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名人楷模】——记江西省瑞昌市范镇村农民,乡村“土记者”范海松

    中华范氏网 2013年7月26日 网络


 在追寻乡村新闻中获取快乐   

     ——记江西省瑞昌市范镇村农民,乡村“土记者”范海松

  江西瑞昌讯(陈世明、记者殷美生)摄影报道:说他是个庄稼汉,却有书生意气、才子情怀,满腹诗书又偏好舞文弄墨;说他是一名记者,却始终游离于体制之外,毕生渴望被某家新闻单位“收编”。他叫范海松,今年47岁,江西省瑞昌市范镇范镇村农民。20多年来,劳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江西日报》、《九江日报》、《瑞昌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文章5000余篇,多次被《九江日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自1989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被市委宣传部评为“瑞昌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或“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白天看到一群农村妇女在跳舞休闲,他晚上就能写出《山里媳妇舞出新生活》的报道。类似这种司空见惯的事儿,在范海松眼里都能变成新闻。他像一部潜伏于乡间、神经敏感的电台,立足范镇农村,辐射外界,对方圆十里八村发生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大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民生举措的实施,小到婆婆妈妈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近到范镇集镇大街小巷中的市井故事与家长里短,远到偏远山沟乡野村夫讲述的传闻轶事,他总能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及时核实、采访、形成文字并向外界发布,并以此为乐。如今,范海松发出去的报道,基本上都会被媒体采用。  这样的本事并不是与生俱来,18岁时,当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勤奋好学的范海松进入在范镇一所村小任民办教师。在这所一人一校的自然村办小学里工作,业余时间是单调寂寞的,由此自费订了一份《九江日报》来打发课余时间,开始从报纸上了解时事政策,天下大事,获取各类信息。报纸看多了,他发现原来报纸上登的新闻,自己身边其实也有。一次,乡政府的一位宣传干事写了一篇陌生人顺手牵羊偷抱本村男婴的事上了《九江日报》,这让范海松很羡慕。从此,他的手也开始发痒了。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写稿、投稿。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并不轻松。没接受专业的新闻写作训练,文笔不好,抓不好新闻点,写新闻对于仅有小学文化的范海松是项艰巨的挑战。他一口气写了30余篇,信心满满地投出去。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他几乎每天都去邮政所取报纸,拿到报纸后,急切的目光在版面上搜来扫去,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文章,一次次满怀期待,一次次希望落空,一个月过去了,30余篇稿件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音讯。范海松终于坐不住了,多次前往报社找编辑寻求答案。编辑的答复可想而知,稿件不合格,新闻价值不大,没有新意。虽然编辑对他的稿件不满意,但被他的执着和热情打动,耐心热情地帮助他。在范海松的执著努力和编辑的热心帮助下,他终于如愿以偿,投出的第68篇稿件《夏粮收购不应忽视质量》在《九江日报》刊登了。报道在当地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知道了范海松这个名字,在他看来,这喜悦真比心里灌了蜜还甜。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20余年来,先后在各大媒体发表文章5000余篇。  处女作发表后,范海松意识到,笔杆子里有强大的能量,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此时他有了更大的渴望,那就是用手中的笔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次送报途中,横港镇繁荣村“轮椅村民”周秋儿因养女大学学费而犯愁,拦住范海松,不让他走,拜托他为考取江西财经大学却没钱交报名费的养女周梦雪想想办法,圆女儿的大学梦。经过多方调查,深入了解,确认了事情的真实性,范海松决定替周秋儿写报道,尽全力帮其解决困难。该事情经《中国广播网》等媒体报道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圆了周梦雪的大学梦。范镇良田村11岁女童温素萍,父亲过世,母亲改嫁,跟着70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困难。范海松将此事报道了出去,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先后得到多位爱心人士的资助,并且有一位张姓好心人士每年资助温素萍3000元,直至她大学毕业。横港镇10岁女童彭桥芳,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母亲智障残疾,奶奶垂老,家境特别贫困,一家人靠政府低保和父亲不足千元的月薪维持生计,三姐妹面临辍学。范海松获悉后,采写了《贫困山里娃想读书》的报道,发表后引进社会广泛关注,如潮爱心涌向这三姐妹,终于三姐妹如愿以偿地开心继续上学……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范海松已经走进了范镇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心中,人们需要帮助时,找记者相对困难,他们首先会想到身边“泥腿子记者”范海松。这些年来,先后帮过多少人,范海松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每每想到这些事,范海松都会特别欣慰。  范海松今年47岁了,平时在家务农,顺带兼了份送报的活儿,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采写新闻上,而赚得的稿费往往少得可怜。在一些人的眼里,他就是个“穷秀才”,只会舞文弄墨,生活并不宽裕。他自己也常常感到愧疚,总觉得对不住家人,没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上,让他们生活上受苦了。写新闻不仅没能为他带来好收入,反而还花去了不少钱,他先后投入上万元买来了电脑、相机等“专业行头”。好在家人一直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这一爱好,这也是他这些年来能坚持并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真正记者。让我们祝他早日梦想成真。


分享按钮>>【宇文氏名人楷模】宇文洲
>>【龙氏家谱源流】中华龍与龙氏之渊源(12)