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初 “殷姓”改“汤姓”姓的初步探讨
- 中华殷氏网 2016年7月7日 殷国锋
关于宋初 “殷姓”改“汤姓”姓的初步探讨
殷国锋 2016年 7月7日
【编者按】我们今天研究北宋政权强令殷姓改汤姓和金人南侵后改汤姓的殷姓人又陆续回姓殷等历史事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辛酸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强调今天的殷姓、汤姓人口中的大多数是血缘关系最近的殷商后裔,其中,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者,当占绝对多数。不论是本来姓殷后改汤姓者,还是改汤姓后又回姓殷者,或是本来就姓汤或本来就姓殷从未改姓者,都要承认宋代人口统计数字反映的一个基本事实:唐末,汤姓人口极其稀少(此前,汤姓根本未引起姓氏学家的注意,也未为一般的姓氏书收录),而殷姓人口已达十余万,到了北宋,殷姓人口几乎下降到零,而汤姓人口却突然上升到十余万,这显然是因北宋的避皇祖讳国策致大量殷姓人口转变为汤姓人口所致。可现在有不少殷姓宗亲和汤姓宗亲,却回避这个基本事实。一些殷姓宗亲说,我们从未改过姓,一直姓殷。一些汤姓宗亲也信誓旦旦地说,我们是成汤之后,本来就姓汤,从未姓过殷。我认为,这些宗亲,不必如此固执。试想想,在北宋那个年代,敢犯皇祖讳姓殷者,轻者不能上学,重者要杀头,皇帝让你先祖改姓汤,你的先祖敢不改?所以,今天的一些殷姓宗亲不承认自己的先祖曾改为汤姓后又回姓殷这件事是有违历史真实的。既然,北宋时,全国的殷姓大多数改为汤姓(少数改为商姓),那么,至今一直未回姓的,当然也必定是多数,这应是目前汤姓人口仍多于殷姓人口的一个主要原因。别的不说,望出范阳的当代汤姓大宗本是唐末进士殷文圭(清代,因避讳曾改名为殷文逵)之后,已是姓氏学界的共识。至于汤姓的另一大宗,望出中山的汤氏,是否也是北宋改姓的殷氏后裔,还可以再详加研究。国锋宗亲在承认宋代人口统计数字的基础上,对此改姓回姓事件作了大量的研究是可喜的一件事。其中,对宋代姓氏学家在收殷还是不收殷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更是颇有见地。一般地说,北宋的一些姓氏学家或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是不敢直接用“殷”字的,万一要用,也要用“汤”字代替。比如,当史书中写到晋代名人殷浩、殷仲堪时,必须写成“汤浩”“汤仲堪”,才能通过皇家的审查。到了南宋,这个情况,就有了改变。其实在宋代的一些姓氏学家中,对政府强令殷姓改汤姓这件事,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们不敢在书中写出而已。
殷作斌 2016年7月7日于淮安
近日受殷作斌宗亲教授的支持与厚爱,并给予相关推荐与指导,愚生就教授在《殷代史六辨·附录五》和微信中谈及的殷改汤姓的话题,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将个人的一些看法,发表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殷教授谈到,古今姓氏学家公认:汤姓只是在公元960年之后,因避赵宋宣祖皇讳,迫使大量的殷姓人改为汤姓以后,才成为著姓的。他在《殷代史六辨•附录五•注》中说道:
在唐之前,汤姓人口非常稀少,直到北宋初因避讳,致大量殷姓人口改为汤姓,汤姓才在北宋时成为著姓。唐林宝《元和姓纂》中未收录汤姓。最古老的谱牒学著作《世本》的七种辑本(王谟、孙冯翼、陈奇荣、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根本未提到汤姓。只是在《世本》的第八种辑本《秦嘉谟辑补本》中,将汤氏列在殷氏条之下,注有“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十个字,意为汤氏仅是殷氏之一宗,或是在殷商时期,汤氏仅是子姓商族中第一大氏族“殷氏族”中的一个分氏族(或曰“宗”)。有汉代百家姓之称的汉史游著《急就篇》中也未收录汤姓。今人澹泊主编的十二卷本《中国名人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北京)从上古到清末(上古~公元1911年)共收录汤姓名人52人。其中,从上古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止,《中国名人志》收录汤姓名人只有4人,其中有1人汤悦已经确认为系殷崇义于北宋初改姓名而来,所以从上古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止这几千年间,《中国名人志》收录的汤姓名人实际只有3人(南朝宋时人汤惠休、唐朝时羌族东女国首领汤立悉和唐玄宗时人汤嘉惠)。足见在唐之前,汤姓因人口非常稀少,根本未引起姓氏学家的注意,所以先秦文献《世本》、汉史游《急就篇》、唐林宝《元和姓纂》这些古代姓氏学名著均未独立列条收录汤姓。汤姓实际上仅是在北宋赵氏政权建立后才成为“著姓”的。所以,只有宋以后的姓氏书中才列有汤姓。如宋代人编的《百家姓》中有“雷贺倪汤”,南宋人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有“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南史道人汤休。唐贞元道人汤灵澈,宋州刺史汤桑,并吴人。宋汤氏为著姓,望出中山、范阳。”
