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韦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續修延陵韋氏宗譜序 已阅:1988 / 回复:0(楼主)

[size=3][color=#FF0000]延陵韦氏专题之卅八——續修延陵韋氏宗譜序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姓氏兴替千头万绪。自古以来,家族的传承续继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宗支的繁衍孽分是历史长河流动的一朵朵浪花。了解祖宗先辈事,研究家族发展史,对激发宗人的感情,增进人们的团结,继承传统的文化,加强现代之文明都是很有必要的。
    斗转星移,世事滄桑。闻名遐迩的延陵韦氏自先贤于东汉晚期肇基云阳古邑,掐指算来已历1800多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间,韦氏宗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经历代宗人继往开来拓展创新,从而不断地昌大其族,在当今的丹阳以至江东一带,已成为卓孚声威的蔚然望族了。
    韦氏先贤根植延陵之后,上下相承兴灭继绝,其后人不失先祖贤淑之风,修祠辑谱,统宗睦族,祭祖礼先,循规蹈矩,形成了良好的民风遗范,只因兵燹战火时局动荡多有散佚,从宋绍兴三十二(1162)年至清光绪庚寅(1890)年,虽已八操谱事,其中光绪庚寅版印制了十八册,而族中另有丹徒区韦家巷支又于民国丙戌(1946)年度续修。按说既有这么多册宗谱,如今追索起来应非难事,其实不然,百年沧桑半纪风雨,天灾人乱世事浑沌,竟使族中古物毁佚殆尽。而今,處于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变了过去奉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的逆转,“论出身,较门第,讲宗支,重谱牒”的固有观念在一些讲究现实,追究实惠的年輕人眼里,已变得一文不值。大多数人所言所行所思所求无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与支配。在有利就干,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滚蛋这么一种利己思潮的熏陶下,那种注重家族本源的探求及繁衍发展历史的理论益发显得苍白无力,淡出人前而失去市场了。
    然而,就目前而言,社会上仍有一些热衷于宗亲胞谊探讨的谦谦君子,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具有相应文化素养的人士,并没有数典忘祖,更不愿将祖宗忽略,相反却是顶风而起,逆流而上,在个人经济并不优裕的情况下,依然关注族中事务,想方设法寻访古谱,悉心梳理宗支渊源,以致力于宗祠改建修葺为乐事。相对而言,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其敬业精神及进取意识却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奉献精神值得称道,更值得提倡。从客观上看,这种努力对加强华夏文明的建设和传统教育的传承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巧合存在的概率甚低,希望渺茫。对某种事物的向往并不等于胜利,心愿、努力与成功之间总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与激进思潮冲击后的今天,要想轻而易举地获得那些早已被历史的烟尘湮没而散佚失传的先辈遗物却又谈何容易?不经过广泛的察访、艰苦的努力是决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辈热心之人主动上阵,动员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寻求各条各线的大力支持与全面配合,发起一场古谱旧物拯救大行动。为此,有必要寄厚望于各宗支各氏族中一切有识之士,当以大局为重,齐心协力共襄厥事,以其不懈的努力确保谱役的告竣与成功。
    云阳古邑原属延陵,建邑弥久,众姓杂出,其中不乏贵胄望族炳耀其间。延陵韦氏便是其中无可爭议的佼佼者。
    三国吴侍中韦昭后人之中,长怀忍辱负重之仁,素秉先贤刚直之风,且经久不衰日厉至诚。時至今日,先有塘东韦氏五十九世族裔金良、川火、六十世族裔书法、兴元、新耇、来同、兴生、风云,繼有嘴頭六十一世裕生、裕明兄弟,复有宜興和橋法南、國興、順楠,更有圩橋支五十九世興中,王師巷支六十二世東奎諸公久沐先人贤良之泽,慨然励志,广溯旧踪,遍搜族范,堪为师表,诚为吉兆也。从今往后假以时日,只要韦氏举族鼎力,有钱者出其钱,有物者倾其力,群策群力协同施为,何愁众志不能成城?奚疑輯谱建祠壯舉不能告成?
    韦氏诸俊竭诚相托,后生小子敢不从命?今不避疏漏,斗胆信笔唐突数言,权为附骥之驽骡,聊作引玉之瓦砾而已。
               云阳后学  逍遥子    余  忠    斋沐拜撰
二○一二年八月于云阳镇
[/color][/size]
该帖子被云阳逍遥子在2013-5-4 22:32:09编辑过
该帖子被云阳逍遥子在2013-5-4 22:52:44编辑过

作者:云阳逍遥子 (2013/5/4 22:30:15)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韦氏论坛  执行时间:1,109.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