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夏鼐的英伦之旅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24日 发帖者夏国初


[人物春秋]夏鼐的英伦之旅

--------------------------------------------------------------------------------
发布时间: 2007-6-19 10:28:02 被阅览数: <****** language=java****** src="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itadd.asp"> 219 次 来源: 温州日报
文字 〖 大 中 小 〗 )
1940年,夏鼐在埃及开罗博物馆工作时留影去年10月底,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公布施行,不由让人怀念在起草该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夏鼐(1910—1985,今鹿城区人)先生,并回望这位我国考古界的先驱,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当年走上考古道路的起点。

那是在1934年7月,夏鼐从清华大学历史系经济史专业毕业,获得了文学士学位,10月又获得了布克尔基金提供的出国留学奖学金。当时能获得留学美国资格的名额只有历史、考古各一名。夏鼐的同班同学杨某,自知水平不及夏鼐,就对其说:如果你我都报考历史,我定会下榜;如果你考考古,我考历史,那么我们都有希望。这样我们清华就会有两名公费留学生了。夏鼐一听认为他说得也对,就同意,果然二人均被录取。然而夏鼐原来对美国史很感兴趣,并下过苦功,而对考古却毫无所知。为此他曾后悔,一度想放弃名额,等来年再考。后经朋友劝说,他才勉强同意。当时留学学习考古学,按规定学生在出国前必须有田野考古发掘的经历。于是夏鼐在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安排与主持下参加了河南安阳商王墓的发掘。李济与梁思永都是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授业于狄克逊先生。由于狄克逊于这年病故,李、梁就把英国伦敦大学定为中国考古学的培养基地。于是1935年夏,夏鼐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改到英国留学。一个对考古学毫无兴趣,一无所知的夏鼐,由于“命运”的安排,从留美改为留英,从学历史转向学考古。但一旦作出决定,他就将一生献给了考古学。

1935年9月,夏鼐抵达伦敦大学,先在科特奥德艺术研究所跟叶慈教授学习。该所历来重于艺术史的研究,并无真正的考古发掘。夏鼐由于不满,一年后就转入伦敦学院埃及学系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格兰威尔教授成了夏鼐的指导老师。1936年夏鼐开始涉足田野考古,他在当时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惠勒教授指导下,参加了英格兰坦彻斯特地区梅登堡山城遗址的发掘。这是夏鼐第一次在英国田野考古,对夏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年12月,夏鼐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参加英国调查团到埃及,在阿尔曼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后又赴巴勒斯坦杜韦尔遗址参加发掘。当时彼特利教授正在耶鲁撒冷的一家医院中疗养,夏鼐有幸在那里拜访了久仰的先生,并接受了他的指教。这次拜访,对夏鼐日后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的选择起了关键的作用。1938年春,夏鼐在伦敦的《埃及考古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埃及短语在汉语中对应例子》的论文。这证明了他这时的研究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故他的指导老师在同年6月30日写给学院院长的信中盛赞夏鼐,称其为:“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从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考古经历来看,我有足够的证据相信他对不同类型的遗址的发掘技能都能融会贯通,一点即通。我坚信,一旦他回到中国,他就会成为蜚声考古学界的学者。他是一位出色的、勤奋的和值得信赖的学生。”

到了年底,格兰威尔教授准予夏鼐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可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经济受到极大冲击,货币贬值。这样夏鼐的奖学金收入也变得紧张拮据。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格兰威尔教授特地为其申请大学奖学金,以保证能继续完成他的研究。这时夏鼐也以自己优异的成绩,成为第一个获得玛利奖学金的学生。

1939年,夏鼐再次回到埃及,去开罗博物馆从事石珠研究,这是他博士论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他的研究正要结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在欧洲爆发,夏鼐发现自己无法回到欧洲,于是临时决定回国。他取道西亚,路过印度、缅甸,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42年初才抵达昆明,被分配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中任实习研究员。英伦之旅,是夏鼐一生中最关键的历程,他带回了比金子更贵重的一皮箱学习卡片、札记和一身过硬的田野考古本领。正由于这些,使夏鼐在日后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在国外获得最多荣誉称号的学者。直至二战结束,1946年,夏鼐以“对一批重要古埃及遗物的系统研究成果”,才被伦敦学院授予博士学位。这时,夏鼐的留英之旅才完满地画上了句号。

作者:孟甫


分享按钮>>专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夏建白:简单目标健步快走
>> [人物春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