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堂益阳尹氏族谱

    中华尹氏网 2009年12月25日 尹氏驿站


关于天水堂益阳尹氏族谱

天水堂益阳尹氏第二十三代孙 尹鸿启(承字派)


凡相对集中居住的尹氏家族,必有其尹氏族谱。但因年代久远,人群迁徙,尹姓各族谱因地、因支而异,内容相距甚远。往往一个县、一个乡,同为尹姓而宗源有别,此不为怪。但追根溯源,必然同根同源。
尹姓的发展变迁,在周朝尹吉甫(公元前852年)之前,已无从考查。从尹吉甫开始,就不断有文字记载了,但脉络不清。我们这支比较明确的记载,是从隋朝末年的尹歆开始。尹歆是隋末的大将,随唐高宗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建立后任御史大夫。尹歆有二子一女,长子元贞、次子思贞、其女为高宗德妃。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任尚书令的尹思贞受诏创修谱牒,先为官家所管为官谱,后转入民间。
此谱是从尹歆为第一派开始记载,所以尹氏后人尊尹歆为尹氏鼻祖,又因尹歆居天水,故尹氏族谱全称是《天水堂尹氏族谱》。我们《天水堂尹氏族谱》,现可考的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从尹歆公起至南宋的尹仲文,共计十八代。《天水堂尹氏族谱》因开始为官谱,其记载肯定很有限。后由官谱转为民间,其间战争不断,尹氏族谱出现了不同版本。
二、通谱阶段:从仲文公至文光公,共计五代。大宋宋太宗赵光义的妻子既皇后姓尹,所以宋朝皇帝从第三任开始,都有尹氏血统。在宋朝,尹氏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旺族。南宋宋宁宗时,尹仲文任大理寺评事,向宋宁宗请示修尹氏通谱,获得批准。宋宁宗还破例为《天水堂尹氏族谱》御勅谱序。这次修谱,因借助于皇家之力,其规模一定很大。但南宋只是半壁江山,虽说是修通谱,但未必能通修天下尹氏子孙。仲文公后三代,南宋就被元朝所灭。
我谱载:“仲文公长孙谷公,字耕叟号务实。中年登进士,先后官至常德、衡阳太守。南宋端宗景阳之年,元兵围陷潭州,全家殉难。谷公弟毂公字岳秀,携谱而遁。毂公长子源甫后裔迁居湖北武昌、嘉鱼、汉川、麻城、监利京山;次子源甫居湖南潭州,其长子阴南生文光,由长善(注:今望城)转徙益阳。”
三、分谱阶段:从文光公起至现在,共计二十五代。公元1342年,文光公的后代始修《天水堂益阳尹氏族谱》,尊文光公为迁始祖。这样,益阳尹姓就从原通谱分离出来,自成一脉。各地尹姓也在此前后,创修自成体系的族谱,出现了现在尹氏族谱互不相通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文光公的叔叔叫尹荫湘,荫湘公的儿子叫尹中允,孙子叫尹靖宦,居长善(今湖南望城)。这一支是益阳尹姓最相近的同宗。
我父生于今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香铺崙镇碑石崙村摇篮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为沅江县辖地)。而香铺崙镇的尹氏族人又来源于益阳市赫山区的毛家塅。我所见到的族谱,为益阳尹氏第八修谱。这套族谱是上世纪末族人集资修订。对于益阳尹氏族人,八修谱的修订立下了不可磨灭历史功绩。她较好的完成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给后人留存了十分可贵的历史档案。难能可贵的是在原七修谱的基础上,八修谱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了一些革新,如凡出生的女子均将其姓名录入等。但是,八修谱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或者说是留给第九修谱应该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有三:其一、倡导弘扬家族优良传统,记载表彰族人中优秀人物不够。其二、男女平等的问题编修人员有所意识,但仍没有得到解决,歧视女性从根本上仍然依旧,错过了一个历史机遇。其三、八修谱的首卷中,继承记载了前谱的历史资料,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加入当代人的记念文章和一些诗词太滥,很多篇幅完全是编修者互相歌颂,被记念的人物有的过于平庸,达不到为杰出人物树碑立传,教育后人的目的。这一点以齐房人员表现最为突出,伤害了斋房和昌房人的感情。也因此使第八修谱的文化功能、教化功能、聚族功能大打折扣。这是八修谱给我们的教训。

益阳尹姓

益阳尹姓的始祖为尹歆公,迁始祖为文光公(斗牛),文光公是从望城县迁居今益阳市的。文光公是“天水堂尹氏”的第二十三代孙,迁居前的情况,族谱不详。也许望城的尹氏族谱可以查到。文光公到我这一代已历二十三代。 文光公的子、孙两代,均为单传。其孙用享(嘉会)育有三子,名为思齐、思斋、思昌。所以今天的益阳尹姓就有了齐房、斋房、昌房之分,齐居尹家堤、斋居毛家塅、昌居古塘基。其族谱也据此有分有合。第八修谱为三房合修谱。我们则是斋房的后裔。由益阳尹氏首谱确定的六十代派语,目前仅仅用到二十五代志字辈。六十代派语如下:
文元用思水 声名应时荣 朝廷轮袭选 忠孝最超英
继绪承先志 敦伦起后昆 诗书扬彩焕 世泽自兴隆
三支成鼎象 观上本同宗 复见传家宝 宜知大有容



分享按钮>>《重修鲁西尹氏族谱——莱芜支系》序
>>華夏民族炎黃子孫姓氏淵源略攷(0370 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