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氏家谱源流】杭氏家族余庆堂先祖考证三

    中华杭氏网 2016年6月10日 杭则君


河南蒙古族 (2012-02-22 11:48:34)

标签: 蒙古族 河南 杭则君

   概况:

  河南地处中原,却有十余万蒙古族同胞居住,他们的先祖何年何月何故来河南居住,为什么都化姓为王姓,他们的蒙古族姓名、身份官职、对国家有何贡献,与内蒙古蒙古族有何关系,有何来往举国注目举世关注。

  一三六八年七月二十二八日,元王朝的京师今北京城外至通州一线,朱明大军步步进逼,明军元帅徐达率数十万精锐之师破通州,休兵三日要进逼北京,通州是北京的门户,仅数十里路程如隔咫,元惠宗紧张万分,召集文臣武将商议战、走、留大计,群臣议论纷纷,意见不一。宦官赵伯颜不花恸哭于金殿说:“天下乃世祖之天下,只有死战保卫,不能撤离远走,我愿率兵出城抗敌。”等待援军消灭明军。元惠宗说:“何援之有,王保保扩廓帖术儿远在山西,北京周边我军很少,怎能抗击数十万明军?如在不走,就走不了啦,那不就要走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的老路么。”

  从将苦劝无效,当即元惠宗诏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代理皇帝留守北京,义王和尚、左丞相庆童辅之佐之,自己夜半率三宫后妃、太子太保与群臣,夜开建德门,北奔蒙古老家,以长城为界建立北元朝去了。

  你道这留守北京的代皇帝和义王和尚是谁?他们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镇南王脱欢的第四子。义王和尚是帖木儿不花的亲侄儿,三哥四驼王宽彻普花的第四子,此时屯兵陕西。他们就是今天河南蒙古族的始祖。帖木儿不花是蒙古人南下河南的总设计师。

  代皇帝帖木儿不花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儿子。泰定三年封袭父王,兄长的镇南王镇扬州,扬州为河南湖广、江西、江准四省兵马指挥中心,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体察民情,兴利除害,把扬州的军政要务管理的井井有条,至元文宗天历二年,他二哥的儿子孛罗不花长大成长,帖木儿不花上奏朝廷,把镇南王王位让给侄儿孛罗不花,元文宗及满朝文臣武将对此让王位而自己不居的高尚品质交口称赞深受好评,朝野都很敬重,树为楷模。

  天历二年,元文宗改封帖木儿不花为宣让王,移镇庐州,今合肥,以示对帖木儿不花的宣传表扬。

  元末战乱,农民红巾军数次侵犯合肥,帖木儿不花与当地地方官陈思谦率军民共同抗敌,多次歼灭来犯之敌,使合肥军民过上和平祥和的日子,延续了合肥在元王朝的统治时间。至正二十七年进封为淮王,此次惠宗北奔,留他作为京城最高留守官是选对了人。

  义王和尚是元惠宗的得力干将,元史上说:“……帝出入,常与俱,多著勋劳……至正二十五年,大奸相孛罗帖木儿掌握朝政,胡作非为,和尚受密旨,锄掉此奸。”一日诏孛罗帖木儿上朝议事,当行至延春阁时,和尚事前安排的上都马等七勇士一齐上前斩杀了此大奸,为国除了害,因此惠宗对和尚由镇殿王加封为义王一字王。

  和尚的三哥佛家奴历任御史大夫、枢密使、平章政事等职,此时辞去一切官职,在京住闲、和尚大哥、二哥的儿子铁木花儿和王大用都在京中四驼王府中。以是这些王子都是南下河南的主要人物。

  帖术儿不花的三哥、和尚的父亲四驼王宽彻普花此时率元兵屯驻在陕西的西部成州,汉中一带。

  大仗在即,北京守兵不足,元惠宗北奔时又带走精兵十万,而此时守军大多为老弱病残者,仅顺承门一门平时就有守军三千,而此时却只有三百,守门将领与广大元兵士气高昂,决心与京城同存之。

  代皇帝帖木儿不花此时心情特别清楚,敌强我弱,京城早晚要被攻破,而元惠宗临走之前。诏命山西、陕西四大军团集中力量收复河南,然后在回师北上,收复北京。

  帖木儿不花在北京兵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支援河南主战场,决定抽出和尚副总指挥为代表的援助河南战场先锋队,率领佛家奴等四驼王府的众子孙们和亲兵家将千里跃进河南。

  “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决不复还”这是燕太子送荆轲刺杀秦王的一句诗词,而此时帖木儿不花送和尚等侄儿侄 孙赴河南战场却是另外一种情景。

  “风啸啸兮永定河边,众子孙们你们一去兮,我决不生还。”且不说众子孙千里南下河南战场,只说帖木儿不花送走众子孙后,严令全城戒严,男女上城,老少行动,誓与明军决一死战,与京城共存亡。

  蒙古族的精英楷模(元末守卫京城)

