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古代名人录】华州百姓纪念唐朝名将李元谅立碑

    中华安氏网 2009年5月13日 安双通提供



  【安氏古代名人录】华州百姓纪念唐朝名将李元谅立碑 

  李元谅 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身魁伟,美须髯,勇敢有谋。从军备宿卫,屡建军功,任试太子詹事。唐上元元年(760)升镇国军节度副使。在潼关领军十数年,鸷敢有谋,军士畏服。
  贞元三年(787)元光攻克盐夏二州。吐蕃请盟,诏元光从浑瑊会盟于平凉。七月壬申并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788)春,元谅任陇右节度使,移镇良原。修筑良原、崇信等城,牧马休军,辟美田数十里,劝军耕种,岁收粟菽数十万斛。在崇信筑马厩养马,以城中水咸,于城外西北掘井,深一丈,径五尺,水味甘冽,人称“康王井”(西城湾水井)。
  贞元九年(793)十一月辛卯元谅卒于良原,葬于崇信梁坡,享年62岁。崇信人民以“开拓疆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建祠塑象,春秋祭祀。明末兵毁。清乾隆年间,又立“三贤祠”奉祀。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李元谅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安双通 (2009-5-13 21:13:06)   

  李元谅碑
  此碑现位于华县人民政府大门内东侧。
  李元谅(公元732——793年),祖籍安息(今伊朗),唐德宗是任华州剌史。
  李元谅本姓安,因幼时为宦官骆奉先所养,遂改姓骆,名元光。他早年从军,智勇双全,后任镇国军副使,驻防潼关。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原泾原节度使朱此占领长安,自称为帝,并派大将何望之轻骑攻占华州。李元谅闻讯,立即率部从潼关西进,直走何望之,收复华州。李元谅迅速整修城池,准备守城器械,并有几日之内,招募士卒万余人,军威大振。朱此数次遣兵来犯,皆被击退,朝廷因而提升李元谅为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
  光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李元谅以兵马副元帅李□□收复长安。在□□西禁苑之战中,他身先士卒,奋勇力战,数败朱此叛军,被授于检校尚书右仆射。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李元谅又参加了讨平塑方节度使李怀光的战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李元谅率本军从副元帅浑□□单骑马逃遁。幸李元谅有备,救浑□□出险。唐德宗念其勋劳,赠姓李氏,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李元谅兼任陇右节度使,离华州移镇良原(今甘肃崇阳县东南)。走后,华州百姓在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为李元谅树碑颂功。
  该碑在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知州石元麟自废署草莽中移置现址。碑高4.45米,宽1.57米,厚0.41米。额篆题“大唐镇国军龙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二下字。碑文32行,每行65字。李懋篆额,张蒙撰文,韩秀弼书,该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安双通 (2009-5-13 21:14:42)  

