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基本信息收集之三---苏北黄浦殷氏基本信息表
- 中华殷氏网 2008年12月14日 殷氏家谱网
殷氏基本信息收集之三----苏北黄浦殷氏基本信息表
中华殷氏网 2008年12月14日 海州朐阳殷氏整理
苏北海州黄浦殷氏基本信息
1、支派名称:苏北海州黄浦(今阜宁)殷氏
2、现存宗(族)谱名称:黄浦殷氏宗谱
3、历届宗(族)谱撰修情况简述:
(1)首届谱建于清乾隆五十年甲辰阳月上浣(1785年旧历九月上旬),由五世祖殷士禄(字彦邦)、殷愄(又名士愄,字从善)族兄弟二人初修宗谱,定今谱之大纲,为手抄本,并合撰序言一篇。初谱序开宗言明:始祖殷乔原籍海州,迁居庙湾[经查阜宁县志,确认今阜宁县城阜城镇,古名黄浦,宋、明时易名庙湾镇,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阳县东境马逻、羊寨等图,盐城北境仁义、长乐诸里,合场灶及海滩新涨之地设县,名阜宁县,属淮安府。立县后以庙湾镇为县治,并改称阜宁城,民国时称城厢镇,建国后称阜城镇],始祖殷乔迁居时本有谱系一牒,于乾隆年间被烧毁,故不知先祖名讳。
(2)二届谱续修于清咸丰六、七年间(1856--1857),由七世祖殷象升(字平三)主持初次续修,除自序外,并邀六世祖殷继宗、殷守宗,七世祖殷象贤、殷象谦、殷象文、殷象環、殷象鼎、殷象珽,分别作初次续修序(跋)八篇。二届谱虽仍为手抄本,但本源清晰,脉络分明,为今谱打下了基础。从二届谱载十篇序(跋)中,可推知,始祖殷乔籍隸海州,祖居殷家口(殷家四庄),于清康熙年间因洪水冲没家园,而携谱一牒南迁庙湾,后来所携家传谱牒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被火烧毁(源于七世祖殷象贤作的初次续修序),遂失其传。
(3)三届谱续修于民国七、八年间(1918--1919),由九世祖殷维蘅(字杜生)、殷维华(字舜卿)主持二次续修,除自序外,并邀古监举人岚轩周嶧山等分别作二次续修序(跋)七篇。三届谱已初具规模,是一个完整的版本。三届谱的七篇序言中明言始祖乔公是一支在清初由海州迁阜宁黄浦的殷氏,并进一步说明了黄浦殷氏初迁庙湾(即黄浦,今阜宁县城)、继迁撒家集(今阜宁硕集镇)定居的过程和老家谱被火烧毁的时间:“溯吾殷氏固海州殷家口之著族也,始迁祖乔公昔在康熙朝遭巨水灾,田园廬墓悉付汪洋,不获已携眷属谱牒寄廬庙湾,至二世祖盛之公 复由庙湾从居撒家集遂家焉,旧携之谱于乾隆四十七年不慎于火被祝融氏捲去……”。
(4)四届谱续修于公元2005年12月(距修三届谱时已隔八十六年),由以殷洪宝(庆骅)为主任,殷庆武、殷庆祥为副主任的黄浦殷氏续修家谱编委会组织续修,是为三届续修谱。该谱十八卷全一册。除收入前三届谱十七篇序言外,又增添新序言八篇,对黄浦殷氏来源、迁徙、祖居地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四届谱是一个比较正规的排印版本。
4、现主要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阜宁县硕集镇及其周围的殷庄、丁荡、陆楼一带以及硕集镇东边的陈良镇沿港村、滨海县陈铸镇旧河村、盐城龙冈等地,也有散居在阜宁、盐城、射阳、滨海、建湖、东台、上海、武汉等地的。
5、现有人口数(大约):约1500人(其中有一部分因记不得先祖名而未能入谱,但可确认其先祖属于本支)。
6、郡望:汝南郡
7、祖地:海州殷家口(殷家四庄)。
8、祠堂号及祠堂处所:竹报堂,祠堂处所不明。
9、宗谱中一世始祖基本信息:
一世始祖:殷乔,配林氏,生一子, 殷盛之。
10、始祖源流及迁徙简述:
本支始祖乔公,乔公原籍海州殷家口(殷家四庄),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遭特大水灾不得已携眷迁居庙湾(即今阜宁县城阜城镇城南,阜城镇古称黄浦,宋、明时改称庙湾,这也是本支殷氏叫黄浦殷氏的缘由),传至二世祖盛之公又从庙湾迁至撒家集(今阜宁县硕家集)定居。乔公迁庙湾时曾携谱系一牒,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不慎遭火烧毁。因此后氏子孙不知乔公的先祖名讳,只好奉乔公为始祖。
