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两网站长答微山殷氏宗亲宪斗先生问

    中华殷氏网 2010年5月26日 殷作斌


答微山殷氏宪斗宗亲问

山东(枣庄)丰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宪斗宗亲(微山殷氏)大鉴:

       您好!关于查询微山殷氏郡望堂号、支源信息及淇县帝辛陵投资问题有难度的两信均拜读。我首先代表殷商两网的编者读者和殷氏宗亲对贵公司允宜总经理和您本人积极响应本网倡议,在审读淇县守陵宗亲代表提出的《关于建设淇县帝辛陵园的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对淇县帝辛陵及其周边地理环境和与投资有关的诸多因素进行的认真调研表示感谢。虽然调研结论是“暂不宜投资”,但你们对家族事极端负责的精神和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族人学习的,我相信河南鹤壁、安阳、淇县的宗亲、海内外的殷氏同胞和关心帝辛陵园建设工程的殷商后裔都会理解你们的投资难处的。

       关于微山殷氏的支派源流、郡望堂号问题不仅是您关心,也是我和全国殷氏许多族史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可惜限于目前本网占有这方面的资料尚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所以只能就我所知跟您进行一些初步的讨论,又由于这些也是诸多网友关心的问题,故同时将本信在网上公开发表(以便引起族人讨论),请见谅。

一、关于徽山殷氏支派名称和藏谱的考证

       微山殷氏原名为古滕殷氏(因山东滕州而得名),因为自清康熙九年至十一年间(1670-1672)该支八世祖黄门公应寅先祖始创族谱起直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五修族谱止的前五届族谱均用《古滕殷氏族谱》作为谱名,只是在公元2002年六修族谱时,经参与修谱的族人议决,才采用孔德成先生题写的《微山殷氏族谱》作今名。

        查阅上海图书馆编王鹤寿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4册第2148-2155页间的殷氏全球馆藏谱目,上述《古滕殷氏族谱》只有一部五修谱现藏于辽宁图书馆。不过编入《中国家谱总目》时,未用《古滕殷氏族谱》之谱名,而改用《298-0052[山东滕州]殷氏族谱八卷》作谱名。该条目下列有下列文字:“(清)殷献昌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8)刻本,八册。书名据版心题。书衣题古滕殷氏族谱。五修本。始迁祖識爾,元代人(笔者注:这里的“始迁祖識爾”肯定为“始迁祖戩爾”之误,这是《中国家谱总目》录入人的笔误,肯定不是辽宁图书馆原藏本之误)。”另由本网查访可知,与辽宁图书馆藏本完全相同的版本,在山东微山县民间殷氏族人家还有完整的珍藏本。现在的六修本《微山殷氏族谱》(卷首,卷一至卷十一,整套共十二册,每卷一册)就是依据该民间珍藏本续修的。在微山殷氏家族理事会的大力支持下,本网藏有(清)殷献昌纂修同治十三年(1878)刻本《古滕殷氏族谱》(五修)的电子版和2002年新修的《微山殷氏族谱》(六修本)各一套。

       除上述的版本外尚未见到该支族谱的其他版本。

二、关于支始祖戬尔公的考证

       由《古滕殷氏族谱》同治十三年(1878)五修本保存的创修普序和世系图可知,戬尔公确为元代人,也确为现在徽山殷氏的始迁祖。现在微山郗山祖茔中的戬尔公墓尚存。

       关于戬尔公的生平,除了同治十三年(1878)五修本中有一段简短记录外,余无更多信息。同治十三年(1878)五修本中关于戬尔公生平记录的原文为:“始祖戬爾,字式榖,世居微山,元參軍,年九十一卒,有家傳,配左氏,合葬郗山彌勒寺西。子二:長久,字健乾,配王氏,合葬祖塋,子一;次恒,字無息,配李氏,合葬祖塋,子五。”

