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韦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被愚弄的韩信后代改姓韦后裔 已阅:2771 / 回复:0(楼主)

韩信有没有后代未必知道,按理说如果有后代在汉朝以后老早就应该改回姓韩了,毕竟祖宗是个英雄励志人物。但韩信被诛三族,即使有后,也应该灭了。司马迁写史记人物列传,大多记有妻属名字,唯独淮阴侯韩信传无妻无儿之记载。汉后淮阴旧时建有韩信庙,唐诗中有“韩信庙前柏十围”的诗句,足以证明事实在南北朝时故乡人民已经为韩信建祠祭祀了,但是却没有韩信后人祭祀的记载。如果韦姓真的是韩信后裔,为什么不去韩信庙前祭祀?而且在广西当地也没有祭祀韩信的记载。《宋史》卷四百七十一载:“吴处厚者,邵武人,登进士第。仁宗屡丧皇嗣,处厚上言:“臣尝读《史记》,考赵氏废兴本末,当屠岸贾之难,程婴、公孙杵臼尽死以全赵孤。宋有天下,二人忠义未见褒表,宜访其墓域,建为其祠。”帝览其疏矍然,即以处厚为将作丞,访得两墓于绛,封侯立庙。可见,托孤一事决非指韩信孤儿。韩改韦只是根据明末清初人来元成写的《樵书》的一个托孤传说而已,根本也没有托孤赵家家谱佐证。明人来元成《樵书》云:“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当淮阴钟室难作之时,信有客匿其孤,求抚于萧相国。相国作书,致南粤尉(赵)佗。佗素重信,又怜其冤,慨然受抚,姓之以韦者,去其韩之半也。孤后有武功,世长满蠕,受铁券。至今,萧何与尉佗书,尚勒鼎彝,昭然可考。”《樵书》是小说,小说多为虚构,《樵书》是明朝的书,明朝离汉朝太远,要说就说远一点,把它全部推给死人赵佗。民国《淮阴志征访稿》记载广西一土司和族人奉祠汉代开国大将军韩信,他们都是韩信的嫡传子嗣。他们的祖先从汉代就为韩信建祠祭祀,世世代代从未间断。土司还把祖上密传下来的当年萧何给赵陀的书信物件,赵陀所赐敕谕等物拿出来,证明了他们确实就是韩信的嫡传后裔。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也记有“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上述的依据都不过是明人来元成《樵书》所述。在此建议今后要出版的新《辞源》能在考证事实的基础上把一些只属于传说的内容去掉,把《辞源》里面这种韩信后代改姓韦的这些内容删去,否则可能贻害我韦氏子孙。
    韦振华为此自编自圆的很多伪细节都是假的,说铁券上刻有字:托抚韩氏;说大多数韦氏宗祠内供奉的神主牌位背后皆书有“韩”字是假的;韦振华的蒯彻论、路线图等,纯属其本人臆造杜撰!均无《蒯彻论》或《蒯通论》的文献;他所提到的族谱留有地址“鲁郡兖州府邹县东昌里安保社”这个地名格式或隶属关系就不对。有以下资料为证:《汉朝地名资料》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他网上改典故说“一经堂”堂口之称是意味韩信唯一独子。其实大家都知道《三字经》里面的最后一句“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典故来源就是韦孟韦贤丞相。韦孟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历代三相!据史书记载,韦孟精于鲁诗,以经、诗为本教育后代,其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世称“邹鲁五儒宗”。韦贤小儿子韦玄成以才学超群受到皇帝重用,也位至丞相。邹鲁一带民谚有“遗子黃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之语,这是正宗韦氏“一经堂”的堂号由来,此堂号与韩氏无关!韦贤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也为此以“扶阳”作堂号。一经堂、扶阳堂、京兆堂一脉相承!还有韦振华要全部统一口径,说有什么韩改韦族谱祖训,口传的,里面出现中国不可居,急逃等字眼,明显造假,因为韩韦氏族谱祖训是自编的,没有证据。切记!况且现在也有湖北郧县韩家洲的韩氏后人被教授认定是韩信的后代,在那里有韩信母亲墓,据说韩信为了先得到这风水宝地而活埋生母,虽然是一代猛将,后来还是惨遭报应灭族绝后。历史上也许存在个别韩姓改韦姓或者其他姓氏的,这也正常,但韩信后代改姓韦应该不会有!总之韩信有后的说法尚无凭证,韩韦氏也没有什么实证,毕竟韩信的后代不能谁说是谁就是,要说萧何这么一个人物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去干“易子存孤”之事,而司马迁竟然明知其事却故隐之,假借“赵氏孤儿”的故事让后世去怀念和校正,也难以服众,实在难令人相信。或许是后人惋惜一代英烈,编造故事聊慰遗憾而已。
该帖子被光荣韦氏在2014-3-10 9:31:52编辑过

作者:光荣韦氏 (2014/3/10 9:13:5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韦氏论坛  执行时间:1,402.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