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族谱原序

    中华康氏网 2012年7月26日 万家姓


康自句须公出宰匡邑,以邑为氏,匡固其本姓也。历世至宋,因避太祖圣讳, 乃易匡为康、为方、为王者不一。派别支分,星零棋布。几有茫乎不可辨别之感。则是句须公下断自纲公,为一世,纲生二子:曰衎,曰衡。分为 两大支,从源溯流,远有所考,近有所稽,详别世行,无使紊也;分析里居,无所遗也;簪 缨备录,纪其盛也。虽曰谱略,作者得是谱而三分之,其明辨康、方、王三姓本属一脉所出,并非各有所祖,几千年以来如一家,希后世子孙切记斯言可也。
 

康氏族谱原序

吾族由句须公而下,代有显者。历世至通,仕汉为丹阳令。丹阳即楚所谓金陵 也,遂家焉。嶠为太原丞,至崧,赘居东海。丞生纲,为东海太守。纲生尚书令衎,丞相乐 安侯衡。衎生郎中令成,衡生弘文馆学士咸。祖孙父子子兄弟显于汉室,家声丕振。自成至通判陇西,又居长安至超,复归金陵。 至胄,始由金陵仕。唐贞观时,为吉州别驾,遂家太和祁州匡家坊。胄实为太和匡氏初祖。 生二子,曰琬,曰珏,十传而为十七客都使(珣),乃徙安城濛潭之阳丘。避宋太祖讳,易匡为康。 吾安成之有康姓,盖自十七客都使始也,毂之后屡传至,又迁太和之仁善乡,为南唐蕲州刺史。 稠公亦易匡为康,生宣,居深溪。宣之后,至伯瑀,生克俊,由太和县前A徙太 和仙槎乡之前溪。宣之后徙庐陵麻州富田, 又易匡为王,是为别驾胄公裔,与吾阳丘之康,称为亲派者也。他如河洛参军事珌,则自豫州移宜春,生三子,曰义、曰合、曰索。义自宜春始入太和千秋乡之破溪,为兴公始祖。合徙虔州,如兴国、蓝田、西禅巷,又以方为 氏。索 徙太和云亭乡,又以为王氏,悉属丞相衡之裔。与吾辈祖尚书令衎之裔并为兄弟之派。

胄公长子琬之后徙丰城新乐乡濛潭,曰阳丘,曰石浦,曰石门,皆是濛潭也。且观吾祖吉 州别驾胄公其乡贯犹称本音,匡氏门中,或称匡山堂上,数百年尚未之改。洵为的据,若吾 安城初祖为十七客,即古十七郎之谓。都使,即古切度使,按察使之谓。盖初祖当以知安福州,历转袁州路都使,都使固官名也,子孙之不考者,乃妄称吾祖为客都使。 嗟乎,世远年湮,典籍半没,承讹袭舛,诸如此类,可深叹哉。姑及无旁引,即吾阳丘之 谱,曾修于嵩甫公庄,与可成公圭,印给四十八部,寻罹兵燹,无有存者。后水口雍公熙荟 集残,即弗克大合,亦尝竭蹶为家谱,计尚遗二十世寀,三世灞未。而谓都使公生子五文或成挂漏,赖有太和兴公挟册来濛议修通谱,查据旧本,然后及知都使 公实生寀,寀实生灞,灞生五文。祖祢无紊,昭穆无阙。兹还非我祖在天之精神托于兴公以谕我千百祀之子孙于不替者哉。 五文伯仲世居阳丘,所居有上中下三院,文举之后,为许析居平垣围曰下院,即今濛潭山者 是也。其派系备载通谱,迄今上下
两团,世次昭穆从来不爽。独怪通谱于四文子孙略而不备,当兴 公来濛时,A会未遍,宗盟亦由之弗洽,我太爷三泉公数载感慨,因忆学博,雍公身为弟子 员时,汲汲于家谱之修,以前追庄、圭、后契仁、兴,油然亲睦之衷,如吾太祖独不可缵而承这乎?是为序。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湖广填四川”的故事,一直以为自已的祖上是明未清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移来四川的。出于好奇,经常在网上查找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情况,同时也找康氏族谱,想更多的了解相关情况。康姓为全国第七十五大姓,但在网上,很少见到康姓族谱的资料,很是遗憾。前不久,终于在老家查找到了已残损的家谱,才知道祖上是从湖南宝庆府新化县石马山(新化县石马乡三都即现在的温塘镇,田坪镇,坐石乡及周边的一部分地域--康纪文更正20110629)都迁到四川资阳的。现将自己收集到的族谱的内容公布于此,以方便康姓本家人了解情况。
  寻根问祖,是人之常情,我们的后人也会象我们今天一样地问起自己的祖先,想更多地了解先人的奋斗史。在此,我建议康氏宗亲行动起来,积极收集康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家谱等资料,在资料较为丰富的时候,能在网上建立一个“中华康氏家族网”。以此告慰康氏家族老祖先们的在天之灵,为我辈宗亲加强联系,互助共荣,为后世子孙了解先人历史,继承先人遗志,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建立一个良好信息平台。
 


分享按钮>>西昌康氏族谱序
>>四川蓬溪康氏族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