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滕元发:才大位卑 精益求精 已阅:2454 / 回复:1(楼主)

滕元发(1020—1090年),北宋中后期名臣,在神宗、哲宗两朝,文经武纬,在在生辉,立朝,守边,抚民,足迹所至,皆有感人过人之行。

庙堂相才

  宋神宗是北宋中期最积极有为之君,一即位就“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欲得英伟大度之人”而用之。但神宗最先擢用的并不是今天人们熟知的王安石,而是“英伟大度”的滕元发。滕元发对此殊遇感念终生,多次言及,元丰七年(1084年)向神宗上奏,说到自己“受知于陛下中兴之初,效力于众人未遇之日”,不禁涕泣。滕元发去世的时候,苏轼的挽词也说:“先帝(神宗)知公早,虚怀第一人。”
  本来,宋神宗的父亲英宗已发现滕元发是个难得之才,特意写了滕元发的名字藏在宫中,正要大用,英宗就去世了。神宗因此知道了滕元发,即位召见,果然了得,不仅“姿度雄爽”,而且满腹“开济之资”,浑身“迈往之气”。问到“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意深言直,切中时弊,听得神宗不禁脱口称赞:“天下名言也!”于是立即委以要职。滕元发也尽心尽力,一展雄才。
  他三知开封府,英明断狱。当时开封府积案特多,监狱里关满了涉案待判之人。滕元发一接手,很快就理出数百人,决遣殆尽,颇受称道。府民王颖有金被邻妇藏匿,王颖告到府里,几任知府都没法判决。王颖气得生病,驼背拄杖,又向滕元发申诉,滕元发一问即明。王颖拿到失金,激动不已,挺身向滕元发致谢,驼背居然随之变直,拐杖也不需要了,整个开封府都为之惊异。
  任御史中丞,他力阻不正之风。宰相任命自己的儿子主管职掌收理臣民章奏的登闻鼓院,遭谏官反对,神宗却批评谏官不懂朝廷之事,说登闻鼓院不过负责传达而已,宰相任命自己的儿子主管,有啥不可?滕元发不同意神宗的看法,他问神宗:假如有人状告宰相,让宰相的儿子向宰相传达,合适吗?而且,天下臣民见宰相的儿子在登闻鼓院,还敢来这里反映朝廷政事吗?神宗顿时明白过来,否定了宰相的错误任命。
  这期间,滕元发还对改进朝廷运作机制提出了不少合理建议。北宋官制,中书省统政务,枢密院统军务,上朝奏事,一先一后,所言互不相知,导致朝廷政令军令常常互相矛盾,让地方和部门无所适从。神宗初年,在对西夏边务中,就出现了同一件事,政令、军令截然相反的荒唐之举。滕元发向神宗指出:“战、守,大事也,安危所寄。今中书欲战,密院欲守,何以令天下?”建议命中书省和枢密院加强沟通,必须在意见一致后再做决定。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朝廷的决策水平和施政效率,明显提高。这在宋朝官制演进史上意义重大,故为陈茂同先生《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论及。
  滕元发深得神宗信任。任御史中丞期间,监察御史里行唐淑问“力数其短”,神宗认为唐淑问是“邀名”,下诏将唐淑问贬为复州通判。滕元发向神宗谏言颇多,吏部郎中刘述不知,在神宗面前说滕元发身为言官,却“无所发明”,顺便又揭了滕元发几个隐私。神宗当即反驳说:滕元发“遇事则争,裨益甚多,但外人不知耳。”又告诉刘述:滕元发“谈卿美不辍口,卿无言也。”宋神宗视滕元发为肺腑,与其无话不说,直掏心窝。一次决定将滕元发的挚友杨绘由谏官调任侍读,怕杨绘产生误会,就将自己的良苦用心告诉滕元发,并请滕元发向杨绘解释。甚至连皇室百余年间一直讳莫如深的太宗北伐惨败的真相和细节,也对滕元发流泪痛诉。
  宋朝除用执政(副相),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宋神宗正是循着这一惯例,在让滕元发相继担任知开封府和御史中丞后,紧接着让其任翰林学士,又欲命其为三司使,想很快将滕元发擢升为副相,直至宰相,主持朝政,辅佐自己实现“中兴”之梦。但就在此时,仕途厄运却突然砸向滕元发。
  《宋史》本传说:“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在君主集权专制时代,君臣关系能如此亲密无间,实属罕见。本来,人在太顺的时候,就难免大意,滕元发又生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更易疏忽。宋神宗经常“遣小黄门持短札御封问事”,滕元发竟将神宗亲笔写的短札让他人观看,其间就有小人见神宗手札中用错了字,便攻击滕元发是故意“扬上之短”。对至尊如此大不敬,要放到别的王朝别的君主,非将滕元发问斩不可。虽然宋王朝祖训不杀士大夫,神宗又属明君,却也未免怒火中烧,对滕元发逐渐疏远,滕元发不仅没能任相,还被外放到地方任职,王安石遂渐受神宗倚重。王安石与滕元发政见相左,深恶滕元发,排斥打击,不遗余力,宋神宗曾几次动过重用滕元发的念头,都被王安石驳回。淳熙八年(1075年),滕元发的妻弟又被人告“谋反”,以“大逆”罪被凌迟处死,政敌借此对滕元发大加攻击,宋神宗对滕元发的顾怜之情也因之大减。
  “空试乘边策,宁留相汉身。”苏东坡衷心崇仰的伟人滕元发,徒怀杰出相才,在那个急需真才大才振兴国家的时代,却因了体制和个人的某些原因,满腹经纶不得大展,只能给杜甫的浩叹“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作一次怆然回响。
  但滕元发不气馁,才不得大展,那就小展,无论任职朝廷,还是地方,他都尽力而为,把政务、军务做到最好。