  一三六八年农历八月一日明军开始攻北京城,帖木儿不花亲自上齐化门指挥,所有留守元军高级将帅都在第一线指挥,他们是丞相庆童、平章扑赛因、大都总管丁敬可,平章郭允中,御史中丞满川,张康伯等。明军取土把护城河填平,用云梯爬城猛攻,城下明军用箭射城上作掩护,城上元军奋勇杀敌,仗打的很残酷,元军以战强,以少抵众,刀刃砍钝了,用刀背,枪头挑掉用枪杆,弓箭用完了用木棍,不分男女齐上城头参战,妇女儿童运送砖头瓦片,滚木垒石砖头瓦片用完了,将士们用手打、用牙咬。一场恶战只杀的天昏地暗,最后以明军取胜、元军失败而告终。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

  守城高级将领全部遇难,为国捐躯,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天祥群体”,他们是:代皇帝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大都总管郭允中、平章丁敬可、满川、扑赛因等官员。

  八月二日城破后,所有留守高级将帅为国战死的消息传到北元朝——蒙古高原,举国悲痛,广大蒙古族将士决心以帖木儿不花为榜样,代悲痛为力量共同抗敌,而此时北奔在半路上的元惠宗听到消息后,也向全体将士诏命向为国战死的将士们致敬,默衰,特别提到英雄群体之首的代皇帝帖木儿不花是全体学习的榜样、是楷模、是民族精神,民族之魂,这种精神激励着北元朝蒙古族将士们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激励着北元朝几代人奋发图强的忘我精神,在此精神的鼓舞下,田单一鼓而下齐,申胥七日而破楚,是他们此时的决心。

  在此精神鼓舞下,北元朝后来的达延汗中兴蒙古,也先大败土木堡歼明军50万,并俘虏明英宗。也先本人为向淮王代“皇帝”学习,自己也取名叫淮王,以示继承英烈之志。

  明中期,明军被打的焦头烂额,防不胜防,被迫接受俺答汗提出的各种“通贡、贸易、互市”条件。

  南下河南的艰辛之路

  濮阳激战

  义王和尚、平章佛家奴、侄儿铁木花儿、大用四人各带自己的家属和亲兵家将,在总设计师代皇帝帖木儿不花四叔的精心安排下,于一三六八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离开北京开赴河南。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带腰,这支少而精的王子队伍像离了弦的弓箭,行驶在华北平原和中原大地上。

  当时,河北、河南已经成为敌占区,沿途各支明军发现了这支元军后,群起而攻之。一路尾追堵截,这支元军王子队伍斩将夺关杀奔河南。他们采取的策略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白天不安全那就夜间行军,众王子与所率的亲兵家将个个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士气高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廷信步。”。

  农历八月初,中原大地骄阳似火,闷热异常,王子队伍行至河南濮阳近郊,这时远处的天空乌云密布,气候骤变天要下雨了,王子队伍靠近大道东侧一村庄,准备埋锅造饭,观察天气。

  突然雷声轰鸣,闪电交织,狂风呼啸,骤雨直刺。众王子造饭避雨,忽听一声号角响,四面八方大批明明军杀来,情况突然,来不及吃饭,众王子队伍一声号令,全部上马出村,村外黑压压一大片明军,数目在叁仟人以上,而王子队伍人数不足千人。怎么办?众王子经紧急磋商,曾担任过元军最高指挥机关、枢密院使的佛家奴当机立断:和尚与铁木花儿率精骑直冲敌指挥中心,远用箭射,近用枪挑。佛家奴与大用掩护家属随后突围。众王子与小部队若猛虎下山,猛冲猛打,杀出一条血路,直扑黄河岸边。

  经双方激战,捣毁了敌军指挥机关,射死敌军主将,明军没有了主将,乱哄哄四散逃命,众王子见敌众我寡,又怕敌军重新集结,决定马上撤出,清点人马死伤一百余人。

  看官:你道这蒙古众王子队伍中的家属怎能跟上队伍,迅速撤出战场,原来众王子们的夫人个个都是从小练习骑射,人人能骑马射箭上阵能打仗的女中豪杰,所以女将家属们都身着战衣与众王子们一起参战,她们争先恐后身先士卒不亚于男士,战车内仅极少数老而幼小不能参战者。

  强渡黄河

  濮阳激战后,队伍继续南行,总目标是河南南阳,这日行至新乡、怀庆管辖的黄河岸边,准备找船渡过黄河,于是众王子派出人员四下打听渡船情况。

  原来明军把新乡至洛阳一线黄河各渡口的渡船都集中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渡口,渡口驻扎着大批明军,南岸渡口驻八百明军,北岸渡口驻六百明军。

  黄河天险,此时正值汛期,水面宽十余里,波涛汹涌,如何渡河,众王子经熟商,决定强渡。守河明军数字与我军相近,派出佛家奴与铁木花儿率精骑趁天黑夜间,消灭守河明军。和尚与大用率熟悉船运水性的亲兵强迫船工渡河,不从者杀。主意即定,分头行动,守河明军大都是没经过战阵的地方军队,怎经得这身经百战的众王子队伍,战斗一打响,守河部队摸不清我军虚实,心惊胆战,稍一接战就溃退逃窜,跑的快的逃个性命,逃的慢的就作刀下鬼,余众见蒙古军如此英勇,人人逃命,“只恨爹娘少生二只脚”。