现就殷教授提及的话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元和姓纂》是由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因元和七年(812)成书,则定为《元和姓纂》。该书为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收录晚唐及之前历代姓氏1232个。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
今读电子版钦定《四库全书》之《元和姓纂》十卷,检索字数共计十万八千余字,检索出“殷”字58个,包含“元和姓纂卷四【上平声殷韵至山韵】唐 林寳 撰二十一殷”、“北殷,世本云子姓也”等。“汤”字12个,但全书无一汤姓。有三处汤字均随“殷”后,为“殷汤”;一处“汤阴”为地名;一处为“殷”姓注解“子姓,成汤之后也”;余7处在“汤司空、汤左相”官名及人名“伊尹名挚相汤生陟奋、膳部员外生偡偡生汭汤郴州刺史”中可见到。荡字7个,如“子荡,世本宋威公生子荡因氏焉”。
二、《古今姓氏书辨证》从北宋政和年间即开始着手编撰,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父子相继,历时20余年,所以比其它姓氏书著作较为洋细、精确。《古今姓氏书辨证》主编邓名世,后由其子邓椿裒补撰。父子是抚州临川人,因为其祖父邓孝甫得罪蔡京贬死,在北宋时期没有入仕,以教授著作为业,尤长于《春秋》和姓氏之学。直到南宋初其祖得到昭雪,才以进书而得到高宗召见,并入史馆任职。后以忤秦桧而罢官,归乡而死。邓名世一生著作有《春秋四谱》、《国朝宰相年谱》、《皇极大衍数》等十多种,但存下来的只有《古今姓氏书辨证》一种。《古今姓氏书辨证》是对汉唐以来姓氏谱牒书进行系统清理编纂并作事实考订的集大成著作,足以代表宋代谱学的最高水平。但因忤秦桧而罢官,其祖刚又平反,写《辩证》时一定考虑到避宋宣祖赵弘殷名讳,必定有所顾忌,或者认为天下已无殷姓了,故全书竟无“殷”姓注解,仅在《辩证》卷四十631页出现“北殷《元和姓纂》《史记》汤后”十个字。
今查阅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立平点校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在卷十五223页出现“汤,出自子姓,成汤之后,以谥为氏。五代有唐岚州刺史汤群,董昌伪相汤臼。今望出范阳”。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对殷汤是有研究的,特别是《古今姓氏书辨证》的取资,最重要的是对于唐后期的《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书中无汤姓也是一清二楚,故在汤姓注解中最后著明“今望出范阳”,由此可得出,范阳汤姓在之前还是姓殷,只是改为了汤姓,故有“今望出范阳”一说。此外作者还参阅了包括邵思《姓解》、《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以及各类史书、文集、碑志等资料。但在宋朝期间,特别是北宋避宋宣祖赵弘殷名讳,从而著书者及朝廷史官把宋以前涉及的历史人物殷姓改为汤姓,是大量存在的。如晋代名将殷浩、殷仲勘在宋太宗时编的《宋钞本洪范政鉴》等正史中,都分别被改为“汤浩、汤仲勘”,而更多的野史、谱牒中把殷姓名人改为汤姓的更比比皆是,如殷景仁、殷开山、殷侑等名人全部改为“汤景仁、汤开山、汤侑......”。
三、查阅晚于《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八年成书的《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参阅《元和姓纂》,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一书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类,均可归入《氏族略》所列32类之中。该书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据《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又引用《殷代史六辨》作者殷作斌教授的考证:最古老的谱牒学著作《世本》的七种辑本(王谟、孙冯翼、陈奇荣、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根本未提到汤姓。只是在《世本》的第八种辑本《秦嘉谟辑补本》中,才将汤氏列在殷氏条之下,注有“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十个字,意为汤氏仅是殷氏之一宗,或是在殷商时期,汤氏仅是子姓商族中第一大氏族“殷氏族”中的一个分氏族(或曰“宗”)。有汉代百家姓之称的汉史游著《急就篇》中也未收录汤姓。
根据临川云山汤显祖十三世裔孙保存的《文昌汤氏宗谱》记载:汤显祖第二十世祖熏公,字寿川,宋元符【疑谱中有误,应为北宋崇宁元年】壬午年(1102年)贡举,官国子监博士,娶李氏恭人,子一,宗悦。结合以上文献及谱牒资料可以得知汤显祖第二十世祖熏公与《古今姓氏书辨证》主编邓名世,其子邓椿裒著书时间为同一时代(公元1113—1134年著书),并且同一地方人,同为抚州临川县人。作为临川望族殷汤氏,作者是完全清楚的,特别是对自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汤显祖的祖先从殷姓改为汤姓的历史。