安边将才

  滕元发任御史中丞时,参知政事吴奎就曾向宋神宗推荐滕元发可以为帅,称赞滕元发“不唯将略可取,至于躯干膂力,自可被两重铁甲。”到边郡任职后,滕元发杰出的将帅之才,立即派上了用场。
  熙宁三年(1070年),滕元发知定州(今河北定县),该州与辽接壤,是宋王朝北方军事重镇,辽兵时有小骚扰,百姓常怀惊恐。滕元发到任,首先安定人心。上巳节这天,他和僚属在州城郊外设宴相贺,正饮酒间,忽然有人报告,说是辽兵入侵,百姓奔逃。将吏闻之大骇,请滕元发立刻发兵应对。滕元发看出,这是一场自我虚惊,故稳坐不动,笑道:“非尔所知也!”一边继续饮酒,一边派人晓谕正逃跑的百姓:“吾在此,虏不敢动。”令其各回各家,该干啥干啥。第二天问明实情,果如滕元发所料。一场由自我惊吓可能导致的边地事故,被滕元发睿智、稳重的大将风度,轻而易举避免了。“诸将以是服公”。辽臣杨兴公是滕元发的异国知音,得知滕元发在定州,也颇欣慰。
  好个“吾在此,虏不敢动。”民心定,将心服,郡境安,宋神宗特诏褒奖滕元发曰:“宽严有体,边人安焉。”滕元发因建堂纪念,堂名就叫“安边”,以明心志。
  接着,滕元发就着手加强边防实力。他上奏朝廷说:大宋军队之所以常常显得比“夷狄”少,没别的原因,就在于大宋兵民分离,军队有定数,民则不会作战。而“夷狄之俗,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所以常打胜仗。河北州县靠近山谷的地方,民间有猎户,还有自发成立的弓箭社,习惯射猎,和“夷狄”本就一样,他建议学习少数民族政权兵民合一的做法,组织边界地区愿意学习弓箭的公差和百姓建立弓箭社,由长吏组织训练,以便危急时御敌之用。滕元发的建议,和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近代思想家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同一思路,且有立竿见影的操作性,朝廷当即从之,有效地增强了边防实力。
  滕元发在定州严肃军纪,敢于碰硬,制裁了越权的皇帝亲信。北宋于诸路帅司设走马承受两名,一为使臣,一为宦官,皆皇帝近臣,“每季得奏事京师”,“凡耳目所及皆以闻”。一些不良之辈遂威福自任,渐与帅臣抗礼,而挟制州县,无所不至,于时颇患苦之。定州路走马承受任端“尝呼集诸军校有所戒谕,而不以闻其帅。”滕元发立即以任端“侵预军政”上奏,神宗下诏严惩了任端。
  滕元发又历知边郡真定、太原,“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在太原治绩尤为突出。太原府领河东路,北临辽,西北临西夏,肩负着两个方面的边防重任。军事上设十二将,四将负责北方防御辽,八将负责西北方防御西夏。旧制,防御西夏的八将,四将值勤,四将休息,按时轮流。滕元发赴任的当年,边防报警,请求八将皆上防秋。滕元发不同意,他料定敌军不会大出,分析道:倘若敌军合力来犯,以我军现有实力,即便八将齐上,也顶不住;若其不来,四将足够了。被派执勤的将吏们很害怕,向滕元发力争。滕元发不为所动,指着自己的脖子说:“吾已舍此矣,颈可断,兵不可出!”敌军果然未动。太原府及其所领河东路,当年因此一项,节省军需十五万。元佑五年(1090年),中书舍人王岩叟向哲宗盛赞滕元发,称其“在河东颇有显效,为士大夫所称”,特别是“能为探报,不遣防秋人马,得帅臣体。”指出:河东路以往每年防秋之费,数额甚大,历任帅臣怕担风险,在断定无事之年,也不敢减少防秋之兵。“元发独能不遣。为国惜费,其利甚博。”这是因为滕元发能“明见事机,以身任责,故为之不疑。”所以“众论莫不嘉元发有大帅之略。”
  元佑五年,宋王朝将四个边寨划归西夏,其中葭芦在河东。交接过程中,滕元发严防敌军偷袭,特命部将保护寨中吏民迁出,“号令严整,寇不能近,无一瓦之失。”西夏得寨后,又欲多占土地,滕元发怒曰:“兵有以进退尺寸为强弱,今一举而失百里,不可!”接连九次上奏朝廷,写了几万字的奏章,力劝朝廷阻止。“议者谓:近世名将无及公者。”
  滕元发虽长期任职地方,却始终关注着国家大局。元丰四年(1081年),他在安州太守任上,得知神宗欲兵伐西夏,遂上《论西夏书》,极言不可,与当时任同知枢密院事孙固基本一致。神宗不听,发兵五路攻西夏,先被敌军决黄河淹壁垒,“兵将冻溺、饿饥,不战而死者数十万人”,后又被大破于永乐城,自大将徐禧而下死者十余万人。败报夜至,第二天早朝时,神宗当着群臣之面失声痛哭,宰相、副相不敢仰视。神宗对孙固说:若用卿言,必不至此,今悔无及矣!这次盲目兴兵导致的惨败,对宋神宗打击极大,“帝从此郁郁不乐,以至大渐”,一代英主,竟因此丧生。

