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在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拜祖大典上的讲话(备作3月5日用)
- 中华殷氏网 2014年2月23日 殷氏网
殷商网站站长兼组委会名誉主任殷作斌
在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拜祖大典上的讲话
(2014年3月5日)
【说明:此讲话稿韩文版预先发至韩国宗亲(每人一份),请韩国宗亲3月5日将此稿带至大祭现场。中文版在报到时发给正式代表和嘉宾。为节约时间,殷作斌站长讲话时将照稿宣读,不设翻译。韩国宗亲可边听边自己同步阅稿。考虑到殷作斌站长的汉语方言口音较重,建议国内宗亲也将此讲稿中文版带至大祭现场,也边听讲便同步阅稿。】
尊敬的中共淇县县委和县政府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淇县各社会团体的领导和朋友们:
尊敬的河南省殷都朝歌祖根地人民:
尊敬的大韩民国幸州殷氏大宗会殷良明会长和殷宪基副会长:
尊敬的大韩民国幸州殷氏大宗会祭祖团全体代表:
尊敬的中华殷氏祭祖团全体代表:
尊敬的殷商后裔各姓氏嘉宾:
尊敬的守护殷帝辛陵的父老乡亲们:
尊敬的志在开发帝辛陵,再现殷都朝歌昔日辉煌,协助祖地经济建设的殷商后裔企业家宗亲们: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宗亲们:
你们好!
值此马年仲春,中原大地处处生机盎然、万象更新之际,我们中华殷氏祭祖团来到祖地河南,受到中共淇县县委、淇县人民政府、淇县各社会团体、淇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我代表中华殷氏祭祖团全体成员和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殷商后裔网、中华殷氏网三个研究殷商传承文化的网站的全体网友向淇县各级领导和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这片热土致以崇高的敬意!
河南是殷商文化和殷氏姓氏文化的发祥地,淇县朝歌是我们殷姓宗亲的祖居地,也是我们海内外二百万殷氏族人心中的圣地。我们的先祖都长眠于河南地下。水有源,树有根,对于中华大地各支殷氏而言,祖地河南就是我们的老家,今天,是散落在海内外各地的子女们,回老家来了,在此,我要代表海内外各地的各支派殷氏宗亲向河南的宗亲们问一声好:你们好!
今天,我们,会同大韩民国幸州殷氏大宗会祭祖团、殷商后裔部分姓氏的嘉宾一道于殷都朝歌城东,淇水之滨,代表中华全国乃至海内外二百余万殷氏族人和北宋时因避皇祖讳被迫由殷姓改为汤姓的一百几十万殷汤氏宗亲,为蒙冤三千多年的先祖殷帝辛祭奠正名,将史称《纣王之墓》易名为《大殷帝辛之陵》,共同祭拜我们的先祖殷商末代君主帝辛,这是倍受世人瞩目的一件大事。遥想当年,我们的先祖帝辛戎马一生,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发展农商,规范文字,统一度量,解放奴隶,推行新政,倡导民族团结,首创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今天的版图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帝辛是气势恢弘的民族英雄,可是三千多年的历史却对他极不公平。虽然一代领袖毛泽东、历史学家郭沫若、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港台史学权威李定一、复旦大学央视明星学者钱文忠等试图对我们的先祖殷帝辛重新进行公正的评价,想恢复殷帝辛本来应有的历史地位,但由于自西周以来一代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加在殷帝辛头上的层层罪名越来越多,加上《封神榜》的胡编乱造,近来基于此胡编乱造而改编成的电视剧《封神英雄榜》又大行其道,加上中国历史研究所部分史家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两书对殷帝辛的不公正评价和对殷末三仁之首殷微子的极端污蔑,郭沫若、董作宾等老一辈史家兼甲骨学家为殷帝辛平反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我们的先祖帝辛仍静静地躺在淇水之滨的黄土堆中。朋友们,各姓殷商后裔宗亲们,殷帝辛和殷末三仁之首微子同是我们的先祖,他们对存商续殷、弘扬灿烂的殷商文化立有不朽之功。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代子孙,能容许那些所谓的史学家们,甲骨学家们,诬蔑我们的先祖帝辛是“有名的暴君”吗?能容许电视剧《封神英雄榜》大唱“纣王无道失乾坤”吗?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能允许十一卷本《商代史》大骂为传承殷商文化立有大功、被孔子尊为三仁之首的殷微子是“叛徒”,是“里通外国分子”吗?能眼看着我们的先祖帝辛躺在淇水之滨的黄土堆中不闻不问吗?不能,一定不能!我们之所以要在今天下午宣布成立“殷商传承文化研究会”,之所以邀请大韩民国殷氏宗亲和国内外各姓氏殷商后裔嘉宾来参加拜祖大典,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共商筹集亿元以上大笔资金,修建帝辛陵园,重现殷都朝歌昔日辉煌之大计。我们明天将组织全体代表拜谒卫辉市殷比干陵园,其目的也是为此。我们相信,中华林氏一个姓氏能组织巨额资金将殷比干陵园修建成那么大规模,我们中华殷氏和各姓氏殷商后裔团结一致,也一定能将殷帝辛陵园修建成不亚于卫辉市殷比干陵园的规模。中华林氏能做到的,海内外的中华殷氏子孙和中华各姓氏殷商后裔也一定能做到!
