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支殷氏公开出版族谱难题的喜讯

    中华殷氏网 2010年11月23日 殷作斌


解决中小支殷氏公开出版族谱难题的喜讯

准备编辑出版 《中华中小支殷氏宗谱合集》的通知

                        站长 殷作斌 2010-11-23 

  

整支人数不足千人、可考始迁祖不超过十代的各中小支殷氏宗亲:你们好!

    自从中华殷氏首届全国代表会议于2009年3月8日讨论通过的《殷氏十条》发表以来(《殷氏十条》的全称为《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开展工作的十条指导性意见》),全国各支殷氏纷纷响应中华殷氏首届全国代表会议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 起了一个整理、编修族谱家乘的高潮,有些支派已经完成了编辑出版支谱的工作,有些正在进行中。这一喜人的形势对中华各支殷氏实现资料共享、派长支荣,推动谱写殷氏通史、编辑全国统谱,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工作大有裨益。

    中华殷氏一脉的先祖(末代殷商王室成员),在历史上屡遭诛灭。帝辛为周武王所灭;帝辛子武庚叛乱复国,又为周公旦镇压,此次镇压致殷姓的直系先祖(末代殷商王室成员),几乎灭绝;见之于《史记•殷本纪》的“北殷氏”一宗居于殷墟之北,侥幸逃脱,后于春秋初期又为秦国秦宁公(公元前775年~前704年在位)所灭。还有不少殷姓人或是因为历史对纣王的片面宣传觉得羞耻,或是因为被迫,改为其他的姓了(如汤、商、宋等)。亡国的殷姓人,或被集中监管,或被遣送到边远荒凉地区,或主动四处逃亡,逃到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安全地带。以上种种原因,致本来强大的殷姓宗族,人口锐减,沦为弱小族姓。到西汉成帝年间(公元前32年~前7年在位),皇帝“诏求殷氏后裔”,才了解到末代殷商王室的后裔,已“分散为十余姓,推求其嫡,不可得”。 由于以上原因,致中华殷氏有两大特点:一是人口稀少,分布极广,几乎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其播迁范围之广、人口分布之散均为全国各姓氏所罕见;二是各支均为黄帝嫡裔【注1】,都是纯正的末代殷商王室血统,外族基因流入甚少,这也是古今姓氏学家所公认的。由于中华殷氏人口密度的高度分散性致中华殷氏出现了许多中小支,呈几百户一支、几十户一支、甚至几户一支的殷姓孤零村落比比皆是,这些中小支殷氏,在迁徙过程中,大多或宗谱丢失,或没有宗谱,或记不清先祖名讳,每支人口往往不会过千,能够回忆得起来的先祖信息往往不超过十代。这些中小支殷氏虽然支小,但是,因为支的数量很多,致中小支殷氏的总人口数在全国殷氏的总人口数中占有可观的比重,因此在研究中华殷氏姓氏文化时,如何收集处理全国中小支殷氏的信息,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修建宗谱难、公开出版宗谱更难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互相联系,理顺关系,溯源合谱的问题,显得非常迫切。如果现在不帮助这些中小支殷氏将各自的支谱公开建起来,那么过几百年以后,这些中小支殷氏的后裔就更不知道他们先祖信息,就更不知道他们的近支和远支,就更理不清各支派间的相互关系,到那个时候,全国的殷氏世系关系将会如一团乱麻,将会大大增加殷氏姓氏文化研究的难度。因此,目前殷氏姓氏文化研究中一个最迫切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就是本着“不论支大支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帮助各中小支殷氏修建宗谱,并公开出版。修建只能解决族谱有无的问题,只有公开出版才能解决永远传世的问题。目前要公开出版一部宗谱,往往至少要数十万元之多,这是各中小支殷氏无力负担的,即使能凑足出版资金,也无力解决支间互相交流的问题(各支间互不交流,就永远解决不了理顺关系,溯源合谱的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编辑出版 《中华中小支殷氏宗谱合集》,靠各支出钱,众人拾柴火焰高,来解决高昂的出版经费问题,靠将各支谱收在同一套丛书中来解决各支间互相交流问题。为了进一步动员各位宗亲参与该项工程,特作进一步说明如下:

          一、中华殷氏本源与得姓考

    西汉戴德《大戴礼·帝系》记云:“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娇极,娇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史载帝喾生四子:弃(后稷,周族之祖)、契(阏伯,尧兄舜臣,舜时任司徒,因教化百姓,佐禹治水有大功,赐子姓,封于商,为殷商始祖)、尧、挚。现在涉及二百余个姓氏、人口以亿计的殷商后裔均为契后。

