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古代名人】殷氏历史名人:【唐】 殷侑(767-838)

    中华殷氏网 2013年6月4日 殷作斌


                殷氏历史名人:【唐】 殷侑(767-838)

 

【编者按】:【编者按】:殷侑是十二卷本《中国名人志•隋唐五代卷(公元581-960)》380年间收录的七位立正传殷氏名人(殷开山、殷璠、殷仲卿、殷侑、殷尧藩、殷鹏、殷文圭)之一,足见其在史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隋唐五代这380年间被《中国名人志》立附传收录的殷氏名人还有殷令名、殷祚、殷仲容、殷践猷、殷寅、殷遥、殷盈孙、殷济、殷侔、殷佐明、殷崇义即汤悦共十一人)。《殷侑篇》为计划要编写的殷氏简史或族志中《人物卷》中的一篇,分《简介》、《世系》、《所从文献》、《主要文献原文摘抄》四大部分。各部分的注释均分散列在各部分的正文下,以利读者查阅。因为唐殷侑这篇涉及到族史中一些敏感问题和存疑问题(如殷侑一支是否属于陈郡长平支系?殷侑一支是如某些族谱所言的土生土长的陈郡人还是地地道道的江南人?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名是否为“封”?殷侑一支2-18世的精确世系人名补缺。殷侑的子女数和嫡系子孙名?殷侑的表字是叫“延正”还是“文懿”还是其他?殷侑建家庙时是二品官还是三品官?殷侑在京师建家庙为何自降规格只建三代近祖庙?殷侑是否因避战乱曾经到江西临郡金水峡江改名元正避过难?殷侑的配偶是否为邓氏?殷侑卒后除赠正一品官“司空”外,是否还赠有谥号?谥号为何等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故将初稿先在网上公开发表,以便广泛征求族人的意见,特别是想征求声称殷侑是其直系先祖的各支派的意见。各位宗亲的意见不管如何激烈、批评得如何尖锐,本网均如实发表,决不扣压。因为这些问题,在编写族史族志时是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只有通过讨论,互相交流,争奉殷侑为祖的各支派间才能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所提意见稿件请统一发到站长信箱“ hy_yzb@126.com ”中。

                          殷作斌    2013-6-4

                  

       (以下为正文)

一、简介

殷侑(767-838),字延正。祖籍陈郡。二十一代祖谏议公(或名封,因其名讳是否确为“封”,学界尚有异议,故本书权以谏议公尊之),于东汉桓灵间官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南渡江,隐居曲阿(今镇江丹阳)。成为中原陈郡殷氏南渡第一人,被江南以两宋间右武大夫殷秩(字秉常)为始迁祖的众多殷氏族谱奉为“南渡初祖”。殷侑生长于江南吴地,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后又随父徙京师长安定居。但为不忘祖地、不忘本,他仍坚称自己为陈郡人。

殷侑父怿字易从,少负志气,博学善属文,弱冠游太学,籍甚於公卿间。唐玄宗天宝末,知天下将乱,乃促装东归,隐居吴郡(今苏州)老家。唐宪宗元和至唐敬宗宝历间,累追赠左散骑常侍。祖元觉字元明,十八明经出身,于大和八年(834)七月,追赠卫尉少卿。曾祖楷字文绚,高宗朝四岳举高第,释褐拜雍州新丰尉,累迁大理丞,天授中,为酷吏所陷,贬台州永宁丞,与殷侑祖父同日获追封,赠工部侍郎。

殷侑,幼励志力学,不治资产。及长,通经。唐德宗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唐宪宗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以副使从宗正少卿李孝诚出使回纥,与议和亲。时回纥可汗,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临事善辨,不辱使命。使还,拜虞部员外郎。又因招谕王承宗有功,进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前后上八十四章,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授检校右散骑常侍、洪州刺史,转江西观察使。所至以清廉著称。入为卫尉卿。唐文宗初即位(827),沧州李同捷叛。而成德王廷凑助逆,唐文宗欲分兵出击,诏众官集议。时文宗锐意削藩,群臣莫敢异议,独殷侑献言,以王廷凑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以专力讨李同捷,为上策。文宗虽未纳,甚嘉之。及李同捷平,以殷侑尝为沧州行军司马。大和四年(830),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满目荆榛,遗骸蔽野,寂无人烟。殷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殷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唐文宗乃命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

