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就建谱修谱问题给广东信宜(陶庵公支系)殷氏代表殷维泉宗亲的信
- 中华殷氏网 2013年4月28日 殷作斌
就建谱修谱问题给广东信宜(陶庵公支系)殷氏代表殷维泉宗亲的信
维泉宗亲,您好!
看了您发来的支谱信息和后发来的新修谱部分照片页,觉得你们广东的陶庵公(讳彦卓,字宇竹)支系尚有许多存疑问题需要理顺。希望你们借助于现代网络和其他通讯工具,加强各支间的交流,争取将一些重大问题搞清,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三大支柱之一的族谱家乘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要跟你们讨论的有以下五个问题,因为其中有些内容对全国各支殷氏的建谱修谱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取公开信形式,在殷商两网公开发表:
(一)陶庵公是进士出身【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季赐进士】,你们说他的存世年代为1190-1287。即是说他约在30岁时中进士。你们可以以此为线索,访查宋代进士名册。确定陶庵公的存世年代(1190-1287)是否基本确实。我们可以作如下推算:
永泰公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由广东潮州到江苏丹阳赴任。设到江苏丹阳赴任年岁为30-50岁间。则其当生于1107-1127年间。设平均25年为一代,则二世文成公当生于1132-1152年间,三世廷义公当生于1157-1177年间,四世台一公当生于1182-1202年间,五世进南公当生于1207-1227年间,六世陶庵公当生于1232-1252年间。这与谱记陶庵公生于1190年显然有些矛盾,年代偏差约半个世纪左右。但若考虑长房晚房等影响因素,五代间隔的同辈相差半个世纪左右也是基本可信的。
(二)你们认定陶庵公的五代祖永泰公是两宋间右武大夫秩公(字秉常)之裔孙是不真的。查秩公世系表,初三代存世年代分别为:秩公本人(1099-1167);秩公只生二子:长子英(字永辉)(1123-1193),次子华(字永宁)(1125-1188);秩公孙辈仅三人:安(字庆深,英长子)(1143-1204),光(字庆元,英次子)(1147-1211),宪(字庆泽)(1163-1214)。而永泰公是1157年到丹阳赴任,此时秩公59岁,秩公长子英35岁,次子华33岁,而秩公之孙辈或年幼或尚未出世。依此推断,永泰公如果和秩公属于同一支派的话,那一定是,或与秩公同辈,或是秩公族侄辈。总之永泰公绝对不会是秩公的裔孙。
(三)陶庵公是进士出身,应是族史谱牒修养很高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五代祖是永泰公,是永字辈。就决不会犯祖讳将自己的五个儿子也定为永字辈(永昌、永康、永安、永福、永宁),而且将自己的第五子命名为永宁,而秩公次子华公的字也为永宁,如果陶庵公是秩公门中人的话,将自己的第五子起名为永宁也是犯祖讳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同一宗族内部的人,在起名取字时,是很讲究犯不犯祖讳的。陶庵公将自己的五个儿子取名为永昌、永康、永安、永福、永宁,只能说明:
①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五代祖叫永泰,或他本来就不是永泰公门中人。
②他根本不知道秩公次子的字也为永宁,或他本来就不是秩公门中人。
(四)关于陶庵公原籍“江苏南京镇江府丹阳县润水乡”的问题。
谱牒记载:陶庵公在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季赐进士授中宪大夫被朝廷派到广东省惠州府任职,由今江苏镇江一带举家迁往广东省惠州当无问题。但陶庵公原籍“江苏南京镇江府丹阳县润水乡”之地望在今江南何处却是个难题。我费了几年时间查遍了镇江及其周边地区的史志书,竟然未找到润水乡这古地名的蛛丝蚂迹。希望大家,特别是希望镇江及其周边地区的宗亲共同努力,争取在三个月内破解这一难题,让两广的陶庵公回到阔别795年的苏南老家(2013-1219+1=795)。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镇江府”条知:“镇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润州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属两浙路。