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古代名人录】四川宣抚使 安 丙

    中华安氏网 2010年5月7日 安志民录



  【安氏古代名人录】四川宣抚使 安 丙



      

  安丙[约公元一一九o年前后在世]字子文,广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光宗绍熙初前后在世。淳熙间,举进士。历知大安军,有惠政。因诛吴曦功,授四川宣抚使,迁知潭州。红巾贼张福等叛,四川大震。诏起丙为安抚使,擒福斩之,进少保。卒,谥忠定。丙著有晶然集《宋史本传》传于世。
  安丙(?—1221),字子文,生年不详,广安军甘溪场(今华蓥市永兴镇)人,苗族后裔,南宋淳熙进士。曾任大竹县主簿,又任新繁、小溪(今遂宁)县令及大安军知州等职。
  宋开禧三年(1207)正月,担任四川宣抚副史的吴曦公然要兴州(今陕西洛阳)称“蜀王”,建行宫,置百官,向金称臣,引金入侵。在这危急关头,安丙表面接受吴的“中大夫、丞相长史”的封赠,暗中联络兴州典仓官杨臣源、中军正将李好义等中下级官吏数十人,计议诛杀吴曦之策,由安丙假装怀揣“圣旨”,闯入伪宫宣旨,趁吴曦跪下接旨时,将其杀死。安丙为国除害,被封为端明殿学士、中大夫、知兴州安抚史兼四川宣抚副使。金人恨安丙入骨,贴出告示:“得丙首者,与绢银二万匹两,即授四川宣抚史”。安丙返蜀主持军务,军威大振,月余就收复了吴曦献出的4个州。其后,宋反向金求和,安丙十分愤慨,曾作诗讥讽:“自古和戎掌权柄,未闻磕头可安边”。朝庭以安丙妄言轻举,贬为“益修守备”。
  嘉定三年(1210),安丙任湖南路安抚,倡导兴学、种植、养猪、改榷等事,均有建树。4年后还乡,定居永兴故宅,著有《然集》。
  嘉定十三年(1220),安丙再次任四川宣抚使,发展农业,赈济饥民,整饬军队,并斩了王大才等叛贼,政绩昭昭。次年西夏与四川的宋军联合攻打金兵,不胜。嘉定十四年,安丙亲自带兵与金军任战,死于军中,后被朝庭追封为“鲁国公”,在沔州建祠,以彰其功德

安丙,字子文,号皛然山叟,今四川省广安华蓥市永兴镇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卒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享年73岁。南宋绍熙五年(1178年)进士。官历大足县主簿,文州漕官兼利西安抚司干办公事,曲水丞,知成都府新繁县,知小溪县,隆庆府通判,朝请大夫,陕西河东招抚使随军转运司,端明殿学士,中大夫知兴州,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四川宣抚使,知潭州,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兼知兴元府,知枢密院事,观文殿学士,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四川宣抚使,保宁军节度使兼知兴元府,利东安抚使,赠少保,卒后赠少师。

1996年,华蓥市市郊皛然山发现了安丙及家族墓群。宏伟壮观的墓区,精美的墓室雕刻艺术和出土的珍贵文物,使考古界、史学界刮目相看,填补了南宋考古空白,被专家誉为“十三世纪中国文物之精粹”;评为96全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

安丙其人,《宋史》有传。通过安丙墓地的全面发掘清理,特别是《安丙墓志》和相关文物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安丙其人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佐证。