    阏伯名契,为黄帝玄孙,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由传世铜器“玄鸟妇壶”及商代卜辞可知契为商祖、子姓,商族崇尚玄鸟。《诗经》上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阏伯辅佐帝舜,任司徒,职掌教化,又佐大禹治水,还任火正,将火种置于丘上供黎民取用。因功,封于商,赐子姓。死后,民众奉其为火神,称其墓为火神台、阏伯台。契为商族始祖。从契到汤,凡八迁,传十四世。《国语》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据史载,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振(王亥),振生微(上甲微、报甲),微生报丁,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壬生主癸,癸生天乙(成汤)。从黄帝到成汤列世系于下:

               

 

    汤,卜辞作“唐”。主癸之子,子姓,名履、天乙,商朝建立者,卜辞称太乙、高祖乙,为商部落首领,与有莘氏(今山东曹县北)通婚,重用伊尹为相乃兴盛。时夏桀行淫纵乐,懈怠政事。汤遂吊民伐罪,先灭葛(今河南长葛县北)、韦(今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鄄城东北)诸国,翦除桀之羽翼,后发兵击桀于鸣条(今河南陈留北),桀败逃昆吾(今河南濮阳),汤再发兵灭昆吾,放逐桀于南巢(今安徽巢县)。灭夏后,汤又称武汤、成汤或成唐。回师毫邑,诸侯纷纷臣服来朝。汤遂得天下,定都毫(商汤都亳为史家所公认,但关于汤亳在今何处的问题----汤亳地望问题,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国号商。安抚民心,鼓励生产,减轻征敛,氐羌来归,疆土扩至黄河上游,国力强盛。汤在位13年崩,葬于汾阴(今山西荥河县),庙号烈祖。汤灭夏桀之盛举,史称成汤革命。

    商都屡迁,《尚书序》称商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成汤以后,在其统治范围内,又迁都五次。故汉代张衡《西京赋》中有“殷人屡迁,前八后五”之说(商都屡迁为史家所公认,但商都屡迁的原因却众说纷纭,也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后五是指仲丁迁隞(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敖山南面),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至盘庚时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从此“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后代史家又称商为殷或并称殷商(也有说商末帝乙曾迁都沬邑,至帝辛时因沬邑本有朝歌山而易名朝歌,另有说朝歌为帝辛的行都。【注2】)。结合《史记·殷本纪》和现代的甲骨文研究可确知,自汤起至帝辛(纣)止,殷商共传17世31帝(含可能实际没有继位但享受帝王祭祀待遇的汤长子太子“太丁”在内),约600年左右(公元前16世纪~前约1046年)。其世系如“殷商17世31帝(汤~帝辛)世系图”所示。

 

    约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殷,帝辛兵败殉国,商亡。周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分为四个区:划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掌管,尊为殷侯,以续殷商香火。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划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划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划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姬处掌管,共同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灭商后第二年(约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是为“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历时三年,乃平。武庚、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霍叔被废。同时消灭了包括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

    为了彻底消除殷商残余势力的隐患,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同时封帝辛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国,以袭殷商香火;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分治殷民。 武庚复国被诛、“三监”叛乱被平后 ,末代殷商王室部分后裔为为了纪念其祖,遂以国号或以商都的地名“殷”为姓,始有殷姓。

    还有一种殷姓得姓的说法是“姬周王朝赐微子、箕子以殷姓”,在武王打败帝辛以后,特别是在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以后,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大肆分封诸侯,以“致邑立宗”、“胙之土而命之氏”为手段,为诱饵,把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姬、姜、子(殷)等大姓宗族,人为地分割成许许多多的新宗族(即所谓“命氏”),搞政权 “分邑”而治,族权“立宗”而治,推行“政族合一”的统治方式。周王对各诸侯,分别封予新的土地、人口、珍宝,赐以新的宗族(命氏),各诸侯又分别对各大夫照此办理,亦授土、授民、命氏。不管是周王分封诸侯,还是诸侯分封大夫,授封者均是贵族。在这种西周大分封(赐姓命氏)的大气候下,周公和周成王为了收买殷商遗民的人心,故作姿态,说是为了感谢殷王朝先帝恩德,封帝辛庶兄微子为宋国诸侯,封帝辛之叔箕子为朝鲜诸侯,以故国名(殷)赐微子、箕子以“殷氏”,以续殷宗(其实际目的是为了分化瓦解子姓宗族的反周势力)。于是微子启改称殷微子,弟微仲衍改称殷微仲,箕子改称殷箕子。微子弥留之际,尊先祖“兄终弟及”的祖训,传诸侯位于弟仲衍,一时传为佳话。春秋以后姓氏合一,获赐殷氏的微子启、微仲衍兄弟一脉和分封朝鲜的箕子一脉便以殷为姓(微子启、微仲衍兄弟一脉后又分化出宋、孔等姓氏)。有些殷族《古谱》中有“姬周王朝赐殷姓”之说,即缘于此。