大和六年(832),入为刑部尚书,寻复检校吏部尚书、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观察等使。时李师道已平十五年,朝廷为安抚平卢十二州,征赋所入遂留赡军。殷侑上表请自大和七年(833)始上供两税及榷酒等钱,于是十二州之赋始入国家。唐文忠奖其勤力奉公、体国输忠。寻就加检校右仆射。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殷侑按大唐家庙制度的规定建三代祖庙於京师永平里之东北隅。时年六十八岁,殷侑已经历任谏议大夫、刑部尚书、检交吏部尚书、郓州刺史、御史大夫、天平军节度、郓曹濮观察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职,官阶已达尚书省长官的级别,已经是具有相当于丞相资格的资深老臣(二品),深得皇上的信任

大和九年(835),御史大夫温造劾殷侑擅增监军俸禄,敛赋于民。文宗不问,以庾承宣代还。仍授殷侑刑部尚书。同年八月,检校右仆射,复出为天平军节度使。

开成元年,复召为刑部尚书。时初经李训事件(甘露之变),文宗向殷侑咨询长治久安之术。殷侑极言宜委任朝中德高望重之老臣。不宜轻用新进小生。文帝深嘉并重赏之。其年七月,授检校左仆射,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开成二年(837)三月,以病求代,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十一月。复授检校右仆射,出为忠武军节度、陈许蔡观察等使。开成三年(838)七月卒⑥。终年七十二,赠司空(正一品)。

据新、旧《唐书》本传,殷侑子羽、孙盈孙(羽子),亦俱知名。羽大和五年(831)登进士第。盈孙乾符末为成都掾。唐僖宗至蜀,用为太常博士,礼学有祖风。官终大理卿,赠吏部尚书。

 

注释:

 据江西峡江派《濂溪殷氏族谱》南宋德祐元年(乙亥年,1275)的首修本记载,殷侑生于唐大历丁未(767)二月十二,卒于唐开成三年戊午(838)九月初四,而《旧唐书》本传记卒于该年七月,二者稍有出入。

 殷侑之字,新、旧《唐书》本传未见记载,字延正从江西峡江派《濂溪殷氏族谱》南宋德祐元年(乙亥年,1275)的首修本。也有学者认为殷侑字文懿。但若从古人起名与取字的联系来理解,字延正更可信。古人取字在字义上与名讳多有联系,多遵守“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原则。如司马迁,名迁字子长,字“子长”与名“迁”有密切联系。“子”既是尊称,又有“后代”之意,“长”有延伸之意。“子长”合称,寓前程远大、子孙后代似瓜瓞绵绵,兴旺发达。殷侑名侑,“侑”者宽也,有待人宽厚、包容、助人为乐之意。取字延正,显然是名“侑”字义的进一步升华,若取字文懿,似与名讳 “侑”字的字义无必然的联系。

 《旧唐书》本传记为“陈郡人”;新《唐书》本传记为“陈州人”;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尊殷侑为“陈郡公”;江西峡江派南宋德祐元年老谱《濂溪殷氏族谱》序记为“世居陈州宛邱水驿”,该谱世系表正文中记为其“先居陈州宛邱水驿”。“陈郡”、“陈州”,本一地,都因古陈地(陈国)而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唐陈州宛邱)。陈郡殷氏的祖地“长平”就在唐“宛邱”西与今西华间,据西华县志,古“长平县”故城就在今西华县城东北九千米处的董城村。陈郡殷氏实际祖居地当就在长平与宛邱间一带。因此,可断定,殷侑之先当属陈郡长平殷氏无疑。长平殷氏以西汉北地太守殷续为始迁祖。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定居时属汝南郡的长平县,东汉时划长平县隶陈,时设封国,称淮阳国、陈国,时国除复秦制称陈郡,三国魏袭汉制置陈郡,唐置陈州。这是长平殷氏一个祖地有汝南、陈郡两个地望之缘由。有些学者未明长平一地先属汝南后隶陈之沿革,持殷续先以功封于汝南后移居陈郡长平之说是不确的,殷续以功封于汝南时就定居长平,无“移居”一说。

 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统计支调的官名。三国曹魏始设度支尚书,晋及南朝宋、齐、北朝北魏、北齐均设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隋初沿之。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为六部尚书之一。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

