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镇江会议通过的两个决议
- 中华殷氏网 2013年12月20日 组委会
现将2013年12月29日在镇江召开的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两个决议发布于下: 1、关于成汤国号为殷不为商的决议 2、关于将“商帝辛”更正为“殷帝辛”的决议 站长 殷作斌 2013-12-30
关于成汤国号为殷不为商的决议
(2013年12月29日在镇江召开的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
商族因始祖契(xiè)封于“商”、赐姓“子”、兴于唐尧虞舜大禹之际,而得名又知名。商族,经昭明、相土兴了几代后,传至第四、五世商先公昌若、曹圉(yǔ)时,国势已经很衰弱,后来得以复兴,与迁“殷”有关。“殷”者,夏代与昔大禹齐名的商族治水英雄第六世商先公冥(míng)之追封地也。上古之“殷”地,其疆域基本稳定,其地域在太行山以东,夏商时经今安阳殷墟东内黄一带由豫入冀呈南北走向的古黄河(商族人称之为“大河”或“河”)以西,南至洹(huán)水流域,北到漳水流域间一带,“殷”地域之地理位置可用“山‘东’河‘西’,洹、漳二水流域间”十一个字来概括。第六世商先公冥,在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河”,在屈原《楚辞·天问》中称为“季”。冥是夏代商族治水英雄,以身殉职后被追封于殷,冥子亥(王亥,即《史记·殷本纪》的“振”)奉夏帝之命迁于亡父的追封地“殷”,易“商”曰“殷”,亥子上甲(名微)在“殷”地中兴,商族从此得势兴旺,铸就后日辉煌(《国语•鲁语上》:“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今本《竹书纪年》:“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
冥、亥、上甲,祖孙三代,在甲骨卜辞中,均被后世商王尊为“高祖”,分别称为“高祖河”、“高祖亥”或“高祖王亥”、“高祖上甲”,受到后世商王的隆重祭祀。
第六世先公冥时,正值夏帝少康中兴时期,百废待兴,但因河、洛之水泛滥,中原大地一片泽国,发生了特大水灾。于是夏帝少康任命冥为水官,负责治理黄河。冥为官非常勤奋,任水官二十多年如一日,终“勤其官而水死”(出于《国语•鲁语上》),不幸以身殉职,成为与昔大禹齐名的夏代商族治水英雄。于是夏帝为冥加官晋爵,赠官司空(出于《世本》宋衷注),破例让冥享受天子祭祀天地日月诸神的祀种----“郊祭”的待遇,并将一块当时基本不受水患的风水宝地“殷”,追封给冥,依当时以地名命国名的习惯,夏帝下令将诸侯国“商国”改称为“殷国”,将原来的“商侯”改称为“殷侯”(或可能晋爵为“殷公”,待考)。于是冥子“亥”奉夏帝之命率族人渡过黄河西迁到殷地,袭亡父新爵位,重建家园。从此,本来互不相干的“殷”、“商”二字有了密切联系,商国改称为殷国,第六世商君冥又可称为第一代殷君,商族又可称为殷商族。因而,在今、古本《竹书纪年》中,史家将冥以后的“商侯”改称为“殷侯”,将冥子“商王子亥”或“商侯子亥”改称为“殷王子亥”或“殷侯子亥”,将冥孙、亥子“商上甲微”或“商主甲微”或“商侯微”改称为“殷上甲微”或“殷主甲微”或“殷侯微”。由此可知,第六世商先公冥被追封于殷、第七世商先公王亥迁于殷并易诸侯国号“商”为“殷”、第八世商先公上甲使夏之属国“殷国”在殷地中兴,便是本来互不相干的“殷”、“商”二字建立联系,结下不解之缘,三千八百多年来难解难分的最初原因;便是太史公《史记•殷本纪》中开篇就称“殷契”而不称“商契”的最初原因;便是商族又称为殷商族、始祖契的后代“商后裔”又被称为“殷商后裔”的最初原因;便是后世成汤(即卜辞中的“高祖乙”)将放桀代夏而有天下的国号、朝代号命名为殷,未命名为“商”的最初原因;也是后世商王盘庚吸取“九王之乱、王都屡迁”致殷商王朝岌岌可危教训,决心再将王都迁回殷地“从先王居”的基本原因;也是孔子、孟子、司马迁对成汤国号坚称“殷”不称“商”的基本原因;更是由汉至清末之后世史家,今港、澳、台和海外治殷商史的史家,视司马迁之说为圭臬,对成汤国号坚称“殷”不称“商”的基本原因。目前中国大陆殷商史学界、甲骨学界、上古三代史考古学界的主流学者,逆司马迁之说,易“殷”曰“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随着第六世商先公冥的业绩被揭示,随着冥被追封于殷、王亥迁殷、上甲在殷地中兴等史实被确认,我们相信目前中国大陆殷商史学界、甲骨学界、上古三代史考古学界的主流学者终会回归“司马迁之说”的。
