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镇董氏典故十则

    中华董氏网 2009年4月24日 海口镇人民


海口典故十则


御敕“龙溪”


德兴市海口镇地处西南面的杜村,有一条溪流从南向北流经村中,其中一个小村庄名叫“小浮溪”,北宋崇宁进士,南宋文学家汪藻便出生于此。当时,因汪藻的诗词和诏制写得绝妙,深得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位皇帝的赏识,其才气也是名贯朝野,一度响誉天下。 汪藻在当任高宗皇帝顾问期间,有一次,高宗在审阅汪藻写的诏书时,因其文理佳绝,大为叹悦,当即在自己御用的一把白团绢扇上,亲自书写“紫诏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赐给汪藻,当得知汪藻的家住在德兴小浮溪时,高宗便以为是这条小浮溪孕育出了如此有才华的汪藻,便又兴起,拿出笔来,敕小浮溪为“龙溪”;汪藻受宠若惊,三呼万岁,跪叩申谢;南宋期间,杜村小浮溪便改叫“龙溪”,宋朝以后,龙溪与小浮溪被后人通用。


同归于敬


海口董彦德,幼颖异,九岁善文,每蓬考,必得第一,十二岁北上进京应童子科。宋太宗临朝亲自召对,问其四代礼乐同异。彦德从容对曰:“同归于敬”。太宗大悦,遂于其论治道,实有见地,誉为“神童”。试毕,特赐金莲炬送归海口。年十三岁卒。


义马忠主


董全祯,唐末名将,德兴海口董姓人,任殿中御史兼八砦将首,胯下一匹白战马,人称白马将军。这匹白战马跟随董全祯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全祯爱马如子,马亦通人性,对主人忠诚不二。在鄱阳大战中,因寡不敌众,祯战死,马负主人尸首回归故里海口,嘶号长鸣,跪于主人尸旁不起。祯葬后,马昼夜不离墓左右,终日泪眼盈盈,村人见其渐枯渐瘦,心哀怜之,欲慰抚受良食,近牵之,马大号,用脚蹬踢不从,村人不可触。马守墓三年,凄绝而亡。村人敬之,举奠礼,葬于主人全祯墓旁,铭曰“义马坟”,与人共祀。

求鱼孝母


明代董科亨,字达夫,性至孝,母得病十余年,朝夕勤奉汤药,衣不解带,绝婚娶。一次,姚贼犯乡,快临境,欲母不受惊惶,负母躲避山中。贼退,方归其家。时值腊月天寒,母病重思鱼汤,亨听之,立赴河取鱼,由是得重疾,日依旧带病事母如前不懈怠,至母终。母安葬毕,未几,亨亦卒矣。里人感之,厚葬于屏山山底,墓曰“孝子墓”,并立孝子祠,邑侯刘公赠祠门联曰:子孝精忱昭日月,亲恩悠久并乾坤。


投水救子


明朝初年,海口遭受一次特大洪水,后街有一户丈夫在外做官的琚氏,与二子退避楼上。一会儿,洪水追涨,淹至楼上,便与二子坐入木盆中逃生,桶不承其重,将沉;琚氏见势危迫,为全二子,绝然投水,沉没而亡。二子随流漂荡,至乐平刘黄村遇救。长子董碧,长大成人后,思母情切,于后街中北城门处,建望江楼并刻置母像纪念。


丈节苏武


苏武,西汉人,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对他百般威胁诱降,他坚持十九年不屈,最终全节归汉,其忠贞爱国,被后人所称颂乐道。宋朝海口村练谦,奉皇命出使金国,金国为了网络宋朝才学之士,使用各种方法,对练谦进行威逼利诱,要他归顺投降,为金国效力。练谦在金国软禁了好几年,在这期间,每当金人诱降之时,他便高唱《苏武丈节歌》示意,以此表达其爱国之志。金人知其志其心不可夺,最终放他回南宋。练谦回国后,因不辱使命,得到了皇帝的封赐,一时成为朝野传颂的佳话。