唐代,因尚书令一职曾为太宗李世民所任,故一直避讳而空缺,于是设了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相当于左右丞相(宰相)。但自唐高宗以后,任实职的尚书左右仆射很少,多数为无实职的检校尚书左右仆射,相当于现今的名誉职务。殷侑晚年(832年起)被放出京师充天平军节度使,虽是权倾一世的地方军政长官,但节度毕竟是地方大员,为其具有中央大员的头衔,故在充天平军节度的同时,加赐检校尚书右仆射,以别于一般节度,就如同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放出京城任省市级地方长官一样。令人不解的是,按《大唐开元礼》的规定,殷侑是完全有资格享受“立四庙或虚立其始封之祖共可祭祀五庙”的政治待遇的,可是他实际上没有这么做,只上奏皇帝申请对曾祖、祖、父三代近祖立庙。殷侑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应该享有的立庙特权而只立三代近祖庙呢?是殷侑不知自己四代以上的先祖名讳呢。还是另有隐情?后来的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殷侑(767-833)生活于中唐时代,正处于唐初至唐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家庙制度盛行的时候,依中唐家庙制度的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立家庙,六品以下的卑官,不得立庙,该立不立,不该立而立,都会受到法司的弹劾。当时官员建家庙是按本人申请建庙规格、国家依法审批的程序进行的。国家审批的法律依据是《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卷三《杂制》(四库全书本,第646册第65页)规定:“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庙,五品以上祠三庙(三品以上不须兼爵,四庙外有始封祖者,通祠五庙)”。即文武官二品以上可以虚立其始封之祖,共可祭祀五庙。成年时的殷侑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六朝,正是唐朝按《大唐开元礼》的规定推行严格的官员家庙制度的时代。这个时代背景证明,后来的研究者作以下猜想不是没有道理的:殷侑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应该享有的立四至五庙特权而只立三代近祖庙呢?或许是因为:在修家庙时殷侑只考证出其三代近祖(曾祖、祖、父)的名讳,对其更远的祖先名讳基本上无法考证了,他只从其家世传说中知其二十一代祖在东汉桓灵二帝时做了大官,被“封”为谏议大夫,出任过冀州刺史,为避党锢之祸,才弃官南渡过江,隐姓埋名,栖于曲阿。至于他的二十一代祖叫什么名字也无法考证了。因此殷侑在建家庙时,只将三代近祖的神道牌位(名讳)一一列出供奉,只“奉工部、卫尉、骑省三府君,李氏、周氏、刘氏三太夫人神主,克祔于其室,自西徂东,靡陋靡丰,守经据古,处约为恭。”  

⑥ 此从《旧唐书》本传,据1275年建修的江西《濂溪殷氏族谱》记载,殷侑卒于唐开成三年戊午(838)九月初四,与此稍有出入。

 

二、世系

东汉谏议公→(2世-18世失考,间有三国吴名士殷礼字德嗣等)

→楷(字文绚)→元觉(字元明)→怿(字易从)

→侑(字延正)→羽→盈孙

 

注释:

东汉谏议公为该支一世始迁祖。由唐冯宿《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知,谏议公为唐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江,徙居曲阿。成为中原陈郡殷氏可考的南渡第一人。被现在江南以两宋间右武大夫殷秩(字秉常)为始迁祖的各支殷氏尊为“南渡初祖”。明殷正茂在其名著《本源考》中据唐冯氏该文定东汉谏议公的名讳为“封”,后又有人考证出东汉谏议公的字为“建之”。此后,东汉谏议公“名封字建之”一说一直为江南秉常系诸殷氏族谱所从。由于唐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名是否真叫殷封,学界尚有不同意见,但他在东汉时官至谏议大夫且弃官南渡曲阿是肯定的,故本书权且以“东汉谏议公”尊称之。或简称为“谏议公”。据殷正茂《本原考》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这一支南渡后,成为东吴世家门阀,在三国时名人辈出。如三国时(223年)伴吴使张温出使蜀汉的吴零陵太守殷礼(字德嗣)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殷礼的学识深受蜀相诸葛亮的赞叹:“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谏议公一支虽在三国时已形成望族,但在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初,见诸史籍的显达人物并不多,直到中唐时,才出了个卒赠司空的殷侑。这或许就是殷侑奉旨建家庙时放弃依唐制二品及二品以上官员可建四代祖庙并附加一座始封祖庙的特权资格,实际只建了三代近祖庙的的原因。极可能是其各代祖宗的名讳因不显达而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殷侑只从传说中知其二十一代祖在东汉时被封为谏议大夫,未能考证出其四代以上历代祖宗的名讳。明殷正茂从浩瀚的文山字海中,觅得唐冯氏该文,将三国、西晋时已经高度发达的江南吴地殷氏文化与中原陈郡殷氏文化联系起来,使我们知道陈郡长平殷氏除了有在两晋间南渡的殷褒一支之外,还有正史中没有记载的早于东汉时就南渡过江的谏议公一支,正是东汉谏议公一支的南渡为三国、西晋时高度发达的江南吴地殷氏文化播下了种子。正是明殷正茂于四百年前的这一发现,一举解决了殷氏姓氏史学界一直难以解决的三国、西晋时高度发达的江南吴地殷氏文化的来源问题。此前,学界多认为三国、西晋时高度发达的江南吴地殷氏文化源于秦末的会稽郡守殷通,但殷通为项家叔侄谋杀,留下活口传后的可能性有多大一直是学界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十九世,楷(字文绚)为殷侑的曾祖,此从唐冯宿《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

 二十世,元觉(字元明)为殷侑的祖父。

 二十一世,怿(字易从)为殷侑之父。

 二十二世,殷侑本人。

 二十三世,羽,殷侑之子。此从《旧唐书》。据1275年建修的江西《濂溪殷氏族谱》记载,殷侑夫人邓氏,生三子。第三子行三郎名咸生于贞元辛巳(801,时殷侑35岁)五月初五,该谱即是以侑第三子咸为二世直系先祖的族谱。殷侑的长、次二子,该谱未记名。《旧唐书》中的羽是殷侑的第几子,待考正。

 二十四世,盈孙,殷侑之孙。此从新、旧《唐书》。据1275年建修的江西《濂溪殷氏族谱》记载,殷侑有一曾孙名“满盈”者,其简历与新、旧《唐书》中的孙“盈孙”的记载颇为一致,疑谱中侑曾孙盈满,即《唐书》中侑孙盈孙也。是正史讹还是族谱错?未能辨。族谱有错固然常有之,但正史有讹也不罕见,如《旧唐书》卷五十八殷开山传中就将闻礼孙仲容误记为“闻礼子仲容”。

 

三、所从文献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五》殷侑传附子孙传;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八十九》殷侑传附孙盈孙传;