       关于戬尔公源于何处,直系先祖世系源流等,不仅历届族谱中无记录,就是在各届谱的序言中,也无可信的叙述。仅在保留下来的两篇《创修族谱序》中记有片言只语:

       一为:康熙十一年“赐进士第文林郎知滕县事关中泾阳任玑撰”序中有“殷氏为 微子后裔,余嘗读一统志广舆记知……”。

       二为:康熙九年“八代孙通政使司经历司经历应寅识”序文开篇语:“滕之有殷氏也,环微山而居,近祖茔也。宋元改革,中原鼎沸,散处于江浙冀北之间,东阿郓城亦其流派。谱牒无存,上世之世系难稽已。若今日之聚族蕃衍于此地者,盖自戬尔祖始。戬尔祖迄吾身八世,其间兵燹频仍,丧亡相继,高曾以上已不无失其名与字而莫知者。呜呼!此先人之憾实后人之羞也!”

       由清人这两篇创修族谱序言中的文字,我们大体可推知清代同治年间创建族谱人对微山殷氏源流的认识:

      (1)清代创修族谱人是认为微山殷氏是属于微子之后的。

       不仅微山殷氏如此,在清代以前的全国各支殷氏也都大体上持这种认识,如前几年出土的初唐武周时名士殷仲容、颜颀合葬墓的墓志铭就明载“夫殷氏之先盖微子之后也”。初唐名士殷仲容是公认的陈郡长平殷氏嫡裔,连最出类拔萃的长平殷氏都认为自己是微子的后人,其他各支殷氏都奉 微子为直系先祖当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其实现在的各支殷氏也不一定都是微子的直系后裔。那么古代各支殷氏又为什么都奉微子为祖呢?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过去的三千年间,微子是殷氏三仁之首,是公认的存商续殷的殷氏圣人,帝辛又是公认的“昏君”,是“万恶集于一身的历史罪人”,以致西周统治者要专门发明一个象征无恶不作、遭万世咒骂的字“纣”作为谥号封给他。像“纣”这样的“历史罪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当然不会有哪一支殷氏去认他为祖的,而名声不错的箕子又远走朝鲜,忠名垂青史的比干后人又姓了林。在长达三千年的那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全国各支殷氏是当然愿意奉微子为先祖的,只是到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灿烂晚商文化的被发现,随着帝辛受、微子启、微仲衍兄弟三人历史上的真实面貌被还原,随着殷氏族史研究的深入,全国各支殷氏都奉微子为祖的现象才有了一点改变。这就是在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大部分殷氏古谱中都奉微子为先祖的社会政治文化层面上的原因。