安丙本苗族后裔,祖籍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其九世祖安福,为后唐明宗拜为侍中兼中书令,典掌机密。南徙蜀地后,“先和溪县封山镇亦公之乡也”〔1〕,后徙广安甘溪场(今华蓥市永兴镇)。其曾祖安康民赠太师封申国公,曾祖母李氏赠秦国夫人。祖父安郛赠太师卫国公,祖母封鲁国夫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安丙便出生在这个封建贵族之家。安丙的出世,为这个官宦之家带来了添口增丁之喜。优越的家庭环境为安丙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其祖父安郛尤其注重对安丙从小的培养教育,“置膝上,口授《论语》、《孝经》”,“常引至田间观刈麦。”安丙自幼天资聪明,智慧过人,凡所学“不数过成诵,及从小,学已不类常儿。”〔2〕在家里,安丙是个慈孝有节的孩子,“公性孝慈,未冠已知养亲,乃折节从人”〔3〕。在外能与人友善交往,处处受路人所推崇拥戴,“假馆教学□□□水间,挟册游金泉,一时同行皆畏公为雄。”〔4〕时乡人曾预言“皛山之神降生人间,更后五十年,当以勋业致贵,即此儿也。”〔5〕家族的精心调教和安丙自身所具备的才智,亦如乡人预言,“宋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安丙中进士”〔6〕,同年调昌州大足县任主簿。从此告别家乡,踏上致仕之途。

安丙为官勤于朝政,奉公清廉,善于深入调查体察民情,深受百姓拥戴。任大足主簿秩满,赴临安见朝,面向圣上“陈蜀利病十五事,言皆剀切。”〔7〕嘉泰三年(1204年),任隆庆府通判时,郡发大水,灾民流离失所,生计难为,安丙即“发常平粟振之”。并深入灾区踏勘灾情,“凿石徙溪”以根治水灾之患。知大安军时又遇旱灾,库平紧缺,为振灾民毅然将其家产卖掉,买进粮食分发于民众,朝廷为彰其举“诏加一秩”〔8〕。任四川宣抚使时,西和“谓四州兵后,民不聊生”,请求安丙报奏朝廷“请蠲租以惠创益”,免除徭役租税,“诏皆从之”〔9〕。

安丙是平叛抗金精忠报国的爱国将领。安丙涉政以后,深得帅领吴挺所重用,政绩卓著,政声著闻。开禧二年,时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挺之子吴曦为副使。四月,吴曦遣人至金营,密约将关外阶州、成州、和州和凤州送于金,条件是求封“蜀王”。其间,安丙曾向程松面奏,因与吴父常往,对吴曦其为人有所了解,言“曦必误国,松不省。”同时吴曦又奏将安丙调其随军转运司。“癸酋,曦受金诏称蜀王,牓谕四川。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其月为元年,改兴州为兴德府。”〔10〕吴曦反叛,封安丙为中大夫、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安丙“阴有图曦之志”,故告病不出。暗中遣子安癸仲“潜出入市肆间,诡为货金……欲纠合志同,以助义举”〔11〕。遂与合江仓官杨巨源、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合谋平叛,“以二月甲戌,命好义夜集麾下勇敢七十人,宿其家,告以大举,授以方略。”〔12〕第二天黎明,李好义、杨巨源等假传圣诏,速诛吴曦。叛平,李好义、杨巨源等推安丙主蜀事。就在安丙准备平叛之际,朝廷已知曦反,正“莫知所为”,宰相韩侂胄即召镇江府宇文绍节商议,宇文绍节深知安丙其人,说“安丙非附逆者,必能讨贼”〔13〕,遂密旨急告安丙,请配合朝廷为国除奸,诏书未达,叛已平息,“上下动色交庆。”“辛丑,加丙端明殿学士、中大夫、知兴州、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诏奖谕,恩数视执政,如帛书旨也。”〔14〕平息吴曦之乱以后,安丙名声大噪,内受朝廷重用,外受金人抽薪刻骨之恨。随着平叛告捷,安丙以其丰富的作战谋略,即对金发动了全面的反击,收复了失地。“丙独戒饬将士,恫疑虚喝,以攻为守,威声甚著。”〔15〕十二年红巾军起,“时四川大震,甚于曦之变。”安丙时因受排挤而“三辞”还乡未起,面对蜀乱,“张方首奏,勋望如丙,今尤可用。”魏了翁也上书于朝廷:“谓安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16〕由此安丙又起为四川宣抚使,不久红巾军之乱亦被平息。