唐 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

江西峡江派《濂溪殷氏族谱》南宋德祐元年(乙亥年,1275)的首修本。

四、主要文献原文摘抄

(一)《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五》殷侑传附子孙传

殷侑,陈郡人。父怿。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不问家人资产。及长,通经,以讲习自娱。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计费五百万缗。朝廷方用兵伐叛,费用百端,欲缓其期。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侑谨重有节概,临事俊辩。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使还,拜虞部员外郎。王承宗拒命,遣侑衔命招谕之。承宗寻禀朝旨,献德、棣二州,遣二子入朝。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前后上八十四章,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宝历元年,检校右散骑常侍、洪州刺史,转江西观察使。所至以洁廉著称。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方徇招怀,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其疏末云:“伏愿以宗社安危为大计,以善师攻心为神武,以含垢安人为远图,以网漏吞舟为至诫。”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
  沧景平,以侑尝为沧州行军司马。太和(摘编者注:也作“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满目荆榛,遗骸蔽野,寂无人烟。侑不以妻子之官,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禀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侑以郭下清池县在子城北,非便,奏移于南郭之内。
  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寻复检校吏部尚书、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观察等使。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馀,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太和(摘编者注:也作“大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硕。诏曰:“郓、曹、濮等州,元和已来,地本殷实,自分三道,十五馀年,虽颁诏书,竟未入赋。殷侑承兵戈之后,当歉旱之馀,勤力奉公,谨身守法。才及周岁,已致阜安。而又体国输忠,率先入贡,成三军奉上之志,陈一境乐输之心。寻有表章,良用嘉叹!”寻就加检校右仆射。
  九年,御史大夫温造劾侑不由制旨,增监军俸入,赋敛于人。上不问,以庾承宣代还。
  其年,濮州录事参军崔元武,于五县人吏率敛,及县官料钱,以私马抬估纳官,计绢一百二十匹。大理寺断三犯俱发,以重者论。只以中私马为重,止令削三任官。而刑部覆奏,令决杖配流。狱未决。侑奏曰:“法官不习法律,三犯不同,即坐其所重。元武所犯,皆枉法取受,准律,枉法十五匹已上绞。《律疏》云:即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据元武所犯,令当入处绞刑。”疏奏,元武依刑部奏,决六十,流贺州。乃授侑刑部尚书。八月,检校右仆射,复为天平军节度使。上以温造所奏深文故也。
  开成元年,复召为刑部尚书。时初经李训之乱,上问侑治安之术。侑极言委任责成,宜在朝之耆德,新进小生,无宜轻用。帝深嘉之,赐锦彩三百匹。及中谢,又令中使就第赐金十斤。其年七月,检校左仆射,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二年三月,以病求代,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十一月,复检校右仆射,出为忠武节度、陈许蔡观察等使。三年七月,卒于镇,时年七十二,赠司空。
  侑以通经入仕,观风抚俗,所莅有声。而晚年急于大用,稍通权幸,物望减于往时。子羽。羽太和五年登进士第,藩府辟召,不至通显。(羽)子盈孙。
  盈孙,乾符末为成都掾。驾在西川,用为太常博士,礼学有祖风。光启二年冬,随驾自成都还。三年二月,驻跸凤翔。时宗庙为贼所焚,车驾至京,告享无所。四月,盈孙谓宰执曰:“太庙十一室,并祧庙八室,及三太后三室,因光启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车驾出宫,其缘室法物神主,本司载行,至鄠县并被盗剽夺。皇帝还宫,合先制造。”宰相郑延昌奏曰:“太庙大殿二十二间,功绩至大,计料支费不少;兼宗庙制度,损益重难,今未审依元料修奉,为复别有商量。”敕付礼院详议。
  时博士四人,杜用励在利州,崔澄在河中,封舜卿在巴南。独盈孙献议曰:“太庙制度。历代参详,皆符典经,难议损益。谨按旧制,十一室,二十三间,十一架。垣墉广袤之度,堂室浅深之规,阶陛等级之差,栋宇崇低之则,前古所谓奢不能侈,俭不能逾者也。今以朝廷帑藏方虚,费用稍广,须资变礼,将务从宜,固不可易前圣之规模,狭大朝之制度,当凭典实,别有参详。谨按至德二年,以太庙方修,新作神主,于长安殿安置,便行飨告之礼,如同宗庙之仪,以俟庙成,方为迁祔。当时议论,无所是非。窃知今者京城除大内正衙外,别无殿宇。伏闻先有诏旨,且以少府监大厅权充太庙。伏缘十一室于五间之中,陈设隘狭,伏请接续厅之两头,成十一室,荐飨之。三太后庙,即于监内西南,别取屋宇三间,且充庙室。候太庙修奉毕日,别议迁祔。”敕旨依奏。其神主、法物、乐悬,皆盈孙奏重修制,知礼者称为博洽。
  龙纪元年十一月,昭宗郊祀圆丘。两中尉杨复恭及两枢密,皆请朝服。盈孙上疏曰:“臣昨赴斋宫,见中尉、枢密内臣,皆具朝服。臣寻前代及国朝典令,无内官朝服制度。伏以皇帝陛下,承天御历,圣祚中兴,祗见宗祧,克陈大礼,皆禀高祖、太宗之成制,必循虞、夏、商、周之旧经。轩冕服章,式遵彝宪。若内官要衣朝服,令依所守官本品之服。事虽无据,粗可行之。臣忝礼司,合具陈奏。”时中贵皆如宰相大臣朝服,故盈孙论之。帝虽不从,嘉其所守。转秘书少监,卒。
    史臣曰:温、柳二公,以文行饰躬,砥砺名节,当官守法,侃侃有大臣之节,而竟不登三事,位止正卿。所以知公辅之量,以和为贵。汉武帝畏汲黯而相孙弘,太宗重魏徵而委玄龄,其旨远也。韦、崔名士,荐贤致主,绰有古风。殷司空治民,斯为循吏,而忠规壮节,至晚不衰。徐、郭谠言,郁为佳士。如数君者,实为令人。
  赞曰:柳氏礼法,公忠节概。搏击为优,弥纶则隘。夏卿奖拔,晦叔匡将。徐、郭之议,金玉锵锵。
(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八十九》殷侑传附孙盈孙传

