建制,其省会为承德,热河省包括现在的:1、河北省承德市所辖地区。2、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所辖地区。3、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这一地区包括北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我们注意到:卓索图盟即大体上相当于原热河省,或者说松氏原籍在热河。

我从1982年到]1990年去过承德三次、丰宁去过四次,从北京到丰宁一路山高路险,当地人说要翻过三道山梁,在怀柔和丰宁交界的大山下有一个隧道,汽车一过隧洞,豁然开扩,进入一片平地,这就是丰宁。县城再向北就到了坝上,那是一片草原。丰宁有九龙松、白云古洞等名胜。白云古洞是道教胜地,坝上草原开展了蒙古特色旅游。丰宁地处北京上风上水之地,不能发展工业,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利税大户是丰宁酒厂。潮河发源于丰宁并流经全县,河水丰沛,非常洁净,绝无工业污染。潮河从丰宁进入北京密云,流入密云水库,是北京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为了补偿丰宁县所做出的贡献,北京市每年都要拿出若干资金支援丰宁。

松氏“跑马占地”的土地就在丰宁,解放前,我看到过地契,黄色的纸毛笔写的字,有一大卷,因为年纪小,上面写的什么,有多少土地,就一概不知了。据说,抗日战争前,还年年有人来交租,后来兵慌马乱,就断了消息,一解放更是把地契全烧了。传说,丰宁有松氏家庙,里边还有大钟,应当规模不小。我虽多次去丰宁,却从未察访过。

松氏的经济来源:十代以前为:地租、八旗俸禄、官俸、房产租金等,应是殷实之家。十一代兄第三人,下一代却只有一男,即我爷爷,父辈也是单传,我们兄第三人,只有老三有一子,其余四个女孩子,这第十五代又是单传。十一代似乎没做过什么事,除了靠祖产,开过旧货店,还向穷旗人放贷等。十二代爷爷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十三代以后就都靠工资了。

  十代以后用线表示如下:

  十代——十一代(三男)——十二代(一男)——十三代(一男,三女)——十四代(三男)——十五代(一男,四女)

  以上可见松氏没有本家,我等也没有叔叔、大爷。

  解放前房产就已变卖一空,土地也早已不存在了。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朝外大街,是道教张道陵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大型道观。元至治二年(1322年)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及弟子吴全节首建,祀东岳泰山神天齐仁圣大帝。(16)创建东岳庙的张、吴两道士来自江西贵溪上清镇的天师府。(贵溪县现属鹰潭市)我曾于2005年参访,贵溪以龙虎山闻名于世,丹霞地貌也为道教圣地平添了几分神密。

东岳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雄伟、信徒众多,是京师著名道观。松氏过去是东岳庙净炉老会会头。东岳庙的信众组织有白纸会、掸尘会、茶水会、盐碱会等,他们组织信众向庙里布施、参与祭祀、活动服务。

1948年我陪奶奶去东岳庙腊八祭祀,那天早上天很冷,先在庙东侧的香蜡铺买了香,进了庙,再进入主殿,那时殿里尚未开门,奶奶和道士认识,可能是会头的关系得以烧头香,也让我在天齐爷神像前跪拜。奶奶还要上表,手托方形铁盘,上边立着两尺来高黄纸糊的方柱形,这就是“表”了,由道士点燃,由上向下烧,忽然“膨“的一声,上这个表一共响了四次。据说,一声不响不好,响的次数越多越好,最多三响,四响太少见了。至今我也不明白燃烧方形纸”表“为什么会响。中午到马路对面,琉璃牌坊东边的“九天宫”吃饭,大饼、腊八粥。其间,有人吵吵闹闹,好像嫌吃得不好。

   1949年北京解放,东岳庙的变化很大,先是北京公安学校的校址,后来成了市公安局某处的办公处,七十年代,我因工作去过那里,大殿佛像表糊在墙内,改成食堂,七十二司全部成为办公室,处长办公室原来是方丈室,院内幽静花木扶疏。

   刚一解放,净炉老会结束,会上的一些东西交给会头,于是从庙里往家里拉回不少东西。有好几个大圆笼,直径一米多,外面黑漆,下面有四腿架子,红漆绿头,打开圆笼盖,里面是腊八粥碗,一圈圈地码放,碗系黄色粗瓷,给佛像供粥之用。另有黑漆竹杆,红顶,上边有小旗,下边插在圆笼架子上。有四面铜锣,直径七、八十公分,上部有孔可穿麻绳,绳与木把相连,铜锣厚重,需两人抬起方可敲击。还有许多幅黄布佛像画,色彩鲜艳。在反对封建迷信的年代,这些东西早以不存在了。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东岳庙才重修开放,我曾去过春节民俗庙会,“茶水会”摆起我所熟悉的圆笼,免费供茶水,随意布施,还奏起文场锣鼓。


国际贸易中心

国际贸易中心所在地——大北窑位于建外大街和东三环的交汇处,元代曾有“獐鹿房”之名,明为皇帝狩猎之处。1939年后,在此建窑烧砖,始有“大北窑”之名。(17)1939年以前此地叫何名?称之为“苗家地”。建国门建于民国以后,清代那里无门。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把朝阳门叫齐化门,还沿用元朝的名称,所以,苗家地在那儿?在齐化门外。苗家地是松氏祖坟所在地。

苗家地建了砖窑,挖了许多窑坑,地面就不那么平坦了,这里曾做过军队操练场,也做过射击靶场,解放后,在这附近还是枪毙反革命份子的地方。

约1947年,我七岁时,父母带我去上坟,前几天就要做准备,当时觉得苗家地很远,出齐化门再过去,从北侧(今光华路)上个大土坡,就到了,大约现在国贸大厦的位置。中间的一个坟头最大,两侧较小,呈“人”形排列。虽然我不知道都是那代祖宗,还是和大人一起烧香、磕头。

解放初,大约1952、1953年,看坟的来通知说政府要占地,让坟主去谈迁坟的事。要占地的是“洪升锅炉厂”,就是后来的“北京金属结构厂”,也就是再后来的“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大饭店”。奶奶多次去办迁坟的事。原来传说,祖上曾有军功,战场上只收回身体而无头,皇帝曾赐金头,迁坟证实无此事。祖坟迁往东郊大黄庄,后来就很少去了,据说,现在是苗圃,一片小树林了。


   往事悠悠,仅以我所知道的做一记载,早期的家事不详,传说加猜测,如我再不记录,就更无人知晓,将被历史所湮灭。
 


分享按钮>>松建生
>>松氏姓氏简介与历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