至于殷教授说的宋朝以前历史上及史料文献中仅出现的“南朝宋汤惠休,唐汤立悉、汤嘉惠”三位名人,如果不是因为宋朝避讳,就只能从汤姓源流来考证了。姓氏专家根据史料记载的汤姓来源共有十支。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 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音“羊”ㄧㄤˊ)。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
该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源流三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源流四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该支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该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
源流五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简化为单姓汤氏。
正确读音作tāng(ㄊㄤ)。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弟殷崇礼改名为汤净,葬于临川小浆市(今属抚州市东乡县),其家族及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读音今读作tāng(ㄊㄤ)。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读音皆作tāng(ㄊㄤ)。
由上可知汤姓中,读音为“yáng(ㄧㄤˊ)”的五支汤氏,源流一和源流五的汤氏源于子姓,此为殷商后裔。另三只分别是:(1)源流三 源于荡氏,春秋时宋国荡姓,后世把“荡”简写为“汤”;(2)源流四 源于风姓,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以先祖名号为氏;(3)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
读音为“tāng(ㄧㄤˊ)”的五支汤氏,只有源流二源于子姓,成为诸羌始祖 汤氏鼻祖之一;另一只源流八为“殷”姓改“汤”姓,源于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殷氏族人几乎全部改为汤姓,成为当今汤姓来源大宗;另外源流六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余源流九、源流十都属于与子姓后裔无关少数民族。
由此可见,汤姓中有三支源于子姓,其中一支成为诸羌始祖。因而几乎可以确定只有源流八殷改汤姓才是当今汤姓大宗。这从历代人口学也可以佐证,宋代的汤姓人口从唐末的极为稀少上升到十二万人,而宋代的殷姓人口突然从十多万下降到几乎为零。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因金朝、南宋、元、明代殷人不间断的从汤姓改回殷姓,殷姓人口才逐渐恢复到唐末的水平,达到十二万人。据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统计,时殷姓人口十二万,汤姓人口十九万。
曾有重庆某区汤先生,信誓旦旦说其为成汤后裔,其《汤氏宗谱》源远流长,至今一百五十多代从未改姓,且代代世系历历可考,据以上源流考及各种文献资料分析,成汤后裔在殷商灭亡以前一直为子姓,殷、汤、宋、林、孔等姓氏均为子姓在殷商灭亡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衍生而出。如真未改姓,理论上只有源流四,源于风姓的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以先祖名号为氏的一支;源流二源于子姓,成为诸羌始祖 汤氏鼻祖的一支可以传承世系一百五十多代。但不说历史久远、战乱兵燹,即使历代的天灾人祸也不可能使任何家族完整世系传承至今。至于少数民族,因为使用文字的历史不长,就更不可能了。这种谱牒只能是一个结论,攀龙附凤、错认祖宗的伪作,不值一驳。
至此,关于殷教授提出的宋以前的三位名人的来源。个人提出以下看法:
一、南朝宋汤惠休,南朝宋诗人,字茂远。早年为僧,人称“惠休上人”。山东省临沂人,齐梁间任余杭令、中散大夫等职。官至扬州刺史,诗学谢灵运,与鲍照并称为“休鲍”。因善于写诗被徐湛之赏识。孝武帝刘骏命其还俗。钟嵘《诗品》作“齐惠休上人”,可能卒于南齐初。
汤惠休诗作今存11首,以《怨诗行》最为著名,富于民歌气息。其他诗作亦颇受“吴声”、“西曲”及《白紵歌》影响,多写儿女之情。其实汤诗笔力虽较纤弱,却无不健康的内容,其诗风华美流畅,在宋齐间颇有影响。论者多以“休鲍”并称,然而其成就实不足与鲍照相颉颃。
《诗品》载,汤惠休曾谓颜延之诗“如错采镂金”;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终身病之”。可见汤惠休论诗主张自然而不喜过于雕饰。从现存作品看,其诗风亦与此论相符。其诗收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由此可知汤惠休为山东临沂人,源于子姓的可能性最大,读音多作yáng(ㄧㄤˊ)。是宋朝以前极少数汤姓名人之一。
二、唐汤立悉,见《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其王汤立悉 与 哥隣国王 董卧庭、白狗国王 罗陀忽、逋租国王弟 邓吉知……各率其种落诣 剑南 西川 内附”。