冥被追封于殷这件事,对商族后来在政治上的六百年得势影响深远。殷商时期,冥前称“商”、冥后称“殷”,是基本史实。成汤放桀代夏后,是沿用老的诸侯国号“殷”作为国号,而不是“商”,正如港台权威学者、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李定一教授在其权威著作《中华史纲》中所言:成汤“代桀而称天子后,当天子前的封号商已不用,商成为供奉祖先的宗庙所在地,称‘大邑商’,是地名;而国号为殷。……《史记·殷本纪》更是国号是殷不是商的铁证。……一般所谓盘庚迁殷,始国号殷,实误。事实上商是始封的小地方的名称,商汤成为天子后,‘大邑商’只用之为宗庙所在地而已。……习称的夏商周三代,应该改为夏殷周才符合史实”。目前,我们对成汤国号为殷的论证,虽还处于从文献到文献的论证阶段,即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殷代时商族人自己称“殷”的考古证据,但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春秋墓出土的铜器铭文:“有殷天乙唐(湯)孙宋公栾乍(作)其妹句敔夫人季子媵𠤳(簠)”,应能间接证明司马迁《史记》称《殷本纪》而不称《商本纪》是有所“本”的;应至少能证明在周代时殷商王族的直系传人宋公族人是称“殷”不称“商”的;也应至少能证明周代时人对前朝是称“殷”不称“商”的;更能证明有些学者认为,“殷亡后周人称前朝为殷而不称商,是周人对前朝的贬称”,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春秋墓的主人正是子姓宋国第二十八位君主宋景公头曼的亲妹妹,如果称“殷”带有贬意,那么周代子姓宋公族人是绝对不会称“殷”的,子姓宋公族人绝对不会自打嘴巴,自己蔑视自己的祖宗的。
甲骨文中,“商”字频频出现而“殷”字却罕见的原因,是因为成汤放桀代夏而有天下后,为团结商族内如林的大小氏族,成汤决定,“商”这族号仍要保留,万不可废。并对何时称“商”,何时称“殷”,作出界定,立下“殷、商并用,族号称商,国号称殷”的规矩。凡是商族内的一切族事活动,如祭祀、向祖宗贞问吉凶与祈求福祉的占卜贞问活动等,一律称“商”,而不称“殷”。商王在管理族内事务行使“族权”时,要自称“商王”或简称“王”,而不自称“殷王”或“殷帝”。商王只有在以天下共主身份处理“国事”,行使“天下共主权”(即“天子权”)时,才称“殷”、称“帝”,如外交、向天下发布昭告、与诸侯盟会、征讨反叛者等场合才用国号“殷”,才称天子“帝”。而殷墟卜辞,正是祭祀、向祖宗贞问吉凶与祈求福祉的占卜贞问活动的记录,这所有占卜贞问活动都属于商族内部的族事活动范围,这就是卜辞中大量出现“商”字(如“商”、“天邑商”、“大邑商”等)而“殷”字却罕见的原因。
冥之封地“殷”这地名在殷商族的兴衰史上至少起过四次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先商时期奉夏帝之命,第七世商先公王亥迁于其亡父冥的封地“殷”,改诸侯国号“商”为“殷”,即殷君位。从此以后,本来互不相干的“殷”、“商”二字有了密切联系。第二次是王亥子,第八世商先公,也是第三世殷君,上甲在殷地的中兴。第三次是第十四世商先公,也是第九世殷君,成汤放桀代夏而有天下后,定国号为殷。第四次是众所周知的“盘庚迁殷”后在“殷”地的复兴。
总之,对契封于商,以地名立族,其后裔称“商”族,史无争论。对太史公司马迁坚称成汤代夏的国号为“殷”的基本观点,后世史家也多视为圭臬,认为司马迁的考证是成汤代夏的国号为“殷”之铁证。其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对此说得最明确:“殷,子姓,成汤国号也。”但在清代之前,也确有少数学者认为成汤代夏立国的国号本为商,到盘庚迁都至殷以后才改国号为殷,两者合称之为殷商。此说以魏晋间人皇甫谧(mì)为代表,他在《帝王世纪》中说“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明代许诰的《通鉴纲目前编》也持此说。《通鉴纲目前编》将殷代阳甲以前的王称作商王,而将盘庚以后的王称作殷王。以皇甫谧为代表的“盘庚迁殷之前称商,之后称殷说”虽未成为史学界主流之说,但在各支派的殷氏族谱家乘中,影响深远,有很多支派的殷氏谱的谱序中都有“盘庚迁殷后商代始称殷代”之记载。各支派再修族谱时,应将旧谱序中“盘庚迁殷之后称殷说”修改为“冥追封于殷之后称殷说”。以上是历史上的情况,就现代史学界而言,大陆与港台又有不同。大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既不同于司马迁,也不同于皇甫谧。