  这边船工见壮,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众王子逼退船上,各就其岗位。然后铁木花儿大声向船工讲明渡河之意:“奉命渡河者,每人赏银五两,违命者斩。”众船工见有赏银,并且能保住性命,个个争先起锚扬帆,撑舵的撑舵,划船的划船,浅水用竹杆撑,深水用木桨划,一阵顺风把这支小部队送过黄河。

  南阳会师

  河南南阳盆地,沃野百里,西北部是四百里伏牛山秦岭余脉,东南是桐柏山延伸到湖北境内,南面是千里江汉平原,东北是中原沃野千里,真可谓枕伏牛、脚蹬江汉。这里有山川、平原、河流、丘陵、山青水秀,湖光山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朝廷诏命:收复河南的四支军队,两支行军路线是沿洛阳、开封、彰得、卫辉向南进击。主将是扩廓帖木儿和也速。两支是从陕西东南部、商州、商洛进入河南西南部的南阳。水上线路是沿汉江,由汉中、安康、丹江、襄凡进入白河、湍河、唐河、丹江河南省境内,水陆并进,占据收复南阳,然后与北线元军南北夹击,收复河南。这两支元军主将是李思齐和四驼王宽彻普花(化)。

  四驼王宽彻普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镇南王脱欢的第三子,代皇帝帖木儿不花的三哥、义王和尚、平单佛家奴的父亲。原是长江中下游元军最高统帅,参加过多次与红巾军、明军的战斗,至正二十五年率元兵由云南经四川,转战而至陕西成州,汉中一线,欲回京师勤王,后因术思齐打横炮未成行,屯兵于陕西西部,此时已八十五高龄,因年老体弱,所部元军由部将侯伯颜达世出面率领,自己退居二线。是一位久经沙场、德高望重的王爷。

  泰定三年封威顺王,封地湖广行省开府武昌,外号四驼王。此时他率先头部队奉诏开赵河南南阳,接应从北京开过来的支援河南战场的众子孙小部队。

  两军会师河南南阳,沿水陆交通要道驻扎,等待李思齐所部元军、扩廓所部元军。谁知丧尽天良的李思齐部竟不听诏命,所部元军不向河南开进,而是与扩廓打内仗,争地盘去了。

  形势变化了,收复河南的战略军事计划落空了,怎么办?四驼王与众子孙经熟商,决定众子孙脱去军装,不回蒙古老家去当王爷了,就隐居在此当永久性居民,当老百姓。四驼王安置好众子孙后,因惦记着陕西驻地留下的元军,小住月余后,又率所部先锋队回到了陕西成州驻地去了。

  为什么众王子们不回蒙古老家当王爷,而甘愿留在河南作老百姓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厌恶战乱,看破红尘,元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融合在他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蒙汉一家人,不分什么蒙古住北方,汉人住南方的习惯,所以不愿回蒙古老家,此其一也。其二,看不惯元惠宗昏庸误国政策,众王子多次劝谏惠宗改革朝政无效,元末战乱众王子们是长江中下游讨伐农民红巾军的主力,伤亡过多,四驼王所率十数蒙古铁骑血染江淮,自己一家就有三十余位亲人为国捐躯,粮草军需奇缺,这些却得不到朝廷的补充,没有充足精良的军队怎能打胜仗呢?其三,蒙古大本营当时黄金家族内部不团结,打内战,太宗系拖雷系的矛盾,阿里不系与忽必烈子孙们的争战,可谓骨肉相残,同室操戈,众王子们不愿陷入这争斗中。其四,河南南阳物产丰富,水草丰美,水陆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桃花园”躬耢的好地方。当时因战乱,南阳在汉唐时人口超百万,现在人口超千万,而当时人口仅不足一万。先人们有条件选择土地肥沃水草茂盛水陆交通要冲的地方居住。其五,和尚当时被委任为北京留守第二号人物,虽然南下河南是奉其四叔代皇帝帖木儿不花的命令,但若回蒙古大本营,朝廷中难免有人说怪话:“城未破,你先走了。”按律当斩。隐居河南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蒙汉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了谁,与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楷模。蒙古族定居中原,使蒙汉人民心中都觉得是一家人。

  隐居后的活动

  众王子隐居河南后经商议都化姓为王姓。王姓的含义是大家都是蒙古王爷、王子、王孙,这一家人是四世同堂。

  四驼王宽彻普花(化)是河南蒙古族四支始祖。

  长子报恩奴将军儿子王大用隐居河南唐州(今唐河县)。因报恩奴在汉川大战中阵亡,其子用他的旗号与其它三支蒙古族相联系,化名王大老。

  次子接待奴将军汉川大战中战死,其子铁木花儿用父亲的旗号与其它三支蒙古族相联系,化名王二老,住镇平县。

  三子佛家奴历任御史大夫、枢密院使、平章政事(付相),化名王三老,住河南省新野,为此支蒙古族始祖。(以上三奴为四驼王第一夫子所生)