    不管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为怀念故国自称殷氏也好,还是姬周王朝为分化瓦解子姓宗族的反周势力赐给殷氏也罢,总之,现在的殷姓中,95%以上的人口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的说法是史有实据的,也是古今各姓氏学家公认的【注3】。

    从我们对殷姓本源的上述认识和殷族人得姓的这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①殷族人的始祖是契,远祖是黄帝;

    ②契为舜臣,因功封于商,赐姓子,因此殷族先人姓子;

    ③从契起算,历十四世传至汤,灭夏而有天下,为商朝之始,商王从诸侯升为天子;

    ④汤后历20帝,传至盘庚,迁都到殷地(今河南安阳),史称殷商;但从甲骨文研究得知,商族人并没有因迁都到殷而改称殷,商族人直到灭亡前都一直称自己为商,只是在周灭商后,后世史家才称商为殷,或并称殷商;

    ⑤从汤起,至帝辛于公元前约1046年兵败失国止,殷商共传17世31帝,历600年左右。

    ⑥殷商亡国后,末代殷商王室的部分后裔,为了不忘故国,纪念其祖,遂以国号“殷”或国都所在地“殷”为殷氏(子姓中的殷氏);或是姬周王朝为分化瓦解子姓宗族的反周势力,以故国名“殷”赏赐微子、箕子为殷氏(子姓中的殷氏)。以后,姓氏合一,殷氏衍变为殷姓,从子姓中分出来,始有殷姓。

    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殷姓源于子姓,是殷商亡国以后才出现的姓氏,与张、王、李等大姓相比,殷族人的血统非常纯正。在现有的分布全国各地的殷姓中,除清初,东北满洲八旗音佳氏族全部改姓汉姓殷,因混居通婚同化为汉族殷姓人以外,其余95%以上的殷族人都是末代殷商王室的后裔,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因此,在关内和从关内播迁到关外的现有殷姓人中,不论支派大小,不论亲疏远近,不论辈分高低,不论始祖为谁,大家都是末代殷商王室的正宗后代,这是确定无疑的。支派大小、亲疏远近、辈分高低等只是同族人在历代迁徙过程中记不清其直系先祖的名字和辈分造成的,就如我们朐阳殷氏始祖聪太爷定居苏北300年以后建谱时记不清聪太爷的父祖辈的名字是一个道理。我们殷姓族人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不会为可考始迁祖不够久远、支派不够大、世系不够多、族中名人少而叹息,也才不会为支派大,户族多,名人多,始迁祖直逼黄帝而骄傲!

           二、 《中华中小支殷氏宗谱合集》编辑出版细则

 
    第一条 中华中小支殷氏的定义和命名方法:
    (1)定义:现有存世人口不足千人,可考始迁祖不超过十代的海内外各支殷氏统称为中华中小支殷氏。
    (2)命名规则:
    ① 始迁祖来源可考的按“祖地”+“现住地”方式命名。祖地、现住地均以“省”+“县”规范方式命名。例如若江苏淮安楚州河下镇有一支殷氏源于安徽太湖县,可命名为“皖太湖迁苏楚州殷氏”。
    ② 始迁祖来源不可考的按“现住地”方式命名,现住地以“省”+“县”规范方式命名。如江苏东台县某村有一支殷氏不足十户,记得的可考始迁祖只有五代,不知在何地何时迁入现住地东台,可命名为“江苏东台殷氏”或“苏北东台殷氏”。
    第二条 收录条件:
    满足下列五项条件的殷氏支脉,均可携支谱可靠资料办理入编《中华中小支殷氏宗谱合集》手续 :
    (1)自身无力独立编修和公开出版支谱的各中小支殷氏;
    (2)能提供待入编的全部可靠支谱资料打印稿者;
    (3)愿意接受统编人员按现代的谱牒改革方案对其支谱资料进行版式改革者;
    (4)愿意按本细则第三条的规定标准预交版面占用费者;
    (5)预定成谱册数不小于十册者(对存世人数小于50人的特小支,预定成谱册数可适当减少),并愿意按本细则第三条的规定预交成谱预定金者。
    第三条 版面占用费和成谱预订金标准:
    (1)成谱按A4纸标准页面制版。黑白页按每页500元人民币收取版面占用费,彩色页按每页2000元人民币收取版面占用费 。依此标准计算,若某小宗支谱共占用10页(黑白),则仅收5000元版面占用费,就是占用50页(黑白)的大一些支谱,也只不过分担25000元版面占用费,这样低的标准,一般的中小支殷氏都是负担得起的。
    (2)成谱精装,以利收藏。预订金按每册200元人民币收费 。
    当申请入谱支谱过多,全一册容纳不下时,则分册出版成套丛书。此时,申请入谱支可以只预订自己支所在的分册,每分册成谱的预订金仍为每册200元人民币。
    第四条 联系方式和汇款账号:
    (1) 联系方式:(手机)13861563718 (海外加86)或13651567718 (海外加86)
    QQ: 397372437
    电子信箱:hy_yzb@126.com(为主)
    或hyyzb@public.hy.js.cn (备用)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富豪花园A4楼302室
    邮政编码:223300
    收信人:殷作斌(总编辑)
    (2)汇款方式:
    ① 建设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淮安市支行大治路分理处
    户名:殷作斌
    账号:1291 5099 8010 0228 108(共19位连续数字)
    ② 邮政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邮政储蓄绿卡(储蓄卡)
    卡号:6221 8830 8000 2702 579
    持卡人:殷作斌
    ③ 邮局按址汇款:
    收款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富豪花园A4楼302室
    邮政编码:223300
    收款人:殷作斌
    第五条 退款办法:
    殷商两网殷作斌站长以人格担保,如果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中华中小支殷氏宗谱合集》不能按计划公开出版时,则全额退款 ,保证不会截留一分钱。