殷侑,陈州人。幼有志于学,不治赀产。长通经术,以讲道为娱。贞元末,及五经第,其学长于《礼》,擢太常博士。元和八年,回鹘请和亲,朝廷以仰费广剧,欲纾以期。诏侑、宗正少卿李孝诚使回鹘,可汗骄甚,盛陈甲兵,欲臣使者,侑不为屈。已传命,虏责其倨,宣言欲留不遣,众色怖,侑徐曰“可汗,唐壻,欲坐屈使者拜,乃可汗无礼,非使臣倨也”虏惮其言,不敢逼。还,迁虞部员外郎。
  王承宗叛,遣侑招谕,承宗听命。进谏议大夫。侑论朝廷治乱得失,前后凡八十四通,以语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宝历元年,徙江西。所至以洁廉称。入为卫尉卿。
  文宗即位,李同捷叛,而王廷凑阴为唇齿,兵久不解,诏五品以上官议尚书省。帝锐欲讨贼,群臣无敢异论者,独侑请舍廷凑而专事同捷,且言“愿以宗社安危为计,善师攻心为武,含垢安人为远图,网漏吞舟为至诫”帝不纳,然内嘉尚。
  同捷平,以侑尝为沧州行军司马,遂拜义昌军节度使。于时痍荒之馀,骸骨蔽野,墟里生荆棘,侑单身之官,安足粗淡,与下共劳苦,以仁惠为治。岁中,流户襁属而还,遂为营田,丐耕牛三万,诏度支赐帛四万匹佐其市。初,州兵三万,仰禀度支,侑始至一岁,自以赋入赡其半,二岁则周用,乃奏罢度支所赐。户口滋饶,廥储盈腐,上下便安,请立石纪政。以劳加检校吏部尚书。
  六年,徙天平节度。自李师道乱,朝廷虽析三镇,然务安反侧,赋入尽为军赀,无输王府者。侑以饷军有赢,当上送官,乃裁制经费,岁以钱十五万缗、粟五万石归有司。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御史大夫温造劾侑违制,擅赋敛民为无名之献,诏以庾承宣代还。会濮州掾崔元武受吏赇,又率属邑奉钱,增私马估售官,叠三罪计绢百二十匹。大理以入私马一重,削三官,刑部覆讯当流,未决。侑奏“三犯不同,坐所重。律,频赃者累论。元武犯皆枉法,当死”诏用覆讯,流元武贺州。帝嘉侑守法,进刑部尚书,以造所奏不直,复用为天平节度。
  开成元年,再召为刑部尚书。时李训、郑注已诛,帝问侑治安术,侑言“朝廷宜任耆德,毋轻用新进”帝善之,赐彩三百匹。初,盐铁度支使属官悉得以罪人系在所狱,或私置牢院,而州县不闻知,岁千百数,不时决。侑奏许州县纠列所系,申本道观察使,并具狱上闻。许之,赐黄金十斤,以酧直言。
  泾原节度使朱叔夜坐侵牟士卒,赃数万,家畜兵器,罢为左武卫大将军。侑薄其罪,天子由是疏之,赐叔夜死,出侑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坐减兵不先论启,左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俄领忠武军节度。卒,年七十二,赠司空。
  侑以经术进,临事锐敏,有强直名。晚节内冀台辅,稍务交结,而素望少衰云。孙盈孙。
  盈孙,广明初,为成都诸曹参军。僖宗至蜀,闻有礼学,擢太常博士。光启三年,帝将还京,而七庙焚残,告享无所。盈孙白宰相“始乘舆西,有司尽载神主以行,至鄠,悉为盗夺。今天子还宫,宜前具其礼”宰相建言,修复宗庙,功费广,请与礼官议。时佗博士不在,独盈孙从,议曰“故庙十一室,二十三楹,楹十一梁,垣墉广袤称之。今朝廷多难,宜少变礼。按至德时作神主长安殿,飨告如宗庙,庙成乃祔。今正衙外无它殿,伏闻诏旨以少府监寓太庙,请因增完为十一室,其三太后庙,权舍西南夹庑,须庙成议迁”诏可。自是神主、乐县,皆所创定,旧学礼家当其议。
  龙纪元年,昭宗郊祠,两中尉及枢密皆以宰相服侍上。盈孙奏言“先世典令,无内官朝服侍祠。必欲之,当随所摄资品,虽无援据,犹免僭逼”诏可。时丧乱后,制度彫紊,追补容典,皆盈孙折衷焉。终大理卿,赠吏部尚书。