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镇江、丹阳、金坛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镇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为江淮府,同年又改江淮府为镇江府。1912年废。镇江府当长江与大运河水运交通要冲。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南侵后回师至此,为韩世忠所困。”同书“丹阳县”条2记有“丹阳,古旧县名。唐天宝元年(742),改曲阿县治,治今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属润州。宋属镇江府,元属镇江路,明、清属镇江府。1987年撤销,改设丹阳市。”
(五)从你们发来的新谱部分照片页可知,你们仍是希望将陶庵公通过两宋间秩公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挂上钩。但我要告诉你们,现在江南秩公系诸谱都是深受明正茂公《本源考》影响的明、清、民国谱牒,明正茂公之前的唐、宋或更古的谱牒还从来没有人见过。而明正茂公《本源考》将唐司空侑公之二十一代祖定名为殷封的唯一可信依据是唐冯宿撰写的《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一文中的关键一句话“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因断句方式的不同,这句话中的“封”字,既可理解为人名,又可理解为动词(封官的“封”)。若将该句中的“封”字理解为名词,则“封”字就是侑公“二十一代祖”的同位语,即将该句断成“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则侑公“二十一代祖”名为殷封之说即为真;若将该句断成“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则该句中的“封”字就是动词,侑公“二十一代祖”名为殷封之说即为不真。明正茂公在《本源考》中,是主张将该句中的“封”字理解成人名的。但“封”字为人名说不能解释在同一篇文章中,侑公为何只对三代近祖恭敬有加(讳楷字文绚、讳元觉字元明、讳怿字易从),唯独对其“二十一代祖封”却直呼其名,没说成“二十一代祖讳封”。这个疑问是明正茂公《本源考》自身所不能解释的。要释清自清代以来就有争论的这个问题,光靠明正茂公《本源考》及深受其影响的谱牒不行,必须得靠更古的文献。由于侑公二十一代祖东汉谏议公是隐姓埋名,弃官南渡,因此要想从古文献中找到侑公二十一代祖东汉谏议公的信息,决非易事。其实我们今天大可不必为此而争。因为明正茂公当年之所以要将侑公二十一代祖东汉谏议公定名为殷封,主要目的是想将东汉谏议公定为江南苏、锡、常等吴地之殷的南渡“初祖”,而不是此前史家通常认为的为项羽所杀的秦末“殷通”,从而将已经居于江南很久的吴地之殷与两晋间才因避五胡之乱南迁的中原“陈郡长平之殷”联系起来。其实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不在于东汉谏议公叫不叫殷封,而在于东汉谏议公是否实有其人。既然唐冯宿撰写的《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已能证明东汉谏议公实有其人,即是说,冯文已能证明东汉谏议公为江南“吴地之殷”的“初祖”,而不是以前史家认为的秦末殷通才是江南“吴地之殷”的“初祖”(因为通公为项家叔侄谋杀,留下活口的可能性很小,以前史家认为通公是江南“吴地之殷”的“初祖”,本就不能令人信服)。既然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又何必在乎“吴地之殷”的南渡“初祖”东汉谏议公的真实姓名叫什么呢?我在网发的《陈郡长平殷氏的崛起、南渡及世系考》一文中,避开了侑公二十一代祖叫“殷封”问题,按照明正茂公的说法将其尊称为“东汉谏议公”或“谏议公”,我认为就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唐侑公自己对其二十一代祖叫什么名都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我们后人又为什么非得给唐侑公二十一代祖起个“殷封”的名字呢?