安丙一生,为国“平叛吴曦”、“抗金保蜀”、“平定红巾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得到了朝廷多次的嘉奖和蜀中百姓的爱戴。仅就目前所遗存于陕、甘边界和四川北部的“安公祠”遗迹就达10余处之多。

安丙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历过起伏跌宕的人生坎坷。平叛吴曦之后,“朝论尤丙轻举”曾下旨加强守备勿盲目讨金。嘉定七年(1214年)春,安丙指挥其部属“夜袭秦州”而败归,被告上朝廷。遂被免去四川制置大使,调知潭州并湖南安抚使。其间“留意学校,请于太常创‘大成乐’”〔17〕,谁知政坛凶险,“而政尚严酷”,其所作所为乃被群僚所检举至朝廷,等待的却是“三秩”而还蜀归乡。十二年,红巾军乱蜀,朝廷在张方,魏了翁的请奏和蜀中安丙旧属的劝说下,“已酉,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红巾军平定以后又将其降职为保宁军节度使兼利东安抚使,知兴元府,“公力辞兼判之命”。

安丙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士大夫,《宋史·安丙传》说他知潭州时“留意学校”并“请于太常创大成乐。”“和渊明《归来去》辞,使善协律者歌之,意其实盍,公历年护塞,军旅事丛沓,曾不得一伸眉寄兴。”〔18〕他还经常到学馆“讲说《经》、《史》,每公庭昼静,凝香一室,自谓为郡之乐”〔19〕。居家时,“时至则相与寻胜赏幽,为一觞一咏之乐。”在家乡“山园有石洞,号皛然,洞天水竹,清奇掩映前后,”安丙常与友人游玩后“醉卧石间”陶然情趣。临死之前还作诗,其一联云:“会有风云来借势,恐生□角去登仙。”“殊未悟其为曳杖之歌也。”〔20〕安丙平生最喜欢围棋,“尤为澹泊,惟奕棋至老不倦,虽倥偬不废”,却也“几成癖矣。”我们在对安丙墓进行发掘清理的过程中,也曾先后出土过十余枚灰色玉石质围棋子。据有关资料揭示,在今陕西汉中境内,还有安丙当年留下的摩崖石刻诗律和游记题刻传世。其生平还著有《靖蜀编》四编,《安西楼记》和《皛然集》。《宋诗纪事补遗》录安丙诗一首,《宋代蜀文遗辑存》录其文六篇。

安丙在外为官四十余载,始终没有忘记养育过他的故乡,十分注重家乡的建设发展,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如保存至今的岳池、广安之域的安公桥,今广安城区的白塔、文笔星等古建筑,便是这位乡友集资所建。

安丙亦非完人,也有处世丑恶的一面。为贪求平叛吴曦之功,犯有忌杀功臣之错。《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之十》载:“武兴之变立功者,安观文(安丙)为之主,杨巨源、李好义倡率忠义次之;李贵手斩逆贼,又次之。”平叛吴曦之举,单靠安丙是无法实现的。亦如《宋史·杨巨源传》所载:“曦胁安丙为丞相长使,丙称疾,眉士程梦锡见丙,丙叹曰:‘世事如此,世无豪杰!’梦锡因及巨源之谋。丙曰:‘肯见我乎’?乃嘱梦锡以书致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先生而为逆贼丞相长史耶?”“丙号哭曰:“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丙无复尤’。巨源曰:‘先生之意决乎?’丙指天誓曰:‘若诛此贼,虽死为忠鬼,夫复何恨!’巨源大喜,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21〕后又经杨巨源与李好义等相通共谋义举。平叛以后,安丙被擢为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丙奏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事郎。”〔22〕朝廷奖谕诛叛诏书至蜀,杨巨源曾对人说“诏命一字不及巨源,疑有以蔽其功者”,便将此报告王喜节度使,“巨源弥不平。”对此,安丙已萌生除掉巨源之意,“丙积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发也。”〔23〕正当杨巨源挥师凤州之际,因以檄书至金营中矫称自己为宣抚副使,加之战场失利,正中安丙除其后患下怀,遂召杨巨源回营,先杨巨源疑其有诈,后在梁泉主簿高岳成的说服下于“六月壬申”还府后被安丙所捕。当时杨巨源呼问:“我何罪?”安丙则以“若为诈称宣抚副使?”命武装押送阆中监狱。在送押阆中途中的大安龙尾滩,命樊世显将杨巨源杀害。杨巨源冤死以后,“忠义之士为之扼腕,闻者流涕,剑外士人张伯威为文以吊,其辞尤悲切。”〔24〕可惜这位鼎力相助安丙平叛的忠臣,就这样含冤被安丙所害,成为安丙得道称雄的刀下鬼。