孝感动天


海口宋朝董文,字子和,天性仁厚,孝友著闻,轻财重义,俗称“七佛子”,自号一慎居士。与兄分居析产,由兄自取,以肥好让之,荒瘠旧破者归已,故分得六都铜源荒瘠贫茫一山产。一冬日,天打一雷,地动山摇,董文铜源山岩被雷击开,朱砂水银涌流而出,四方商客闻之,前来贩卖不绝,董文家由此巨富。家富后,董文更是广施仁义,乡里贫乏者则以钱谷赈之,疾病者则以医药济之,死亡者则以棺衾殡之。其涌流朱砂之山,名之为“朱砂红”,此名一直延叫至今,即今德兴铜矿内名“朱砂红”者是也。


孝母赴死


明末清初,海口人氏名叫董寿庚者,有文武全才,明亡之时,在海口江田下槎坞树起反清复明大旗,与一班起义之士,辖据一方。相传董寿庚手下有十八将,每将手下又有十万兵,一度控制皖、浙、赣三省,同清军相持对垒。后见明朝大势已去,于是自立为王。清军为了捕获董寿庚,因知其是个大孝子,便把他的母亲抓了,以此逼迫董寿庚归顺投降。为救母,寿庚赴身换母。清廷以高官相诺,劝其降,庚绝然不降,就义而死。


银港斩蛟


唐末广明年间,国局紊乱,战争频发。海口董氏二世祖董全福,因其弟董全祯率军在前线作战,他便在后方筹运军粮进行支援,帮其弟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一日,从海口黄渡河押送军粮由上游而下,当船行至海口银港一深水处,有一个长期在此为害的蛟兽,忽然跃出水面,咬住一船工拖入河中,全福见此,立即拔出剑来,跃入水中,救出船工后,与蛟大战。因蛟龙硕大凶猛,全福受伤甚重,但依然持剑在水中与之搏杀,人与兽血流无数,河水殷红一片,最后蛟死人亡,双双毙命。邑人念全福勤王死,在银港河边山岗上立庙祭祀,全福墓在庙后。帝下旨谥曰:银港威烈神。敕斩蛟处曰:浴龙池。宋朝有一学士在银港游瞻全福庙时,特题云:


异人古剑昔时分,漕运充兵为弟昆;


蛟害已除公亦殒,至今银港水犹浑。


县官跪下


元朝,德兴海口又出了一个神童。此童名叫董仲可,字伯与,性慧善读,每考必得第一。在他十三岁那一年,即元英宗至治辛酉年(1321),江西举行乡试,仲可应考,稳中第一名,得解元;当时一浙江老生不服,赌气说考中本省不算厉害,若能在几天后举行的浙江乡试考中第一名,方能心服。几天后,仲可又果真赶到浙江应考,又中乡试第一,得解元;浙江老生闻听,只得前来海口上门恭贺,以表佩服,由此,董仲可被世人称之为“两省解元”,一时成了海口董姓人的骄傲。董仲可考中两省解元,受到了皇帝的特封,授以五品以上的官职,因年龄尚小,暂放朝中为用。年终时,回乡省亲,仲可必竟是少年玩性,也不注重仪态外表,回到海口屏山前村家里,便与伙伴成天玩耍,毫无一点成人般的官气架子。一天中午时分,一个七品县令从德兴方向而来,经过屏山前村时,过路的村人被几个官兵赶在一旁让道,只见这个小小的七品县令,跟着一班执事仪仗,打着开道锣,撑着一顶蓝红伞,举着二块肃静牌,虎狼般的衙役拿着棍槊,还有青旗四面,遮阳扇一掌,让人看着十分威风神气。仲可母亲也被官兵赶在一边,等着县官过去后,便回到家里,只见儿子正与几个少年玩闹着,于是含怨说道:“都听说儿子你在外做了官,也不知你到底做的是什么鸟官,你看看别人县官,多气派威风呀,多为祖宗争气啊。”仲可听母亲这样说,一时赌气,便写了一张字条,然后盖上官印,叫了一个伙伴赶去交给县令。县官一见字条,便吓得滚下轿来,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来到了仲可家里,跪叩不已,说要面见董大人请罪。此时的仲可,已来到海口河边洲地上玩闹,早已忘了刚才赌气的事,直到天黑才回到家里。县令没有仲可的指令,不敢站起,便一直跪着,仲可回到家里,请罪过后,方得令起身,人却站不起来了。听说,这个县官从此落下了腰病,再也没有直身做过人。


分享按钮>>——海口镇董氏明代人物故事
>>唐代古村-海口镇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