(三)唐 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原文全文        

《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  (唐 冯宿)

能树休勋,著茂功,丰人爵,列天秩,焜耀当代,恢张其门者,几何人哉。不有营缮乎?先宗庙而後宫室;不有禋祀乎?怆春秋而感霜露。大和甲寅岁,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陈郡殷公侑④建家庙於京师永平里之东北隅,礼也。前此表陈其情,诏报曰:“俞,勿亟成功,度思来格。”於是乎讨献尸奠盎之茂典,徵以茧栗浴兰之通制,冬十有一月辛亥,奉工部、卫尉、骑省三府君,李氏、周氏、刘氏三太夫人神主,克祔於其室,自西徂东,靡陋靡丰,守经据古,处约为恭。

 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江,栖於曲阿,迈德流芳,或隐或显,粲於家牒,播於人闻。十九代至工部府君讳楷字文绚,高宗朝四岳举高第,释褐拜雍州新丰尉,累迁大理丞,天授中以议狱平反,为酷吏所陷,贬台州永宁丞,今上大和八年七月,诏追赠工部侍郎。卫尉府君讳元觉字元明,十八明经出身,以工部府君处明夷之时。持法不挠,谪居而殁,未归旧阡,茹荼调选,求为宁海尉,既克营护,祔於先兆,遂大布之衣,终身不言禄,与工部府君同日追赠卫尉少卿。骑省府君讳怿字易从,少负志气,博学善属文,弱冠游太学,籍甚於公卿间。天宝末,知天下将乱,乃促装东归,侍太夫人版舆徙居吴郡。吴中士大夫得从府君游者,乡党以为荣。本道采访使李希言辟为从事,奏授试昆山尉,浙东节度使薛兼训请为谋,奏授试右卫兵曹参军,并不就,事具今东川节度礼部尚书杨嗣复府君神道碑。元和至宝历中,累追赠左散骑常侍。於戏!三君皆位不充量,道屯於时,赠典累锡,覃恩逮及。天其或者将厥後必有达人畴庸,缵服在於兹者。不然,何陈郡公之庞鸿魁梧,磊砢昭彰若此。

    陈郡公大度宏略,自诚而明,垂髫而早闻立志,负笈而见赏先达。佐轺轩不辱於绝域,升礼闱有声於奉常。尔其起草弥纶,剖符恺悌,五谏之宏益,十连之劳徕。徵拜名卿,出乘元戎,奋饿夫为齐氓,化乱邦为善部,襁负始至,壶浆遽迎。锡命就加,玺书亟降,时以为贺,公以为忧。桂人、洪人、沧人、郓人,既尸祝之,又讴歌之。异日,郑伯来朝,韩侯入觐,执圭有委蛇之状,捧俎申洞属之容。扬名立身,养亲继孝,贤臣之懿图彰矣,君子之能事毕矣。

夫碑之於神道者,悬窆所用;碑之於庙门者,丽牲所资。先祖无美而称之,之为近诬;先祖有美而不称之,之谓不明。古之人铭其功烈於鼎,今人铭其德善於碑。若然,则转石他山,搜词直笔,垂悠久於刊刻,托坚刚以居诸,鼓音无穷,锺庆不匮,尽在是已。其铭曰:帝里西偏,天街右方。三室两厢,克建斯堂,於惟浸昌。云谁经之,郓侯殷君;云谁处之,祖烈宗文,蔼然清芬。扬名显亲,教孝申敬。是为率德,可以观政,莫之与盛。比时备物,追远复始。无违享尝,兹用受祉,固在元祀。祝嘏言具,粢盛既饬。罔绝敬齐,如闻叹息,有典有则。顺考前典,聿修明禋。事死犹生,为能飨亲,爰奉爰尊。於惟皇祖,持法不回。酷吏所挤,竟孤其才,佥曰哀哉。穆穆王父,天锺孝德。啜泣封树,归全兆域,报曰罔极。猗那先子,超度名辈。远图中辍,贻庆後代,元鉴不昧。否道既倾,复迷非远。奉承如在,钦若报本,飞章沥恳。秉钺有虔,干城嶷然。永怀凄怆,长荐吉蠲,於斯万年。