  四子和尚化名王成住邓州,为邓州(今属淅川县)蒙古族始祖。(和尚为四驼王第二夫人所生)来河南的众王子数字:王三老和三个儿子,王成与三个儿子,王大用、铁木花儿。

  (三帖为第三夫人所生,武昌夫守时战死)

  (白白为第四夫人所生,北京城破时被明军俘虏)

  怀念故乡——内蒙古

  王三老隐居新野县后,想念家乡——内蒙古,虽然远离故土,但蒙古大本营的山山水水,蒙古大草原的牧歌、牛群时刻出现在他的心中。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他花费巨资在村前王集街西盖一座中型庙堂——王堂庙。王堂庙大殿、二殿、山门、东西厢房总计豪华房屋数十间,高薪聘请几个和尚主持庙内事情,为庙堂又购置买回数十亩良田以作养庙之资。

  王三老分散居住四乡的众子孙们,每年定期到王堂庙祭祖怀念,一边敬神一边敬人(祖先)以此方式,教育子孙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本,我们的根在内蒙古大草原,我们是蒙古人,我们的祖先是元世祖,安排我们来河南定居的是四驼王。以此方式世世代代口碑相传。时至今日,河南蒙古族的男女老幼、妇孺皆知我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来河南的始祖是四驼王,可谓家喻户晓。值清朝、民国期间,河南蒙古族就公开了自己是蒙古族的身份。

  王三老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他想念故乡的情怀——“去国怀乡,怀不自禁,迁徒图存是非得已……”

  走读书作官的道路

  王成隐居后,教育子孙们走汉族知识分子、读书作官的道路,对子女们要求很严,在他的严教下,子孙七代代代有人出来作官,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他的儿子王礼,官至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儿子王铎,官至广东监察御史。

  王铎的孙子王之藩任湖广郧阳游击将军。

  王成隐居后,想念北京皇宫的九重大院,自己也模仿元皇宫样式,建造一处住宅:九道门、九进院、九道墙、九道窗,所有数字都逢九,这九重院的名称一直喊到现在,成为当地蒙古族聚居的村、镇名称。

  王成的四世孙王诏、王浩很有学问,也很有钱财,但不愿做官,终生在家务农教子,南阳府是朱元璋的子孙们世袭的唐王府,唐王府请王诏去作府正典仪,请了多次就是不去上任,因为这个唐王是个“混世魔王”,他在南阳市中心建一座王府山,每天派人在山上看市民谁家有结婚的送亲队伍,发现后他就去抢亲,把新娘抢来和他住三天后放人走。因此影响的南阳府居民白天不取结婚,统统改成晚上迎送亲,此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王诏还救济贫困人民。有一年当地遭灾荒,他拿出百余石粮食救济三里五村的缺粮户,赖其存活者数千人,王诏死时,远近皆哭,吊孝的人挤满了他家,他的儿子们有好多还不认识。这种精神现在也是值得学习的。

  河南蒙古族的近况

  河南蒙古族与内蒙蒙古族是一家人,两地来往频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远在清朝中后期,朝廷就派僧格林沁前往河南探望,特别是解放后,一九五三年,中央和中南局派出少数民族慰问团前往河南看望,慰问河南蒙古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派民委副主任荣胜同志前往河南看望河南蒙古族,国家派民委副主任文精同志前往河南看望蒙古族。河南蒙古族人民时刻关心着家乡——内蒙古的建设,每当看到内蒙古有建设成就,就欢欣鼓舞,互相转告,每当看到有什么灾情发生,就紧锁眉头,焦虑不安。他们的心和内蒙同胞息息相关。

  九十年代,内蒙召开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还特别邀请河南蒙古族组团参加,河南蒙古族的各界代表也不断派出代表团来内蒙古老家参观访问学习考察。

  五十年代,河南蒙古族的精英们也自愿来到内蒙参加建设,他们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王银(高银)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内蒙林业部门后来任总工程师。南开大学高才生王振义主动要求分配内蒙水利系统后任工程师。王孔运从军事院校毕业要求来内蒙工作,先后在内蒙呼市军分区任政委,后转业地方,任民政厅厅长,现任自治区政协常委(已退休)。

  河南蒙古族重视教育:各种人才层出不穷,有专家、教授、文艺工作者、医师、地震专家、党政军各级领导岗位上都有蒙古族同胞,他们是:沈阳军区装甲司令中将王超、国务院机关党委书记王正,海军女少将王霞、河南地震厅厅长王保斋、外交部驻外大使王海忠,青海省政协秘书长王丰才,吉林市委书记王令音、广东石化总裁王正次、河南省政研究主任王荣森等等。

  给北京人民献上一碗纯净水

  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江、丹江水北上二千里,送给首都人民,这个工程的源头,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就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这时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景致宜人,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绿色植被更是源头人民蒙古族同胞们身体力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人人尽力保护好丹江水库沿岸的自然环境,水草树林。使南水始终保持成干净、达标,给京津人民献上一碗甘净的纯净水。