       因此,关于微山殷氏是否是微子后裔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悬而未决的。但是从殷氏族群的整体来看,说现在殷氏的大部分是商亡后殷商王室后裔的说法是可信的。因为从史料来看,在武王灭商前,没有殷姓,只有子姓。商亡后,特别是在武庚复国被诛后,微子启、帝辛受和微仲衍三兄弟的部分后裔为不亡故国,以国为氏,才有了殷氏(当时还不叫殷姓,而是殷氏,是子姓中的殷氏分支),入秦达汉,姓氏逐渐合一,殷商子姓大家族中的各个分支----“氏”,才逐渐演变为独立的姓,于是殷商后裔共用的“子”姓消亡,属于子姓的各个氏,如殷氏、宋氏、孔氏、林氏、商氏、汤氏等便独立成姓,于是才有了殷姓、宋姓、孔姓、林姓、商姓、汤姓等。那么在商亡之前的整个商朝时期有没有某一代商王王室分支后裔也称殷姓或殷氏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盘庚迁殷之前,商王室和殷地还没有挂上钩,其时商王室后裔子姓大家族中有商氏、汤氏等分支是可能的,但决不可能有自称殷氏的分支,在盘庚迁殷之后的273年间,商王室和殷地虽然挂上钩,虽然后世史家将这一段时期称为殷或殷商时期,但从地下发掘的史料来看,还没有发现哪一代商王室分支自己自称殷氏的。因此自称殷氏的分支只能是商亡以后末代商王帝辛及其叔伯弟兄的后裔,其中以帝辛、微子、微仲弟兄三人的后裔自称殷氏(后来演变成殷姓)的可能姓最大,这不仅符合推理的逻辑,也与河南社会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吻合的[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新著《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2009年3月第1版)第三卷第859—872页间,对殷氏的起源、播迁、古今名人、祖地新貌、遗迹名胜等有较详尽的考证,可自行参阅]。但要从现在的殷氏群体中区分出哪支是帝辛后裔、哪支是微子后裔、哪支是微仲后裔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2) 清代创修族谱人应寅公尽了最大努力也只能溯源到前八代(从自身起算),即只能溯源到戬尔公那一代。因此才认定戬尔公为该支可考始祖。再往前便因“谱牒无存,上世之世系难稽已”,而不能确定。至于戬尔公是世居微山,还是自他地迁微山,清代创修族谱人也是不甚清楚的,或者只知道一些蛛丝蚂迹而已。所以他只能在《创修族谱序》中给出下列模糊信息:“宋元改革,中原鼎沸,散处于江浙冀北之间,东阿郓城亦其流派。”他用这段话语企图告诉后人,“在宋元朝代更换之际,因祖地中原地区(河南)兵燹频仍,丧亡相继,为求生计,殷氏先人有的南渡江左,在江浙安家落户,有的北迁晋(山西)冀(河北)鲁西鲁南(山东西部和南部),流落在江浙冀北之间四面八方,我也说不清楚支始祖戬尔公的父祖辈究竟源于何方,只知道散居在东阿郓城一带的殷氏也是与我们微山殷氏是同一支派的。”

三、关于《契谱》中所列世系是否为真的考证

       微山殷氏清代创建谱人认为自己属于微子一脉的原因除了上述因仰慕微子名气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鲁西鲁南一带有手抄本《契谱》世代流传,其中就认定微子微仲兄弟是微山支始祖戬尔公的直系先祖。查五修本古滕老谱,微山殷氏支始祖戬尔公本与《契谱》中的世系人物无任何瓜葛,只是在2002年六修本《微山殷氏族谱》问世后,《契谱》与微山殷氏支始祖戬尔公才有了牵连。因为在六修本的卷首中,首次将《契谱》内容插入其中,并认定微山殷氏支始祖戬尔公在以微子为一世祖的《契谱》中位列第76世。

      《契谱》有多个版本,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版本将戬尔公列为自微子起算的第75世,有的将戬尔公列为第76世。微山殷氏六修本在插入的《契谱》后另写了插入说明,在该说明中详细记录了插入《契谱》的编辑过程与理由。文曰:“此契谱是依据昭泰、宪斗、昭华所提供的底稿又参阅了《史记》、《二十四史》等史料和佩珩公珍藏之允符公汇制的《殷氏本源》,经昭锡、昭华反复考证后的校订之本。虽如此,然而因水平所限,其中讹误之处,在所难免,请族中贤哲之士,予以指正。”该说明文字后,又附有清光绪十二年88世孙 允符公《序》一篇,文略。允符公《序》后又附《昭泰拜记》一则曰:“此谱系曾祖父耀奎公所藏至先父佩珩公整理。嘱余曰‘汝珍藏,勿轻示人’。今值六修族谱之际,特出示族人,使知水源木本云。2001年古历良月 昭泰拜记”。