注释:

 

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贞元中进士,长庆中累转太常少卿。敬宗立,改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中历工、刑、兵三部侍郎,拜东川节度使,封长乐公。开成元年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的出处有三:(1)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扬州官刻本;(2)《文苑英华 》(第六册)卷八八二碑三九[家廟三];(3)周绍良《全唐文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大和甲寅岁,即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殷侑按大唐家庙制度的要求建家庙於京师永平里之东北隅。时殷侑已经六十八岁,官天平军节度使兼检校尚书右仆射(二品)。

④由碑文“陈郡公”可知,殷侑是陈郡人。殷侑祖籍陈郡不仅见于新、旧《唐书》本传,也见于南宋德祐元年(乙亥年,1275)首修的江西峡江派《濂溪殷氏族谱》。江西峡江派《濂溪殷氏族谱》1275年的首谱序曰:“始祖讳侑字延正,世居陈州宛邱水驿。仕唐宪宗朝元和间迁虞部员外,进谏议大夫。因被兵革,隐居峡江。改名元正,生男三。自孙攀嶐离左塘居濂溪。其子有徙横坑,三代孙祥庆派有徙白陂,五代孙益保派有徙居回田。传至八代孙俊民生男二。长政道派有分居龙义界山,世民派有赘石陂者。凡居郡之城南亦皆吾始祖延正之后裔也。”该谱世系表正文殷侑名下又记曰:“侑,字延正,行十三。唐大历丁未(767)二月十二生。先居陈州宛邱水驿,德宗贞元以经术领。韩愈荐任太常博士,宪宗元和元年(编者注:依《新唐书》殷侑传,应为元和八年)迁虞部员外,进谏议大夫。避朝兵燹,改名元正,徙居临郡金水峡江。开成三年戊午(838)九月初四殁,年七十二,赠司空。娶邓氏夫人 ……大和甲寅三月初三殁。夫妇合葬山背人形卯乙向。子咸,行三郎,官列侍中……。”将此简历与正史对比,只有殷侑卒日稍有出入,余大体相符。《旧唐书》殷侑传记,殷侑开成三年七月卒,而该谱记的殷侑卒日为开成三年戊午九月初四。因此,不宜否定该谱的可靠性。

 殷侑的家世,若以其二十一代祖谏议公为一世,则侑曾祖工部府君讳楷字文绚为十九世,侑祖卫尉府君讳元觉字元明为二十世,侑父骑省府君讳怿字易从为二十一世,侑本身为二十二世。至于殷侑二十一代祖的名字依碑文中关键一句话“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的断句不同,可有两种理解。明殷正茂在其名著殷氏《本原考》中将该句断成“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认为“封”字是殷侑二十一代祖的名字,即认为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叫“殷封”。以两宋间右武大夫殷秩(字秉常)为始祖的诸支谱多从此说。另一种断句法是将该句断成“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若依此法断句,该句中的“封”字,就是动词,作“赐给”解,是“封官”的“封”。我们请教了山东大学著名的古文献学家刘晓东教授,他认为,单从古汉语句法结构来判断。上述两种断句法都对。要最终解决殷侑的二十一代祖是否叫“殷封”的问题,得要有可靠的“旁证”才行。不过若从碑文上下文来考虑,将“封”字理解成动词的第二种断句法有其合理性。在同一篇文章中,殷侑为何只对三代近祖恭敬有加(分别称作“讳楷字文绚”、“讳元觉字元明”、“讳怿字易从”),唯独对其“二十一代祖封”却直呼其名,没说成“二十一代祖讳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或“二十一代祖讳封字建之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这个疑问在避讳之风盛行的唐代是不好解释的。

 


分享按钮>>【蒯氏名人楷模】蒯文章
>>【何氏家谱】现居南雄何氏主要两大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