  0

河南蒙古族 (2012-02-22 11:48:34)转载▼

标签: 蒙古族 河南 杂谈

   概况:

  河南地处中原,却有十余万蒙古族同胞居住,他们的先祖何年何月何故来河南居住,为什么都化姓为王姓,他们的蒙古族姓名、身份官职、对国家有何贡献,与内蒙古蒙古族有何关系,有何来往举国注目举世关注。

  一三六八年七月二十二八日,元王朝的京师今北京城外至通州一线,朱明大军步步进逼,明军元帅徐达率数十万精锐之师破通州,休兵三日要进逼北京,通州是北京的门户,仅数十里路程如隔咫,元惠宗紧张万分,召集文臣武将商议战、走、留大计,群臣议论纷纷,意见不一。宦官赵伯颜不花恸哭于金殿说:“天下乃世祖之天下,只有死战保卫,不能撤离远走,我愿率兵出城抗敌。”等待援军消灭明军。元惠宗说:“何援之有,王保保扩廓帖术儿远在山西,北京周边我军很少,怎能抗击数十万明军?如在不走,就走不了啦,那不就要走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的老路么。”

  从将苦劝无效,当即元惠宗诏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代理皇帝留守北京,义王和尚、左丞相庆童辅之佐之,自己夜半率三宫后妃、太子太保与群臣,夜开建德门,北奔蒙古老家,以长城为界建立北元朝去了。

  你道这留守北京的代皇帝和义王和尚是谁?他们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镇南王脱欢的第四子。义王和尚是帖木儿不花的亲侄儿,三哥四驼王宽彻普花的第四子,此时屯兵陕西。他们就是今天河南蒙古族的始祖。帖木儿不花是蒙古人南下河南的总设计师。

  代皇帝帖木儿不花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儿子。泰定三年封袭父王,兄长的镇南王镇扬州,扬州为河南湖广、江西、江准四省兵马指挥中心,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体察民情,兴利除害,把扬州的军政要务管理的井井有条,至元文宗天历二年,他二哥的儿子孛罗不花长大成长,帖木儿不花上奏朝廷,把镇南王王位让给侄儿孛罗不花,元文宗及满朝文臣武将对此让王位而自己不居的高尚品质交口称赞深受好评,朝野都很敬重,树为楷模。

  天历二年,元文宗改封帖木儿不花为宣让王,移镇庐州,今合肥,以示对帖木儿不花的宣传表扬。

  元末战乱,农民红巾军数次侵犯合肥,帖木儿不花与当地地方官陈思谦率军民共同抗敌,多次歼灭来犯之敌,使合肥军民过上和平祥和的日子,延续了合肥在元王朝的统治时间。至正二十七年进封为淮王,此次惠宗北奔,留他作为京城最高留守官是选对了人。

  义王和尚是元惠宗的得力干将,元史上说:“……帝出入,常与俱,多著勋劳……至正二十五年,大奸相孛罗帖木儿掌握朝政,胡作非为,和尚受密旨,锄掉此奸。”一日诏孛罗帖木儿上朝议事,当行至延春阁时,和尚事前安排的上都马等七勇士一齐上前斩杀了此大奸,为国除了害,因此惠宗对和尚由镇殿王加封为义王一字王。

  和尚的三哥佛家奴历任御史大夫、枢密使、平章政事等职,此时辞去一切官职,在京住闲、和尚大哥、二哥的儿子铁木花儿和王大用都在京中四驼王府中。以是这些王子都是南下河南的主要人物。

  帖术儿不花的三哥、和尚的父亲四驼王宽彻普花此时率元兵屯驻在陕西的西部成州,汉中一带。

  大仗在即,北京守兵不足,元惠宗北奔时又带走精兵十万,而此时守军大多为老弱病残者,仅顺承门一门平时就有守军三千,而此时却只有三百,守门将领与广大元兵士气高昂,决心与京城同存之。

  代皇帝帖木儿不花此时心情特别清楚,敌强我弱,京城早晚要被攻破,而元惠宗临走之前。诏命山西、陕西四大军团集中力量收复河南,然后在回师北上,收复北京。

  帖木儿不花在北京兵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支援河南主战场,决定抽出和尚副总指挥为代表的援助河南战场先锋队,率领佛家奴等四驼王府的众子孙们和亲兵家将千里跃进河南。

  “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决不复还”这是燕太子送荆轲刺杀秦王的一句诗词,而此时帖木儿不花送和尚等侄儿侄 孙赴河南战场却是另外一种情景。

  “风啸啸兮永定河边,众子孙们你们一去兮,我决不生还。”且不说众子孙千里南下河南战场,只说帖木儿不花送走众子孙后,严令全城戒严,男女上城,老少行动,誓与明军决一死战,与京城共存亡。

  蒙古族的精英楷模(元末守卫京城)

