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古代名人】先祖们的“《记住乡愁》”

    中华鲍氏网 2016年3月18日 鲍善平


                         先祖们的《记住乡愁》

   二零一五年入冬,鲍文峰介绍我观看镇江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的“真实故事”栏目。正在播放《记住乡愁》六十集系列大型纪录片。并说,这是中央电视台开发、摄制,要求各地均要播放的重要专题。于是我当晚18时准时收看。谁知,一看则放不下了,直至2016年元月才播放完毕,真是如饥似渴,一集不落地看完,还不时被片中的感人情节满面涕下。真没想到,在如今人们一心向钱看,心底浮躁,家家都有一个小皇帝,在娇惯中成长,而无数空巢老人,只能企盼社会救助时,全国广大农村,尽蕴藏着如此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承载了数千年的古村落。他们是共同以“百善孝为先、以重教为传、以树德立人、立家、立村,发扬尊老敬老从娃娃抓起,崇尚尽忠保国的崇高理想。这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这就是中国梦、我的梦的深刻含义啊!

   然而,看完后,细细想想,这六十集中,没有一集是反映城市中的事例。原因何在,百思不得其解。现代城市不可能有家族群居的条件了,人员也散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那只有从历史中去挖掘和追思了。近几年我在整理出版《京口鲍氏名人诗词选集》时,深入了解的新安鲍氏第四世祖鲍照公、新安鲍氏承凤派迁润支脉第三世祖,我的太祖鲍皋公,列祖之钟公,之镛公、叔天祖文逵公、伯曾祖心坛公、伯祖父敦典公、叔祖父鲍鼎公的生平和诗词作品,使我的退休生活,沉浸在古诗词的韵律之中。而对整体的传家之宝,了解甚少。看完《记住乡愁》后,促使我下决心,全面深读、精读谱牒中丰富的史卷资料。使我猛醒过来,我的家族的先祖们“读书、守正、存厚”的好家风;“历代祖妣、才艺、贤孝、节义多光于志乘,涵煦渐濡,行为家范、非一世也。”这是伯曾祖心增公在谱序中的叙述,他还说:“兴衰隆替,在天者不可知,其可尽者人事耳。凡子孙读是谱者,诚不忘先世之忧患,而亟思善继善述子。方以读书绵世泽,以守正、存厚、培根本,斯尊祖敬宗收族之心。”

   我迁润支脉徙居徒邑近四百年,历者二位进士、六位举人、五位知府、四位知县,具功名爵位五十一位,邑乘有传者十一位,有著作传世者十六位,太学生、庠生、邑庠生、郡庠生七十七位,其中仅家学者二十七位。包括始祖大儒公、远祖、彝祖、太祖皋公、烈祖之钟公(乾隆间进士),伯曾祖心增公(道光年间进士)均是家学成才材。充分证明,家族祖先的治学水平了。

   守正、存厚的内涵,即是行孝悌为做人的根本。这方面祖宗的优秀品德更是我们作为后人的,更是要继承和发扬的:

   太祖鲍皋公,生而颖异,读书五星俱下,十余岁便喜于诗,出语皆如宿构。尝应司试,曾被贵前茅,将以荐提学使。然而适遭父,天民公丧、而弃去举业,日专精于诗。成为家学、自学的代表之一。其诗词被维扬博陵少宰尹公看好。公太夫人尤为喜爱,以为“江南第一”而尝入府如子姓。龙飞元年博陵公荐其举博鸿词科,皋公时三十岁,以会疾,作力辞不赴。太夫人叹曰:“鲍生诗才敏捷,千首必有遇合,向征鸿博不就,失其时也,今不如亟归以奉养也。”历数载,博陵公视学江苏,皋公就省于幕府,未辞归。而博陵公以疾薨于吴淞书院,讣至,皋公号恸,星夜匍匐奔丧至吴淞,旋护丧舟北归,过扬州茱萸湾,因接吊客堕水几死,会救得免,卒送过淮,闻者莫不感皋公之风义,而叹博陵公能得士也。自博陵公殁后,皋公怀念旧恩,语必涕下,岁时祭祀,哭泣如所生。居尝奉太儒人以孝,晨昏温清,无间寒暑。此事例,堪称行孝道之典范。皋公一生著诗二千余首,有海门诗抄十余卷传世,为京口著名三诗人之首,其夫人陈恭人亦有诗作《课选楼遗诗》传世,并亲授儿子三女成材,均有诗作传世,其长子,之钟公为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晚年任四库馆纂修。皋公全家七位均邑乘有传。

   《集善聚德》在列祖史卷中,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其最突出的事我的天祖迥公,道光年间举人,其夫人殷儒人的生平事迹,更让人涕下。