在此,我还要告诉大家,我们商族后裔之所以叫“商族后裔”,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契”因佐大禹治水、教化人民有功,赐姓“子”,封于“商”,以契老祖初封地商这地名立族的缘故。那么商族后裔为什么又被称为“殷商后裔”呢?那是因为我们商族兴旺了几代后,诸侯国“商国”的国力已经很衰弱了,后来出了两位大英雄(第六代商侯冥和其孙上甲微),才又使商国在殷地中兴的缘故,是奉夏帝之命从第七世商族之王“王亥”起将商国改称为“殷国”的缘故,是成汤灭夏而有天下后,将自己的国号命名为“殷”的缘故,又是后世殷天子盘庚为挽救衰落的殷王朝将国都重新迁到殷地,致商族再次中兴的缘故。在夏帝少康复国中兴后,河、洛之水泛滥,中原一片泽国。第六代商侯冥奉命出任夏代“水利部长”。冥任水官,二十多年如一日,非常敬业,功同日月。后不幸以身殉职,成为夏代与大禹齐名的商族治水英雄,夏帝大加褒奖,为其加官晋爵。追封冥为正一品官“司空”,并将太行山以东,今安阳东部南北走向的古黄河以西,豫北洹水与冀南漳水流域间的一块风水宝地“殷”地追封给冥。因此,后世殷天子尊冥为“高祖河”,受到隆重祭祀。遗憾的是,现任历史所副所长王震中先生在十一卷本《商代史》卷三中却相信其日本老师伊藤道治的说教,将受到后世殷天子隆重祭祀的“高祖河”理解成有恩于殷的异族祖先“河伯”,认为后世殷天子也会将外族祖先当成“高祖”来祭祀,这种理解几近奇谈怪论了。中华任何一部殷氏族谱中也绝无此记载,中华殷氏绝对不会将外族祖先当做自己的“高祖”来祭祀。治水英雄冥被追封于殷地后,奉 夏帝之命,冥子王亥、王恒渡过南北走向的古黄河,西迁到殷地,王亥在殷地袭其亡父冥之新爵位,在殷地即位,正式改诸侯国“商国”为“殷国”,尊其亡父冥为中华殷氏肇氏始祖。这是殷、商二字3800多年来难解难分的最初原因。后来,王亥因做训牛卖牛生意,恼了有易族人被杀。王亥之子上甲微为报父仇,借河伯族的军队灭了有易,杀了其国君绵臣,才使衰弱的商族在殷地中兴。到第十四世商族之王,也是第九代殷国之君成汤终于灭夏而有天下。因为殷地既是成汤直系先祖冥的追封地,又是商族得以中兴的吉祥之地,同时又是成汤灭夏前的老国号,所以成汤将自己的天下之号定为“殷”而不是“商”。即是说,成汤不是另设新国号,而是沿用其当诸侯时的老国号“殷”,就如同周武王灭殷成为天子后,仍沿用其诸侯国号周为其天下之号一样。当然,后世商族之王殷天子盘庚要将其国都重新迁到殷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成汤的国号为殷不为商的史实已经为孔子、孟子所确认,也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被司马迁定成了“铁案”,1949 年之前的绝大多数史家和现在的港澳台史家以及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各地史家(包括甲骨学祖师台湾的董作宾在内)也多遵从司马迁之说,坚称殷而不称商。成汤将国号定为殷之后,又为子孙后代立下“殷、商并用”的族规国策:“殷、商并用,族号称商,国号称殷”。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那十多万片甲骨卜辞所记载的都是关于商族族事活动的事,当然那些卜辞片上“商”字频频出现而国号“殷”字反而罕见,是一点也不奇怪的。现代的大陆史学家逆世界殷代史研究的潮流而动,将被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定成铁案的“成汤国号冠名大案”又翻过来,将《殷代史》改称为《商代史》是很不慎重的,我们中华殷氏绝对不答应。历史所部分史家编写十一卷本《商代史》,不仅将殷代冠 错了国号,而且其所记史实也多有不实之处,其主要作者,除了常玉芝女士的《商代史·卷八(商代宗教祭祀)》一卷之外,多数犯了史家记史的大忌-----“以百分之一的史料扩充写成百之百的历史”,这正如全世界公认的甲骨学大师兼祖师董作宾先生早在十一卷《商代史》出版之前就预言的那样:“这号称十万片的卜辞,我们现在能见能用的又不到五分之一,就这样‘从宽’估计,那么甲骨文能代表的殷代文化,也不过百分之一。用这百分之一的材料,却希望能写出百分之一百殷代文化史,那岂不是做梦?”(此段引文见于董作宾《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原文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三卷第十二期。)中国历史所部分专家编写的七百余万字大部头十一卷本《商代史》是否会成为董作宾先生预言的“做梦史”,我们中华殷氏拭目以待。为了给成汤国号正名,去年12月29日,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镇江会议)通过了两个决议:一个是《关于成汤国号为殷不为商的决议》,另一个是《关于将“商帝辛”更正为“殷帝辛”的决议》。这两个文件的中文版已经作为本次大祭活动的资料发给大家了,请大家参看。最后,我提议,我们在为帝辛正名的同时,也要为成汤的国号为殷不为商正名。在场的部分代表领到的《殷代史六辨》单行本就是我针对中国历史研究所十一卷本《商代史》对成汤国号的错误冠名,专为成汤国号正名写的书,明年将被收进我写的《殷代史辨与殷商族志》一书,由国家级大型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希望在大祭现场的各位代表能大力支持我,发动各地宗亲预订,促成《殷代史辨与殷商族志》一书的顺利出版并大量发行。我今年74岁,如果上帝能让我多活些时日,我打算针对历史所十一卷本《商代史》的缺点,代表中华殷氏自己编写《殷代史》。继承历史所十一卷本《商代史》的优点,克服其缺点,重新编写殷代的断代史 。当然,这只是设想而已,能否实现,还得由上帝决定。
谢谢大家。
分享按钮>>【宋氏网新闻】中华姓氏网
>>【晏氏网新闻】走近大宋词人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