  一三六八年农历八月一日明军开始攻北京城,帖木儿不花亲自上齐化门指挥,所有留守元军高级将帅都在第一线指挥,他们是丞相庆童、平章扑赛因、大都总管丁敬可,平章郭允中,御史中丞满川,张康伯等。明军取土把护城河填平,用云梯爬城猛攻,城下明军用箭射城上作掩护,城上元军奋勇杀敌,仗打的很残酷,元军以战强,以少抵众,刀刃砍钝了,用刀背,枪头挑掉用枪杆,弓箭用完了用木棍,不分男女齐上城头参战,妇女儿童运送砖头瓦片,滚木垒石砖头瓦片用完了,将士们用手打、用牙咬。一场恶战只杀的天昏地暗,最后以明军取胜、元军失败而告终。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

  守城高级将领全部遇难,为国捐躯,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天祥群体”,他们是:代皇帝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大都总管郭允中、平章丁敬可、满川、扑赛因等官员。

  八月二日城破后,所有留守高级将帅为国战死的消息传到北元朝——蒙古高原,举国悲痛,广大蒙古族将士决心以帖木儿不花为榜样,代悲痛为力量共同抗敌,而此时北奔在半路上的元惠宗听到消息后,也向全体将士诏命向为国战死的将士们致敬,默衰,特别提到英雄群体之首的代皇帝帖木儿不花是全体学习的榜样、是楷模、是民族精神,民族之魂,这种精神激励着北元朝蒙古族将士们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激励着北元朝几代人奋发图强的忘我精神,在此精神的鼓舞下,田单一鼓而下齐,申胥七日而破楚,是他们此时的决心。

  在此精神鼓舞下,北元朝后来的达延汗中兴蒙古,也先大败土木堡歼明军50万,并俘虏明英宗。也先本人为向淮王代“皇帝”学习,自己也取名叫淮王,以示继承英烈之志。

  明中期,明军被打的焦头烂额,防不胜防,被迫接受俺答汗提出的各种“通贡、贸易、互市”条件。

  南下河南的艰辛之路

  濮阳激战

  义王和尚、平章佛家奴、侄儿铁木花儿、大用四人各带自己的家属和亲兵家将,在总设计师代皇帝帖木儿不花四叔的精心安排下,于一三六八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离开北京开赴河南。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带腰,这支少而精的王子队伍像离了弦的弓箭,行驶在华北平原和中原大地上。

  当时,河北、河南已经成为敌占区,沿途各支明军发现了这支元军后,群起而攻之。一路尾追堵截,这支元军王子队伍斩将夺关杀奔河南。他们采取的策略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白天不安全那就夜间行军,众王子与所率的亲兵家将个个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士气高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廷信步。”。

  农历八月初,中原大地骄阳似火,闷热异常,王子队伍行至河南濮阳近郊,这时远处的天空乌云密布,气候骤变天要下雨了,王子队伍靠近大道东侧一村庄,准备埋锅造饭,观察天气。

  突然雷声轰鸣,闪电交织,狂风呼啸,骤雨直刺。众王子造饭避雨,忽听一声号角响,四面八方大批明明军杀来,情况突然,来不及吃饭,众王子队伍一声号令,全部上马出村,村外黑压压一大片明军,数目在叁仟人以上,而王子队伍人数不足千人。怎么办?众王子经紧急磋商,曾担任过元军最高指挥机关、枢密院使的佛家奴当机立断:和尚与铁木花儿率精骑直冲敌指挥中心,远用箭射,近用枪挑。佛家奴与大用掩护家属随后突围。众王子与小部队若猛虎下山,猛冲猛打,杀出一条血路,直扑黄河岸边。

  经双方激战,捣毁了敌军指挥机关,射死敌军主将,明军没有了主将,乱哄哄四散逃命,众王子见敌众我寡,又怕敌军重新集结,决定马上撤出,清点人马死伤一百余人。

  看官:你道这蒙古众王子队伍中的家属怎能跟上队伍,迅速撤出战场,原来众王子们的夫人个个都是从小练习骑射,人人能骑马射箭上阵能打仗的女中豪杰,所以女将家属们都身着战衣与众王子们一起参战,她们争先恐后身先士卒不亚于男士,战车内仅极少数老而幼小不能参战者。

  强渡黄河

  濮阳激战后,队伍继续南行,总目标是河南南阳,这日行至新乡、怀庆管辖的黄河岸边,准备找船渡过黄河,于是众王子派出人员四下打听渡船情况。

  原来明军把新乡至洛阳一线黄河各渡口的渡船都集中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渡口,渡口驻扎着大批明军,南岸渡口驻八百明军,北岸渡口驻六百明军。

  黄河天险,此时正值汛期,水面宽十余里,波涛汹涌,如何渡河,众王子经熟商,决定强渡。守河明军数字与我军相近,派出佛家奴与铁木花儿率精骑趁天黑夜间,消灭守河明军。和尚与大用率熟悉船运水性的亲兵强迫船工渡河,不从者杀。主意即定,分头行动,守河明军大都是没经过战阵的地方军队,怎经得这身经百战的众王子队伍,战斗一打响,守河部队摸不清我军虚实,心惊胆战,稍一接战就溃退逃窜,跑的快的逃个性命,逃的慢的就作刀下鬼,余众见蒙古军如此英勇,人人逃命,“只恨爹娘少生二只脚”。