杨巨源遇难以后,助安丙平叛的又一得力助手李好义,又被安丙作为第二个铲除的心腹之患。“曦既诛,好义集于丙家,王喜后至,心怀邪谋,欲刃好义,丙力救解,然日以杀好义为心。”〔25〕后李好义守西和,王喜派刘昌国用毒酒将其毒死,“居民莫不冤之,号恸如私亲,摧锋一军几至于变。”〔26〕

安丙其人,功过皆具。他是平叛抗金,忠心报效国家的爱国将领;勤政清廉,振灾济民的地方父母官;几经起伏跌宕的政治风云人物;博学多才的士大夫;情系故土,热爱家乡的乡友;但他贪功求荣,不择手段地置忠良同僚于死地,将其政治野心家、阴谋家的卑劣行径暴露无遗。

安丙先人“率族来蜀”,时后唐长兴二年(931),是其八世祖安重诲、七世祖安崇赞、安崇绪被杀,由七世祖安崇绩率族入蜀。前蜀、后唐、后蜀占蜀五十九年,建置沿唐旧制。当时应是“渠州渠江县”。或是民间喜旧称,沿用“宕渠”二字。渠江县,原名始安县,后为賨城县,即广安县。南北朝时,梁武帝晋道三年(522)置始安县,县治金广乡。北朝、西魏、北周因之。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賨城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回为始安县。玄宗天宝元年(742),更为渠江县,县治肖溪乡王家坪。北宋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行政。宋太祖开宝二年(969),渠江县县治迁今浓洄镇。开宝三年,以渠州之渠江县、合州之新明县(974年迁岳池新民乡)、果州之岳池县(铺芽乡旧县铺)置广安军,军治渠江县浓洄镇。因而,安氏为“渠江县人”。时未设“广安县”,“始为广安人”,当是“广安军人”意。广安,取广土安辑之义。直至1913年,才更广安州为广安县,这是后话。“涾洄”疑为县治所在地“浓洄”。

 目录


第一章 安丙家族考论
一 安丙祖先
二 安丙兄弟
三 安丙子孙
四 安丙族人
第二章 安丙与吴曦之乱
一 置身叛乱
二 领导平叛
三 收复四州
第三章 安丙与蜀中政要
一 安丙与杨巨源
二 安丙与王喜
三 安丙与杨辅
四 安丙与刘甲
五 安丙与吴猎
六 安丙与黄畴若
第四章 安丙再镇巴蜀
一 与王大才的冲突
二 出蜀帅湘
三 起复乎乱
四 联夏攻金
第五章 安丙对巴蜀的治理
一 整顿财赋
二 改革军政
三 镇抚蛮夷
第六章 安丙遗迹
一 华蓥梵寺
二 广安佛塔
三 安岳纪功碑
四 川陕祠庙
五 褒城题名
第七章 安丙墓志铭考补
一 原文
二 考补
第八章 安丙年谱
第九章 安丙诗文辑校
一 诗二首
二 文三十六篇
三 句一联
主要参考文献


 


分享按钮>>【安氏古代名人录】安崇诚被封为八蛮都统大元帅
>> 石家庄久吾升达科技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