11、本支源流中存在的主要待考问题:
(1)谱记,本支始祖原籍海州殷家口(殷家四庄),经四届修谱人员考证,古海州地区现在只有两个叫“殷口”的地方,一个叫东殷口,即灌云县南岗镇殷口村,一个叫西殷口,即沭阳县华冲镇殷口村的丁庄一带,二者相距三十公里左右。据调查,这两个殷口都是殷姓居民密集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殷氏是同一支系,家谱上标明是汝南郡三仁堂。西殷口那里有一个丁庄,其中有丁、殷两个大姓氏,当年殷乔从海州殷家口迁庙湾时是表兄弟三个同来的,其中就有姓丁的。由此可以推断,本支始祖原籍海州殷家口可能就在现在这东西殷口一带。但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2)关于本支始祖乔公定居海州殷家口前的祖居地在哪的问题,也是一个待考证的悬案。现灌云和沭阳境内两个“殷口”的殷氏是同一支系,他们是汝南郡三仁堂。他们的新修谱记载,他们的始祖叫殷凤先,凤先公是在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由苏州阊门迁海州、沭阳一带定居的。迄今已四百余年,繁衍三房二十人支,分居有海、赣、沭、淮、泗、盐阜各地。当地有一个传说,迁沭阳丁庄的殷姓一世祖就叫殷凤先,丁庄是当地殷性的发祥地,殷凤先的墓地就在丁庄西南湖瓜墩,殷氏祠堂也在丁庄,传说殷凤先是在明代隆庆年间因黄缨赶散由苏州阊门迁沭阳东流镇定居的(今华冲镇丁庄)。那么现在东西两殷口的共祖殷凤先会不会是海州殷家口迁居庙湾的黄浦殷氏一世祖殷乔的先祖呢?或者殷乔的先祖是不是和殷凤先的先祖一样都是在明代因强迫移民政策从苏南苏州地区迁向苏北海州一带定居的呢?这也需要研究。
(3)无独有偶,现在有数万人口的苏北海州朐阳殷氏(汝南郡德一堂,明代时定居在海州朐阳山以南地区,现主要居住在涟水、响水、滨海、灌南、阜宁、淮安、灌云一带)的后人中也有一个同样的传说,其一世始殷聪也是在明初(约在1400—1471年之间,明建文二年---成化六年)因“洪(红)军赶散”被迫携妻刘氏率三子(长潮、次岗、三谷)自苏州阊门迁居苏北荒漠不毛之地海州朐阳山之南,以烧盐为生的。朐阳殷氏始祖殷聪从苏州阊门迁居海州地区的时间最多也只不过比上述灌、沭两殷口殷氏始祖殷凤先从苏州阊门迁居海州地区的时间早100年左右。朐阳殷氏始祖殷聪这一支迁居后入海州籍,世称江北海州殷,其三子(长潮、次岗、三谷)后裔后来形成江北海州殷中三大分支(潮大公派、岗二公派、谷三公派),传至五世祖殷松字恒吾又率族人南迁涟水,子孙繁衍,目前最晚辈已传至二十世,该支现已成为苏北人口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殷氏家族,与江南润州殷各支殷氏家族隔江相望已六百余年。以上是否说明,同为海州籍的朐阳殷聪、灌沭殷凤先、阜宁黄浦殷乔这三支殷氏分支的先祖都是在明初至明中因朱明的强迫移民政策从苏南苏州地区被驱赶到当时海州那荒漠地区的呢?顺便说一句,黄浦殷氏寻根调查人员在响水县看到那本1989年殷氏宗谱其实就是朐阳殷氏谱,只是当时修谱人员在该谱上写了一篇错误的考证《殷氏家族源流考》而使该谱与黄浦殷氏失之次臂,误认为响水这支殷氏是山东南移的。其实这篇《殷氏家族源流考》中的“山东南移说”只是一种假定,它基本上是不正确的推断。其实在这一支(主要居住地在涟水,居住在响水的只是中一支而已)数万后人中有一个众口一词的共同的传说,那就是始祖殷聪是在在明初(约在1400—1471年之间,明建文二年---成化六年)因“洪(红)军赶散”被迫携妻刘氏率三子(长潮、次岗、三谷)自苏州阊门迁居苏北荒漠不毛之地海州朐阳山之南,以烧盐为生的。这“洪(红)军赶散”实际上就是“洪武赶散”。
(4)本支的堂号“竹报堂”的来历和祠堂的处所在《宗谱》中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考证。
12、备注:(无)
信息提供人:苏北朐阳第十五世孙 殷作斌 根据《黄浦殷氏宗谱》2005版整理。
信息提供日期:2008年12月14日
分享按钮>>中华首届燕氏宗亲联谊会全体大会基本情况介绍
>>戊子年二月二十三日拜谒汉元公墓 (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