  这边船工见壮,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众王子逼退船上,各就其岗位。然后铁木花儿大声向船工讲明渡河之意:“奉命渡河者,每人赏银五两,违命者斩。”众船工见有赏银,并且能保住性命,个个争先起锚扬帆,撑舵的撑舵,划船的划船,浅水用竹杆撑,深水用木桨划,一阵顺风把这支小部队送过黄河。

  南阳会师

  河南南阳盆地,沃野百里,西北部是四百里伏牛山秦岭余脉,东南是桐柏山延伸到湖北境内,南面是千里江汉平原,东北是中原沃野千里,真可谓枕伏牛、脚蹬江汉。这里有山川、平原、河流、丘陵、山青水秀,湖光山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朝廷诏命:收复河南的四支军队,两支行军路线是沿洛阳、开封、彰得、卫辉向南进击。主将是扩廓帖木儿和也速。两支是从陕西东南部、商州、商洛进入河南西南部的南阳。水上线路是沿汉江,由汉中、安康、丹江、襄凡进入白河、湍河、唐河、丹江河南省境内,水陆并进,占据收复南阳,然后与北线元军南北夹击,收复河南。这两支元军主将是李思齐和四驼王宽彻普花(化)。

  四驼王宽彻普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镇南王脱欢的第三子,代皇帝帖木儿不花的三哥、义王和尚、平单佛家奴的父亲。原是长江中下游元军最高统帅,参加过多次与红巾军、明军的战斗,至正二十五年率元兵由云南经四川,转战而至陕西成州,汉中一线,欲回京师勤王,后因术思齐打横炮未成行,屯兵于陕西西部,此时已八十五高龄,因年老体弱,所部元军由部将侯伯颜达世出面率领,自己退居二线。是一位久经沙场、德高望重的王爷。

  泰定三年封威顺王,封地湖广行省开府武昌,外号四驼王。此时他率先头部队奉诏开赵河南南阳,接应从北京开过来的支援河南战场的众子孙小部队。

  两军会师河南南阳,沿水陆交通要道驻扎,等待李思齐所部元军、扩廓所部元军。谁知丧尽天良的李思齐部竟不听诏命,所部元军不向河南开进,而是与扩廓打内仗,争地盘去了。

  形势变化了,收复河南的战略军事计划落空了,怎么办?四驼王与众子孙经熟商,决定众子孙脱去军装,不回蒙古老家去当王爷了,就隐居在此当永久性居民,当老百姓。四驼王安置好众子孙后,因惦记着陕西驻地留下的元军,小住月余后,又率所部先锋队回到了陕西成州驻地去了。

  为什么众王子们不回蒙古老家当王爷,而甘愿留在河南作老百姓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厌恶战乱,看破红尘,元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融合在他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蒙汉一家人,不分什么蒙古住北方,汉人住南方的习惯,所以不愿回蒙古老家,此其一也。其二,看不惯元惠宗昏庸误国政策,众王子多次劝谏惠宗改革朝政无效,元末战乱众王子们是长江中下游讨伐农民红巾军的主力,伤亡过多,四驼王所率十数蒙古铁骑血染江淮,自己一家就有三十余位亲人为国捐躯,粮草军需奇缺,这些却得不到朝廷的补充,没有充足精良的军队怎能打胜仗呢?其三,蒙古大本营当时黄金家族内部不团结,打内战,太宗系拖雷系的矛盾,阿里不系与忽必烈子孙们的争战,可谓骨肉相残,同室操戈,众王子们不愿陷入这争斗中。其四,河南南阳物产丰富,水草丰美,水陆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桃花园”躬耢的好地方。当时因战乱,南阳在汉唐时人口超百万,现在人口超千万,而当时人口仅不足一万。先人们有条件选择土地肥沃水草茂盛水陆交通要冲的地方居住。其五,和尚当时被委任为北京留守第二号人物,虽然南下河南是奉其四叔代皇帝帖木儿不花的命令,但若回蒙古大本营,朝廷中难免有人说怪话:“城未破,你先走了。”按律当斩。隐居河南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蒙汉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了谁,与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楷模。蒙古族定居中原,使蒙汉人民心中都觉得是一家人。

  隐居后的活动

  众王子隐居河南后经商议都化姓为王姓。王姓的含义是大家都是蒙古王爷、王子、王孙,这一家人是四世同堂。

  四驼王宽彻普花(化)是河南蒙古族四支始祖。

  长子报恩奴将军儿子王大用隐居河南唐州(今唐河县)。因报恩奴在汉川大战中阵亡,其子用他的旗号与其它三支蒙古族相联系,化名王大老。

  次子接待奴将军汉川大战中战死,其子铁木花儿用父亲的旗号与其它三支蒙古族相联系,化名王二老,住镇平县。

  三子佛家奴历任御史大夫、枢密院使、平章政事(付相),化名王三老,住河南省新野,为此支蒙古族始祖。(以上三奴为四驼王第一夫子所生)