抚民贤才

  滕元发的才干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军事上远超时辈,政务上也出手不凡。
  熙宁元年(1068年),河朔地震,涌沙出水,城池房屋多坏。时任御史中丞的滕元发,受命为安抚使,前往指挥抗震救灾。此前,当地官员都住在室外的帐篷里避震,百姓本来就很恐惧,见官员如此,也纷纷弃家而躲进仓猝搭起的草棚里,既不安全,又易患病,日子长了,还会引起更大恐慌,不利救灾。滕元发到,首先稳定人心,在了解实际震情后,他独卧屋下,大义凛然地宣告:“民恃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百姓见朝廷大臣如此镇定负责,就也回家居住。人心定,大局稳,滕元发“乃命葬死者,食饥者,除田税,查惰吏,修堤防,缮甲兵,督盗贼”,整个救灾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展,河朔遂安。
  元佑元年(1086年),滕元发由知扬州调任知郓州,一到任,就发现郓州当年会闹饥荒,立即向淮南借了二十万石米为赈灾作准备。果然,当年不仅郓州,而且京东、淮南都发生了大饥荒。滕元发预见到将有大批流民逃难到郓州城,倘若安置不好,会引发大疫情,对流民和郓州本地造成大灾难。于是先在州城外勘察好一块军队废弃的旧营地,以作流民安置点,接着又召集城中富民,动员其参与救助。滕元发推心置腹,告诉富民们:“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富民们深受感动,热情捐献财物。在滕元发指挥下,郓州城外,一夜就用席子搭建起二千五百间流民救助屋,井、灶和日常生活用品也一应皆备。不久,大批流民就汹涌而至,滕元发沉着应对,以军法进行管理,按次序为其分配住地,安排生活。“少者饮,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整个流民住地井然有序,“民至如归”,一派静穆祥和。哲宗派工部郎中王古来视察,见其“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惊奇不已,因画图奏上,哲宗特下诏褒奖。据统计,有五万流民因此免于死难。
  苏轼在给滕元发的信中,称颂滕元发“声望隐然,虽未柄用,坐镇一方,犹足以携持人心。”诚非虚誉。■

作者:松桃滕 (2017/3/25 19:12:10)   回复此贴
  回复:滕元发:才大位卑 精益求精 第 1 楼

苏长公云:久在江湖,不见伟人,前在金山,见滕元发乘小舟破巨浪来相访,出船巍然,使人神耸。

作者:松桃滕 (2017/3/29 17:11:0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807.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