       微山谱六修本插入《契谱》的态度是是很慎重的,编排的技巧也是很高明的。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在总体上仍沿用五修本以戬尔公为一世祖的古滕世系,而没有依新发现的《契谱》世系为经纬重新编排世系。在这方面山东微山殷氏六修谱确实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笔者的一贯主张是,在无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各支修谱时只从可考支始祖向下续修,不要无根据地或勉强地向上溯源到体面的历史名人。微山殷氏的可考始祖是元代人戬尔公,但若从微子算起戬尔公是七十六世,若从契祖算起,戬尔公是一百零五世,若从黄帝算起,戬尔公是一百零九世。他们在六修支谱时,本可以以微子、以契祖、甚至以黄帝为一世始祖的,但微山殷氏家族理事会经过认真的讨论,最后决定仍以可考始祖元代人戬尔公为一世祖,而将从黄帝至帝辛,从微子到戬尔公之父德明公之间的世系列在卷首中,供人参考,不作为微山支系的正式世系。他们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他们自认为祖传的先祖世系可靠性差,因为与别派别支谱一样,自晋及唐的长平殷氏那几十位历史名人也全在他们谱中,二是化解了与别派别支宗亲争祖宗的矛盾,三是没有封锁后世子孙继续研究的道路。但他们这样做使本为一百三十世的(若从黄帝算起)“允”字辈变成了六修谱中的二十一世,也是有族人不乐意的。但笔者认为求真总比不求真好。

       关于微山殷氏六修谱中插入的《契谱》世系是否准确本可作为一个专题来考证,笔者在这里仅指出其中几处最明显的错误,由这些极明显的错误已可断定《契谱》中的世系也不全是真实的,其中的世代衔接有明显的攀龙附凤的劣迹(依据正史传记并参考(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和(清)周嘉猷撰《南北史表》):

       1、清人周嘉猷撰《南北史表》中考证出殷羡(43世)之父为殷識,而契譜中“羨”父卻為“義”(42世)。

       2、史載羡公只有獨子浩(44世),而契譜中却多了一子冽

       3、浩(44世)子除涓(45世)以外,尚有一子雍,契谱未列出。

       4、孝祖(46世),多史指出,雍孙,羡曾孙,父不详,但绝不是涓子,而契譜中却将孝祖当成涓(45世)子。

       5、琰(415—473),字敬珉,道鸾长子,建武将军,豫州刺史,而契谱中,却将琰(47世)列为孝祖(46世)之子,事实上孝祖无子,由其侄“悉”入继,嗣建安侯。

       6、令明(52世)为不害弟不占之曾孙,契谱却错成是不害之子。真实世系是:高明---不占---英童---闻礼---令明---仲容----承业,其中-“英童---闻礼---令明---仲容----承业”这五代关系已为前几年出土的殷仲容夫妇墓志铭文所确证。

       7、契谱中践猷(55世)子寅孙亮,与史实符,但将其列为不佞的直系裔孙显然有错。从现有史料推测,践猷应是不占的直系裔孙(如果不占无嗣,则是不害的直系裔孙出继不占续后)。

       8、由唐 冯宿:《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一文中可断定侑(59世)的三代近祖分别为:曾祖名楷字文绚、祖父名元觉字元明、父亲名怿字易从,而契谱中却认为侑父为玙(58世),侑祖为亮(57世),侑曾祖为寅,这显然是张冠李戴,大错特错了。

       由以上八例可知,契谱中的世系关系与历史上真实的世系关系是相去甚远,甚至严重错乱的。

       9、契谱中戬尔公(76世)的父德明(75世)、叔德光(75世)祖守谦(74世)、曾祖静方(73世)以及戬尔公的弟东阿单尔、寿张百尔、峄县谷尔,叔德光子大尔、炽尔、昌尔等这些近祖和兄弟关系是否确实,还要有关近支殷氏谱的出现,才能证明。

四、关于微山殷氏郡望堂号的考证

       微山殷氏的郡望肯定是汝南郡无疑,在五修本八卷谱中未见到堂号的记录。六修本卷首封二中的“三仁堂”是六修时根据族人传说加上去的,无史料证明。

       以上管见,仅供参考!

致:

                       敬礼!

                                             殷商两网站长 殷作斌

                                                          2010-5-26


分享按钮>>《燕国、燕氏、燕姓》探讨(33)——荆轲刺秦王2
>>殷商两网站长的最新论文“说殷论商”(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