当然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直系先世往上推,是人之常情,我也想将自己的直系先世一代代地上推到帝乙、帝辛或殷之三仁(微子、箕子、比干),但这是不可能的。由于三千年来,中华殷氏有三分之二强的时间处于受压状态,族人四分五散,分布于全国各地,族谱散失、各支世系不清是必然的。我认为,今天的中华殷氏各支首先要正视这个现实,只要能从宏观上证明中华殷氏各支派都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从而确认自己是殷商始祖契祖的后裔即可。各支只须通过谱牒的形式,将从本支可考始迁祖起的后续各代考证清楚即可,而不必向上穷追猛打。就以两广始迁祖陶庵公各支来说,只需将从陶庵公起以后各代搞清楚即可。对陶庵公向上的各世能追加多少就追加多少,实在无法逐代上溯的,就不要勉强为之。因为向上追溯是无止境的。今天由陶庵公追溯到秉常公,明天你又会想将宋秉常公追溯到东汉“封公”,后天你又会想将东汉“封公”追溯到西汉续公…...。总之,就中华殷氏三千多年来谱牒散失严重、历代受压致人口分布高度分散的现实而言,各支撰修的谱牒上溯的时间越古,谱载世数越多,攀龙附凤的虚假成分也必然越多,谱牒中的虚假成分越多,谱牒的史料价值(含金量)也就越少。正因为考虑到各支建谱修谱过程的这种情况,我们才在2009年全国殷氏代表会议通过的《殷氏十条》中明确提出“不管大支小支一律平等”的概念,只有严格做到大支小支一律平等,才能有真正的中华殷氏团结,如果只认为自己是“大宗”,只准你听我的,不得让我也听你的,那还有什么殷氏团结?除了“不管大支小支一律平等”之外,要搞好殷氏团结,还得从殷氏历史人物中,树一面旗帜,作为大家凝聚的中心。经过五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面旗帜以选择帝辛(纣)和“三仁”最为合适。所以2009年中华殷氏全国代表会议才作出对帝辛(纣)“一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的决定。所以,中华殷氏网站在2009年3月11日完成了对帝辛的首次大祭以后,又立即赶到山东微山岛在三仁之首----微子陵前祭奠微子,缅怀微子忍辱负重延续殷商香火,保护殷商遗民不为周室剿灭、赶尽杀绝的历史功绩。
纵观今天中华殷氏各支的现实,要想实现各支殷氏的精诚团结,不管大支小支必须“从我做起”。“从我做起”的第一步就是建谱修谱时,要实事求是,决不弄虚作假、攀龙附凤。修谱时只按本支的连续实际可考世系确定本支的始迁祖,不要向上逐代无根据地追溯,不要将别支的祖宗或古代的殷氏名人强拉到自己的谱中去,不要跟别支抢祖宗、争祖宗。作为一个例子,我告诉你们,我们朐阳殷氏的可考始迁祖为明朝的殷聪,我们这次五修宗谱时,也有不少宗亲提出从殷聪起再向上追溯的修谱方案,但都因证据不十分充足为编委会否决,我希望正在建谱修谱的各支,也能汲取我们朐阳殷氏修谱的这点经验。
祝两广陶庵公派各支系
科学地统谱并谱早日成功
殷商两网站长 殷作斌 2013-4-28
附1:维泉宗亲2013年4月29日的复信
作斌站长,您好!
您在网上发给我的信息已经收到,并已阅读过。您的分析十分有理,多谢!
殷维泉 2013-4-29
附2:贵州遵义耀均宗亲看了本信后写来的读后感
作斌站长先生:
我看了您写给广东殷维泉的信,有部分提议可作为我们修谱时的参考。我们遵义地区各支系,只知道始祖,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起籍,各支系都没有正式族谱。但我们桐梓木口支系始祖启文公的迁徙过程比较清楚:从江西吉安太和起籍到思南又迁务川一甲地名红渡垇,又迁遵义市山盆双龙庵,孙家岩移居白壁坎,三世祖又迁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木口。据传,我们桐梓木口支系始迁祖启文公的上四代的辈分字为仲、家、先、锋。但我们无法去江西查清。请您老人家和各位宗亲,特别是江西吉安的宗亲和从吉安迁出去的宗亲能帮大忙,帮我们在江西吉安那边找到依据。因遵义各支都是从江西吉安迁过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我们的心愿。拜谢你们啦!
贵州遵义桐梓 殷耀均 2013-4-29
【站长按】请江西吉安的宗亲和从吉安迁出去的宗亲能帮大忙,帮助贵州遵义的四支宗亲找到祖根,了却心愿。
殷作斌 2013-4-29
分享按钮>>【赵氏网新闻】重庆检修赵晓龙:电场舞者领头人
>>【阙氏家谱源流】阙氏字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