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宗亲交流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我的母亲 已阅:2934 / 回复:0(楼主)


    (接上)母亲没上过正式学堂,土改时只上过几天夜学即扫盲识字班,所以只识并能写自己的名字及极小量的几个大路边的字。母亲自己没读过书但懂得读书很重要的道理,所以在母亲的意识里,只要儿女们愿读书读得进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儿女们读下去。如果不是文革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和升学的推荐制,大弟和小妹肯定会读上高中或接受更多的教育的。
    姐姐读初中的时候正是搞一平二调吃食堂饭的年月,国家定量供给粮食但学费还是要自已承担。这时我也发蒙读书了。在那个一大二公根本没有私有经济的年代,一男一女两个农民在负担一个六口之家的生活外还要负担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两个孩子的学费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湾里象我家这种情况的一般只供一个读书(一般是男孩),母亲却坚持认为,男孩女孩只要读得进都要读。为了缴学费母亲常去捞虾抓鱼卖给学校食堂、父亲每学期都要扎扫把卖给学校抵学费。后来大弟和小妹也上学了,一年支付的学费更多了而母亲披星戴月捞虾、头顶骄阳抓鱼也成了集体休工后经常的劳作。
    姐姐初中毕业后正赶上国家的调整,所以未能升高中回到家乡务农。姐姐是湾里有史以来笫一个初中毕业生,她回家务农在湾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家都不让孩子特别是女孩读书了,前面讲到的那个小婶就把正在读高小的堂姐叫回来了。(后来姐姐被推荐上了南岳林校小婶又叫堂姐读完了高小)但母亲却坚持让我们兄弟姊妹继续读下去,母亲说别人读不读是别人,我的崽女只要愿意读读得进就让他(她)读。
    我高小毕业那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升学考试被废除经考试升学被推荐升学取代。这种推荐上学制度一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才结束。那年我被推荐到常宁四中读初中。读初中时学校停课闹革命,高年级的、年龄大一点的、个子高一点的、胚子足一点的都去串连闹革命去了,我们这些低年级小个子的学生则无所事事,只得回家帮大人干点打柴、扯猪草一类的杂活。母亲却让我照旧每星期背上大米、红薯、咸莱到学校去,母亲说:这么少的年纪这么小的个子能做什么事,学校不上课并不等于不能读书,家里没书读回学校去。这样我便象学校正常上课一样星期天才回家,就因为学校停课我才有时间读了大量的在今天称之为“红色”的书籍。如《红岩》、《林海雪原》、《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红旗飘飘》、《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游击队》等等;也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读这几本书几乎是囫囵吞枣尤其是《红楼梦》﹚;同时也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著作。文革中的这些阅读对我以后对文科的偏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72年2月我高中毕业,成为湾里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那时对我们这些农业户口吃农村粮的高中毕业生称之为“回乡知青”。我与众多的同类回乡务农后最大的愿望是通过招干、招工、参军、推荐上大学等方式“跳农门”,以谋个“非农业户口”吃上“国家粮”拿上国家工资。可是由于我脾气犟没有处理好与大队书记的关系,所以很多机会甚至连找关系特招的机会都被大队书记并串通公社干部卡了下来,就这样我度过了我人生中最灰暗的六年。这六年中繁重的体力劳动,窒息的政治气氛,来自方方面面的白眼以及每次被卡被压的打击使我生不如死。这六年中唯一使我能消遣苦闷烦恼的是在中学时代养成的读书习惯,那时的农村几乎是无书可读,于是我便想方设法找书读。中学时代读的红色小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找来读了,《说唐全传》、《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封神榜》、《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这些极难找的书我也设法找到了,对每次去当教师的姐姐家弄回来的旧报纸我也一字不落地读着,最后连二舅家的看八字看相类的书我也找来读了。读书是需时间和精力的,这样占据了我大量的搞自留地的时间及出工做重事、难事挣多工分的精力。对此,父亲是极有意见的,也难怪父亲有意见,读书何用?很多连初中都没读的都“跳农门”了,而我这个高中毕业生且一有空便手不释卷却与他这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的文盲在同一片兰天下同一块土地上扒食。父亲的最终认定我读书是偷懒耍滑。于是乎,父亲反对并抑制我读书,书被丢掉﹙因为借别人的才免撕毁﹚或藏匿、纸笔也被丢掉并规定每晚煤油灯的煤油数量等等。父亲的态度与做法使我更加苦闷甚至绝望。母亲,只有母亲理解、支持她的儿子。母亲劝说父亲并安慰我,同时安排弟妹多分担自留地里的活儿以减轻父亲的负累,平息父亲的愤懑。几年后高考制度恢复,我一个无老三届的知识功底又在农村--一个与文化隔绝的地方耍了六年泥巴的农民能考上大学是与六年中常读书是分开的。六年中我能坚持不懈地读书则完全取决于母亲理解和支持。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母亲的身上以一种新的方式演绎。
(未完待续)

作者:1143079604 (2014/4/4 11:03:44)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206.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