据资料记载,隋代,由祁连山南逃西藏地区的崇月部族小月氏和共工氏汤明后裔康人融合,在西藏地区建立了东女国和西女国,两国均保留着崇月部族大、小女王共主国政的原始习俗。因小月氏是女娲氏汤娥后裔,所以,其族曰:“汤滂氏”。东女国在康人居住地康延川(西藏昌都)立都,所以又称“康国”。
西山,今地处川、滇、藏之间的康藏高原,隋唐时称“西山”,这里有众多大小不等羌人部落,习惯上称西山诸羌。
公元793年7月,西山八国国王汤立悉见吐蕃败于唐军,乘势率西山八国脱离吐蕃控制,复向唐称臣。贞元九年,其王汤立悉与哥邻国王董卧庭、白狗国王罗陀忽、逋租国王弟邓吉知、南水国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国王董辟和、悉董国王汤悉赞、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诣西川乞内附,韦皋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
由此可知唐汤立悉为西山诸羌族人,源于源流二,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今少数民族之一。读音为“tāng(ㄧㄤˊ)”
三、唐汤嘉惠。开元六年﹐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
开元七年﹐西突厥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城﹐四镇节度使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後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根据唐朝时期少数民族领兵戍边的相关政策,四镇节度经略使汤嘉惠为诸羌汤氏可能性很大。读音为“tāng(ㄧㄤˊ)”。
附百度资料《汤姓起源》:
一、迁徙
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
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
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
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其中90%以上为殷改汤姓。
元、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比宋朝下降约12.7%,主要是因为元朝至明朝部分汤姓改回殷姓的结果。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二、分布
当代汉族汤姓的人口约250万,为全国第九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汤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倒v形的态势,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汤姓改回殷姓。汤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福建、湖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广东、江西,这五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7%。湖南为汤姓第一大省,占汤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汤姓分布带。
在近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和四川的移动成为汤姓迁移的主流。汤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汤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浙沪、闽台、皖苏南部、湖北大部、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63%的汤姓人群。在皖苏北部、山东东部、北、川渝贵、云南西部、广西、广东西部、海部,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一0.2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2%的汤姓人群。
三、郡望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
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
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
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
④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通过以上种种资料与文献查证,是否可以得出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殷氏族人几乎全部改为汤姓,成为当今汤姓来源大宗这一结论!祈盼殷教授宗亲回复!
顺颂安祺!
愚生:殷国锋 敬上
2016年7月7日
分享按钮>>燕氏宗亲会2016年上半年会费收支情况公告
>>举办首届贺州市平桂区鹅塘何氏理事会学子欢送会奖励仪式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