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历史名人-董邦达与董诰

    中华董氏网 2012年8月22日 万家姓


 董邦达,字孚存,号东山,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家住富阳镇东门。

  十七岁中秀才,教书十年。二十八岁以拔贡身分进京朝考,第二年得第一,教习旗下学生,继任户部七品小京官。后因政绩卓著,从编修升为陕西考试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至六十七岁被擢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钦赐"紫禁城骑马"。此为当时清皇室给予汉人的最高政治待遇。董邦达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

  董邦达的绘画艺术,亦誉满京华。当时,京城有一大官藏有黄公望7幅山水画,想请人仿作1幅,配成8幅,遍访京师名画家,不能如愿,后求助于董邦达,不日即成,挂在一起真假难辨。乾隆皇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是"画中十哲"之一,被誉为继董源、董其昌之后的又一董氏大画家。终年七十四岁。

  董诰,字雅伦,号蔗林,生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当时其父董邦达已四十五岁。董诰二十四岁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皇帝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董诰六十岁,已从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钦赐"紫禁城骑马"。董诰精书法,善绘画,更通晓军事。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董诰卒于嘉庆二十三年,终年七十九岁。

董氏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董诰死后六天,嘉庆皇帝亲临祭奠,所写哀诗中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之句,并亲自拨款建立"董公祠"。

董氏父子去世后,都安葬于富春江畔的新桐蛇浦村,距富阳城约15公里。董诰的墓地三面翠岗环绕,豁口正对着全县最高的龙门山杏梅尖,墓前有石翁仲排列,下面踞伏着对对石兽。从此墓西行2公里,朝右拐弯便是董邦达的墓地。墓前树立着高2米、宽0.9米的御制墓碑。




董邦达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富阳县人。雍正元年(1723)拔贡。七年乡试中式,经刑部尚书励廷仪保举,以七品小京在户部行走。十一年成进士,改庶吉土。乾隆二年(1737)散馆,授为编修。次年典试陕西。六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时方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诸书,命入内廷襄事。旋授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晋侍讲,再晋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十二年,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遭每丧回籍。服未及阕,诏以素服入直内廷。嗣充会试副总裁,实授礼部侍郎。十八年,主江西乡试。此后,多次扈从巡幸,充殿试读卷、经筵讲授予、武会试总裁等官,补授予都察院左都御史,署翰林院掌院学士,迁工部尚书,转礼部,复转工部,赐紫禁城骑马。三十四年,以老乞休。是年七月,以疾卒,赐祭葬如例,谥曰文恪。墓在富阳新桐乡新店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邦达工书,尤善画。篆隶古朴;山水宗法元人,多用枯笔,而气势磅礴,生面别开,乾隆帝为之题志者甚多。乾隆二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日,邦达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宗室敦城家聚会,谈竺论画,一见如故,曾为曹氏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题签并撰序言,传为佳话。

 

 


分享按钮>>宿松皇堤第一人---董令聪请愿记
>>董邦达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