   迥公、字凌秋,号倚云。乾隆年间生于镇江城内第一楼街泳真堂,五岁而孤,即能奉母亲(太孺人)教,敬事诸兄。家境贫寒,全以其伯父之钟公宦京师,恒以书来,恒抚五孤侄如子,迥恪领子。年十五时,伯考卒于官,家中落,欲以迥学贾,迥公读书守志坚不移。会姑丈徐秀亭去靖江授业,秀亭先生以至贤律己,迥师其行谊,故一生寡言笑,坐立不跛倚,年十八返里随同母,兄通。年二十一入邑庠,学佚万和圃先生亟尝之。

   年二十七岁,娶殷孺人。不久,邑旱炎,家染疫痨。六日五丧,姻戚仆妇莫敢入门。迥公独遍饮汤药,叠营丧葬不少息,尤恸通兄之亡也,悲劳交迫,病几殆。既而数年间,诸兄皆殁,独住家计,以馆谷所入仰事慈,供养三十余口,并为诸犹子女次第筹婚假。其后才婚嫁己子女,支出仍缺三分之一,赖殷孺人尽出内奁助之,孺人还尝秋深衣葛月下针无怨言。这又是弟涕兼备,逢难不辟,清苦廉贫存厚之典范。

   迥公四十四岁时,在江西行业时,有邹生者家中落,负债百万,有请迥公邦助清理,人们皆服于迥公信义。迥公同意为邹生之余留产业,行代受理,并立据言:“包发运,引楚价归邹,不足则认赔,盈则己有。”其结果,头年产盐千引。次年产盐五千引,计盈余二万,应为迥公所有。而迥公则尽以予邹。邹惊谢曰:“此先生所应有也。”迥公笑答曰:“我所以色发运者,以事可专主,不至掣肘,期有济耳。今幸盈而即私之,岂予之初必哉!”坚与部,邹感谢伏地不起者久之。这又是迥公“信义、崇德”之典范。在江西十年,官、绅、士、民咸以优于德称其焉。

   迥公六十八岁,以哮喘旧疾卒,同邑杨履泰撰其墓志铭约:

   山高水长,树坊表兮,式薄振浇,此遗老兮。弱稚茕茕,哀厥考兮。门庭济济,敦式好兮。严气正性,复和厚兮。义交轻利,敬且久兮。玉磨璧琢,无瑕垢兮。封树在兹,冈陵寿兮。樵采者避,千百世人,裕厥后兮。

   当我读到我的高祖父《幼宣公传》时。深知家德于公益事业之大义,更使人起敬。

   高祖上传公。字幼宣(后嗣二伯邃公,薛淑人为子。郡庠生。家道中落,以课徒养亲为事。后出扬州抚独塾十六年。1889年移馆镇江抚塾,筹设,主持完节堂慈善事业终生。

   公以子心增秩浩封中宪大夫、吏部文选司主事,特恩浩封通议大夫。吏部验封司郎中。清宣统二年阖郡绅士私溢贞惠先生。陈夫人浩封恭人,特恩浩封淑人。

   幼宣公嗣父早逝,对嗣母薛氏若本生母,起敬起孝,事诸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以事母者事诸姑。若诸姊妹,大而冠昏丧祭,细至伏腊酒食劳问之节,秩然有常程,而谊又挚焉。所处无论险夷剧易,未尝有一日废学,造次颠沛,必衷于道。课徒中有诸弟子皆渐先生之教,不夺于畸说雕俗扬之。

   完节堂,继抚塾,最受尊敬。慎为宋儒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义则然。欲保其节,必先救其饿,收其身而遗其孥,犹弗收也;养其 而以饿莩 ,养犹弗养也。故孤儿塾即附于完节堂中,以孤儿之成立,系寡妇之心;以寡妇之艰贞,激孤儿之志,务使中材皆可勉,而企以完其不二之节。正因此理念,纫宣公从经营伊始,全力以赴、建章立制,广识仁者、义贾支持。于是善声所被,远近偕表。年初,节妇留养仅二十户,迄先生捐馆之岁,为户升至百二十,孤子之塾五,食指四百,人皆赞叹羡慕其善力之宏而缔造艰幸。

   完节堂事业之后继者,有其子心增避青州知府要职回镇一边课徒为生,一边继承完节堂事业,抗日战争之初(1937年春)其孙鲍敦典公继承,直至1949年镇江解放。缴人民政府。

   仅上述三位祖先的部分事迹,足以证明,我新安鲍氏承凤派迁润支脉的家风,是继承了中华鲍氏始祖鲍叔牙公歉虚荐贤,构成历史上著名《管鲍之交》的施政之道,继承了新安鲍氏之始祖弘公“凿塘堨以利我民”,民饭香黍而思源”为民生造福之道。以及新安鲍氏四在祖鲍照公以爵士之身,自学成才,成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之文脉。这就是我们后人要求永记住之乡愁吧!

                              二零一六年六月十七日二稿

                              迁润支脉第十四世孙鲍善平



分享按钮>>【鲍氏名人楷模】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老战士鲍士英
>>【鲍氏文化古迹】《东周列国志》四谬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