现代大陆学术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即使在盘庚迁殷以后,当朝时人仍以“商”为国号,“殷”只是商朝核心疆域外面的人对当朝的称谓,特别是灭商以后的周人对前朝的称谓。因为,在以前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专家们未在甲骨文中释出“殷”字,而“商”字却出现过很多次,而专家们又未能正确解读甲骨文中“商”字频频出现的原因,所以中国大陆的不少史家认为成汤代夏后的国号为商不为殷,即使在盘庚迁殷以后,当朝时人仍以“商”称呼自己,“殷”则是商朝核心疆域外面的人对当朝的称谓,特别是灭商以后的周人对前朝的称谓。后来随着于省吾等人在甲骨文中释出“殷”字,虽有不少专家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但主流学者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这就是宋镇豪主编的十一卷本《商代史》不叫“殷代史”的原因 。可是港台地区权威学者的看法却与此大相径庭,如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史学权威李定一等,仍从司马迁之说,坚称殷不称商。
大陆有些史家也意识到了解决成汤代夏后国号是商是殷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等早在1999年就提出“名号不是小事,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问题。但他为了解决孔子、孟子、司马迁和许多传世文献屡称“殷”和甲骨卜辞中“商”字频频出现的矛盾,提出“商是本号,殷是别号;商是自称,殷是他称”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未弄明白卜辞中“商”字频频出现而作为国号的“殷”字反而罕见的原因。
鉴于以上史实,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议决:海内外中华殷氏子孙,今后对成汤放桀代夏而有天下的国号一律称殷不称商,对中国历史上存在六个世纪之久的殷商王朝的朝代名一律称为“殷代”而不称为“商代”;建议人口过忆的殷商后裔各姓氏各支派人士也这样称。名不正则言不顺,何况是国号、朝代号,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敦促中国大陆殷商史学界、甲骨学界、上古三代史考古学界重视成汤国号的冠名,早日回到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既定称谓“殷”。
此决议经在镇江召开的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后生效。
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
2013年12月29日 于江苏镇江
关于将“商帝辛”更正为“殷帝辛”的决议
(2013年12月29日在镇江召开的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
根据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成汤国号为殷不为商的决议》精神,成汤放桀代夏而有天下的国号为“殷”不为“商”,中国历史上存在六个世纪之久的殷商王朝的朝代名为“殷代”不为“商代”,又根据成汤立下的“殷、商并用,族号称商,国号称殷”族规,殷商族各代先王,在族内行使“族权”时应称商、称王,在全国行使“天下共主权”时应称殷、称帝,据此族规,末代商王受,作为天下共主时,当应称为“殷帝辛”,而不应称为“商帝辛”。因此,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议决:海内外中华殷氏子孙,今后对末代商王受 ,一律称为“殷帝辛”或“大殷帝辛”,而不称为“商帝辛”或“大商帝辛”。同理,与此有关的名称也作相应的变更,如将2009年首次大祭时议定的陵墓名“大商帝辛之陵”更正为“大殷帝辛之陵”,将习称的《祭文》名“大商帝辛祭文”更正为“大殷帝辛祭文”。
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扩大会议
2013年12月29日 于江苏镇江
,
分享按钮>>【吴氏网新闻】马来西亚槟城吴氏宗祠(延陵堂)150年庆典邀请函
>>【殷氏网新闻】韩国幸州殷氏大宗会组织状况和部分韩语词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