  一、清《崇信县志》记载:
  李元谅,本姓安氏,冒姓骆。朱泚之乱,与李晟恢复京师,赐姓李,尚公主,封武康郡王,为陇右节度使。初筑崇信城,以御吐蕃。且战且守,因地利以宜民。德威并著,远迩怀服。土人立庙祀之,今载祀典。
  二、《崇信县志》记载:
  李元谅(732-793.11),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改姓骆,名元光。身魁伟,美须髯,勇敢有谋。从军备宿愿卫,屡建军功,任试太子詹事。唐上元元年(760)升镇国军节度副使。在潼关领军十数年,鸷敢有谋,军士畏服。建中四年(783)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据长安。德宗幸奉天,泚将何望之轻骑袭华州,刺使董晋弃州走。元光自潼关赴援,遂复华州,以功迁华州刺使兼御史大夫、潼关防御、镇国军节度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封武康郡王。兴元元年(784)五月,与副元帅李晟进收京师。李晟在光秦门外筑垒,奋力抗击,元光身先士卒,大败泚军于浐西。进军苑东,与晟力战,坏苑垣而入,遂复京师。让功于李晟,出屯于张敬佛寺。德宗从奉天还宫,六月四日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实封七百户,赐甲第、女乐,仍与一子六品正员官。
  贞元三年(787)元光攻克盐夏二州。土蕃请盟,诏元光从浑瑊会盟于平凉。元光军潘原,以为远,浑瑊未允。密从瑊距盟所20里屯营。泾原节度使李观伏兵于盟所之侧,吐蕃拥精兵数万于盟西,双方各派兵3000人列于盟坛东西。吐蕃劫盟,元光与李观相呼应,救出浑瑊,击退吐蕃。德宗嘉奖,赐良马、金银器、锦采等甚厚。七月壬申并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788)春,元谅任陇右节度使,移镇良原。修筑良原、崇信等城,牧马休军,辟美田数十里,劝军耕种,岁收粟菽数十万斛。又筑连弩台、远烽侦,为守备,吐蕃来扰,皆击败之,守备益固,泾陇以安。在崇信筑马厩养马,以城中水咸,于城外西北掘井,深一丈,径五尺,水味甘洌,人称“康王井”(西城湾水井)。
  贞元九年(793)十一月辛卯元谅卒于良原,葬于崇信梁坡,享年62岁。崇信人民以“开拓疆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建祠塑象,春秋祭祀。明末兵毁。清乾隆年间,又立“三贤祠”奉祀。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李元谅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根据有关资料摘编:
  武康郡王李元谅(公元732-793.11),唐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据新旧唐书载,骆元光身体魁伟,长须美髯,足智多谋,勇敢有为。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年(751),骆元光按律被招募从军,时年满20岁。先在内府东宫充当卫士,保护太子。由于他常年累月尽心竭力守卫东宫,维护皇室利益,曾屡立军功,数次升迁,任试太子詹事,乃东宫百官之长,属正三品。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置镇国军于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李怀让署名上书,以骆元光为镇国军节度副吏,使其统领州事,并令其将兵镇守潼关十多年,元光治军严谨,心怀士卒,为军民所惮服,并深得众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底,元光加封御史中丞。由于他指挥有方,临危不惧,屡建奇功,后升任华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潼关防御、镇国军节度使,不久又加检校工部尚书。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三日,上渝副元帅李晟、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商州节度使尚可孤限期率兵功到长安城下,歼灭朱此叛军,收复京师。德宗封骆元光检校尚书左仆射、武康郡王,实封五百户,并赐甲弟、女乐及一子六品正官员。
贞元四年(788)正月,元谅为陇右节度使,四月陇右节度使移镇良原(今甘肃灵台梁原乡)。良原整治好以后,他又将防区向北扩展至芮河流域,以芮谷民风纯朴、环境清幽,遂取“推崇诚义,保境为信”之一,将芮谷命名为“崇信”,并将其部下数千人调派崇信,置“崇信军”设防,动员带领军民依锦屏山修筑崇信城池,在崇信牧马休军,开辟美田数十里,劝军民耕种,岁收粟菽数十万斛,基本满足了治所内全体军民的生活所需,安定了军民的生活。在崇信的四五年内,他还带领军民挖水井,修街道,高筑城墙,拓展道路,整治环境,遍植树木,深受百姓爱戴。贞元九年(793)十一月李元谅兼四十多年的长期戎马困顿,积劳成疾,终因医治无效,卒于他开拓的新城—崇信城内(当时属良原节度使管辖),享年62岁。消息传到长安,德宗十分悲痛,谥号庄威,并废朝三日,祭祀悼念。崇信人民以其“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而将其埋在崇信城北梁坡半山上,封土筑茔,并为其建祠塑像,春秋祀之。久而久之,将其尊为城隍,奉祀至今。
  作者:安双通 (2009-5-13 21:16:55)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09:3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本报渭南讯(记者王晓光)近日,华县政府出资10万余元,给省级重点文物———李元谅碑修建保护亭,以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物。

  李元谅碑位于华县政府大门东侧,是当年华州百姓纪念唐朝名将李元谅而立,距今已有1221年历史,碑高4.45米,宽1.57米,厚0.41米,碑头为六螭首,碑侧雕刻蔓草花纹,碑文共计2000余字。1957年,李元谅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至今,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也是我省东部唯一大型唐代碑石。

  李元谅(732~793),唐朝时期安息国(今伊朗)人。李元谅本姓安,因父辈来中国经商,居住长安,少年时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取名元光,身材魁伟,美须髯,有勇有谋。上元元年,升任镇国军节度副使,驻屯潼关十多年。建中四年(783),北洮发动叛乱,攻入长安,唐德宗逃往奉天。骆元光与李晟等人联合收复京城长安,迎德宗还宫。

  贞元三年(787),吐蕃与唐请求和盟,将和盟地点定在平凉。骆元光随和盟代表浑减驻军潘原,他认为盟所距离潘原六七十里,吐蕃人多诈,希望在更接近盟所处驻军,以防不测,浑减不同意。浑减走后,元光到盟所20多里处驻军。平凉劫盟事件发生后,吐蕃军杀死宋奉朝等人,浑减一人夺马急走,吐蕃骑兵紧追不舍,幸得元光兵接应,始得生还。后唐德宗为骆元光赐姓李,改名元谅。

  贞元四年(788)春,李元谅任陇右节度使,发动军民开垦大量田地,每岁收粟菽数十万斛,保障了军需。修筑连弩台,派侦探了解敌情,加强军事防御,强有力地保卫了唐朝江山。贞元九年(793)十一月,李元谅病逝于良原。
  作者:安双通 (2009-5-13 21:19:22)


分享按钮>>南北中殷氏族谱对比及其它兼贺秉常系常州会议胜利召开
>>【安氏古代名人录】武康郡王李元谅唐安息人本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