    【注1】殷姓属于黄帝长子玄嚣系,有趣的是,据陈树三先生研究,中国历代王朝,虽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但各朝开国君主,不是属于黄帝长子玄嚣系,就是属于黄帝次子昌意系,例外极少,例如夏、秦、唐、宋、明、清是昌意系,商、周、汉、孙中山、毛泽东是玄嚣系。

    【注2】自成汤立国,20传,至盘庚。盘庚继位后,率领部众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传说汤的七世祖上甲微时期殷商部族曾迁居殷地,部落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盘庚迁殷是有历史渊源的。殷之地望在河、淇之间,即今河南安阳、淇县、滑县及河北南部一带。其中心是位于安阳、朝歌两地的都城殷。
    淇县朝歌是商代末年的国都,也是殷君武庚、卫国前期的都城。淇县隋唐前称朝歌,商朝前期称沫邑,商代末年,帝乙徙沫。因沫邑城西二十里有朝歌山,帝辛遂将沫邑改为朝歌邑。商朝帝乙帝辛两代都朝歌约80多年,关于商定都朝歌问题,源于古今史书记载早有“帝乙徒沫”之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毅然扬弃了“更不徒都”的观点,明确标定:帝乙徙沫为商代的最后一次迁都,朝歌是殷商的最后都城。郭老的这一正确观点得到了尹达的完全赞同,尹达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考古学家、原任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1931年即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他为郭沫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写了前言,并于1980年在上海出版了这一历史地图集。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白寿彝也秉笔直书:商朝的最后两代国君都居河南淇县。范文澜、翦伯赞、陈梦家等史学家也都坚持“纣都朝歌”、“周克商在朝歌”的正确观点。

 

    【注3】史载除殷系契裔之外,殷氏还有个因居住在殷水流域,因水得姓的源头。这种说法首见于汉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但此说并未得到后世姓氏学家和殷氏后裔的认同,例如,姓氏学名著,唐人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的殷姓条目中就无殷姓因居住在殷水流域而得姓之说,在现今中华各支殷氏中,也没有发现哪一支殷姓是“因水得姓”的。据史料记载,根据汉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所说,颍川(颍河)的一条支流叫殷水,住在那儿的人以水名为姓氏。又据《元丰九域志》卷一载,宋代建隆元年,改陈州殷水县为商水县(今河南商水县)。殷水是因“殷人”而得名还是“殷”以水而得姓?居住在殷水沿岸的居民又是从哪里来呢?殷水是古颍河的一条支流,目前殷水这条河流的名称已经不存在了,但河南商水县的地名应该可以证明,这条河流就在古代陈州境内,而颍河正是从今天紧邻商水县的周口市折向西南,汇入淮河。从殷商的祖先王亥、上甲微开始,其迁徙和生活的范围已经到达了今天商水县的境内,商王朝时期,商水县近域是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基地。商全盛时期的帝王高宗武丁的陵墓就在与商水县比邻的西华县境内。西华县是殷姓地望所在,正是古殷水的近域,历史上不仅这里、而且全国也没有一位殷姓人士或殷姓家族自称由殷水得姓的。周灭商后,殷商王朝的遗族被迁到各诸侯国,陈、许、蔡、郑等殷水周围的诸侯也接收了不少的殷遗民。因此,殷水两岸的居民,也应该是殷商部族的遗民,汉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中所说的殷姓有一支是因水而得姓的说法史无实据,不可信。


分享按钮>> 代侯公说项羽辞(并叙)苏 轼(宋)
>> 燕氏先祖世系基本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