  四子和尚化名王成住邓州,为邓州(今属淅川县)蒙古族始祖。(和尚为四驼王第二夫人所生)来河南的众王子数字:王三老和三个儿子,王成与三个儿子,王大用、铁木花儿。

  (三帖为第三夫人所生,武昌夫守时战死)

  (白白为第四夫人所生,北京城破时被明军俘虏)

  怀念故乡——内蒙古

  王三老隐居新野县后,想念家乡——内蒙古,虽然远离故土,但蒙古大本营的山山水水,蒙古大草原的牧歌、牛群时刻出现在他的心中。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他花费巨资在村前王集街西盖一座中型庙堂——王堂庙。王堂庙大殿、二殿、山门、东西厢房总计豪华房屋数十间,高薪聘请几个和尚主持庙内事情,为庙堂又购置买回数十亩良田以作养庙之资。

  王三老分散居住四乡的众子孙们,每年定期到王堂庙祭祖怀念,一边敬神一边敬人(祖先)以此方式,教育子孙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本,我们的根在内蒙古大草原,我们是蒙古人,我们的祖先是元世祖,安排我们来河南定居的是四驼王。以此方式世世代代口碑相传。时至今日,河南蒙古族的男女老幼、妇孺皆知我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来河南的始祖是四驼王,可谓家喻户晓。值清朝、民国期间,河南蒙古族就公开了自己是蒙古族的身份。

  王三老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他想念故乡的情怀——“去国怀乡,怀不自禁,迁徒图存是非得已……”

  走读书作官的道路

  王成隐居后,教育子孙们走汉族知识分子、读书作官的道路,对子女们要求很严,在他的严教下,子孙七代代代有人出来作官,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他的儿子王礼,官至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儿子王铎,官至广东监察御史。

  王铎的孙子王之藩任湖广郧阳游击将军。

  王成隐居后,想念北京皇宫的九重大院,自己也模仿元皇宫样式,建造一处住宅:九道门、九进院、九道墙、九道窗,所有数字都逢九,这九重院的名称一直喊到现在,成为当地蒙古族聚居的村、镇名称。

  王成的四世孙王诏、王浩很有学问,也很有钱财,但不愿做官,终生在家务农教子,南阳府是朱元璋的子孙们世袭的唐王府,唐王府请王诏去作府正典仪,请了多次就是不去上任,因为这个唐王是个“混世魔王”,他在南阳市中心建一座王府山,每天派人在山上看市民谁家有结婚的送亲队伍,发现后他就去抢亲,把新娘抢来和他住三天后放人走。因此影响的南阳府居民白天不取结婚,统统改成晚上迎送亲,此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王诏还救济贫困人民。有一年当地遭灾荒,他拿出百余石粮食救济三里五村的缺粮户,赖其存活者数千人,王诏死时,远近皆哭,吊孝的人挤满了他家,他的儿子们有好多还不认识。这种精神现在也是值得学习的。

  河南蒙古族的近况

  河南蒙古族与内蒙蒙古族是一家人,两地来往频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远在清朝中后期,朝廷就派僧格林沁前往河南探望,特别是解放后,一九五三年,中央和中南局派出少数民族慰问团前往河南看望,慰问河南蒙古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派民委副主任荣胜同志前往河南看望河南蒙古族,国家派民委副主任文精同志前往河南看望蒙古族。河南蒙古族人民时刻关心着家乡——内蒙古的建设,每当看到内蒙古有建设成就,就欢欣鼓舞,互相转告,每当看到有什么灾情发生,就紧锁眉头,焦虑不安。他们的心和内蒙同胞息息相关。

  九十年代,内蒙召开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还特别邀请河南蒙古族组团参加,河南蒙古族的各界代表也不断派出代表团来内蒙古老家参观访问学习考察。

  五十年代,河南蒙古族的精英们也自愿来到内蒙参加建设,他们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王银(高银)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内蒙林业部门后来任总工程师。南开大学高才生王振义主动要求分配内蒙水利系统后任工程师。王孔运从军事院校毕业要求来内蒙工作,先后在内蒙呼市军分区任政委,后转业地方,任民政厅厅长,现任自治区政协常委(已退休)。

  河南蒙古族重视教育:各种人才层出不穷,有专家、教授、文艺工作者、医师、地震专家、党政军各级领导岗位上都有蒙古族同胞,他们是:沈阳军区装甲司令中将王超、国务院机关党委书记王正,海军女少将王霞、河南地震厅厅长王保斋、外交部驻外大使王海忠,青海省政协秘书长王丰才,吉林市委书记王令音、广东石化总裁王正次、河南省政研究主任王荣森等等。

  给北京人民献上一碗纯净水

  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江、丹江水北上二千里,送给首都人民,这个工程的源头,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就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这时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景致宜人,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绿色植被更是源头人民蒙古族同胞们身体力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人人尽力保护好丹江水库沿岸的自然环境,水草树林。使南水始终保持成干净、达标,给京津人民献上一碗甘净的纯净水。

  0



分享按钮>>【杭氏家谱源流】杭氏家族余庆堂先祖考证二
>>【杭氏家谱源流】杭氏家谱余庆堂脱不花子用公长子孛罗不花公后人考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